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陈桥驿兵变,宋朝建立;宋朝长期与辽、西夏和金等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的文官体制;宋朝科举考试的制度、规则及内容。
2.通过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屡次篡夺皇位原因的分析,理解实行文官体制的原因和着眼点;“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矫枉过正带来新的弊端,形成国家积贫积弱的负面效应。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宋初统治者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精神;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客观地评价北宋初年的文官体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官体制。
难点:宋初为什么要确立文官体制?
说明:
德国汉学家库恩在《宋代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其中一点就是文官体制取代了唐代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了高级行政官员,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且不论文官体制是否真能以“王道”治国,它的确立是以吸收晚唐、五代弊端的历史教训为前提的,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专权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军权、财权、政权、立法与司法的体制。虽然从以后宋的历史来看,文官体制代价沉重,但是它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官体制至少可以说是利弊参半。故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详案]
一、导入: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进入宋元历史的学习。第五单元的标题: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首先来阅读单元导言。大家一定要重视导言,这是对本单元的高度概括。本单元总共6课内容,导言是简单的6句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1句话,请大家把它画下来: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但也带来了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那么北宋出初期在制度方面到底有哪些改革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二、新课
1、五代十国
板书引导学生回忆几个重要的年代。唐朝建立的时间618年,唐朝灭亡的时间907年,宋朝建立的时间916年。那么907——960这段时间是段怎样的历史呢?学生齐声回答:五代十国时期。课文中对于五代十国的讲述十分简单,只在小字中简单3行字而已,不过我们需要了解,来看这张地图及文字:唐末,各地方及族群势力乘机取代唐朝,先后在中原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南北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较大的割据政权: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史称「十国」。
老师做些解释:五代政权以中原王朝的正统自居,后世史家也奉为正统,十国被称为僭伪。其实所谓正统的五代,武夫专权,政治腐败,除后周之外,很少可取之处;而所谓僭伪的十国,却颇有起色,令人刮目相看。五代十国基本上全是地方节度使篡权,武夫乱政。比如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耶律德光的支持,割让幽云十六州。45岁的石敬瑭为了夺取帝位,竟然恬不知耻的称34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不过儿皇帝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内部不安定,外部难以应付父皇帝,动辄遭到斥责,在位6年,忧患成疾而死。南唐后主李煜有极高的文学造诣,《虞美人》:春花秋雨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吴越的钱镠在位时,修筑钱塘江石堤,雷峰塔、白塔等。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帝,不离将、相、三公高位,晚年自称“长乐老”。(讲这些小故事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生动一点)。
那么宋朝的建立也是又一个武将篡权的重演。
2、北宋建立及统一
陈桥驿兵变:赵匡胤知道辽与北汉合兵南下的假情报,然后带兵北上,行军至开封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兵拥立他为皇帝。这天是正月初一,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到京城开封,逼7岁的周恭帝禅位,顺利地改朝换代,建立宋朝。
基本统一:宋太祖用了13年的时间,统一了南方各个割据政权。他的继承人赵匡义继续完成统一大爷,979年,灭掉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至此,延续来了200多年的割据分裂局面终于宣告结束,代之以新的统一局面。同学们注意,教材这样写的:基本实现了统一。为什么呢?——辽与西夏同时并存。很好,这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我们以后会有专门1节课来讲述这个问题。(出示两幅地图看看,让学生心中有个印象)M.jaB88.CoM

过渡:既然无法完成全国的大统一,皇帝就着重搞制度建设。
3、制度建设
材料一:一日,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二
问题: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极富戏剧性。赵匡胤晚期,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酣,赵匡胤说:“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石守信等顿首说:“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赵匡胤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人生白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疑,不亦善乎!”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称病请假,乞求皇帝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而且给他们以清闲官衔优厚待遇,赏赐厚礼。

与历朝开国之初“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
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

