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课 钱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课 钱教案
自主预习篇
【语文百花苑】
金钱花
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娇美可爱。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
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诗人就极口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依依相伴向秋光”,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就像情投意合的伴侣,卿卿我我,亲密无间,给人以悦目怡心、美不胜收之感。作者把金钱花写得多么楚楚动人,可亲可爱。后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力量。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罗隐的诗,笔锋犀利泼辣,善于把冷隽的讽刺与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别具一格。此诗就表现出这个特色。
【文本链接】
1.走近作者
王则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长期致力于我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并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意见,是我国最早研究介绍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经济学家,而且在我国经济学界中,王则柯教授是少数能用流畅的语言,将经济学的高深和精妙通俗化,并传达给大众的经济学家之一,几十年来为读者奉献了众多畅销作品。曾发表《“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个科学的学科概念》、《下决心重写政治经济学》等论文数十篇,共出版著作《经济学直面现实》、《游学北美》、《博弈论平话》、《拓扑学方法和经济学应用》、《童心与发现》、《我们都是纳税人》、《爱心护天才》、《岭南笔记》和《经济学家成长的故事》等20多种。
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随笔,历来文字平易晓畅,质朴中流露出他的智慧和人文关怀。以在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济学功底为底色,小事随手写来,总别有一番意味。
2.背景资料
20世纪末,中国经过近水楼台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语,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作者在中华民族励精图治以昂扬的姿态即将跨入场21世纪之际写作本文,从“钱”的角度探讨中国和世界经济学脉络,提醒我们在各种说法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各种“钱灾”,以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耶酥(yēsū) 商贾(gǔ)励(lì)精图治 纸钞(chāo)
脉(mài)络兑(duì)付毋(wú)庸置疑 迄(qì)今
2、词义
商贾云集:像云一样聚集了许多商人
积弱:长期衰弱
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
兑付:兑现、兑换
贬值:这里指单位货币中的含金量降低
本位:这里指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
应运而生:顺应时机而产生
双赢:双方都得到利益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脸色就变了
独领风骚:独自领先
豆腐渣工程:因腐败而造成质量低劣的工程
经济学脉络:“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脉络,比喻条理和头绪。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是指从经济学的层面探讨钱的发展情况。
合作探究篇
【课文内容透析】
1.脉络梳理
2.主旨感悟
本文探讨了钱的“经济学脉络”,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3.写法点击
⑴用语浅显平实
如:
“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轻薄的“纸”展开的。
对“钱”的追求,开通了全球交往。以西方历史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和葡萄牙人抵达印度,后来则有“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
这么复杂的问题,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力之深。
⑵材料充实,阐理明晰
在淡到泡沫经济时,作者举了两个例子。
“钱”升腾为泡沫,可以说古已有之。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古老形态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一时间,炒得仅东京地区的地产价值,一旦变换为“钱”,就可以把整个美国买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在谈到“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时,作者又把美国与英国、澳大利亚作对比。他说:
在19世纪,讲科学,英国走在美国前面,讲人均资源和人均资本,澳大利亚比美国高得多,但是20世纪以来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一直赶不上美国。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烧到美国本土,但是澳大利亚同样占了这样的便宜。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⑶融入作者的丰富的感情
这是一篇谈经济的文章,读起来不容易把丰富的感情融入文中,但本文则不然,作者在谈及钱时,却是把自己对钱的看法,钱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出现的不良现象等等表现了自己的看法,也把自己的爱憎等感情融入文中,使得读者不自觉地受到作者的感染,进而比较容易的接受文中的观点。如:
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说广州,早在耶稣纪元的头一个千年,就已商贾云集。可是,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段,这种格局颠倒了过来。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让国人知道,我们积弱已久,图新何易。
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从兽皮到纸币,从纸币到电子符号,“钱”走完了一千年的历程。后一个千年,“钱”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直至“钱”真正看不见,人类社会最终进化到不需要“钱”的阶段,货币最终消失。在此之前,人类如何在尽享“钱”好处的同时,能有效避免“钱灾”洪水来袭,将是后一个千年一开始就面临的挑战。
4.重难点解惑
⑴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划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议论的中心——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引出话题。
开头由中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在影响着世界经济,而后来却是积弱积贫,落后挨打了谈起,叹息之意也是显而易见的。
据《广州市志》记载:“唐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商业兴旺,商贾云集,供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和私人经营的‘客栈’已形成,是广州酒(旅)店业的滥觞。”可见当时盛况。
而1840-1844年,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是1840-1842年。原因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攻打广州不成,转战天津,迫使清政府投降。第二次是1842-1844年其他西方国家看清政府好欺负,所以攻打天津。要求清政府投降,开放海口。
而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于(甲午年)年7月至1895年3月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年9月17日,中日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烈的海战。中国海军的一些将领和广大士兵英勇地同日军作战。海战中,中国损失致远、经远号等四艘军舰,主力尚存。日本海军也遭到沉重打击。当时掌握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妥协退让。以保存实力为名,命令北洋舰队躲藏在威海卫港内,不许出战。中国清朝政策由于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的政策,终于招致了战争的失败。
鸦片战争后,中国就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甲午战争更使中国的经济变得一塌糊涂,中国也就成了被人宰割的羔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人民自强自励,加强了国家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发展更是令人瞩目,国力明显增强。因此,“中国威胁论”在许多国家有很大的市场,所以在各方面压制中国的发展。
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美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迟缓,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移向亚洲太平洋地区。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平均年递增率高出欧洲一倍,并拥有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各种战略资源和全世界智力和劳动资源的一半以上,而且是一个巨大的开发市场。因此,不少人预测下个世纪将是“亚洲太平洋世纪”。这种世界经济战略重心东移的态势,给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百年难遇的有利条件。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邓小平还多次与亚太地区一些国家领导人、企业家谈这一问题。1988年,他同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说:“近几年有一种议论,说下个世纪是亚洲太平洋世纪,好像这样的世纪就要到来。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他希望中印两国都迅速发展起来,创造一个真正的亚洲太平洋世纪。1990年4月,邓小平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时也说“亚洲有30亿人口,中国大陆就占11亿多,所谓‘亚洲太平洋世纪’,没有中国的发展是形不成的。”邓小平在这样的宣传面前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本文作者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也提醒人们,不要在这种宣传下昏了头脑。
“从钱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的经济学脉络”,又是全文的总纲。
第二部分(第3-5段):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第3段是从“钱”的沿革开始谈,指出“纸币”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接受。
第4、5两段谈中国纸币的使用情况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各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江南和两广地区种植了从淮北传去的粟、麦、黍、豆等。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已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一带。茶树的栽培种植也有很大的发展,福建和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地,新辟了很多茶园。北宋丝织品的花色、品种都比前代增多,制瓷业相当发达,各地重要的瓷窑有30多处,矿冶业水平先进,用煤冶铁的作坊很多。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北宋的城市和商业繁荣起来。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有居民20万户,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北宋市场上流通大量金属货币,有铜钱、铁钱和金银。为了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交子”在宋太宗淳化年间开始于四川流通。张咏始做交子。太宗、真宗时他在益州(成都)做官,所创交子是地方政府货币。“交子”是四川地方俗话,也是票证、票券的概称,有交合之意即“合券取钱”。交子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纸币,北宋政府发行交子是公元1023年,比欧洲使用钞票早600多年,(欧洲瑞典最早于1690年发行纸币)。我国最早出土的交子钞版早年流失国外,最初发表在《东亚杂志》,国内只有钞版拓印图。(右图即为北宋“交子”)
