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垂线的画法》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垂线的画法》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垂线的画法》教案

一、教学内容:垂线的画法P58-P59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线吗?

2、怎样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教学内容:垂线的画法

(二)探索发现

1、先思考:画垂线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三角板或量角器)

2、阅读教材P58内容,想一想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一幅图

4、先小组内交流画法,再指名展示。

教师总结: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的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5、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呢?独立思考后在P58上例2练一练。

6、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展示。

7、教师总结画法。强调不要忘记标垂足。

8、仔细观察,过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可以画几条,看P59页内容,自己再尝试画出几条线段,再比一比这些线段,哪一条最短?你怎样知道的?这条垂直的线段有几条?

我们说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9、自读P59页例3(2)的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段长度是相等的。

10、教师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三)巩固发散

1、P58做一做剩余的内容(投影展示,学生演示画法)

2、P59做一做1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导:求的最短距离就是垂线段

3、P59做一做2独立完成后,教师总结:这就是人眼的误差,实际上是两条平行线。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垂线的画法

教学反思: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个别同学画垂线不能灵活依据图形完成。

相关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统计
营养午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7,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8.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2.观察物体(二)3.运算定律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7.图形的运动(二)8.统计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课时安排
(一)四则运算(8课时)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课时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3课时
3.括号…………………………………………………3课时
(二)观察物体(二)(3课时)
(三)运算定律(11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5课时
2.乘法运算定律………………………………………6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5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3课时
4.分数与单位换算……………………………………3课时
5.小数的近似数………………………………………2课时
6.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三角形(5课时)
1.三角形的特性………………………………………2课时
2.三角形的分类………………………………………1课时
3.三角形的内角和……………………………………2课时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1.小数加、减法………………………………………2课时
2.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1课时
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3课时
(七)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八)统计(3课时)
1.平均数………………………………………………1课时
2.复式条形统计图……………………………………1课时
3.营养午餐……………………………………………1课时
(九)数学广角——鸡兔同笼(2课时)
1.“鸡兔同笼”问题…………………………………1课时
2.练习二十四…………………………………………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1.“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复习课……………………1课时
2.“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复习课……………1课时
3.“空间与图形”复习课………………………………1课时
4.“统计”复习课………………………………………1课时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措施】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教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2.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谈话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教学
后记

教学课题练习一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2.难点: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练习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巩固旧知,引入练习。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1、复习旧知。
(1)出示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5+16=41
()()()
321-100=221
()()()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400-175=225
161-□=56225+□=400
□-56=105□-225=175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一。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1、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2、加法的验算。
出示前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并思考可以如何验算。
3、减法的验算。
出示后两道题算式,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验算方法。
1、巩固知识。
(1)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2、师生共同小结。
教学

教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2.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导入新授课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三、总结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
后记

教学课题0的运算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导入新授课

二、探究新知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四、课堂测评

五、归纳反思

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0+568=0×78=0÷23=
128-128=0÷76=235+0=
99-0=49-49=0+319=0×29=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
(5)0÷28=(6)128-0=(7)0÷36=(8)25+0=
(9)99-0=(10)49-49=(11)0+39=(12)0×9=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
后记

教学课题练习二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2.难点: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练习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师生谈话,引入练习

二、师生互动
解决问题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交流后明确: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课题:练习二。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5、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6、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
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出示“练习二”第7~9题。
1、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题目出示后,学生直接口算,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2、完成教材第8页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页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明确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
组织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和依据。
1、今天我们完成了很多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相应练习。通过这节练习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同小结。
教学
后记

教学课题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难点:计算正确率的提高。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复习引入

二、新知探究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65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750-25)×(20+13)B、(20+13)×(750-25)
C、750-25×20+13

