88教案网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荔枝赋并序,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荔枝赋并序
文题解读
本文写于张九龄辗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期间。全文分为“序”和“赋”两部分,托物言志,以荔枝虽美却无人欣赏来象征仁人志士之不得志,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伸的苦闷和无奈。
走近作者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政治家、文学家。作为宰相,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
背景纵览
张九龄在位期间,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开元十八年(731),张九龄辗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本文当作于此时。
字词梳理
1.字音
谬(miù)禀(bǐng)裔(yì)厥(jué)爰(yuán)棼(fén)(lì)
肇(zhào)谧(mì)靡(mǐ)竦(sǒng)醴(lǐ)燠(yù)煜(yù)
愦(kuì)玳(dài)曷(hé)峤(qiáo)擢(zhuó)沮(jù)洳(rù)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词义
环诡:珍贵奇异。道扬:彰显,表彰。
震方:东方。休和:安逸平和。
沮洳:低湿。凯风:南风。
冏然:亮晶晶,鲜明。竦企:企望。
惊仡:惊讶得抬起头来。比数:相比。
卑轩:厅堂。燠煜:炎热。
绮缋:文采华丽,珍品。凡口:普通人。
贵躬:贵人亲自体验、品尝。
5.通假字
而固未之信“固”通“故”,本来,原来。
而世务卒卒“卒”通“猝”,匆促。
涉寒暑而匪亏“匪”通“非”,不。
不丰其华“华”通“花”。
实玳筵之绮缋“缋”通“绘”,华丽,有色泽。
门九重兮曷通“曷”通“何”,怎么。
6.一词多义
7.词类活用
夫物以不知而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形容词活使动用法,使……丰盛,使……甘美。
未玉齿而殆销名词用作动词,用玉齿咬。
此甘滋之不一数词做形容词,一样。
沉美李而莫取,浮瓜甘而自退形容词做使动,使……沉,使……浮。
其珍可以羞王公形容词做动词,进贡(给人进食)。
8.古今异义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古义:古代用铜管制成的占气候变化的仪器。今义:法律,规则。
口爽可以忘疾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古义:敬献,祭祀。今义:推荐。
其珍可以羞王公古义:进贡(给人进食)。今义:害羞,羞愧。
嗟尔命之不工古义:好运。今义:工作,工业等。M.jAB88.Com>

相关知识

琵琶行并序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

⒉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⒊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⒈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

⒉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⒈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⒉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

重点

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

教学

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琵琶行》是新课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法设计

读与听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问与讲相结合,议与背相结合,因为: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朗读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诗歌音韵的流畅最宜朗读。从教育实践看,诗歌的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增加欣赏的趣味,有利于熟悉语言结构,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如果忽视朗读,再精妙的讲解分析也只能是支离破碎的,刘大槐《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而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诵之,神气出矣。”朗读是由少积多,由感至悟的过程,我认为要特别重视。听,是因为《琵琶行》中有关于琵琶音乐的描写,它有不同与其它乐器的音响效果,能聆听一曲琵琶的演奏,可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音乐的艺术效果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也可以让学生去听录音带配乐示范朗读,强烈的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提问与讨论,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提问讨论可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以上的教学方法重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口、耳、心,让学生亲自去阐释内容,用读、听、思、议、去灵活的表现文字,最终了解故事情节,感悟作者思想情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个主导的作用,通过教学培育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媒体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导入新课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整个世界为之侧目的唐宋文学。

徜徉在这座文学宝藏,我们能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巨匠擦肩: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当然,还有那个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白居易。

提到白居易,我们会想到《新乐府》、《秦中吟》,更不能忘记《长恨歌》、《琵琶行》。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弹奏了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长恨歌》一道,成为奉献给千秋万代艺术精品,人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今天我们学习《琵琶行》——这篇描写音乐的绝唱,借此,走进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精神家园,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技巧。

二、解题

1、行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Pípá](英文:Lute,pipa)

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从琵琶形制和来源考察,可以分作两种类型,一种是圆形音箱,另一类是半梨型音箱。在隋唐时代,琵琶主要用于歌舞的伴奏,节奏鲜明,用拔子演奏。现今的琵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已由最初的4个相位,仅能奏1个八度加纯四度转变为现在的6相25品,具备12个半音,可以转12个调。