马可波罗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奇事”,说明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经济的领先地位,“纸币,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我们可以想见,我们一刻都离不开的“钱”在中国的元朝就运用的如此神妙,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文明的发达。
第三部分(第6-10段),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
第6段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意思是说:钱虽由笨重的金属演变为纸币,分量轻了,但它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很大。这一段总结了上文钱的发展史,引起下文介绍钱在人类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7、8、9段,是说“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的交往”。有例为证。早期的西方探险家、西方列强,由于对“钱”的追逐,使“钱”走遍世界。
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家庭。青年时代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向往东方的富庶。他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受P.德埃利地理著作《世界图志》和意大利地理学者P.托斯卡内利影响,深信“地圆说”,想寻找一条从西方通向印度、中国和日本的新航线,并草拟了从欧洲西行至东方的航海计划。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领4艘船只和约150人从加的斯出发,企图在古巴和帕里亚半岛之间的海面上尽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1502年6月15日,发现马提尼克岛,然后沿海地岛南海岸西行,过牙买加向中美洲进发,再沿洪都拉斯南驶,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最后抵巴拿马的达连湾。因无西行航道,只得于1503年6月折回牙买加岛,经圣多明各于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圣卢卡尔。他请求西班牙国王给予他应得的财富和统治新大陆权力,未能如愿。1506年5月20日,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巴利亚多利德。直到去世时哥伦布还以为他发现的陆地是印度。死后留下的航海日记和信件,是研究航行美洲的重要史料。
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当时,世界各国间的贸易通道主要在海上,哪个国家的造船工业发达,拥有商船的数量和吨位最多,它就能控制东西方贸易,称霸海洋,从事海外殖民掠夺。船在当时就像陆路运输的马车一样,船就是海上的马车,哪个国家掌握了海上的马车,它就是海上的马车夫。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由众多民族组成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以自己杰出的聪明才智,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贸易一直处于优势,与西方列强的交易中一直是输出国,中国的这种地位也影响了西方人对“白银”的追求。
又谈到了中国的“钱商”,即后来所说的“金融家”“银行家”。在这里谈到了中国的“山西票号”,说明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和对经济的作用。
清朝道光以来,晋商进入第三次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晋商的特点是:山西商人首创的山西票号,随着票号业的发展,山西商人逐渐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同时,由于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山西商人成为当时国内商业和金融界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或票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开始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何以票号由晋商首创呢?其一,晋商资本积累比较雄厚。早在乾隆时,山西商人资本“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其二,晋商经营活动的需要。山西商帮多数从事长途贩运,商品流转和资本周转慢,垫支资本大,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向社会借贷。例如山西商人贩运福建武夷茶,或安徽霍山茶,或湖广茶,经水陆之途运销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恰克图和西北兰州、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为了适应营销活动需要,山西商帮首先创办了账局,经营存放款业务,后来,在账局的基础上而形成票号。其三,晋商的商号之间资金调拨和结算的需要。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网络。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过去对此均采用由镖行保镖运现银形式。但是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保镖运现极不安全。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于是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
接下来第10段,谈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双赢”的结果。并且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经济活动的‘蛋糕’越做越大,有足够的互利分割的余地。”
第四部分(第11-16段),介绍当今的诸如货币符号电子化、经济“泡沫”等经济现象
本部分是从发达国家优势谈起。当今世界,只有科学技术和人类智慧不会因为使用而受到消耗,这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而这很主要的方面,“发达国家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优势”,引起我们的注意。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合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历史发展来讲,它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是相对于靠土地和种养殖业的农业经济和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工业经济而产生的新的经济概念和经济形态。它的最大新质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取决于知识,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以及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步入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新经济时代,在这个新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由此引发的经济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并将引起政治、社会的全面变革。
占优势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们在世界上占据着金融市场。因为:“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又一次走在了前头。”
下面提出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之后的可怕的情况:暴发金融危机,出现经济“泡沫”,这就是“钱灾”。
泡沫经济是指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经历一个连续的涨价过程后,其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经济现象。在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新的买主一般只是想通过未来价格的变让牟取利润,并不关心这些资产本身的状况和盈利能力。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时,社会资产所表现的账面价值人人高于其实际价值,于是就形成一种所谓的“泡沫经济”。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最近的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一般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货币危机。也就是东南亚各国货币暴跌引发了大规模的银行信用危机,在波及和传染效果下,进一步演变为整体经济危机。作为其前提,1995年夏季以后的日元对美元贬值,导致东南亚各国出口竞争力下降,使贸易收支表现赤字,直接投资魅力锐减。这种状况持续到危机爆发前夕仍没有改变。
同时,1997年中期,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了汇兑制度改革,搞浮动汇率制,并允许资本自由进出,导致外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主导的短期资金大量流入。如1995年东南亚危机各国经常收支出现410亿美元赤字,而资本收支则表现了815亿美元的顺差,1996年资本收支顺差进一步超过1000亿美元,而直接投资只有58亿美元,这意味着绝大部分资本为短期游资。短期资本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带有急剧动荡的风险。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的金融系统尚缺乏“金融变压器”功能的前提下,短期外资大多经本地银行直接被应用于国内长期实业投资,如房地产投资,并没有经过金融资本市场进行“变压”。这些“高能”资金直接应用于国内实业项目,好比“高压电源”未经变压器直接插入“低压电器”,其危险性可想而知。在外资源源不断流入时,这种“错位”融资尚能持续,但是,当外资集中撤离时,因资金被压在长期项目上,无法立即偿还,结果导致银行信用危机。另一方面,短期游资多为美元资金,外资集中撤离东南亚市场,导致外汇市场上集中抢购美元,抛售本地货币,直接诱发了本地货币贬值,又形成了币种上的“错位”。这种“双错位”被认为是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的元凶。
作者接下来谈的是钱的升腾“泡沫”。由于写的是科普性的文章,所以作者选取的例子也是大众化的。一个是十多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一是个日本的房地产的疯炒,都说明了“在货币符号化电子化的时代,我们要格外小心”。
最后以美国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对比,说明经济发展的后劲在于国内市场的容量。作者说:“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通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发展,也要靠提高国内的市场容量来增强竞争力呢?这是作为经济学家的作者在对比历史的情况和现状给政府提出的一个很好的建议。
第五部分(第17-18段),总结全文,提出要用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对钱和财富的追求。
前文从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谈起,最初的经济活动是以原始的“钱”为媒介的地域性活动。近一百的经济活动开始跨出国门,人们对“钱”对“财富”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掠夺式的经济活动冲破了国家、地区界限,使之全球化。现在人们对“钱”的追求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人类的交易使双方互利,但发达国家占据知识经济的优势;“钱”符号化电子化,使发达国家又一次直在前头;且很容易出现“钱灾”(金融危机)和“泡沫经济”)。意在提醒人们在:“亚洲世纪到来”之类的有关经济方面的说法面前认清我们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挑战,保持清醒头脑,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在谈到现状的时候,也痛心疾首的谈到客观存在的“以权谋私”和“豆腐渣工程”等许多丑恶的东西。
