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124页,齐读标题《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什么计?
5、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
6、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五、书写生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空城计》教案之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能复述课文。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三国演义》相关音像资料;准备推荐给学生的名著名篇。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制作卡片,准备交流。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趣导入
1通过搜集资料,你了解《三国演义》了吗?诸葛亮呢?简要地说说。
2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简单介绍诸葛亮生活的年代背景,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见《三国演义》第95回)
3了解了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不理解的词作上记号。
2检查识字、释词和读书情况。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4用简洁的话说说故事大意。(重点引导:起因、经过、结果。也可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四个阶段。)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看图,了解抓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1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出示诸葛亮抚琴图)看看这幅图,你一定猜得到他是诸葛亮。
2他在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有很明显的特征,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判断出他就是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抓特点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描写诸葛亮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
目的: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1笑这个神态,文中描写了几次,你能根据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内心吗?
A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掬的意思并展开联想。提示:大兵压境,故作镇定、轻松)
B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结合情况谈感受,并联想。提示:计谋成功后如释重负的庆幸。)
C从笑这个神态,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等。
2除了神态,文中还写到了他的语言、动作,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拨:如兵临城下,镇定安排时的足智多谋;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向众官解释自己的计谋时,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尽在眼前。)
引导学生去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与文本对话,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诸葛亮的语言、动作,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1了解众官的反应和见识,体会衬托的作用。
兵临城下,诸葛亮镇定自若,巧施妙计,其他人的表现呢?找到相关语句读读,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通过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通过众官无不骇然衬托诸葛亮抚掌而笑;通过众官必弃城而走与诸葛亮妙计退敌的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A我们了解到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他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可见司马懿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将,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文中对他的描写,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
B这样写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
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四、总结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1空城计为什么能施展成功?
(相机点拨:神机妙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等。)
2若有时间训练小练笔,运用掌握到的写作方法。
3仅靠一篇课文,要了解一个历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荐学生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去读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
4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灯出示三国中人物图片,如:关羽、张飞、刘备、曹操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课文先写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而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敌众我寡,情势十万火急!再写诸葛亮处变不惊,巧施空城计: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然后写司马懿中计: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宜速退。最后写诸葛亮向众官分析施空城计缘由: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领悟《三国演义》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语言风格,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及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课前了解空城计发生的背景很有必要,便于对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加深认识。可由学生交流搜集的背景资料,亦可教师传授。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课文第1段写1、2故事情节,第2段写3、4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这样把握主要内容,有利于达到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要求。《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结尾处用一首七言古诗概括全文,这是章回小说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本段教学策略:用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两个问题牵动全段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引领学生抓住外貌、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为什么要施空城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中有关词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
怎样施空城计?可以用这些词语加以概括:
藏旗帜禁止出入禁止喧哗大开城门
装百姓洒扫街道焚香弹琴旁若无人
第2段:一个却字表达了过渡和转折。从前一段讲述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过渡和转折到讲述司马中计和孔明释计。
本段教学策略:用司马懿怎样中计、诸葛亮怎样解释空城计两个问题牵动全段学习过程。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勾画出关键词句交流学习体会。文中不少的文言句子,应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出语气,读出节奏,感受古文的艺术魅力,培养阅读古文的兴趣。段中有较多的文言字词,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文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意思,领悟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
课后第1题:利用字、词典,坚持让学生自主扫除字词障碍,特别是一些文言色彩很浓的字词句。为课外阅读古典名著作方法引领。复述故事应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之后,进行创造性复述。
课后第2题:该题应在阅读过程中练习,分5步完成:1.正确流利地读句子;2.说带点词语的意思;3.联系上下文说句子的意思;4.领会词句的表达效果;5.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要把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落到实处。尽皆失色是对众官的神态描写,表达效果是反衬诸葛亮镇定自若、处变不惊。诸葛亮两次笑的不同内涵,可结合语境进行对比理解,从而领悟神态、动作描写,是为了揭示人物品格,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选做题:该题可与积累与运用中的综合性学习整合。条件欠缺的可由教师提供故事资料,引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内容
湘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教学案例一
师:诸葛亮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用计的?
