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测控回收的经过。
2.时间与空间的和谐结合。
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章结构层次的巧妙安排。
2.通讯语言表达的灵活丰富。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2.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影视资料;投影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直观形象观看、阅读影视片段播放“飞船”测控回收资料
2.概括影视资料主要内容概括、整理、组织交流、评价
3.本通讯是如何记录整个测控回收过程的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此通讯的层次布置任务,引导思路
4.结构层次的巧妙安排表现在哪里观看投影仪,谈体会展示投影资料,引导讨论
5.科技通讯的语言准确严密找例句,加以分析引导点拨,组织交流
6.研读飞船返回部分,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默读、感知、发言交流组织交流、评价
7.拓展写作“探究练习三”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撰写小论文布置任务,组织写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观看影视资料片段:“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测控回收
二、学生概述测控回收过程。
三、学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从结构上分析本文内容如何展开
参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等基本情况,点明本通讯所要着重报道的主要内容,领起下文。
回收过程:
第一阶段:飞船变轨
第二阶段:轨道维持
第三阶段:返回控制
第四阶段:飞船返回
四、出示投影资料:
大标题:决战太空
小标题:
1.10日21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飞船变轨
2.12日20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轨道维持
3.16日18时南大西洋“远望三号”船返回控制
4.16日19时内蒙古中部地区飞船返回
思考:这样组织材料有什么妙处?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
时空巧妙结合。总体以时间为序,按照飞船返回的操作过程报道事件,又突出写几个关键的阶段,把一个复杂的过程写得完整清楚,也突出了“决战”的几个主要方面。作者在按时间顺序、事件过程组织材料的同时,又极为自然地变换着空间,使时间、空间和谐自然的结合,这是本通讯在结构安排上最显著的特点。
五、分析下列例句加点词语的作用:
不久,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表明,飞船以按照指令成功进行了轨道调整。
18时33分,按预定计划,飞船将飞临“远望三号”上空。
参考:
1.“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说明后边结论的依据来源,既更准确,又更可靠。
2.“按预定计划”,说明飞船的飞行是正常的,是计划之中的。
小结: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应用,体现了科技通讯语言的精确严密。很好地体现了本通讯科学性、严肃性。
试从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加以分析。
六、研读“飞船返回”部分文字,本部分文字用到哪些表达方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参考:
叙述、说明、议论和描写自然结合,效果理想,增强感染力。如对蒙古大草原夜景的描写,对飞船与地面失去联系的原因的说明,最后一句的议论等,浑然一体,和谐自然。
七、拓展写作训练:探究联系三,自行搜集资料,撰写小论文。
教学点评: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结构特点与语言特点,语言上既抓住科技通讯准确严肃的特点,又抓住本通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从这两方面找突破口,既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教材内容,又能从实际写作上给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效果明显。
授课方式上,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能动性,既锻炼学生的视听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与表述能力。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较好地体现。
课堂延伸与课内实践紧密结合,没有脱节。课内实践注重能力意识的培养,课外延伸在检验课内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学习习惯,任务有针对性,培养目标、方式正确,思路清晰。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苏教七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场面。
2.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场面描写是重点,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意义,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导人: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国首位航天员即将出征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讯,了解当时人们为英雄送行的场面,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作者介绍。
让学生起来介绍:本文作者是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要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4.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
5.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绥宁瞩目苍穹瞬间问鼎浩瀚
要求:让一学生站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站起来纠正。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明确:(文章记述了人们为英雄杨利伟进行首次航天载人飞行送行的场面,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意义:此事件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方面的长足进步,“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不能脱离课文内容。
3.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
明确:引导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加以赏析。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4.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明确:(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有关词语是: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5时30分。)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课文第3、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3。)
①找出选文中的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分析其作用。
③文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杨利伟和送行的人们;人们为英雄杨利伟送行。
②“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作用:天气的寒冷和人们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人们对英雄的崇敬。(意思对即可。)
③排比。)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伸延”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板书设计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廖文根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场面。
2.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83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