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春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和欲、言、穷、更、

深、依、遇、只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说出两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4.体会诗人借用登得高看得远的意境所表达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登鹤雀楼》,体会诗人借登高望远的意境所表达的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学会生字鹤。雀。依、欲、穷,理解浓、砍、穷、更等词在诗中的意思。

3、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4、、能背诵。默写此诗。

教学过程

1、谈话导人:

你喜欢古诗吗?会背哪些古诗?能说出古诗的作者和朝代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唐代诗人写的诗。先学习王之焕写的《登鹤雀楼》。

师简介作者工之焕和鹤雀楼。

2、初读古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读通古诗。

(3)借助插图,试译古诗,提出不懂的字词。

3、讲解诗句,体会意境。

(1)理解1,2句:

作者登上鹤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景色如何、(落日和山河;景色壮丽)

白日依山尽:太阳靠着远山慢慢地消失了。

(依:靠着,挨着;尽:消失。不见)

黄河人海流:黄河滚滚,流入大海。

(人海流:流入海)

(2)理解3,4句:

作者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后,有何感想?

欲穷千里目: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

(欲:想要;穷:穷尽、完;目:服力;千里:形容很远)

更上一层搂: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更:再)

(3)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古诗教育我们目光要远大,心胸要宽广,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4.指导朗读,背诵。

(1)听录音,体会节奏及重音。

(2)指导朗读:

白日||依山|尽,一(舒缓,控制音量,体现夕阳西沉之景)

黄河||人海|流,(停)(提高声音,字字落实,读出气势)

欲穷||千里|目,一(稍稍降低音量,强调千里)

更上||一层|楼,(停)(音调由低而高,强调一层楼)

(3)指名朗读,齐读。

(4)指导背诵,齐背。

5.作业:

《作业本》上1(1)、2(1)、4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2.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3.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4.能背诵。默写此诗。

教学过程

1.复习

(1)背诵《登鹤雀楼》:指名背,齐背。

(2)默写:完成《作业本》3(1)。

2.学习《寻隐者不遇》: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贾岛。

寻隐者不遇:寻访一个隐居的人,但没遇见。

(寻:寻访;隐者:隐居山林中的人;遇:碰到)

(2)听录音,看图理解:

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作者和童子)

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

(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

③为什么作者拜访朋友没能遇上?

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懂的字、词

(3)理解诗句:

①第1、2句:

松下问童子:我在一棵松树底下向一个小男孩问讯。

(童子:男孩,这里指隐者的书童和弟子。)

言师采药去:这孩子说他师父出门采药去了。

(言:说)

②第3,4句:

只在此山中:(师父他)就在这山林中。(只:就;此:这)

云深不知处:山上云雾重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深:重重;处:地方)

②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4)体会感情:

①作者拜访友人却未遇上,心情怎样?

②推想作者的朋友在山林中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③贾岛是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朋友想必也是位极有才华的人,为什么他不去做官,却宁愿在山里采药,过这种隐姓埋名的生活呢?(对社会、对官场不满)

④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背诵:

①再听录音,体会节奏及重音。

②指导朗读:

松下||问|童子,一(平起,强调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停)(强调采药)

只在||此山|中,一(强调此山)

云深||不知|处。(停)(拉长字音,强调云深和不知)

③指名朗读,齐读。

④指名背诵,齐背。

3.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l(2)。

2

(2)、5。

(2)完成《作业本》第3题:默写《寻隐者不遇》。

编辑推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寻隐者不遇》,还是和原先一样,先预习,再以学生自学、交流自学成果为主。

一、预习

还是要求孩子们尽量自己自学,按照提出的要求一步步完成,古诗预习以理解字词和诗句为主,可参考各种资料,有不能完成的可以作个记号,待全部预习完,可回过头来再思考。提出“尽量自己解决”这样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养成自己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合作学习

课堂中应该有孩子们的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的火花。我们首先交流预习情况:字词意思、诗句意思、生字笔顺、生字组词。有不明白的我进行引导、解释。最后给孩子们腾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对字词意思和串联起来的诗句意思进行消化。