生:司马懿刚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诸葛亮有一半的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对付才好。思量的结果:只能智取,不能强攻。于是就上演了空城计。
师:空城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生:诸葛亮吩咐部下: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许慌乱。
师:表现了诸葛亮怎么样?
生:临危不惧。
师: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生:诸葛亮吩咐完毕,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头,坐在城头上喝酒弹琴。
师:说明他遇到事情怎么样?
生:处变不惊。遇事冷静。
师:结果怎样?
生:司马懿中计了。
师:当司马昭怀疑时,司马懿怎么说?
生:你小小年纪懂什么,赶快后退40里。
师:这说明司马懿什么性格?
生:多疑。自负。
师:诸葛亮见了司马懿退兵撤退后,才觉得怎么样?
生:冷汗湿透了衣背。
教学案例二
师:面对司马懿的袭击,诸葛亮急中生智,使用了一个什么计策?
生:空城计。
师:空城计是什么?
生:诸葛亮吩咐部下: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兵卒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即使魏兵到了,也不许慌乱。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空城计中的哪一个字?
生:空字。
师:对,城里只有5000兵卒,与司马懿的150000相比较,简直是空城一座。
师:一座空城不足以吓到司马懿,诸葛亮自己是怎么做的?
生:诸葛亮吩咐完毕,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儿上了城头,坐在城头上喝酒弹琴。
师:能找出描写诸葛亮动作的词吗?
生:吩咐披戴领上坐喝弹
师:心慌则手忙脚乱,心静则轻松自然,这些动作说明诸葛亮什么品质?
生:临危不乱。
师:空城计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觉得险吗?表现在哪?
生:险。冷汗湿透了衣背。
师:哪个字要重读?
生:透。
师:汗都湿透了,他怕什么?
生:司马懿冲进去。
师:诸葛亮为什么要设空城计这个迷局?
生:诸葛亮的兵力不足,只有2500兵卒。而司马懿有15万大军。当时诸葛亮的兵卒吓得心惊胆战,情况非常危急。
师:如果你是诸葛亮,你准备怎么做?
生:挖地洞,设埋伏
师:来得及吗?
生:来不及了。
师:看来空城计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实施这个计策的是司马昭,空城计有用吗?
生:没有用。
师:说明诸葛亮对司马懿怎么样?
生:非常了解司马懿,识别他的心。
师:对,叫知己知彼,这也是险中取胜呀,显示了诸葛亮的才能。
分析
以上教学片段分别是两位老师执教《空城计》一文的中间部分分析过程,两位老师都从提问的角度入手,但由于提问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效果也不一样。
第一个案例中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主要是分析故事情节,后一个案例问题的设计由课题入手,到关键句子,再到人物的形象分析的提问都很经典,指向明确,思路清晰,而且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问题链,真正体现了疑。新的特点。这样的提问才是高效的提问。
对于同一个问题,第一个案例是这样提问的:诸葛亮见了司马懿退兵撤退后,才觉得怎么样?第二个案例则是空城计险吗?体现在哪里?前者是对故事情节的一般回答,后者的问题更有深度,是对这种险招的分析,说明是险计,奇招,也是妙招。
第一个案例中当司马昭表示怀疑的时候,司马懿是怎么说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分析司马懿的多疑的性格,而第二个案例中如果实施这个计策的是司马昭,空城计有用吗?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更直观的体现司马懿过于谨慎,多疑自负的特点,凸显诸葛亮的知己知彼的性格,显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准备怎么做?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分析,想出很多的办法一比较,来表现空城计是最好的计策,诸葛亮是急中生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时激起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习热情高涨,气氛非常活跃,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而前者没有设计这个问题。
第一个案例的提问基本是按课文内容来的,主要是分析故事情节,提问比较细,第二个案例的提问的答案就像一首诗:
急中生智施妙计
临危不乱设迷局
知己知彼识人心
险中取胜显才能
主要是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把握了重点。所以说只有深入钻研,真正吃透教材,精心设计的提问才是最佳的提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懂。能复述课文。
3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三国演义》相关音像资料;准备推荐给学生的名著名篇。
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制作卡片,准备交流。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趣导入
1通过搜集资料,你了解《三国演义》了吗?诸葛亮呢?简要地说说。
2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三国演义》相关资料和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简单介绍诸葛亮生活的年代背景,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见《三国演义》第95回)
3了解了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故事《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不理解的词作上记号。
2检查识字、释词和读书情况。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4用简洁的话说说故事大意。(重点引导:起因、经过、结果。也可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四个阶段。)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一)看图,了解抓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1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出示诸葛亮抚琴图)看看这幅图,你一定猜得到他是诸葛亮。
2他在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有很明显的特征,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判断出他就是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抓特点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描写诸葛亮动作、神态的相关语句。
目的: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1笑这个神态,文中描写了几次,你能根据他不同的笑推想一下他的内心吗?