三、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破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白了。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为应考再次进京,中第四名进士。投秘书省校书郎,改今陕西周至县县尉。任县尉期间,他进一步触及尖锐的社会矛盾,写出《观刈麦》这样真切反映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著名长诗《长恨歌》,也是在这时写成的。

元和二年(807)冬,应召回朝仕翰林学士、左拾遗。诗人本来怀抱“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将补救时政们缺失当作自己的责任。此时就以谏官身价连连上书,揭露政治上的弊病,陈述改革的建议。他还努力实践中教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了许多诗歌揭露官僚势力虐害人民的罪行,使豪门权贵大为恼怒。

元和十年(815)六月,朝中发主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主谋者是藩镇割据势力。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表请求严缉凶手。忌恨他的人乘机攻击他“越职言事”,加以造谣中伤,将他贬为江州(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打击。到江州的第二年,他写下《琵琶行》,通过一个沦落江湖的弹琵琶倡女不幸身世的描述,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从此,意志逐渐消沉,走上“穷则独善其身”的道路。

以后,他还担任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在地方官任内,也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如在杭州西湖上增筑堤防(就是现在西湖的白堤),蓄水灌溉,使沿湖一千多项民田免于干旱。晚年定居洛阳,信奉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最终做到刑部尚书。

白居易在文学上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四、诵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利用注释及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湓pén(江名)贾gǔ(商人)思sì(名词,思绪)

虾蟆hámó嘈cáo(声音粗重)舫fǎng(船)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2.师范读,进行诵读指导

3.提问诵读,初步感知诗意。

⊙据传在长安时,曾携带所作诗文去谒见前辈诗人顾况。顾况望着诗卷上“居易”这个陌生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说着打开看,头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句子,大为赞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在顾况的推奖下,年轻的诗人开始闻名。

⊙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而后补充强调。

五、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小结: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七、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白居易在被贬浔阳时写下《琵琶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迅速浏览诗作,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

⊙要求: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九、作业布置

⒈背诵全诗。

⒉诵读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有关诗句,赏析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板书设计之一

板书设计之二

教学后记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问题原因分析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3)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目的意图]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7 琵琶行并序


7 琵琶行并序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但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结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予了作者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题深刻而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在封建时代里,琵琶女形象和诗人自身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既是唐代七言叙事体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诗一问世,即广为流传,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诵不衰。其中有关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声、叠音等多种手法,精彩纷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剖析:声音是从水面上飘过来的,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使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急欲探寻这种美妙声音从何而来。这里作者首先写了主人和客人的行为表现,概括出主人和客人对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剖析:“寻声暗问”,顺着声音小声地问,写出了听者因被乐声吸引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其实这也是从侧面写乐声的感染力。从诗开头的环境描写所营造的氛围来看,琵琶声或许是凄苦的,作者的寻声暗问,其实也暗含了对弹奏者的同情和关注。“迟”即“迟疑”之意,写出了琵琶女犹豫不决的神态和心理,本来,孤寂之人,遇人相问,当是很高兴的事,可琵琶女却犹豫不决,看来其必有隐衷。
那“弹者”究竟是谁?其实,不用诗人发问,我们读者也早就急欲知道了。可是,琵琶女不仅是“欲语迟”而不肯回答,而且还不肯露面,让读者心中更添了一层悬念。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剖析:这一句描写琵琶女羞答答的样子,极为巧妙传神,为流传极广的千古佳句。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表现了她不愿意见陌生人又不好不见的不安与局促。
4.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剖析:弹奏之前即传情,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琵琶女技艺高超,调弦试音就已打动听者;另一方面,调弦试音都能融入感情,可见弹奏者已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为什么会“先有情”?会有什么样的“情”?这就为诗歌设下了悬念。
5.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剖析:“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出了她弹奏时的动作和神态,因为训练有素,所以虽是信手弹来,也无不合乎节拍。而心中不尽的悠悠往事和满腔的凄苦之情,都在这“信手续续弹”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真是技艺娴熟,炉火纯青。
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剖析:“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妙,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听众还是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月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剖析:诗人以这两句话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并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琵琶女不由得涕泪纵横,脂粉合流。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剖析: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也正是诗人的写作动机。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9.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剖析:通过杜鹃啼血和哀猿悲叫两个意象的描写,因景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人羁旅在外而想念家乡的心情。下文更以苦酒独酌、呕哑嘲哳之山歌村笛,上承“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极力渲染谪居浔阳的痛苦与不幸,同时也与歌女的琵琶仙乐作了强烈的对比。
10.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剖析: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奏、诗人泪湿青衫作结。所谓“座中泣下”,突出了音乐效果之动人,也上承了第二段中对琵琶演奏的细致描写。“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唐代八、九品官所穿的官服。作者时任江州司马,是五品官,应着浅红色官服。说“青衫”意在表达自己的沦落身份。以诗人泣泪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沦落人”,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哭。
诗句也表现了诗人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艺人的真挚同情。她有可悲的不幸命运,诗人也有被贬出京的遭遇,社会地位虽不同,但在身怀才艺而不被重用以致沦落天涯这一点上是相似的,是相通的。因此,诗人将“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二、重点语段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剖析:这是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元和十年”“明年秋”“夜”;地点:“送客湓浦口”;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诗人、客,夜闻琵琶,“歌以赠之”;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同时,还通过“左迁九江”,点出了自己的不幸境遇;“歌以赠之”,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其中的“铮铮然有京都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则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剖析:这几句交代了时间: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秋风瑟瑟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际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主人下马客在船”,用互文手法,实际是指主人和客人下马之后上了船。后一句的“管弦”代指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通过景色的描写渲染了临别时分的氛围,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忽闻水上琵琶声”作了铺垫。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剖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而且还让人体验到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剖析:年轻时,靠着超凡的技艺,使得五陵年少、富贵公子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她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有时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的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也未感到过可惜。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韶华易逝,容颜易老,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像一只被人玩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生活的形象写照。
这一段叙述,写出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也交代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缘由。