什么叫“豆腐渣工程”?建筑工程何以变成了“豆腐渣”?大多是工程在建筑过程中或擅自篡改设计,或偷工减料,或使用劣质材料。违规的建筑又何以被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呢?几乎无一例外牵涉了官员的腐败。
很悲惨的是“重庆彩虹桥垮塌事件”。“虹桥”系綦江县形象工程,形似彩虹而得名,该桥跨越长江支流――綦河,连接城东城西,于1994年11月5日动工建设,1996年2月16日竣工,桥净空跨度120米,耗资368万元。1999年1月4日晚6时50分左右,彩虹桥整体垮塌,包括18名年轻武警战士在内的40人遇难。原中共綦江县委书记张开科涉嫌受贿、玩忽职守被逮捕判刑。触目惊心啊!
作者最后总结到:“人类在尽享‘钱’的好处的同时,能否有效地避免‘钱灾’洪水来袭,将是新千年一开始就面临的挑战。”启人思索,给人警示。
⑵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一下“经济学脉络”
①区域间的经济渗透,比较公平的等价交易。②近1000年内人类为了追求和占有展开的征服和掠夺,使经济活动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进而全球化。③今天“互利双赢”的具有新特点的经济活动。
⑶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①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要素。②加快“钱”的符号化和电子化。③避免“金融危机”和“泡沫经济”。④扩大国内市场保证经济发展有后劲。⑤注意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以必要的制度规范经济活动。
【名师引领探索】
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⒈电子化装备达到了一定规模
到1994年,全国金融系统已拥有大中型计算机近三百台套,小型机,超级微型机,微型机十几万台套,自动柜员机(ATM)九千余台,此外工商银行系统和建设银行系统还拥有POS三万余台。在九五期间,微型机,ATM,POS还将会有成倍地增长。
⒉搭起了金融专用通讯网络框架
为了实现信息传递和建立联机网络,我国各行采用了电传,电话线和公用数据通信网等通信方式以及卫星通信技术,建起全国和区域的金融专用通信网络架构,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实现了资金清算,储蓄通存通兑,信息管理等应用系统。
人民银行建设的全国卫星金融通信专用网,是全国金融系统信息交换的主干线之一。截止1993年底,已开通了400余个卫星地球站。通过卫星通信网,实现了部分城市异地资金划转和清算。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利用IBM中型计算机以及网络,实现了行内全国联行对帐。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建立起从基层到总行的全国微机远程通讯网络系统,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各种报表采用计算机网络处理,传递和分析。
⒊电子化营业网点发展迅速
金融电子化一起步,各行就把实现营业网点业务处理自动化作为重点项目来抓,在实现营业网点电子化的过程中,各行都采取了大型机和微机并举,单点脱机处理和联机处理并举的方针。截止到1995年底,工商银行已实现电子化的营业网点28000个,覆盖率占75%。其它各行虽然发展不一,但总体情况大体一致,全国电子化营业网点处理的业务量以占到全国业务量的80%左右。目前大中城市和部分小城市营业业务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
⒋外汇业务自动化已达到一定水平
中国银行以及各专业银行从开办外汇业务以来,一直积极地推进外汇业务自动化。中国银行于1985年就率先加入了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SWIFT)。随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也相继加入,成为正式会员,并且已先后推到省分行一级。目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各大城市都直接与SWIFT网络连接,直接收发报文。另外,外汇结算,信用卡业务也都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⒌清算业务自动化有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的银行资金清算系统,长期以来受运输和邮电通信条件的制约,形成了按地域分的同城清算,分支行辖内往来和全国联行往来三个层次的系统。这样的资金清算系统很不适应国民经济飞跃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现有系统,建立科学高速的电子化支付系统。目前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已完成分析设计,正在实施之中。
⒍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取得明显效益
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各行在中,小,微三种机型上先后开发了会计核算,储蓄,全国联行对帐,储蓄审核,工商信贷管理,资金清算,债卷,股票以及稽核,人事,劳资等一系列的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投入运行后,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⒎金融电子服务向多元化发展
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功能,使银行对客户的服务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1980年中国银行发行长城卡以来,工行,农行,建行,交行相继发行了牡丹卡,金穗卡,龙卡,太平卡,信用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支付工具。同时各种代办业务发展很快,代发工资,代收水电费,代收房租,代收税款的业务也陆续开展起来。有些地方还开展了电话银行,负责办理银行对帐,转帐,客户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
⒏管理信息系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搞好业务信息系统的同时,各行也注意抓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农业银行利用微机网和通讯网建成了四级微机数据传输网,建立信贷数据库,对各种报表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收集,统一处理分析。工商行,建行,中国银行也采取了不同形式建成管理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建立了收支库,建设银行建立了项目评估库。这些都为银行的内部管理和搞好宏观调控起到一定的作用。
金融电子化的前景
根据最新研究,国际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十大金融发展新趋势:
⒈银行服务不关门,24小时保管箱服务,电话帐务服务。
⒉自助式服务,如自动柜员机,电子银行等使用通讯网络联机作业。
⒊财务管理不出门,电话银行,电子银行等使用通讯网络联机作业。
⒋跨国金融产品,提供跨国的金融服务,如国际金融卡。
⒌多功能金融产品,结合现有金融产品,强化原有功能的智慧型综合产品,会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如房屋贷款结合保险,综合性房贷等(结合资金周转理财和房贷两种功能)。
⒍无实体金融产品,废除存折改用对帐单,签名取代印鉴的认定方式,电脑开户取代表格开户,金融卡取代提款单,无存单的定期存款和电话帐务密码进入个人帐户等。
⒎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将节省用户在银行各个柜台间穿梭排队等候的时间,打破产品和部门间的界限,即所谓的全程服务。
⒏百货化金融产品,即金融产品多元化,犹如百货公司货色齐全,消费者可以一次购足所有的产品。
⒐个人化的家庭银行,强化顾客与银行关系,取代目前以产品为主的经营方向。
⒑无现金社会,朔胶货币或电子货币将成为重要的支付工具。如信用卡,转帐卡金融卡,电子零钱卡等。
根据上述十大金融发展新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种发展趋势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通讯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运行金融电子化系统,金融电子化的前景非常广阔。
【类文欣赏】
再析机票价格 透视市场环境
王则柯
我在《从山东之旅说票价和民航重组》中谈到,在广州很容易以75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从广州到济南的经济仓飞机票,但是在济南只能买到1420元的从济南到广州的经济飞机票。乘的是同一航空公司的飞机,甚至是同一架飞机,同样的机组,时间里程也都一样,价钱居然相差如此悬殊。
样本“分析”,其实似是而非
当时,我就票价差异提出一种“分析”,期待读者发表高见,提出批评。自从“身边的经济学”与读者见面以来,读者通过地址lnswzk@zsu.edu.cn和我有一些讨论,很有意思。作为抛砖引玉的讨论的样本,我提出的“分析”是这样的:从广州飞济南那么便宜,是因为广东人比较富裕,只要低价格把他们吸引到山东去,不怕他们没钱回来,更不怕他们不在山东消费,所以采用低价格策略。从济南飞广州那么贵,是因为山东居民一般没那么富裕,只有那些掂量过1420元的票价不嫌贵的,才可以放心让他们去广东,并且不愁他们回不来,所以采用高价格策略。上面这种分析,似乎两种策略各得其所,其实似是而非。如果你当初读起来感觉头头是道,倾向于接受,大概你的经济学直觉还比较欠缺。问题主要出在上述分析夸大主观的营销策略的作用,忽视客观的市场环境的约束。
制度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
说到经济发展,人们原来知道土地和劳动很重要,后来知道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也很重要,现在知道人才、特别是企业家才能更加重要。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制度比上述所有因素都更加重要。制度第一,人才第二,然后才是其他。同样是这片土地,同样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三天两头“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代,直闹得饭也吃不饱,但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却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业绩。我们现在之所以发展得比过去好得多,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正在往好的制度转轨。人们常说要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说的是要建设从投资角度来看良好的制度环境。广州由于市场导向的改革起步比较早,经济也比较发达,所以广州市场的竞争程度很高。相反,在济南市场,计划经济的痕迹还是比较重,竞争程度远不如广州。这是在广州买从广州到济南的飞机票比在济南买从济南到广州的飞机票便宜很多的根本原因。
竞争主要是票务代理的竞争,回应最早的是上海读者silis。他说,在广州由于售票这个环节已大部分外包,航空公司自身已很少过问。广州作为一个经济重镇,有很多航空公司设直飞航线,导致代理飞机票务的公司大量出现,自然导致价格下降。而济南限于自身的经济水平直飞的航空线比较少,而票务代理公司也不会多,相应价格波动就比较少。这就造成了往程要750元而返程却要1420元的价格。直飞航线等等可以另外再说,但是上述见解的优点,是点出了竞争程度的不同,表现在票务代理的竞争程度不同。读者Z君通过用户名jhuijing来信说,他认为机票就我国来说还应算是奢侈品,而比较山东和广州,山东对它的需求弹性应该更高一些,那么降低山东的票价会得到更多的收入。而广州由于人均收入较高,则弹性相对较低,即使提高一点也不会影响很多。这位读者用了“奢侈品”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这样两个经济学概念。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奢侈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大,适当降低价格会使收益上升。我回信说,您给山东开的药方看来是对的,但是我想主要差别在于市场环境是垄断还是竞争。所谓需求的价格弹性,指的是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所引起的需求下降的百分比。所以必需品的弹性小,而奢侈品的弹性大,因为奢侈品不是必需品,贵了可以少买或者不买。关于飞机票需求的价格弹性,Z认为山东的弹性更高,背景是平均来说山东居民没有广东居民那么富裕,所以飞机旅行对于他们比较接近奢侈品。但是也有读者认为在山东坐飞机的以公差居多,在广东坐飞机的则旅游成分很高,所以山东对飞机票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应该更小。我不很同意后面这种看法,因为旅游到了山东,还是要回来。虽然表达不同,但是好几位读者都指出“垄断”和“竞争”的差别是价格差异重要的原因,更有读者提出航空公司应该充分利用“价格歧视”这一营销手段,对公差和商务人员采取高价,因为他们的弹性很小,对外出旅游度假的人员采取低价,因为他们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导读>
本文深入浅出,围绕一个机票价格问题,谈出了存在的经济问题。从形式上看,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列举现象,一个是揭示本质,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分析的过程中,作者始终把山东与广东的各方面的情况对比着说,增强了说服力。

