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4蠹蚁氩幌胗谜庵址椒ㄊ砸皇裕?

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按老师要求画。

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关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册《租船问题》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租船问题》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下册《租船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租船费用”问题的研究,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果进行逐步调整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应用的灵活性、广泛性和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逐渐调整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2.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3.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
人数:30人
小船租金:20元/艘
大船租金:35元/艘
小船人数:4人/艘
大船人数:6人/艘
3.问: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怎样租船最省钱?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5.学生反馈:
预设:
生1:可以算算每种船每个人合多少钱?再选择。
生2:可以都用小船或都用大船试一试,看看哪种方式更省钱,然后再调整。
……
6.师:同学们都有好的想法了。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可行呢?
预设:
生:第二种方法可行,因为用20÷4我们可以计算,35÷6我们还没有学过。
7.师:既然方法选定了,就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计算一下。
8.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9.合作交流:
(1)问:如果都用小船需要多少钱?
预设:
30÷4=7(只)……2(人)
7+1=8(只)
20×8=160(元)
问:7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7+1?
(2)问: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
预设:
60÷6=5(只)
35×5=175(元)
10.比较方案:
问: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生1:尽量租小船会比较合算。
生2:全租小船,但有1条小船只坐了2个人,没坐满。是不是可以再省钱?
11.问:全租小船,没坐满,怎样可以更省钱呢?小组讨论一下,试着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把这两人和一条小船上的人都安排坐一条大船就可以更省钱。
生2:
6条小船:20×6=120(元)
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况下,在算一算、比一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数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有更全面的认识。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师:这样确实更省钱了?大家对于这个结果满意吗?
预设:
生:怎么能说明这种方案是“最”省钱的呢?
2.师:要想证明“最”你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生:可以再次调整试一试。
3.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6条小船和1条大船是最省钱的?
4.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单
5.反馈交流: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情景”和“解决”本身,应该更加重视问题解决过程和结果的理性上。通过表格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调整方向的确定,形成最终科学和严谨的结论。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介绍假设策略:
【设计意图】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怎样知道什么”。方法性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思考模型,逐渐内化解题技巧。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练习三春游
2.问:通过问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问题:怎样租车更省钱?
3.问:了解了信息,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4.独立计算,集体交流: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1.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问: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