交流过程中,我相机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并结合大小练上的有关题目,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让学生们耳目一新,接受起来也很快。隐者是何许人也,也让学生十分好奇,通过我的介绍,再从“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字里行间,学生悟出了隐者的“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松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正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受益匪浅。

总的说来学生的课堂学习比较顺利。但是少数孩子对古诗字词的理解还不够灵活,还不会瞻前顾后进行理解。

灰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灰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春夜喜雨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n)步、

胸(xiōng)脯(p)、白桦(hu)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

2~13是课文的具体写这件事的,那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描红、摹写。

5.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贴图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鉴赏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古诗两首:咏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咏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

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六、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七、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八、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诗歌内容简单,读音、意思上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在指导学生读通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后,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同桌之间热烈的讨论开始了,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交谈着,我知道智慧的火花正在迸发。短暂的讨论结束了,一双双小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都争着想要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我分别请了好、中、差三类的学生代表发言,果然,孩子们的理解都差不多,有的只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别。他们都能以问答的形式把贾岛和童子的对话表达出来。看来,时机成熟了,我让每一对同桌都分角色表演,等我把要求说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大胆表演起来。在进行全班表演分享时,学生的兴奋度未减,连平时很胆小、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几个女同学也高高地举起了手。表演很精彩,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古诗的内涵,更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练习与测试》中有一个补充材料——“明白如话,并非平淡无奇”(再读《寻隐者不遇》),这篇文章对《寻隐者不遇》这首简单的诗作了深刻的阐述,而且,作者告诉我们:读诗,关键在于揣摩和体味。这句话给了学生很深的启发。是的,读诗不是光读文字,而是要从文字间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唐朝 李贺

无空阔托死生何当金络脑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快走踏金秋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孩子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又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孩子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什么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孩子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孩子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孩子们又激动起来)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孩子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孩子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又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又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孩子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孩子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介绍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又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介绍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孩子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绍: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什么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爸爸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孩子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如何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孩子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孩子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鉴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诗。

(几乎全班孩子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孩子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孩子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同桌小声商量后,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又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孩子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孩子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孩子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孩子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话音刚落,五、六个孩子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孩子)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孩子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孩子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样?

(孩子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什么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孩子,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孩子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且,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什么吗?(孩子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孩子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孩子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介绍!

(孩子们齐声说好!)

师:我介绍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孩子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孩子一见,急了,又是对他挤眼睛,又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见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孩子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介绍好吗?孩子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孩子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又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孩子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风景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孩子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孩子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孩子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孩子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孩子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孩子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孩子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孩子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有!我有!我们有!

课,在孩子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孩子不知会有多能干!

《寻隐者不遇》课堂设计之二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寻隐者不遇》课堂设计之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9古诗二首登鹳鹤楼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下19古诗二首登鹳鹤楼登飞来峰教案作业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古诗二首

教学总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依、尽、畏、缘”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登、楼、依、尽、流、欲、峰、寻、鸡、鸣”十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

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生:登上鹳雀楼。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生:登山……

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登鹳雀楼》。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简介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

4.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依、尽”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6个生字:“登、楼、依、尽、流、欲”,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时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附答案:人(人口)尽(穷尽)衣(上衣)欢(欢乐)

入(入口)近(远近)依(依靠)欲(欲望)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

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附答案:

一(幢)楼一(条)河一(轮)红日一(片)绿叶

一(座)山一(个)人一(位)诗人一(只)老虎

3.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附答案:

(1)白日依山尽(①)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②)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②)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畏、缘”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峰、寻、鸡、鸣”四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这文苑之中的一朵奇葩。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4.读题,解题。

(板书课题: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畏、缘”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4个生字:“峰、寻、鸡、鸣”,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二)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2.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3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三)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四)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五)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六)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延伸