A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理解笑容可掬的意思并展开联想。提示:大兵压境,故作镇定、轻松)
B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结合情况谈感受,并联想。提示:计谋成功后如释重负的庆幸。)
C从笑这个神态,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等。
2除了神态,文中还写到了他的语言、动作,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拨:如兵临城下,镇定安排时的足智多谋;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时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向众官解释自己的计谋时,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尽在眼前。)
引导学生去读文中的重点词句,与文本对话,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学习诸葛亮的语言、动作,掌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1了解众官的反应和见识,体会衬托的作用。
兵临城下,诸葛亮镇定自若,巧施妙计,其他人的表现呢?找到相关语句读读,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通过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通过众官无不骇然衬托诸葛亮抚掌而笑;通过众官必弃城而走与诸葛亮妙计退敌的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A我们了解到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他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可见司马懿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将,并非平庸之人。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文中对他的描写,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
B这样写有何作用?(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
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四、总结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1空城计为什么能施展成功?
(相机点拨:神机妙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等。)
2若有时间训练小练笔,运用掌握到的写作方法。
3仅靠一篇课文,要了解一个历史名人是不全面的,可推荐学生搜集有关智慧的名言,去读更多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草船借箭等。
4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幻灯出示三国中人物图片,如:关羽、张飞、刘备、曹操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空城计》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蜂拥、隐匿、失色、骇然、笑容可掬、旁若无人。
(二)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检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③初读文意,圈出课文中描写精彩的部分。如课文第2段关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势描写,课文第3段通过司马懿眼中所见的关于孔明坐于城头、百姓洒扫于城门的描写;并能说出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读懂背景。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掠地,势不可挡。魏主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露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二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2、开课导语
①学生静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
②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三国演义》)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足智多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三国演义》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②概括情节情节的概括,答案并不是惟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会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4、品析活动
①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时危急的情势的,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什么?
A笨头写诸葛亮退去西城。“先”字交代诸葛亮离开大部队的原因;“西城县”交代了“空城计”的地点;“搬运粮草”暗伏下文军队“已分一半”。“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忽然”表现了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谨慎的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计,决不会来此冒险;深通韬略的司马懿,若事前有所探测,也不会放着空城不进。遭遇的突然性导致了司马懿对蜀军虚实的不清,为“空城计”提供了条件。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孔明当时危急的情势。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气势盛:“蜂拥而来”,“尘土冲天”,“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三是用众官“尽皆失色”侧面烘托。众官跟随诸葛孔明,也都是身经百战,这时竟然也“尽皆失色”,可见情势确实是万分危急。
B毙纯酌靼谙驴粘侵计。作者从“孔明传令”和孔明自身的举动两个方面加以描写。
“孔明传令”一句紧接“杀来”而出,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类的话,足见孔明是急中生智,当机立断。作者详细地叙写了孔明传令的内容,有两个作用:一是具体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孔明过人的胆识,“大开四门”和“吾自有计”岂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举动则是“空城计”中的又一关键。鹤氅纶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闲自在!城门大开,孔明则在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不能不使司马懿生疑。孔明的举动不仅表现了大勇,而且表现了大智。
②小说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的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方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二是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三是上段以叙述为主,这里则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手捧宝剑”,一“手执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③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作者把孔明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三)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检查上一节课内容
诸葛亮为什么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有这样出奇的胆量?“空城计”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和出奇的胆量来源于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基础也是建筑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成功地运用了“空城计”。从现象上看,这是军事上的较量,实际上是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2、开课导语
《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②《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①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②写到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文章里面有关笑的词语。
③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懂得诸葛亮为什么摆空城计,及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在危急时刻善于分析、知己知彼、机智过人。
2、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感受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
3、交流诸葛亮的其他妙计,介绍相关信息。
[课时过程]
一、引入: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晓了《空城计》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三十六计中,空城计并非上策,那么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呢?