那么削夺兵权后,建立了怎样的调整体制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并在课文画出:
备注:针对这种体制,教师做详细讲解。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军事制度的调整一方面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2)政治制度的调整——重文轻武
课后练习第1题:963年,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永济任知县。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却趾高气昂,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见此情景,平日专横跋扈的符彦卿心中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1)周渭是文官还是武将?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2)平日符彦卿为什么能专横跋扈,目中无人?
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兵变篡夺皇位时有发生。
3)面对趾高气昂的周渭,符彦卿为什么又无可奈何?
因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
重点介绍: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宋史上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
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
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
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小苏学士的学士是个馆职。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则是差遣。
实例1:《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曾担任过的一个职位,“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不过范仲淹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军政大权。
实例2:岳武穆岳飞曾担任过的一个职务,“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11等。
问题:你觉得宋朝的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带来了什么弊端?
——冗官冗禄

3)评价文官体制
加强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开创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导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

4、科举制度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阅读教材来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科举制形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在考试制度、考试规则和考试内容上有哪些变化?如何评价这些变化?
考试制度:解(jiè)试(州试)省试(礼部主持)殿试
考试规则:弥封、誊录等
考试内容的完善:增加策论的考试。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影响:选拔文官人才,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
在十五世纪的时候,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和法国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5、巩固小结讨论
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高峰,可谓中国历史上的开明王朝,尽管其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产生里深远的影响。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
同意。
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重文轻武”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
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及具体上课阶段,我其实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教案,是按照环节设计的简案,也附在后面:
环节1:阅读单元导言。
设计意图:开始一个新的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粗略的认识。教师做简单分析。
环节2:出示两段对比材料。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材料二:“冻无衣,饥无食,……”——刘允章《直谏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出唐朝由盛世转向乱世。自然会在脑海中想到为什么。引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继而顺理成章的讲述五代十国的历史。
环节3:出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表格得出“武将篡权”,为之后文官体制的出台做铺垫。在这里,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增加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环节4:出示赵匡胤图片
设计意图:讲述宋朝的建立过程,陈桥驿兵变及基本统一的过程。
环节5:阅读教材3页的“文献选读”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环节6:出示图片“杯酒释兵权”及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从图片故事中,认识宋太祖在军事制度方面的调整和改革。
环节7:出示表格(科举人数的对比)及史料。
设计意图:一方面完成选官用人制度改革的内容;另一方面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
环节8:阅读教材回答练习与测评3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整理教材知识的能力。
环节9: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总结知识,升华主题。
对比两个教案,第一个重在知识的落实与较低能力的训练,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接受度较高;第二个比较简练,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要高很多。对比下来,好的班级可以用第二个教案。
总体感觉每节课上下来,总有不同的体会。比如在14班,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反馈给我。他们对于课件的专注度、仔细度总让我惊喜。而13班这种比较沉闷的班级,基本上得不到回应。

相关知识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教案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教案
(6课时)
单元地位
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

第22课元的统一(B)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朝疆域的四至;了解马可波罗来华的基本史实;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观察图表汲取信息分析实例;前后联系分析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元朝的丝绸之路以及马可波罗从陆路来华海路返回的路线》图,汲取相关信息,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元朝的统治和对外关系的特色。
2.通过掌握秦、隋唐、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学会梳理和分析历史事件发展与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认同辽阔的疆域有利于民族融合,开放的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
(6课时)
单元地位
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明朝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单元特征
1.明清两朝是大一统的王朝,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大一统,君主专制的极盛;经济的大一统,经济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盛;疆域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思想的大一统,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文化的大一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对外的大一统,从海禁逐步走向闭关……这一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社会特征。
内因:一是明朝是农民起义建立的王朝,清朝是满族入关建立的王朝,为了加强巩固统治的需要;二是明清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体现出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外因,自明清始,世界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体;欧美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国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被取代;欧美的西殖东来,从反面促使明清统治者逐步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这又进一步导致中国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拉大。
2.综合性强(中国古代社会的纵向联系),对比性强(世界发生变化的横向对比)。
由于这一阶段的世界历史模块的学习是在中国古代史模块的后面,因此,在明清历史的教学中,应突出当时的世界背景。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认识,而且为下一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单元目标
课程内容与要求包括知识内容及相应的学习水平。
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水平是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和评价依据。学习水平按三个累积的层次分为知道、理解、运用。
“知道”用A表示,指在文字或表象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文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再认、回忆所学历史知识或辨别真伪、判断是非。
“理解”用“B”表示,指在概念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大致相同,但表述方式或文字不同的情况下,能通过思考完成任务,通常表现为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所学的内容,或作出合理的解释。
“运用”用“C”表示,指在迁移和认知策略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及其复杂程度不同,但在难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能运用该知识或与其他所学知识一起,完成一定的新任务。