教学
后记

教学课题租船问题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授课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7+1=8(只)20×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P10第5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课题练习三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发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练习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师生谈话,引入复习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练习三。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2、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
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感受?师生共同小结。
教学
后记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一、【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2)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导入新授课
二、自主学习质疑释疑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
四、课堂达标基础过关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学习例1。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P13做一做。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画法》教案分析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画法》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3、尝试用一副三角板画组合角。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画图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画角的技能与步骤。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并说出它们都属于什么角。
2、任意画一个角。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铺垫,复习上节课学到的知识,使学生快速进入思维的状态,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师: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40°的角。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学课本45页角的画法。
2、然后尝试用量角器独立画角。
3、小组成员讨论画角的方法。
教师活动:
1、找小组合作汇报。
2、教师动画演示,并总结画角的方法。
要点:
(1)先画一条射线。
(2)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3)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4)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5)将所画的角标好度数,写作40°。
活动三、
向同学和老师们说说自己手中三角板各角的度数,如果我们用手中的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呢?
1、用三角板画一个45°的角。
2、试着用三角板画出15°和75°的角。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用三角板画角,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思维逐步加深。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必做:45页练一练1、2题,坐在B本上。
选作:45页练一练4题。
附:画图纸(下页)

附:画图纸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并说出它们都属于什么角。

2、任意画一个角。

3、画一个40°的角。

4、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画出一个65°的角。(端点放右侧)

5、用量角器画一个比平角小80°的角。

6、用三角板画一个45°的角。

7、试着用三角板画出15°和75°的角。

四年级数学下册新人教版《升和毫升》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新人教版《升和毫升》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四年级数学下册新人教版《升和毫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1升=1000毫升,或1L=1000ml,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

2、体验“升”和“亳升”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升和毫升之间换算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杯、量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毫升和升分别用字母“mL”和“L”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用升和毫升作单位,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师播放幻灯片,指名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幻灯片上一些物品的容量,对升和毫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温故上节所学内容。]

二、激趣引新

1、学生猜测

师:通过读幻灯片上的物品,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我发现有的物品用升作单位,有的用毫升作单位。

生2:我发现容量比较大的物品用升作单位,容量小的用毫升……

师:那升和毫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测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2、分组实验

师:谁的想法正确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大家看我的左手拿的是100毫升的量筒,右手拿的是1000毫升的量杯,大家猜一猜,用我这个量筒装入100毫升的水倒入1000毫升的量杯,几次能够1000毫升?下面我们分组作个小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我讲一下实验要求:

看清楚量筒的刻度

每次装入量筒的是100毫升,而不是装满量筒,从水槽中取水。

记录倒入的次数和每次倒后量杯中的毫升数

小心不要打碎仪器,不要伤到自己。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倒的次数,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师:下面我们分组汇报倒的次数。

学生汇报倒的次数

实验可能出现的情况

1、倒了10次但是量杯中水不够1000毫升

2、倒了10次量杯中的水超1000毫升。

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要说明可能是倒的出现了失误,教师要说明实验要认真严密。

4、板书关系式

师:对很好,就是10次。1000毫升也叫1升

所以1升=1000毫升1L=1000mL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实验交流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1000毫升也叫1升,从而得出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

三、试一试,我能行

玩跷跷板(动画演示)

帮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解决问题,选对了大头儿子就可以摘到苹果,选错了大头儿子会从跷跷板上摔下来。

9000毫升=()升(990)一个开水瓶能装水3(毫升、升)

6升80毫升=()毫升(68006080)一瓶眼药水5(毫升、升)

[设计意图:通过“试一试”巩固所学习的新知识弄清升和毫升之间的互相转换关系及对升和毫升的感性认识。]

四、拓展延伸

1、献血

A、一般成年人,体内一般约有4升800毫升血,是多少毫升?

师:同学们,医学专家告诉我们,献血不仅仅是献爱心帮助别人,而且能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你回去也会劝你老爸去献血吗?会的请举手(师生统计)。

B、如果每位老爸都献血200毫升,这(27)个老爸一共能献多少血?

2、购物游戏

幻灯片演示一袋酱油250毫升9角,一瓶酱油1000毫升3.2元。

1.(1)1瓶酱油和几袋酱油同样多?

(2)那种酱油便宜?便宜多少?

2.(1)1瓶洗衣液有750毫升,4瓶洗衣液有多少升?

(2)每瓶洗衣液的售价是12元,买4瓶需要多少元钱?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清楚题中有那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试着做一做,并指名说一说思路。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不断地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课堂小结

师:升与毫升给你留下什么感觉?你还有什么遗憾?

生汇报

师: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认识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设计意图:由课堂延伸到生活,激发学生不断地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43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