[板书]
为何摆?
二、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的原因。
1、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2、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一
阅读课文,分析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
小组同学一起找一找写诸葛亮摆空城计原因的句子,用简洁的词概括这些原因(写在卡片上),再读一读相关句子。
3、个别读题,学生自习。
4、交流反馈。[板书]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5、指导朗读。
6、小结:这样看来,诸葛亮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摆的空城计。
7、[板书]
不得已
三、引读,过渡。
诸葛亮心思细密地
布计,并亲自上阵,等着司马懿前来一决高下。当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城门外时,看到(学生读有关句子),他怎么做(学生读有关句子)
四、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过渡:这样看来,空城计成功了![板书]
成功
1、这一战虽不动一兵一卒,但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的心理战却异常激烈。司马懿在历史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身经百战,和诸葛孔明一样是个谋略过人的军事家,为什么他会中计,诸葛亮高在何处?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的较量。京剧表演艺术家已经将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2、欣赏京剧片段。(提醒学生注意唱词)
3、欣赏了国粹京剧名段,再让我们回到课文,读读课文三、四小节,找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4、(出示)自学提示二:
自学提示二
阅读课文,分析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读一读课文三、四小节,找一找空城计成功的原因,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5、学生自学。
6、交流反馈。[板书]
知己知彼
五、评价诸葛亮。
学完了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诸葛亮吗?
六、拓展课文。
1、关于诸葛亮还有许多传奇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他的故事?你能说出几个故事的名字吗?(三顾茅庐、挥泪斩马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
2、这些故事在这本《三国演义》中都有,想了解更多诸葛亮的故事,想知道其他三国人物的故事欢迎大家和它交朋友。
[整体板书]
*16空城计
为何摆?
兵力少
无大将
力量悬殊
时间紧
魏兵杀来
难以撤退
成功原因
知己知彼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空城计”是怎么回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阅读描写诸葛亮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仔细品读,感悟他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3、初步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以及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2、难点: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认识其中的一些人物。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历史典故,更进一步认识这一光辉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生质疑
昨天我们初读了空城计,知道“计”是——计谋、计策,你还知道有哪些计?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特别精彩的,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智谋故事。对于空城计你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理解内容,突破难点
1、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空城计的?
(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懿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诸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听说司马懿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士气不足。)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诸葛亮是怎样施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写上你对诸葛亮的评价。
a、下命令
指名学诸葛亮下命令,指导朗读,语气应沉着,坚定。
b、在括号里填上动词,从诸葛亮的动作体会他的沉着镇静。
c、如果你是诸葛亮手下的一名大将或一个兵卒,听到诸葛亮传的命令,看到他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d、再读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
3、结果如何呢?司马懿中计了,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词语体会司马懿的小心多疑,过于谨慎)
4、看着这退去的十万兵卒,你想说些什么?
5、诸葛亮为什么能以5000败军对抗司马懿的15万劲旅,读读诸葛亮自己的想法。
6、你认为空城计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四、朗读表演,深化理解
作者用精彩的文笔和对话再现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神态和心理,既适于表演,又适于朗读,分组表演,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能列举几个吗?