相关阅读

第1课先师孔子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1课先师孔子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课先师孔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的主要生平活动。
(2)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政治主张,学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认识孔子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绵绵不绝的
传承关系和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
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
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
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
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
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孔子的思想主张和孔子的深远影响。
难点:孔子的思想主张。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下列几张幻灯片:幻灯片一:出示“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
动”的图片,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成立的图片,幻灯片二:演示设问“为什么国内外
会有那么多地方开展祭孔活动”,“为什么孔子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幻灯片三:
1988年,7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
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
‘人类要想在2l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的
智慧包含哪些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孔子的人生、孔子的思想。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孔子的生平经历
1、孔子的出身
孔子的世界观、历史观形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而他的出生地鲁国是春秋时期保存周礼最多的诸侯国,“周礼尽在鲁”。这两点对孔子有
深远影响,一是使孔子有条件接受、研习周礼,二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赋予了孔
子强烈的发扬光大上古礼制的使命感,孔子认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天下大同”:“大道
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礼运大同篇》)
★启发思考:“孔子的家庭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会给年轻的孔子带来什么影响?
2、少时好学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但仍积极钻研学习,“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他向不
同的人请教学问。孔子的求学经历身体力行地说明了他的为学主张,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引导学生阅读下列材料:“26岁(公元前524年)时,孔子向来到
鲁国的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34岁时,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
子与南宫敬叔到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提问引导学习:“孔子曾向哪些人求取哪
些学问?从孔子的求学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认识
和启发。)
3、收徒讲学
孔子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卓越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
一是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传播和普及了文化知识,造
就了一批时代英才(教材在此处重点介绍的是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其二是积累和总结
出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这是教材在“有教无类”子目中重点突出的内容)。
★提问引导学习:“孔子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概述孔子在教育史上的突出贡献。”
4、积极从政
可以把孔子的政治活动概括为这样两个时期:一个是他在鲁国的从政时期,从51岁(公
元前501年)到55岁(公元前497年),孔子历任“中都宰”、司空、司寇,并有政绩,其
中,公元前500年的齐鲁“夹谷之会”则是孔子政治才干的集中展现。但要看到,孔子
一生持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但他的仕途空问仅限于小小的鲁
国,最后也以失意告终。第二个时期是他周游列国时期,从55岁(公元前497年)出于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因离开鲁国到卫国,一直到他68岁(公元前484年)因弟子
冉有带兵抗齐有功而得以被迎归鲁国。孔子漂泊14年,先后周游了卫、陈、周、宋、
郑等国。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行为,首先要看到这是身处乱世的孔子迫不得已的行为;
其次要看到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向各国诸侯权臣宣讲仁礼思想,但未得到理解与
任用,这说明了孔子的仁礼思想超越了当时的时代需要而并未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孔
子有追求人间大同的普世情怀,因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理想而执著奋斗,这正
是孔子的可叹可敬之处。
提问启发思考:“依
★思考:孔子在各国之间漂泊游历长达14年之久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受权贵排挤、迫害;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各国诸侯权贵的认同而没有得到任用。
5、办学修书
可以将教材内容概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孔子整理的文化典籍——“六经”;②孔子的言
论集——《论语》。《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但一般认为,它不是由孔子编订而成,因
此要将两者分列,以免造成学生的误解。在这里,可以向学生解释一下儒家经典中的“十
三经”和“六经”,为学生了解“六经”作铺垫。要注意“六经”的称呼不是来源于孔
子,到战国时期苟子才开始将其尊称为“六经”。“六经”可谓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
书,除《乐经》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2000多年的专制社会里一直是官
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提问启发思考:“概括指出孔子编订‘六经’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阐释道义,教化天下。
二、孔子的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
(1)“仁者爱人”
教材内容从学说地位、基本含义、仁政思想、局限性、实现方式五个方面分析了孔子
的“仁”,其中的重点是“仁”的含义和实现方式。
从学说地位上讲,“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献中,就
已有“仁”字出现。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文美德都奉为
“仁”的内容,而孔子则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并以此为核心建构起了一套
思想体系。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对“仁”的具体解释往往不同,学术界也有多种说法,
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就行了。
在这里,教师更应该注意到,孔子重新建构“仁”,主要是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由于每一个人均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只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处理好了,
就可能会出现一个秩序井然的理想社会。按照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的不同表述,可
以看出他的思路是首先要在家里孝顺父母、亲爱兄弟,培养其对亲人的强烈爱心,作为
“仁”的基本要求,然后把这种爱心逐渐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人,最后再把这种爱心进一
步扩大到全社会,使每个人都有一颗博爱的心。这样,人类社会就能走向“天下为公”
的大同世界了。理解了孔子的这种诉求,就能理解“仁”的含义和“仁”的核心地位了。
但是,另一方面,孔子的“仁”虽已超出了家庭、家族和等级的局限,但它在由亲及疏
的过程中是等差性地逐渐降低仁爱的程度的。
(2)克己复礼。教材从含义、意义、实质、行为规范四个方面介绍了孔子的“礼”。在
这里,重点是要搞清楚“礼”的含义。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二是治理、安定、巩固
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制度,即大到朝廷的祭祀、
出征、朝聘,小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必须遵守的
不同的礼仪规定。把握了“礼”的含义,就能理解孔子为什么会十分强调“礼”。孔子
提出“克己复礼”,提出“正名”主张,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的行为规范,其意义与实质都在于要恢复、体现和巩固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的思想体系建立在“仁”和“礼”的基础之上,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孔子主
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仁”是“礼”的内在
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
途径;“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
的政治秩序和制度。
还要看到,在“以刑治国”的时代,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他要求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
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这体现了孔子对秩序与制度的深
情呼唤。
2、伦理思想:
中庸之道。这部分教材从意义、定义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庸之道”,难点是理解“庸之
道”的含义。教材指出,孔子强调中庸之道是实现仁与礼的途径,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依据。
在教学中,要重点突破“中庸”的含义,深入理解什么是“中庸”。孔子的“中庸”有
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中”,二是“和”。许多人把中庸的“中”误解为调和与折衷,这
并非孔子原意。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表明孔子并不
是无原则的爱,不是谁也不得罪、只知调和折衷的好好先生。中庸的“中”是指“适度”,
即“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是一样的,因为都不“适度”。中庸
的另一个含义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是指一个事
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从而达到总体上的
和谐,这是中庸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3、教育思想
教材主要从“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三个方面介绍了孔子在教育教学理
论上的贡献。这部分教材内容与“孔子其人”一目的内容前后呼应,“孔子其人”一目
突出的是孔子的教学经历及孔子开创私人办学、普及知识方面的贡献,这里突出的是孔
子在教书育人和教育理论方面的成就。孔子之为大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建立了系统完
整的教育教学理论。
三、孔子思想的影响
教材主要是从孔子创始的儒家学派及其思想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评价孔
子及其思想的地位与影响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万世师表”的称誉,对于孔子
来说是名正言顺、名副其实。
讲授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时,要突出由他创始的儒家思想此后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主
流思想,并渗人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文化的化身和
象征,“孔学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大、之远,的确超过了我国古代任何一个学派。孔
学可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关于孔子对世界的影响,教材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的,其一是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
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
新加坡等国;其二是法、德等欧洲国家的思想家们也从儒家思想中得到了很大启发。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有封建社会深受重视。)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论语》)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仁,指仁爱,关爱别人。)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案例思考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2006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学生可能会回答如果城管执法态度温和一点,血案不至于发生;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多一点服务意识,多一点底层情怀,考虑到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员、下岗职工,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救济,只能做点小生意来维持生计,对他们来讲这点小小的经营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在城市里规划一些地方让他们卖水果、卖糖炒栗子、擦皮鞋,完全可以实现城市管理与小贩、市民利益的共赢,这便是仁爱。学生回答也可能偏离主题,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让学生学会关注默默不语的芸芸众生,意识到建立洁净文明的大都市不应该以牺牲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为代价,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模拟对话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学生可能肯定它也可能否定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做必要的引导,指出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有保守之处;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还有很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一)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今河南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因为一来它的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至今已有上千年;二来它雕琢得十分传神:特别是它的眼睛,它的眼神空空的,正应了老子的自然、无为、大象无形的思想,空洞的眼神实则洞察一切;这个老子在做什么呢?他什么都不做,甚至也不思考,他是无为的,不象其它的老子像或忙着炼丹,或骑着青牛匆匆赶往哪里。)
(二)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解析: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处?(比如,老子为什么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无强于有呢?因为他在发现辩证法时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还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诎,大巧如拙;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中无为、不争的作用,柔弱胜于刚强,那么,人也当效仿自然,不要妄为。)
古为今用如果说孔子的学说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指导意义,那么老子的观点能否运用于今天呢?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回到刚才的选择题,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认为最理想的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做了些什么事的政府吗?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更是异彩纷呈,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可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这些思想家生前或“遑遑然如丧家之犬”;或骑青牛,过函谷,不知所终,然而,他们的思想没有消失,这个伟大时代的不朽精神也不会消失!
阅读《论语》和《老子》
上网阅读评论孔子和老子的文章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3.为什么引入两个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当代的治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国城市管理不和谐的一个缩影,也许夏霖律师的辩护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它,“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底层的仁爱的意识以及理解政府如何“为政以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习老子思想时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超级大国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例子,这使学生在惊讶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发现原来“无为而治”能解决一些难题。

