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延伸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设计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质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设计

▸会认“芙、蓉、洛”三个字,会写“芙、蓉、洛、壶”四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读懂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冰清玉洁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诗人冰清玉洁的人物品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单。

(一)导入:

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课件。

【设计意图: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不仅与本地有关联并且同样是一首送别诗,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感。】

(二)解诗题

今天让我们再学一首和这首古诗类型相同却表达不同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读完诗题你有什么疑问?

介绍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楼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辛渐是王昌龄的一位朋友。

生完整的解释课题,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诗题。

【设计意图:掌握“芙蓉”二字的字音字形,解诗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初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

抽读、分组读,齐读,师正字音。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读准音是关键,学生可在纠正字音的过程中学会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再读古诗,划分节奏。

抽读,齐读,师范读。

找出韵脚,再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诵读古诗学会断句是关键,准确掌握句子的停顿,对学生掌握古诗内容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能力很有帮助。】

(四)体会诗意,感悟诗情

共享学习方法。

学生分享、师总结。

同桌合作学习诗意,说学到了什么,和学习方法。

分景和情两部分逐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抓住“寒雨”“孤山”“冰心”等几个词。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句,感悟诗情。

结合王昌龄的边塞诗了解诗人的性格和品质,出示诗人背景资料明白诗人坎坎坷坷的人生轨迹,从而进一步感悟诗人的心境。

以情景带入的方式,想象补白,感受诗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尚品格。

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方法的分享,巩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锻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能力,进一步为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文的情感做了辅助。用情景带入的方法,让学生化身洛阳亲友问辛渐,不仅可以体会作者所处的境遇,也了解了作者说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目的以及作者想表达的志趣。】

(五)以读促悟,升华情感。

踏浪读,师生互和读,镂空读。

【设计意图:以读促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加深入感悟诗人的情感,并完成背诵的目标。】

(六)指导书写,会写“壶”字

出示“壶”字演变过程,指导书写“壶”字,师范写,生书写。

【设计意图:“壶”字字形较特别,书写较难,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直观的理解中学会写“壶”字,完成本课其中一个教学目标。】

(七)知识拓展,自学古诗。

出示学习单,自学王昌龄的边塞诗和本组另外两首古诗《塞下曲》、《墨梅》,可作为课后作业完成。

【设计意图:利用学习单,巧用自学方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预习准备。】

2022年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


2020年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自由读诗3遍。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平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 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 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 “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今江苏镇江一带,三国里的孙吴故地,称吴。这里用了连和入,字面上写雨势的平稳连绵,将于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感知。这雨何时来的?诗人感知到了吗?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 生:孤独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说词语……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师:猜猜看,这王昌龄何以孤独至此,中晚唐的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 李清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却将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气势,如若让你给这幅吴江夜雨图着色,你会用什么色调?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可能是因为屡遭被贬,现在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王昌龄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孤寂,孤僻,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满江烟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龄严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这样的景层层包围着谁?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 他究竟犯了什么错? 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平安

师:

“玉壶”比喻什么? 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师: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从军行,他同情,写了宫怨诗,这是怎样的王昌龄?

积极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师:这样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屡遭被贬后,仍壮志雄心,在他被贬期间,许多好友纷纷做事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名读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尽管友人已离我而去,但作者的内心更加孤傲坚定,从孤独到孤傲,让我们走进冰清玉洁的王昌龄,齐读全诗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孩子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五.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 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王维

师:正所谓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们,你们想过吗?人有悲欢离合,若没有了那场送别,这满腹的豪情壮志又与谁诉说呢?所以王昌龄这样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

从此,送别诗成了传递情义,表达惆怅诉说衷情的上好方式。于是王勃写下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己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提醒:

小学试题、单元测试题、小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ng)、浩(ho)、陵(lng)、辞(c)、唯(w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ng)、浩(ho)、陵(lng)、辞(c)、 唯(w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国培班”前,正好在学校上了一节古诗文阅读教学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天,听李作芳老师讲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策略》,再来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收获多多。

首先,李老师所说的两个误区,我仅走出了一个,在内涵的挖掘上有些过。其次,古诗词教学的“三项重点”(诵读、积累、感受),我注意了,但重点不够突出。没有达到我预期的古诗文教学的书声琅琅的境况。此外,“四种关系”的处理,“四个环节”的落实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若再上这一课,我肯定会演绎的更精彩。把上次的设计发出来,请大伙指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么亲密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海市蜃楼》教学设计


《海市蜃楼》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运用大量准确、鲜活的词语,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敦煌至阳关、玉门关附近的沙漠奇景海市蜃楼。它的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表达了作者的惊喜和赞美之情。

二、预习作业:

1.利用字典,借助拼音,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2.收集有关海市蜃楼或其他自然奇观的资料和图片。

三、学情分析:

本课被安排在第四单元“人在画中游”的第三课。这个单元以写景文为主,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朗读和积累是本课重要的学习目的。因此,在学习之前,应该放手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搞清楚“海市蜃楼”,并把课文读熟,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朗读,积累丰富的词句,感受海市蜃楼的奇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阶段,边塞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请大

家来欣赏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两首边塞诗。(出示《渭城曲》和《凉州词》,指名读)。诗中分别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分别位于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的西南和西北,敦煌有世界闻名的莫高窟,神奇美丽的鸣沙山、月牙泉,更有让人琢磨不透的自然现象——海市蜃楼。

设计意图:[由已知到未知,为学习课文打基础。]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不懂的词句,借助字典、词典,或是手中的资料、上下文,来理解

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三、阅读理解:

中心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海市蜃楼?

1.自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海市蜃楼特点的词句。

2.全班交流。

(1)A、“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

B、“它却神秘地消失了”;

C、“它忽又神秘地消失了”。

海市蜃楼的特点——“神秘”。

(2)课文是怎样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海市蜃楼的神秘?

a.就在人们心中充满梦想的时候……向着沙漠中的绿洲和清泉走去……

b.在隐隐约约和不可触摸之间……让人浮想联翩,激动不已。

C.你走得越快,它就离你越远……百度寻它不复见……

……

想像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把心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那种神奇、渴望、感慨、遗憾、急切的感觉。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感受海市蜃楼的神秘,大自然的神奇。]

四、课外拓展:

1.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做了解的海市蜃楼。

2.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自然奇观?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附1:

课后检测: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海市蜃楼,你会用哪个词?为什么?

《黄鹤楼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教案:《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饯行依依惜别伫

人品诗品

伫立凝视

黄鹤楼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846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