2、毛主席曾说过:“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我建议大家课余有时间好好读一读四大名著,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空城计》第二课时教案2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注重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从空城计的故事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引出新课
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二、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回顾故事情节,导出人物分析的方法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我们也可以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下面我们一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走进人物,认识人物。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施计的背景(环境):
对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军情紧急)
思考: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处变不惊”“足智多谋”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
——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及“侧面”。)
(4)结局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及“正面、侧面”。)
小结:正面、侧面描写和对比的写法——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文中还有多写到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并分析诸葛亮的心理及笑的何含义?想一想几次写诸葛亮的笑,有何意义?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3、那司马懿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小说中司马懿的其他表现,思考讨论
明确:
(1)认真阅读课文“司马中计”分析司马懿。
(2)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小结: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怎样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写一则读后感。
2、《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评三国英雄。(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空城计(罗贯中)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足智多谋
司马中计临危不惧
孔明释计
我夯基我达标
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提示:这实际是小说三要素的考查,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答案:《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2)言讫,拍手大笑。()
(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提示:结合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完全可以推测出加点词的意思。
答案:(1)惊惧的样子;(2)完结,终了;(3)拍;(4)逃跑,逃走。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同步练习题,能够对大家有用,
内容预览:
《空城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
2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导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导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孔明
1、看课文彩图,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2、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司马懿
1、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1、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提示:这实际是小说三要素的考查,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答案:《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2)言讫,拍手大笑。()
(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提示:结合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完全可以推测出加点词的意思。
答案:(1)惊惧的样子;(2)完结,终了;(3)拍;(4)逃跑,逃走。
4.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2)威震长坂坡()
(3)赔了夫人又折兵()(4)白帝城托孤()
提示:这些都属于著作中的精彩片段,必须熟悉。
答案:(1)关羽;(2)张飞;(3)周瑜;(4)刘备。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内容预览:
13.空城计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分拨:分派。
飞马:这里指骑着快怪传送紧急军情的人。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鹤氅chng:用羽毛编成的外衣。
纶gun巾:用青色丝带编的头巾。
敌楼:筑在城上,用来观察敌情的城楼。
笑容可掬j: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莫非:莫不是,大概。表示推测。
抚掌:拍手表示高兴。
骇hi然:惊惧的样子。
言讫q:说完。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2、关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故事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止。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描写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诸葛亮的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慎谋能断,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二、文章脉络
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兵临西城。
第二部分:发展,临危施计。
第三部分:高潮,司马中计。
第四部分:结局,孔明释计。
三、重难点导析
⑴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先弄清有关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的人物塑造是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小说是否成功。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小说的环境是人物生存的条件。三者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篇或一部小说的整体。
⑵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空城计》在塑造主要人物诸葛亮时,描写了他的语言、神态、肖像、动作,这些都是属于正面描写。同时也描写了次要人物--众官来从侧面衬托;还描写了反面人物司马懿的多疑从反面来衬托。通过以上的描写,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性格特点。
⑶如何理解诸葛亮的笑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自己表现得越轻松,司马越生疑,但毕竟太危险了,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孔明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自己所料不错,司马果然中计,因而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三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而笑。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虽狡诈,但毕竟比自己略逊一筹,不出自己所料。
【类文品读】
狗风波
办公室主任调走了,位置空出来了。
新调来的黄局长说,马上从机关里提拔一名干部担任此职。
不少人都期待着黄局长的恩泽降临自己的头上。但普遍认为,办公室副主任马波最有希望。一是他干办公室副主任多年;二是他已过不惑之年,如果这趟末班车坐不上,今后也许就没机会上升了。黄局长上任没几天,也说马波同志不错。
马波不敢掉以轻心,工作兢兢业业,对领导毕恭毕敬。没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只小狗的突然出现,搅乱了他的好梦。
小狗是黄局长家的。从黄局长搬进机关宿舍的第一天起,这只小狗每日总有几次要窜马波的门,在屋里吃饭拉屎,在每个房间嗅出嗅进,俨然一副主人神态。
马波的儿子对这只小狗很烦,一日,高抬右脚,正要猛踢小狗,恰好被马波看见,他立即制止道:不许胡来!打狗欺主。黄局长刚上任不久,千万不要因为这些小事闹得黄局长不高兴。
儿子不服气地嘟哝:我们家简直成了狗窝!