第1课金属工具


第1课金属工具[教学目标]
1.明确人类早期历史划分(考古学分类)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知道两河流域约于公元前4000年代初期最先使用青铜器、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铸造业发达、赫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冶铁术的国家,约于公元前1300年进入铁器时代;了解金属工具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理解金属工具的使用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2.提取和分析教材正文、辅助材料及教师讲授中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有效信息,初步掌握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概念,初步了解历史事实与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初步学会形成历史概念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相关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此过程中要能充分利用各种史料说明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3.学习金属冶炼术的发明,展现人类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到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密切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以及科技创新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青铜器及铁器的使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难点:金属工具的使用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根本动力。
说明:
1.通过对青铜器及铁器的使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有助于学生了解金属工具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进而有助于学生理解金属工具的使用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故为本课重点。
2.要理解金属工具的使用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根本动力,必须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归纳,加深学生对生产工具与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辨证关系的认识,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以实物或多媒体形式,展示石器、青铜器和铁器,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区分其出现的先后及基本特性,由此导入新课。2.讲授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3.讨论“各抒己见”的问题,“谈谈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对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4.讨论青铜器的局限性,引出铁器时代到来的必然性。5.分析铁器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6.运用本课知识结构示意表小结: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阶段,金属工具特别是铁器的使用,是人类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资料附录]
材料一:
石器(尖状器)镶嵌十字纹方钺司母戊大方鼎铁犁头铁双镰范
材料二:四羊方尊父乙觥吴王夫差鉴司母戊鼎
以青铜(铜、锡、铅的合金)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两河流域最先使用青铜器。青铜器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性能良好。
在青铜器时代,世界上青铜铸造业形成几个重要的地区,这些地区成了人类古代文明形成的中心。在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些地区,青铜时代与奴隶制社会形态相适应,如爱琴海地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此时都是奴隶制国家繁荣的时期。但是也有一些地区,没有经过青铜时代便直接过渡到铁器时代。进入文明的地区在青铜时代已经产生了文字。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大约始于公元前20世纪,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其中,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约当公元前13~前10世纪(周穆王以前),中国青铜时代达于鼎盛。商朝青铜文化以安阳殷墟为代表,这里是商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也是青铜铸造业的中心。青铜铸造工艺相当成熟,出土大量的精美青铜礼器、武器与工具,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均为其中精品。商代兴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及陵墓,有发达的甲骨文,人殉与人牲作为一种制度极为盛行,凡此种种反映出奴隶制社会的繁荣。西周的周原遗址和丰镐遗址中,发掘出周王朝的宫殿、宗庙和墓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礼器,上有成熟的金文,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已成熟。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青铜时代》。
材料三:位于小亚细亚中部的赫梯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冶铁术的国家。20世纪初,在土耳其距安卡拉不远的波加兹科易(古赫梯国都哈图沙所在地)发现几万片赫梯泥板文书,其中最重要的是载有赫梯法典的两块泥板,一块属公元前14世纪,一块属公元前13世纪前半期。赫梯文字经捷克学者赫罗兹尼解读成功后,法典已全部译为现代文字。赫梯法典提到许多分门别类的手工业者,其中就有铁匠。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先后掌握了冶铁技术。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已掌握了冶炼技术,但赫梯国王将冶铁术视为专利,严禁外传。赫梯王国衰亡后,冶铁术向外传播。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使用铁器最早、最普遍的两个地区,都为赫梯人的邻国:其东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其西的希腊。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当时居住着腓尼基人、腓尼斯丁人和以色列人。《旧约全书》的《创世纪》中即提到亚当的第8代孙该隐善作各种青铜和铁制工具器皿。在巴勒斯坦也考古发现了冶铁炉多处,年代在公元前13世纪左右。迄今所知最早的铁犁发现于巴勒斯坦的盖拉尔遗址(前13-12世纪),可见这一地区已较普遍地在工农业使用铁器。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四: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铁,是天空中落下来的陨铁。在古苏美尔语中,铁叫做“安巴尔”,意思是“天降之火”,所谓天降之火就是陨石。埃及古人则干脆把铁叫做“天石”。可见人们最早认识铁是从陨石开始的。天降的陨石,数量很少,因此用陨铁制作的器具当然是很珍贵的,同时还带有神秘的色彩。用陨石作工具是很少的,所以在生产上,它没有什么明显的影响,但通过对陨石利用,毕竟使人们初步认识到铁。
铁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地壳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因为天然的纯铁在自然界几乎不存在,铁矿石的熔点比较高,又不易还原,所以人类利用铁较铜、锡、铅、金等还要晚些。当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之后,铁器时代就到来了。
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铁器。
铁器坚硬、韧性高、锋利,胜过石器和青铜器。当人们能广泛用这种铁制造工具时,青铜工具才逐渐被取代。铁器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的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SCITOM史海勾沉里程碑化学的发展。
[板书设计]
石器时代
青铜器、青铜时代——两河流域青铜器
(前4000年)影响
金属工具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
文明
标志
铁器、铁器时代——赫梯冶铁术
(前1300年)影响
[训练设计]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在土耳其距安卡拉不远的波加兹科易(古赫梯国都哈图沙所在地)发现几万片赫梯泥板文书,其中最重要的是载有赫梯法典的两块泥板,一块属公元前14世纪,一块属公元前13世纪前半期。赫梯文字经捷克学者赫罗兹尼解读成功后,法典已全部译为现代文字。赫梯法典提到许多分门别类的手工业者,其中就有铁匠。——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古埃及纸草文书中有一封赫梯邻国米坦尼的图什拉塔王致埃及法老的信件,其中提到以铁指环和铁刀为厚礼相赠的场面。在埃及法老图坦哈蒙的墓中也发掘出一把铁制刀片,刀柄的原料是黄金和象牙。另据考古发掘,赫梯人将铁当作稀有商品卖给腓尼基人时,出价竟高于黄铜60倍。——摘自本课教材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赫梯国活动中心在何处?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当不晚于什么时期?
赫梯国活动中心在小亚细亚或现土耳其;赫梯人掌握冶铁技术当不晚于公元前14世纪。
2.根据材料二,判断当时的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是否已进入铁器时代?为什么?
尚未进入铁器时代;因为铁器在埃及和腓尼基人那儿还是稀有商品。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铁价竟高于黄铜60倍的原因。
生产青铜使用的锡十分稀有,导致青铜器的昂贵,且青铜器韧性不高,因此无法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铁器坚硬、韧性高、锋利,远胜石器和青铜器,且铁矿矿藏丰富,提取容易,成本低廉价格便宜。
4.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对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铁器的大量生产和使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铁器的大量生产和使用,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采矿业和冶炼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从而促使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出来。铁兵器的出现,使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技术大大提高。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文化空前繁荣。铁器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课件]
见附件。

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理解

运用

征服玛雅文明

后古典期玛雅文明的时空范围、中心;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的过程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文明与玛雅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