1.作者以写山告诉世人深刻的人生哲理。提起山让我不得不想起中国的五岳,谁知道中国的五岳指的是哪几座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华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2.有一个故事这样说: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儿子,老大卖雨伞,老二卖太阳镜。因为两兄弟的生意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老两口便时常为天气或喜或忧。每天起床,两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开门望天,不管是晴是雨,总会引发他们各不相同的感叹。如果是晴天,老奶奶就唉声叹气:“今天大儿子的伞肯定卖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愿啊。”如果遇到下雨,她还是一筹莫展:“唉,老二的太阳镜今天又卖不掉了,真是倒霉啊。”老奶奶就这样天天担忧,日日犯愁,总是心情郁闷,没有一天快活。老爷爷却恰恰相反,对待天气总是另一种态度。天晴时,他欣喜万分,乐道:“好啊,老二的眼镜今天一定卖得好!”下雨时,他依然满心欣喜:“好啊,老大的雨伞今天一定卖得多!”年年岁岁,老爷爷总是豁达乐观,快乐无比。

3.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带来一首诗。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课时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峰()寻()鸡()

蜂()训()鸣()

附答案:峰(山峰)寻(寻找)鸡(母鸡)

蜂(蜜蜂)训(训话)鸣(鸣叫)

2.填空。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指现在一般用来比喻。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附答案: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奸佞的小人,指当时保守势力,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附答案: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课后反思:

《登飞来峰》是宋代诗人王安石30岁时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绍兴飞来峰,登临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时的作品,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其诗中的景色气势逼人,诗中的胸襟亦很广阔,是一首情理兼容、意境旷达的宋诗代表作。

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营造诗的氛围、读出诗的层次、明确诗的意境、感悟诗的理趣等学习策略,希望可以让学生在诗意课堂中享受语文的乐趣。

首先,我以古诗为线索,串起一个课堂。无论是开课时背诵古诗,还是课堂上诵读感悟古诗,还是结课时拓展积累古诗,都让学生置身于诗的语境中,进行展示、诵读、品味,用浓浓的语文味奠定课堂的基调。

其次,我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的时候追求层次提升感。诵读是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方式有很多种,而不同的朗读方式都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悟水平,所以,我为学生设计朗读的级别层次鼓励他们步步登高。在这个过程中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激**感、背景介绍深入古诗,帮助学生逐步走向诗人的内心,读出诗句真正的情感。

在明确诗的意境这方面,我指导学生明确理解古诗意境的主要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进而汇报交流,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配合学生的每一次发现,和他们一起借助词句的理解走进当初诗人作诗的特殊时代和场景,努力还原出那道特别的风景和那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展示自己感悟到的一切,最后配以情境朗读让学生恍如身临其境,享受诗情画意,更体会出古诗的简洁凝练和现代语言丰富生动的不同风格。

而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理趣,体现出王安石的人生志向和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体会当时诗人的心境,我们借助资料了解历史,分别搜集了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和汉代陆贾在《新语慎微》中的句子“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日也。”作为阶梯铺垫,带领学生明确其中的缘由,体会诗人的心声,升华诗人的人格,结尾处要求学生拓展阅读更多的古诗名句以探索“站得高,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但是回顾整个课堂,学习的层次虽然明显,但是教师的预设似乎束缚了学生,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足,对于学生搜集处理资料和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培养不足,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涉及还不够,对于诗中哲理的探究深浅程度把握不足,难点突破不够流畅,应该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演绎语文学习的精彩。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复习音节、讲多音字

(1)小朋友,你看!我们的老朋友来了!谁还认识他们?快拼一拼!

(difuyechenyanyuanzuiliucun)

(2)你们还认识这个字吗?“长”(chang),长空的长。今天我们再学习的这个字念“长”(zhang),长大的长。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

二、情境引入

看!(出示黑板上的画面)春姑娘来了,小草变绿了,柳树发芽了,到处鸟语花香,春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哦!这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多美的春天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古诗二首”,这是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三、初读课文

(1)请你打开语文书P6页,自己读一读。

(2)首先我们来学习一首比较熟悉的,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春晓”(注音)。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好多同学在上学之前就会背“春晓”这首诗了,谁会呀?那我们现在上学了就要学习认字!你们真的会了吗?谁认识这几个字?(雨处闻晓啼)

(3)我们把这些字放回古诗再读一读,看你有没有进步!