马波也不理睬儿子,连忙从橱柜里端出好菜好饭让小狗享用。看着那条小狗贪吃的馋劲,马波言不由衷地说:这只狗还真可爱!
一日,马波忽听得小狗在黄局长家发出挨打后的叫声,他正纳闷,又听得黄局长在高声责骂儿子:打狗就是欺主!你如果再敢打它,你就再别进这个家门!
马波这才进一步明白了小狗在黄局长家的地位,更加不敢得罪这只小狗。
可马波的儿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日,在家里把那只小狗的后腿打伤。
马波慌得手足无措。幸好那日黄局长一家都外出作客了,否则,马波真的只有跳楼了。
一连几日,马波不敢正视黄局长的脸,害怕黄局长询问小狗受伤之事。
没料,还有更大胆之人,竟然把那只可爱的小狗给打死了。
黄局长知道那只小狗死后,表情严肃,一连几天都紧绷着脸。
马波很想对黄局长解释,说明自己的儿子只是打伤了狗,并没有打死它,但一见到黄局长那阴沉沉的脸,又不敢说了。
黄局长几次碰到马波,总像有话要说,但又没说。
马波很紧张。
那日,黄局长终于上了马波的家。
马波连喘气都觉得困难了。
黄局长说:你们家那只小狗很可爱,从我搬来的第一天起,它就经常到我家去玩,可我儿子不小心,竟然失手把它打死了。我觉得很对不住你
原来小狗不是黄局长家的,而是一只野狗!马波大喜过望,致使血压陡然上升,眼前一黑,便晕乎乎瘫倒在沙发上。
黄局长见马波瘫倒在沙发上,慌忙叫人把马波送进了医院。
回家的路上,黄局长对人说:真没想到,马波同志的感情这么脆弱唉!
不久,新办公室主任到职,但不是马波。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2.造成马波思想感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当马波误认为狗是黄局长家的时,对狗的态度是怎样的?
4.文中黄局长高声责骂儿子打了小狗这一段描写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5、当他的儿子把那只小狗的后腿打伤后,马波的反应是怎样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6、当那只可爱的小狗给打死后,马波更是紧张,而黄局长更是表情严肃。这时他们各自又是怎样的心理活动?
7、黄局长到马波家说的那一段话,在故事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对马波的情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黄局长对人说:真没想到,马波同志的感情这么脆弱结合故事内容,理解一下黄局长说这番话的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1、①马波②因为他的表现最能反映出深刻的主题。
2.狗的主人是谁。
3.小心伺候,不敢怠慢。
4.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也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形成悬念。
5、①慌得手足无措。②胆小怕事,不敢掉以轻心,生怕得罪领导。
6、马波紧张是因为怕黄局长误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打死了狗,黄局长表情严肃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失手打死了小狗,而双方都把狗的主人弄错了。
7.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达到高潮。②使马波大喜过望,乐极生悲。
8、提示:马波大喜过望,进而晕倒,黄局长并不知个中缘由,误以为受不住狗死之事的打击造成的,从而产生新的误会,以为是对黄局长的得罪,因此,马波没能荣升办公室主任一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构思实属巧妙。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空城计》同步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内容预览:
《空城计》
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小说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司马懿()旌旗()纶巾()笑容可掬()
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4.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5.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
6.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⑴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⑵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⑶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7.诸葛亮使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二是。
8.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
第二部分:
(一)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9.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
10.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1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13.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14.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意思是。
15.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
16.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发?