探究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地图分析

问题探究

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玛雅考古的开端

西班牙人在玛雅地区的零星探察活动;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活动

探究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及影响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斯蒂芬斯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启示与疑问

玛雅考古的变革玛雅考古变革的历程阅读分析

由于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意义。

难点

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发现:征服玛雅文明,玛雅考古的开端和玛雅考古的变革。征服玛雅文明是指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残,由此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失落,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神秘和陌生;玛雅考古的开端和变革是指玛雅文明消失数百年之后,经过几代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重新发现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玛雅文明了解程度所限,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和图表资料,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失落和重新发现的感性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玛雅文明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开门见山,叙述了玛雅文明发现关键过程,强调了关键发现的时间:1839年10月;地点:尤卡坦半岛东岸;人物:美国著名游记作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历史作用: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导言文字、情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导航:(1)文中的两人旅行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他们的旅行成为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在学生回答问题并存有疑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探究。

第一目“征服玛雅文明”

教材以时间、空间为坐标主要讲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同时还开门见山地明确了“玛雅”一词的来源,“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殖民者到来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

(1)关于“玛雅”的来源,地理范围和发展状况

由于“玛雅”一词是本章、本节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玛雅”的空间概念,然后阅读教材,弄清“玛雅”一词的来源。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能力,明确本目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是指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的“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

关于“玛雅”一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1502年,哥伦布在第四次前往美洲的航海途中,在离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的地方,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独木舟上载着男女老少和各种货物。在这次邂逅中,欧洲人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些人来自一个他们称之为“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一词的两种来源都与西班牙人有关。9世纪,古典期的玛雅文明戛然而止后,10世纪在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

关于“玛雅地区”,教材分别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的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二是玛雅地区的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或者相当于英国加上爱尔兰。据1992年9月在尼加拉瓜中北部的考古中,发现了6座玛雅金字塔,且不属于上述玛雅地区的范畴。据中新网2004年6月1日报道:考古学家在尼加拉瓜的大西洋沿岸的克格拉希尔镇附近地区发现了玛雅文化前的远古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祭祀中使用的圆柱的生产中心。这里出土的陶器和在伯利兹发现的“古典时期”前的文物相似。这里发现的圆柱与在墨西哥的多个遗址发现的、作为祭祀用途的圆柱相同。专家指出,克格拉希尔遗址的发现,显示玛雅文化所涵括的范围,比考古学家原先认为的广大。考古学家继续在克格拉希尔遗址进行研究,并相信能揭示不同社会和习俗最终被伟大的玛雅文化所同化。

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西欧文明发展程度: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大。15世纪晚期,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了海上探险。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和她的丈夫菲迪南大公的支持下,横渡茫茫大西洋,到达了哥伦布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当地的居民也因此被称为“印第安人”。此时,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中,玛雅文明已经接近尾声,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秘鲁的印加文明尚处于鼎盛时期,但远古文明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

(2)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教材从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地区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文化的毁灭两方面展开。首先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中美洲的军事征服,军事征服按时间进程和空间变换展开。西班牙人征服西印度群岛之后,便从古巴的哈瓦那基地开始向大陆进犯。1517年,西班牙人科多巴率船队从他们在美洲的统治中心哈瓦那出发,目标向西到附近岛屿上抓捕土著居民充当奴隶,偶然来到尤卡坦半岛北部沿岸,首次见到玛雅人的海滨城市。西班牙人发现半岛上不仅有城郭和居民,还有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于是迅速冲上海岸,掠夺神庙里的财物。玛雅武士奋起抵抗,装备精良的西班牙人伤亡惨重,科多巴“悲伤地返回古巴”。这是殖民者第一次探险中美洲大陆。

1518年,对科多巴有关金子的报告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古巴殖民总督韦拉斯克兹,拼凑了一支有四条船,200人组成的船队,在他的侄子格里加尔瓦率领下远征尤卡坦。在尤卡坦东岸的墨西哥湾巡行时他们对玛雅城市土伦美丽壮观的海滨风光赞叹不已。随后他们又来到尤卡坦西岸,在塔巴斯科地区进行抢劫,最终到达了北部的帕努克河。在返航途中他们又来到查姆坡同报仇,结果又被重创。格里加尔瓦在战斗中负伤,回到哈瓦那后不久死去。

格里加尔瓦的航海在古巴引起了极大的激情。尤卡坦地区被认为是块遍地黄金和富饶的土地,深处墨西哥湾西北大陆腹地,有着上千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更有大量的他们梦寐以求的金银玉石。等待着冒险家来掠夺它的财富。1519年4月,一个名叫科尔特斯的征服者纠集11条船和500人,配备了马匹与大炮第三次向尤卡坦半岛进发,在半岛西部海岸塔瓦斯科海岸,击败了当地的玛雅人后成功登陆。8月,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踏进阿兹特克帝国首都铁诺支第特兰。善良的阿兹特克人毫无戒备,把白人当作远方光临的和平客商,给以热情招待。然而强盗们要的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和财富,科尔特斯对阿兹特克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殖民战争。在铁诺支第特兰的攻防中,出现了美洲殖民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战斗,1521年8月,经过激烈巷战,城市终于陷落,守城军民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整个城市六分之五的建筑被毁坏。巴黎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位目击者写的长诗《特诺奇蒂特兰被围的最后几天》。诗中写道:

大路上满是折断的箭簇,

撕掉的头发散落各处。

房子被掀去了屋顶,

墙壁被鲜血染红。

科尔特斯在铁诺支第特兰的废墟上重建新城,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城。1522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任命科尔特斯为副王,以墨西哥城为中心设立了“新西班牙副王辖区”(大约为现今墨西哥的版图)。后来,这个副王辖区成为西班牙人向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基地。

随后,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矛头伸向玛雅。1523年12月,科尔特斯的部下阿尔瓦拉多奉命征服了现今危地马拉一带。接着,他们又占领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环抱的地区,侵入现在的洪都拉斯,进攻尤卡坦,成立了“危地马拉都督区”。1527年开始,科尔特斯的另一部下蒙特宙先从东部征服尤卡坦地区,后从西部对尤卡坦进行征服。经过20年持续斗争,终于在1547年最终使尤卡坦地区臣服。16世纪下半期以后,玛雅地区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然而当时玛雅的最大灾难,莫过于玛雅人内战的浩劫和外来的疾病。几十年的战争和天花、结核等疾病,夺走了上百万玛雅人的生命。玛雅人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征服者领地上的奴隶。但玛雅人的反抗斗争一直在进行,墨西哥境内的最后几起玛雅人的革命直到1901年才被平息。

本目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军事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文化侵略,直接毁灭了玛雅文明。

西班牙天主教的神父们,还要铲除玛雅人的宗教和文化,代之以天主教统治。16世纪中叶,玛雅人委派通译者佳觉向西班牙殖民者的随军大主教迪那戈·德·兰达介绍了自己文化经典中的宝贵内容。玛雅经书中记载着精确的历法,比起教会认可的格雷戈里公历(通用迄今)要高明得多,每年误差才1分钟,也就是说大约1500年才差一天。玛雅人的经书中还记载着不止一次的大洪水,人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洪水前数十万年,这与《圣经·创世纪》关于洪水的说法大相径庭。玛雅人对行星运行轨道的深刻理解,远胜于与上帝创世神圣地联系在一起的地心说。

1562年,大主教兰达为了彻底地从精神上消灭玛雅人,传播他的上帝的福音,竟然野蛮地下令烧毁所有的玛雅文献。用象形文字记载的玛雅历史、文化、科学、哲学全都成了劫后灰烬。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位上帝的使者也把欧洲中世纪最可耻的火刑柱搬到了“新大陆”。难以计数的玛雅祭司惨死于熊熊烈焰之中,带走了只有他们才通晓的玛雅文明成就。兰达大主教的所作所为,比中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大利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繁花广场,不知还要恶劣多少倍。他烧毁的是人类花了数千年时间在西半球培育的最为光彩夺目的文明。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就这样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这一悲剧的直接恶果直到今天还在让人品尝。许许多多致力于玛雅文明研究的专家都试图破译玛雅象形文字,从而解决文化史、科技史上的若干重要课题。今天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在庙宇、墓室的墙壁上,在金字塔和纪年石碑上,在陶器、玉器和贝壳上,发现大量的象形文字。有一座金字塔,台阶上竟然雕刻着2500个象形文字。经调查,大约发现了850多个各不相同的字符,3000多个词汇。由于解读这些文字符号的艰难,人们对玛雅文明的了解还大多仰仗玛雅文明的罪魁祸首兰达的记录。兰达的著作《尤卡坦风物志》在玛雅考古学界是无可争议的权威之作。