(4)谁会读了?

四、学习《春晓》,理解与指导朗读

(1)请你仔细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2)这有一个小朋友也喜欢古诗,还自己演了一个动画片呢!你们想看吗?那看完以后,可要告诉大家,你都看到了什么?(放动画片)

(3)讨论: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夜晚,睡觉可真香,不知不觉就天亮了。(晓:早晨)

处处闻啼鸟。——到处都是小鸟的叫声。(眠:睡觉。闻:听)

夜来风雨声,——昨夜的大风大雨。(昨天晚上)

花落知多少?——得有多少花被吹落呀!

(4)诗意:

小结:在这个春天的夜晚,这个小朋友睡的可真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醒来听见到处都是小鸟唧唧喳喳的叫声,想起昨夜的风雨,有多少花被吹落呀!

五、回读古诗《春晓》

(1)雨后的清晨多美呀!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在读一读!一会儿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让大家来欣赏!

(2)指名配乐读。

(3)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会背的可以背。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古诗,现在跟着王老师休息一下.

(生:课间操《小池》

六、学习《村居》

1.导入: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是什么啊?

生:《春晓》

师:除了《春晓》之外,还有一首古诗也是描写春天的,可美了!

春天到了,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莺叫的可好听了,柳条长长的扫过堤岸。孩子们很早就放学回来了,连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多开心啊!这就是清朝诗人高鼎写的《村居》。

2.初读

这首诗挺难的,有哪些小朋友会读啊?只有两三个人读过,没关系,现在我们就打开书读读,看谁把字音读的最准确。

生:(初读古诗多读几遍)

师:在这首诗里,有几个生字和认读字都不太好读,我来考考你,看看你都会了吗?

生:(读生字和认读字,教师适当讲解)

师:把这些字放回这首诗里,和小伙伴们读读,看看谁有进步了!

生:(小组读书)

3.讲读

师:我们来听听这个小朋友是怎么读的。

生:(看电脑动画)

师:谁愿意像这个样子给大家读读?

生:(个人读诗,齐读)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

生:(小组读,个人读,齐读)

师:(学生读完一句后,解释诗意)你知道纸鸢是什么吗?

生:风筝

师:老师这里也有好多风筝呢,我们来看看。

生:(看电脑课件风筝)

师:《村居》这首诗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多美啊,我们再来读读。

生:(齐读《村居》

4.诵读巩固

师:我们学习了《春晓》和《村居》,《村居》这首诗这么难读,大家都能读得又好又认真,多棒啊!请你在这两首诗里选出一首,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读,一会儿诵读给大家听。

生:(小组练习)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哪个小组来?

生:(小组读诗拍手读,加动作读,配乐读……)

5.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其实还有很多古诗写的都是春天,我们可以去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贴在我们的语文园地里。

这节课就上到这,小朋友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课后小结]

课前对汉语拼音的复习十分必要,为读“村居”一诗做了准备。再通过教师描述春天景色的导语,使学生进入诗的情境并自读课文。

在理解诗意上,我准备了一个动画片,将春晓这首诗的内容一一表现,通过激发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使学生了解诗意,并把相应的诗句读出来。

最后,为使学生体会诗境,课上利用互联网接进行教学(可以说是简单的在线教学),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尝试,意使学生通过优美的画面、悠扬的古乐,逐步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第二课时

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晓》、《村居》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其实描写春天的诗还很多,现在就将这两首诗融入我们春天的快乐接诗诵中。

(师生共同进行接诗诵:《春夜喜雨》《绝句》《咏柳》《春晓》《村居》……)

二、新授

1、小朋友背的真好,可是我们不仅要会背诗,还要通过学习古诗来学习生字,下面就请小朋友打开书第三课,再读这两首诗,认真看诗中的生字。

(学生读诗,看生字)

2、诗中的生字都在这儿,谁认识它?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后贴在黑板上)

3、请你看一看书上的笔顺跟随这些字有几笔?每笔是什么?一边写一边说。

(学生边说边写)

4、组字游戏(将生字的每部分分别发给学生,然后组成所学汉字。)

学生组字后,教师引导学习:

忙:诗中哪句话里有这个字?“忙”是赶紧的意思。

处:有几笔?第二笔是什么?