(二)
舌头如刀
⑴我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过钟点工,每天,除了搞卫生还有半个钟头陪读任务。一天,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他大发雷霆,骂我笨蛋
⑵我忍着近10分钟的恶骂,之所以忍着,是因为我同情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等到他要我读一段故事给他听时,我想起了一相台湾朋友讲过的来自南太平洋的见闻--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如果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下了时,他们就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的精灵。
⑶刀棍、石头会打断我们的骨头,尖酸、刻薄、粗鲁的言语,会刺伤我们的心。
⑷年迈富有但性格怪癖的老人听完我的故事,不说话了。当我把咖啡送到他面前,准备为他加快糖时,他第一次慈祥地抬起头,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
⑸由此,我想起另外一幕: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恨透了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她问全班的小朋友:他像不像一头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齐声回答说:像!
⑹我想,那个顽皮的小朋友,肯定会一辈子记住这一句恶毒的话,而这也意味着,他心灵所受的伤害,可能伴他一生。
⑺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
17、第一段中我挨骂的原因是。这一原因暗示着。段末用省略号的作用是。
18、第二段中他除了骂人的舌头外,已别无利器,意思是说。它暗含着对老人的之情。
19、第三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重在表达之意。
20、第四段写老人的性格由变为,之所以产生这一变化,是因为。
21、第四段中老人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是不是表示我给老人加了糖,得自己却忘了?
22、第五、六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23、最后一段中说: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前者是指的话,后者是指的话,这一句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说明我们平时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注意。
24、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请写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实来。
(三)
白卷
小城最大的一家外资企业,最近准备招聘一名技术人员,许诺的条件是:月工资5000元,奖金除外,每年还可以到大洋彼岸风光一次。一时间报考者蜂拥而至。
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
高工坐在闷罐似的考场里,蒸腾的暑气加上燥热的心情,热汗淋漓,面对考题他并不怵,外文、专业技术类考题都答得十分圆满。惟有第二张考卷的两道怪题令他头疼:你所在的企业或曾任职过的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技术秘密是什么?
这类题对于曾在企业搞过技术的应考者并难。可高工手中的笔却始终高悬着,捏来攥去,迟迟落不下去。多年的职业道德在约束着他:厂里的数百名职工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
他心中似翻江倒海,毅然挥笔在考卷上写下了四个大字:?
高工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家里挪动着,进门后,妻子一再追问,他才道出了答题的全部苦衷。全家人默默无语。
正当高工连日奔波,另谋职业之际,石破天惊,外商独资企业发来了录用通知。高工技压群雄,白卷夺冠,众议纷纷,成为小城一大新闻。
25、文中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属于什么描写?你认为这一描写有何作用?
26、高工在考卷上毅然写下了哪四个大字?请联系全文思考。
27、高工在妻子的一再追问下,才道出了答题的苦衷,你知道高工的苦衷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作答。
28、这篇小说除了成功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之外,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
29、高工最后技压群雄,白卷夺冠,靠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更多精品资料免费奉送!
《空城计》答案
1.《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2.略
3.《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4-6.略
7.一是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二是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
8.略
9.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10.由笑到疑到撤兵
11.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12.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13.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14.能不被司马懿擒获吗?
15.略
16.略
17.把花瓶和笔筒的位置弄反了;老人脾气怪癖,我受了委屈;省略了他恶骂的内容。
18.老人除了爱骂人之外,再没有伤害或威胁他人的别的本领了;同情或谅解
19.对比;恶语伤人
20.怪癖;慈祥;我讲的故事起了作用。
21.不是,老人是用这种方式委婉表达自己的歉意。
22.不能,这一例子仍是用来证明恶语伤人的,它扩充了文章论据,也使文章的结尾成为一种呼吁。
23.亲切、友善;恶毒、伤人;对比;比喻;讲究文明、讲究分寸
24.略
25.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26.无可奉告
27.厂里的数百名职业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
28.情节曲折,结尾喜剧性的变化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29.多年的职业道德。做人要属守职业道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或重用。
《《空城计》教案之三》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必修三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171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