兰达焚书之后,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玛雅经文少得可怜。但总算没有斩尽杀绝,幸存的玛雅经文有4部,分别根据收藏地点或发现者来命名,为《德里斯顿抄本》《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格罗里那抄本》。抄本,顾名思义,这些经书并不是玛雅最早文献的原件,而是祭司们在数百年中陆续抄录绘写的复制品。就是这仅存的4部抄本,为人们窥望玛雅智慧开启了一扇美妙的窗门。

教学建议。可以悬挂中美洲地图,请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教材编写叙述的意图,对照地图解决如下问题:“玛雅文明”中“玛雅”名称来源的依据是什么?玛雅地区在中美洲的何处?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是怎样失落的?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和方式,可结合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配合大量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既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后果,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时间对玛雅考古产生的消极影响等角度考虑。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结合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文明的破坏情况,谈谈西方侵略者“文明”外衣下的罪恶勾当。

第二目“玛雅考古的开端”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西班牙追求金银玉石物质财富的零星探险、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大三角”周围有计划的考古、“大三角”中心的解密等几个方面揭示了玛雅考古的开端。

(1)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和西班牙人在玛雅的零散的探险。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和西班牙人对玛雅遗址的态度,从两方面介绍早期玛雅考古的状况。

玛雅土著居民很早就知道丛林之中隐藏着石头遗址,但没人进行过认真的探索。西班牙人征服玛雅之后,西方人有了接触这些遗址的机会。在对玛雅遗址感兴趣的西方人中,既有天主教神父、退役军官,也有学者、殖民地官员和外交官。他们怀着各种物资财富的目的,走进玛雅的城市废墟。结果,许多珍贵文物或者遭到破坏,或者被运到西方各国。

尤卡坦半岛上最重要的现代城市梅里达,即墨西哥尤卡坦州府所在地,1542年建立殖民城市,是殖民扩张势力在玛雅地区的中心。梅里达的附近就有玛雅古代最重要的几座城市,包括玛雅潘、乌斯马尔这样赫亮的名字。然而,戴了眼罩的人们对于眼皮底下的文化成就并没有多看一眼,听任它沉睡数百年之久。

很长时间里,西班牙人只是在玛雅从事零散的探险活动,1773年以后,西方各国的探险者,才正式着手对玛雅的城市遗址进行探察。西班牙的兰达大主教于1566年,见到丛林中如高塔般威风凛凛的神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连数月之后,他作了如下的笔记:“都是用雕凿得十分精细的石块砌成的,尽管当地没有任何金属器具可用。”1822年英国人陆续着手研究玛雅文化,并推论说,玛雅文明是由旧约圣经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所建造的。

18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北危地马拉总督胡安·加林杜来到了崎岖的丛林,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科班这两处废墟遗址。另一名叫金·佛雷德里克·瓦尔德克的冒险家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去了帕伦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对废墟遗址进行了素描。18世纪晚期,一些勇莽的旅行者开始对这些废墟打上了主意。墨西哥军官安东尼·德里奥,于1786年探察了位于墨西哥南部帕伦克的废墟。20年后,另一名军官几勒尔莫·都潘克斯再次专访帕伦克时写道:“除了飞鸟外,其他动物极难通过,小径盘旋于崖顶,婉蜒于山间……”两名军官对帕伦克废墟遗址的描述于19世纪初期发表,但由于文章刊载的杂志名气不大,他俩的描述未能吸引世界的注意。

中美洲热带丛林的覆盖,草莽泥土的掩藏,这些并不是真正造成文明“消逝”而需要“发现”的原因。草木泥土挡不住人们的慧眼,而来自文化的视盲症才最为有害。

(2)斯蒂芬斯的玛雅探险及影响。

教材主要从斯蒂芬斯探险的路线、著述,介绍了斯蒂芬斯在玛雅考古的地位和影响。

不难看出,对玛雅文化重新燃起的热情是伴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而出现的。只有到了19世纪,人们才渐渐获得了新的文化眼光,人们才“发现”了玛雅文明的价值。美国著名旅行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拜读了前人饶有兴趣的游记之后,斯蒂芬斯显然大惑不解,他不懂为什么这样的报告未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兴趣。他毅然决定由他和卡瑟伍德共同担当起这一重任,即把中美洲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废墟推向世界。由此,斯蒂芬斯致力研究玛雅文化,可说是玛雅的真正“发现者”。虽然,他不是寻访中美洲遗址的第一人,但他却是第一位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一般大众走向中美洲遗址的人。在他之后,对玛雅文明凭空臆想的浪漫时代终告结束。因此,在玛雅文明的发现过程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既是最后一位探险者,又是第一位严肃的学者。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埃及、阿拉伯、皮特拉和圣地旅途见闻》和《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和波兰旅途见闻》)。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一份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由此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这样,斯蒂芬斯就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

1836年,他在伦敦结识了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 一位英国青年建筑师兼优秀的素描画家,同样也热爱旅行。这两位青年一见如故,谈旅行、探险,卡瑟伍德当下推荐他去读一部作品:附有瓦尔德克版画插图的德里奥报告。斯蒂芬斯回到纽约,马上在书店里找到瓦尔德克的《尤卡坦省览胜记》。作品内石版画表现的美学价值,令他盛赞不已,肯定这些废墟确实又美又别具一格。敏锐的判断能力告诉他:报导一个辉煌、富异国情调、实际上闻所未闻的文明的废墟,大众必会产生兴趣。 

但是当时中美洲大陆正烽火四起。1838年之前,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都属于中美洲联邦。联邦的支持者、各邦分裂主义分子和印第安反抗部落之间,内战方酣。局势如此,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自然无法前往游览。但不久机会来了,美国驻中美洲领事突然去世,斯蒂芬斯立刻毛遂自荐。这样,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总算于1839年10月乘“玛丽·安”号从纽约港起程,驶向尤卡坦半岛东岸的伯利兹城。

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到达中美洲大陆的时候,玛雅的古代文明遗迹早已封闭了。他们雇佣了当地的向导,几天跋涉之后在科班谷地,看见了一条河,河的对面是长长的石墙似的建筑,虽然有些地方已是残缺不全,小树和灌木丛生,但他俩仍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座巨大石建筑的遗迹。斯蒂芬斯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我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梯往上爬,有的地方还完整无缺,有的却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所拱翻,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由于丛林杂草的覆盖,很难辨认出它的形状。”尽管科班几乎大部分都被热带雨林所吞没,但是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还是找到了半圆形的竞技场;美洲虎的雕像;还有砖石建筑上部巨大的石雕头像。金字塔的顶部简直就是一座人工的石头山,顶部上原来是一座庙宇,墙体已全部倒塌,并被无花果的盘根所覆盖。周围全围立着石碑或有雕花的石柱。有些雕刻内容显然是人和动物,还有一些图像他们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认为“科班绝不逊色于埃及任何一座著名的金字塔”。

为了急于探察更多的废墟遗址,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穿过危地马拉,进入了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地区,继续进行范围广泛的探测旅行。他们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乌斯马尔等四十来座顺路就可以到达的玛雅城市遗址。斯蒂芬斯注意到新发现遗址的石碑上刻有许多和科班石碑上相似的图像。由此,他再结合前人的发现,敏锐地觉察到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呈三角形分布。这个巨大的三角形,底边右为科班,左是帕伦克,顶角就是尤卡坦半岛。同时,他还断定玛雅地区曾经为一个单一的种族所占领,并且玛雅人的文化艺术是独立存在的,决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已知种族,属于一个新的文明。由此,斯蒂芬斯断然拒绝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文明扩散论,坚信这些废墟遗址肯定源于美洲本土,其建造者和现在还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的祖先有相当接近的关系。随着这一论断的宣布,玛雅文化研究从此诞生。