明朝: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B)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B)
(明初建的特色以及末期衰亡情况)
清初:康乾盛世(上)(C)康乾盛世(下)(C)
(突出清初康乾盛世的状况)
明清对外关系:明清对外贸易(B)
早期的西学东渐(A)
(面对西学东渐,西殖东来的新情况,明清对外贸易、对外交流发生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识——理解明清两朝君主专制至于顶峰的统治特征;理解康乾盛世的历史地位;知道早期西学东渐的基本概况;了解中外交流从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实质影响。
技能——观察图像,比较和分析实例的特点与实质;阅读文献,汲取信息和描绘情景;联系前后,探寻制度的延续性、发展性规律;通过实例,论证观点的正确与否;运用史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过程与方法
基本懂得观察图像、文献阅读等是获取历史材料的常用途径和方法,以此获取历史信息和证据价值(清朝的疆域四至、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思想倾向、具体处理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朱元璋、康熙帝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的不同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全面性与特殊性(明清中央集权的特征,早期的西学东渐等);
初步掌握或运用在不同场合,以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式(明清海外贸易的实况论证)。
初步掌握或运用史料撰写小论文的方式,表达思考和探究成果的方法(康乾盛世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国力强盛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认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认识闭关锁国只能导致与世界先进地区进一步拉开差距的后果。

课题目标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B)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初经济恢复的原因和措施;理解加强皇权是朱元璋政治统治的一大特色,以及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2.结合图像和文献,归纳整理实例特征;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明初经济恢复的措施,理解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的原因,并进而认识汉、唐、明等朝开国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与这些王朝日后强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比较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特征,学会归纳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趋势的方法,并认识这一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朱元璋在明朝开国时期的有关史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恢复和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同时也是国家强盛的基本要素。认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B)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其后果。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学会归纳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的能力。
2.通过阅读有关明末社会状况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学会综合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状的能力。
3.通过从“内重”、“外重”和“内外俱轻”三个方面的实例,学会探讨中国古代史上王朝灭亡的基本规律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第25课康乾盛世(上)(C)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清初中央集权统治的基本概况;了解清初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四至;理解清初皇权加强的实质;理解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策略,以及清初疆域奠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观察图像讲述事件,梳理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和变化,学会归纳清朝中央集权特征的方法,从而加强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特点的认识。
2.通过观察清初疆域四至的地图,结合课文内容,学会讲述清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过程,并认识这一概况所反映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皇权强化的必然趋势,认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26课康乾盛世(下)(C)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清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康、雍、乾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以及文字狱实行的基本情况,理解清初文化专制主义强化的实质。
2.描绘、整理、归纳史实的能力;阅读、汲取、运用史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整理清初经济发展的概况,学会归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
2.通过观察图像,学会根据图像描述情景的方法。
3.通过对清初大型图书的编撰和文字狱的施行,学会从事务的不同方面来论证事务的实质的方法。
4.通过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论述,学会对“康乾盛世”进行史论结合的小论文形式的史学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经济发展和繁盛是中国古代社会国力强盛的标志,认同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建树是古代“盛世”的标志。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B)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明朝“朝贡贸易”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及清初民间贸易的特征,理解明清两朝从开放到海禁、闭关走向的实质。
2.观察图像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异同;阅读文献和课文理解分析实例特征;搜集资料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探究成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文献,结合课文内容,学会分析“朝贡贸易”实质的方法。
2.通过观察《晚明中国海外贸易路线图》,学会比较各类“丝绸之路”特征的方法。
3.通过阅读文献,学会分析明清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根源及其影响的方法。
4.通过搜集资料,组织讨论明清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概况和影响,学会引用说明论证、质疑辩驳、补充完善等方式,开展与他人交流学习与探究成果的方法,来评价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闭关自守”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在资本主义大潮到来之时,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A)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玛窦来华的基本情况。了解早期西学东渐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归纳、整理史实;认识、分析问题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利玛窦来华的有关史实,学会认识中西不同文化差异下相互融洽的方法。
2.通过归纳整理早期西学东渐的有关内容,学会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实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异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世界同一的发展趋势。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