杨:学习新笔画“横折折折钩”,“杨”为什么是木字旁?

居:左上方是“尸字头”,右下方是“古”,我们用手写一写。

归:哪句诗里有这个字?“归”是回来的意思,你怎么记这个字?

闻:“闻”是什么意思?古时候“闻”就是听的意思。

雨:这个字你怎么记?

村:谁能用“村”说个词?

5、练习

P8(2)

6、刚才我们学习的新笔画你还记的吗?哪个字里有这个字?向杨这样由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都由谁?(学生挑字)

7、仔细观察今天学习的左右两部分组成的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教师板书:杨、居)

8、其他的字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这样才能写好他们呢?请你看书上田字格里的字注意每一笔的位置?

(学生观察田字格,教师板书:处、居)

9、请你认真的描一描,然后耐心的写一写,相信你一定写的很好。

三、学生写字展示(略)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像?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请你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伟大的母爱。

2.学习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

《游子吟》歌曲录音,课文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伟大而平凡的爱,这种爱无时无刻地萦绕在我们的周围。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你能从日常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吗?(学生畅谈)

2.解题。

游子吟:古时歌曲的名称。这首诗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

3.简介作者。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未能成功。直到45岁才中进士,一生贫困穷寒。

二、自读诗文,扫清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读全诗,学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意思,并找出不懂的词。

2.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三、细读诗文,理解意思。

1.解题。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吟:轻轻地哼唱。

2.逐字逐句理解。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①指名读诗。

②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慈:和善。衣:衣服。

③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线:穿针引线。

④指名读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慈祥的母亲穿针引线,儿子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服缝好。

(2)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临行:快要走的时候。

密密:细细密密。

归:回来。

③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诗句作出解释,说明。

意恐:生怕,担心。

迟:晚,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

④指名读诗,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临走前,母亲还在细细密密地缝着。生怕儿子在外迟迟不能回来。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①指名读诗。

②说出你对诗句的理解。

寸草:小草。这里指游子。

三春晖:这里指慈母的恩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晖:阳光。

③教师补充解释。

言:说。寸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儿女的心意。

报:报答。报得:报答得了。

心:赤子的心。

④指名读诗句,说出这句诗的意思。

谁说那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得了阳光母亲的恩情。

3.指名读全诗,两人互说诗句的意思。

4.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手中线密密缝)(年迈的母亲手中那一针一线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心。)

5.教师小结:这句不仅写出了慈母为将出门远行的儿子细针密线地缝制衣服的动作神情,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真挚感人。

6.齐读最后一句,这里把阳光、小草分别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把小草比作儿女的心意,把阳光比作母爱。比喻意味深远。)

四、听录音,看画面,写想象文。

1.播放《游子吟》的歌曲录音,展放课本中的插图。请学生想象一位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远行前,借着灯光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写下来。

2.同学相互交流。

五、作业

1.背默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句,记录在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4、古诗二首
文本细读:
《游园不值》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两句交代了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后两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绚丽的春光,总算不虚此行了。这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春日》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寻春的所见所感:在一个煦暖的春日里,诗人来到泗水河边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因为和煦的东风催得百花齐放,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能结合语言环境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值”、“应”、“屐齿”、“小扣”、“柴扉”、“胜日”、“泗水滨”、“等闲”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读古诗,整体感受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诗句激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体会“一枝”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5、学习《春日》:
1)、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今天咱们再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过朱熹的哪首古诗?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6、朗读品位两首古诗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齿”字,下半部应该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古代诗人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整理。

《古诗二首:登鹤雀楼、寻隐者不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教师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34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