在前后两次的玛雅遗址的探察中,斯蒂芬斯都要缜密记述遗址中纪年碑、金字塔和宫殿等重要发现,卡瑟伍德则仔细临摹,创作出大量逼真的素描和绘画作品,两人合作得相得益彰,为时代树立了新准则。回到纽约后,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发现,写成两本带插图的著作,并于1841年和1843年先后出版(1841年,发表《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纪闻》;1843年发表他们第二次到尤卡坦半岛经历《尤卡坦纪闻》)。这两部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问世后几十次再版。他们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些城市的存在。在此之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斯蒂芬斯的名字,也因此与玛雅文明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著作也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

(3)玛雅大三角中心遗址揭秘和考古开端的成就。不过,斯蒂芬斯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大三角”的周边地区,并没涉及三角中心的秘密。1848年,莫德思托·孟德斯等在三角中心地区危地马拉的佩藤州,找到了玛雅最大的城市蒂卡尔的遗址。这里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主要中心。到20世纪早期,被发现的玛雅古城遗址,已经数以百计,布满“大三角”的核心地区。学者们对“大三角”边缘和核心的文物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最终肯定了斯蒂芬斯的判断: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来讨论如下问题:玛雅文明是如何发现的?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什么是玛雅文明的“大三角”?玛雅文明的发现和“大三角”有什么关系?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让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玛雅考古的“开端”,提示学生阅读联想“分水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他们的成就,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过程,建议请学生阅读,生动地再现玛雅文明发现的历史片段。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路线进程和玛雅文明的“大三角”,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插图、地图,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

第三目“玛雅考古的变革”

教材从玛雅考古变革的表现、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玛雅考古的成就三个方面,展示了玛雅文明研究的现状。

(1)玛雅考古变革的三个方面表现。

从斯蒂芬斯时代开始,若干学术团体或个人开始致力于拼凑玛雅神秘拼图。早期玛雅研究主要是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偶尔能得到博物馆或大学的资助;公共机构介入研究活动后,学者们可以组成小分队,在某个特定遗址通力合作,开展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不再以旅行者和探险家为主,而是专业的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玛雅考古的目的,从过去的挖宝探宝,转变成科学发掘和学术研究。

(2)为玛雅考古变革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

严肃正规的考古工作于19世纪80年代在科班展开。哈佛大学的考古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在1888年到1915年之间向玛雅地区派出了若干探险队。每一支探险队都由业内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带领。这些考古人员对尤卡坦半岛深处的玛雅废墟遗址进行了考查,他们经常在筋疲力尽乃至有生命危险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玛雅问题。

在此期间,摄影师和画家则忙于捕捉废墟遗址和工作中的考古学家的镜头。英国考古学家阿尔弗雷德·P·莫斯莱于1881年来到了中美洲,他自费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来拍摄玛雅废墟。他所整理收集的档案,其中包括许多从科班拍下的照片,为那些试图追踪研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废墟所发生变化的现代科考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著述出版的《中美洲生物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玛雅文明的科学出版物。英国画家阿黛拉·布莱顿于1900年到1905年之间精心画出了十几幅关于废墟的作品。她的作品也被现代考古学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华盛顿的卡内基协会曾经在玛雅地区作了30年的周密研究。每年都有25支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探险队奔赴玛雅各地。20世纪30年代,卡内基考古队对位于蒂卡尔北面100公里的卡拉克穆尔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在40年后的再次发掘中,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随葬青玉面具,103座纪年碑,6250座建筑。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也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由于玛雅文明是美洲惟一拥有文字系统的古代文明,所以对玛雅文字的解读,无疑是详细了解整个古代美洲文化的惟一渠道。20世纪60年代,苏联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字母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不久,苏联数学研究所的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在研究玛雅文字时,意识到许多文字中都含有固定的时间段,相隔大约56年到64年,大致是一代人的寿命。于是她得出结论:玛雅文字里写的不是宗教,而是历史;记录下来的是皇族人员的诞生、统治、死亡及其战争。这使人们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玛雅文字,古玛雅历史突然间变得有了特定意义。通过破译玛雅文字,人们对玛雅文化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玛雅研究的各种新发现──考古学、人类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医药学、流行病学浮出水面。各类专家都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研究玛雅现象,这些研究综合融汇,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玛雅研究格局。

(3)玛雅考古的成就。

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运用阅读的技巧,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掌握本目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征服玛雅文明”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玛雅文明,为本章和本节学习做好铺垫,首先利用教材引言和教材的开始,以生动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思维导航。教师强调指出本课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毁灭”指的是“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同时,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教材:“玛雅”一词是怎么来的?在教材地图中找到后古典时期尤卡坦半岛北部三个玛雅城邦的位置,在地图上用彩笔标出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大致标出西班牙殖民者侵略玛雅地区的路线。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左图右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理解掌握“玛雅”的来历和玛雅地区的范围,了解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另外,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西班牙殖民者除了军事征服玛雅之外,还采取了什么样的侵略手段?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史实分析、对比,得出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衰落的历史结论。

关于“玛雅考古的开端”一目的教学。教材展示了三张历史图片“斯蒂芬斯肖像”、卡瑟伍德绘制的“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蒂卡尔遗址,介绍玛雅地区文化的发现过程。教学时可以按教学内容介绍这三幅图,当作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图片的转换中,理清玛雅文明早期发现的过程,掌握相关信息。讲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之前,先联系本节导言介绍斯蒂芬斯的简历,让学生了解,一方面欧亚非古老文明的游历给斯蒂芬斯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另一方面游记发行的成功激发了他对中南美洲游历的兴趣。讲“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时,引导学生从图片的来源,判断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考古分工方面的特点,阅读,再现中美洲丛林考古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斯蒂芬斯发现美洲的路线,并知道玛雅文明的发现,是从大三角的周围向核心深入的。通过解答“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于“玛雅考古的变革”一目,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斯蒂芬斯以后,玛雅地区的考古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在玛雅考古研究中贡献突出的考古工作队和学者都是谁?玛雅考古迄今取得怎样的成绩?

最后小结可以利用本课课、目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征服玛雅文明──玛雅文明的失落;玛雅考古的开端──玛雅文明的发现;玛雅文明的变革──玛雅文明的回归。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导入本课标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1839年10月的一天,英国双桅帆船“玛丽·安”号从纽约港出发,急速向内战纷扰的中美洲尤卡坦半岛进发。船上有两名异常激动的中年男子。他们想去干什么?他们的行动对美洲、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案例二 在讲解“征服玛雅文明”一目时,悬挂中美洲地图,幻灯或多媒体打出的玛雅文明分布地区图,或者直接利用教材地图。(1)在图中标出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2)在图中用彩笔大致画出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3)在图中标出西班牙殖民者军事征服玛雅地区的路线图(哈瓦那──半岛北岸──半岛西岸──墨西哥城──整个玛雅)

案例三 在介绍“玛雅考古的开端”时,幻灯投影“斯蒂芬斯肖像”。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由于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斯蒂芬斯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后来成为玛雅文明的“发现者”。

案例四 在学习“玛雅考古的变革”时,向学生实物展示《全景玛雅》一书。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他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玛雅”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怎样说明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概念的含义?

解题关键:玛雅潘;玛伊雅或玛雅姆。玛雅文明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时期的划分。

思路引领:联系教材,解释历史概念。

答案提示:“玛雅”一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来历的说法是,10世纪在尤卡坦半岛地区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其中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150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船队第四次航海,在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处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舟上的人自称来自“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另一种“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文明前古典期是指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处于形成时期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古典期是指公元3至9世纪,繁荣昌盛数百年,最后戛然而止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后古典期是指公元10至16世纪繁荣昌盛后,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毁的玛雅文明。

2.玛雅地区包括什么范围?

解题关键:尤卡坦半岛。

思路引领:经纬度范围、现今的国界范围。

答案提示:玛雅地区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度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的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部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

二、学习延伸

1.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

解题关键: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

思路引领:玛雅文明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热切关注的对象。

答案提示:在斯蒂芬斯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玛雅城市遗址的存在。斯蒂芬斯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他的有关玛雅地区的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他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

2.考古学在玛雅文明发现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解题关键: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思路引领:对遗址的发现作用;对玛雅文明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认识的作用;对象形文字解读的作用。

答案提示:随着玛雅文明的发现,专业的考古学家和考古队成了从事这项工作主要的人或团体。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45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