四年级数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3页情境图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谁知道这道题讲的是什么意思?
指生回答: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也就是中国古代的趣味数学题雉兔同笼问题,雉兔同笼问题曾飘洋过海,传到日本、欧洲等国,对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化繁为简,把数字改小一些。
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题上都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结合生活常识,你还能说出那些隐藏的信息?
让学生理解:
鸡和兔共8只。
鸡和兔共有26条腿。
鸡有2条腿。
兔有4条腿。
2.猜测列表法
师:问题是求什么的?
生: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我们不妨先来猜猜,笼子里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学生猜测:可能有几只。
师: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
学生继续猜测。
师: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其实还可以进行有序的猜测,请大家拿出刚才老师发的表格,进行有序的猜测,并快速找出答案,开始。
师: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同意吗?
我们把这种按一定的顺序列成表格的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一)、尝试列表法
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明确:
1)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只数就增加两只;
2)每减少一只兔增加一只鸡,脚的总只数就减少两只。
(二)、假设法
(1)提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用尝试列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那解决这种鸡兔同笼问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现在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寻找更为便捷的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加以适当引导。
(2)汇报展示
如果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一共就有16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只脚。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算少两只脚,那把几只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只脚呢?(5只)把5只兔当成了鸡算,这个5就表示应该有5只兔。那么剩下的应该是3只鸡。
师:上面的过程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试试看。
假设全是鸡
82=16(条)(脚的总数)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检验口头检验:32+54=26(只),5+3=8(只)
师:刚才我们是假设全是鸡,那假设全是兔能不能算呢?
假设全是兔
脚的总数:84=32(只)
比实际多的脚:32-26=6(只)
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只脚:4-2=2(只)
鸡的只数:62=3(只)
兔的只数:8-3=5(只)
师生交流后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这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板书:假设法)
三、巩固拓展
1、解答古代鸡兔同笼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师:同学们,鸡兔同笼问题飘洋过海,传到日本等国,就成了龟鹤问题(出示题目)。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龟相当于兔,鹤相当于鸡)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2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许多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解决方法也类似。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我们的生活,了解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展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沏茶问题教学设计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沏茶问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一课时沏茶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及课后做一做。
例1以家里来客人沏茶为学习素材,提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问题,讨论如何用优化的思想选择合理、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核心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学的简洁美,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三)学习目标
1.通过熟悉的生活实例,理解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2.经历运用统筹思想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优化思想的作用。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逐步培养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学习重点
掌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五)学习难点
形成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意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沏茶问题》名师课件、卡片、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任务一:联系你的生活,说一说哪些事情可以同时进行,请举例说明。
(二)学习设计
一、联系生活,游戏导入
1.导入:同学们今天咱们用一些语文知识开始这节课,好不好?那么请大家用“一边…一边”造个句子。
老师点评,引出“同时”。
2.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
①互相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②引导感悟: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板书:合理安排节省时间。
二、问题探究
1.明确“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
师:如果今天你是值日生,主要负责地面清扫工作,包括拖地、扫地、倒垃圾、撮垃圾。你将怎样安排你的工作程序呢?不这样安排可以吗?(板书:明确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新知之前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为新知的教学奠定基础。】
2.明确“做事不仅有先后顺序,而且能同时做的可以同时做。”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这么多的事情到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用你手中的小纸片摆一摆。
(1)小组合作学习
①独立思考,设计方案。
②小组讨论,探究方法,展示流程图。
③计算所需的最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预设情况:
①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4分钟
师: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
②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茶杯(2分钟)共11分钟
问:比较两种方法,哪种设计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呢?为什么?
问:(板书:同时)接水、沏茶能同时进行吗?(板书:顺序)
师:能同时做的事情竖着摆在一起,其他事情要有先后顺序,如果用箭头表示顺序是不是更清晰呢?(边说边画箭头,出现流程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做出最优化的方案,达到解决问题最优化的目的,并通过流程图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反思小结:
①先确定做事情的顺序。
②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
③几件事情同时做时,只需要加上其中做一件事的时间(最长时间)
3.巩固练习。
(1)小红感冒了,吃完药后要赶快休息。它应如何合理安排下边的事情?
(2)星期天中午,丁丁的妈妈要做以下几件事,请你帮忙安排她做事的顺序,使所用的时间最少。
要做的事大约用的时间
拖地15分钟
烧开水15分钟
用洗衣机洗床单1小时
用手洗丁丁的衣服20分钟
在阳台上种花10分钟
洗水杯、沏茶2分钟
4.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沏茶问题—优化思想)
今天我们探讨的知识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提出的“统筹法”,在生产管理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华罗庚的知识,可以通过上网去查询。
(三)课时作业
1.对他们的合理安排,你有什么想法?
(1)为了节省时间,小红在车厢里认真地看书。
(2)为了提过学习效率,小强边吃饭边看《少儿英语》
(3)上学要迟到了,红红一边跑步,一边吃早饭。
2.红红在家里学蒸鸡蛋,她前后花了23分钟。她是这样安排的:
打蛋(1分钟)→切葱花(2分钟)→搅蛋(2分钟)→洗锅(2分钟)→把水烧开(6分钟)→蒸鸡蛋(10分钟)。
你认为红红安排得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把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写下来,并算出所用的时间。
3.李明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他每天早上上学之前要做的一些事情。
穿衣叠被刷牙洗脸听英语整理书包吃早餐
5分钟5分钟20分钟2分钟10分钟
李明要做完这些事情至少需要多少分钟?如果7点30分出发去上学,他最迟要什么时候起床?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008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