审美鉴赏

三写演奏构佳篇
《琵琶行》是以三次演奏为主线来结构全篇的。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与景、事与议高度融合了起来。
对三次演奏的描写,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虽不知演奏何曲,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一定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因为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演奏,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二是因为它深深地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之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也都是用以烘托琵琶女所弹之曲的凄惨的。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入,接着转入了对乐曲的直接描写。在描写中,诗人以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使抽象的音乐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流,有细到没有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通过如此浓墨重彩的描写充分展示了琵琶女演艺的卓越才艺。以此为基础,诗歌自然转入琵琶女的自述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当年凭着自己的技艺,确也曾有过许多欢娱,可是,“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最后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而且,“商人重利轻别离”“去来江口守空船”。这一段可谓如怨如诉,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那“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相互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而琵琶女的自述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较为简略,只说声调悲凄,与先前的《霓裳》《六幺》有所不同。同时,诗人又以从侧面写听众“掩泣”和“青衫湿”作结,进一步突出其音乐效果,尤其是“江州司马青衫湿”则使“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更为深远,也更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日积月累

一、学海拾贝
意境
意境,是指诗歌描写某种事物时所表现出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指诗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意境的构成要素是情(或意)和景(或物)。要体会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先了解诗歌情与景的三种融合方式: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和因情生景。
情景交融,是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如《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与外物已融为一体,难分彼此。
融情入景,是指情已巧妙地融入景中,表面看,见景不见情,实则景中已蕴涵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表面上描写诗人旅途中所见的六种秋景,实际上这些景物蕴涵着诗人流落天涯的羁旅愁怀。
因情生景,是指景因情而产生,其特点是先有情,后有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由离情想到别后的凄凉景象。

二、典题精讲
1.(2010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指点迷津:营造的氛围,即诗歌有什么样的意境。意境的把握要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分析,“月黄昏”,昏暗朦胧,一般也衬托那种黯然之情,再加上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则更有凄凉之意。
参考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2004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体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迷津:(1)诗中第一联是交代事之缘起,二、三两联重在描写自然之景,最后一联重在抒情。而二、三两联中,第二联“闲”与“无丑”带有一定的情意色彩,意境很美。(2)思想情趣当然要抓住“闲”字,“闲”有闲适、闲逸之意,还要抓住“无丑枝”,看上去都很美,当然是喜爱喽!(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是通过情景结合(或情景交融)的方法来加以体现的。这里的景即“野凫眠岸”“老树著花”,这里的情即是“有闲意”“无丑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5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