教案

一、庆历新政

(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①宋初的各项改革,有效地消除了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②名实分离,叠床架屋的官僚体制,导致官员人数大增,人浮于事;③宋朝实行募兵制度,养兵百万,开支庞大。④“冗官”、“冗兵”以及对外的“岁币”,造成财政开支的“冗费”,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庆历新政的直接原因)宋仁宗时,对西夏的战事不利,内地又屡屡发生饥民起事,内乱边患昭示了政治危机的逼近。一些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呼吁剔除弊政,实施改革。

(序幕)不久,范仲淹任参知政事,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命范仲淹等就当时的危机提出解救方法。范仲淹呈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由此拉开了北宋中期改革的序幕。

庆历年间,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等人的建议,颁布一系列诏令,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包括改革吏治、发展经济和加强武备等多方面的内容。

(失败)①但这场以吏治整顿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尤其是对磨勘和恩荫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遭遇到激烈的反对。②随着宋夏议和和内乱的平息,③仁宗对因实施新政而引起的纷争产生厌烦

范仲淹、富弼等力主改革的官员被排挤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随之废除。

二、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原因)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在冗官、冗兵、冗费的消耗下,北宋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要求改革的呼声再一次高涨。

(开始)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设立“制三司条例司”,作为指导变法的领导机构。次年,又提升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全面推行变法。

(内容)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将兵法,以及科举新法等。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号召,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改革偏重于理财,遭到的批评攻击也大多集中在理财措施上。

(结果)新法施行后,批评和反对的声音也持续不断。改革派和保守派就立法为国还是为民、新法推行后的效果、改革的幅度和力度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形成了新、旧两党,神宗的改革决心也在党争中逐渐动摇。变法陷入困境,王安石辞去相职。数年后,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继位,太皇太后执掌朝政,起用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官员,全面罢废新法。时值元祐年间,史称“元祐更化”。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教案

1、活字印刷:①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

②北宋平民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它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早了四个世纪;

③元朝王桢的《农书》最早记载木活字,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

④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火药武器:

(发明使用)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代火药制作渐趋成熟;南宋“突火枪”和宋元“火铳”已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

(影响)它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

3、《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在科技上的创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创制了“十二气历”,可免去设闰的麻烦。

他发现太行山麓的蚌壳化石,推测太行山是昔日之海滨、华北平原系河流冲击泥土而成。

他还最早使用“石油”一词,并预言它在后世发挥很大的功用。

4、天文学:宋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天文学家苏颂与韩公廉等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是现代天文台的先驱。

5、数学:宋代的数学成就居世界的前列:

北宋数学家贾宪提出“开方作法本源”,后人称为“贾宪三角”,实际上就是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展开系数表。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发明的“大衍求一术”,是求一次同余式的解法,后人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这两项数学成就比西欧同样的定理早了五六百年。

生活在金元之际的数学家李冶提出“天元术”,这种用“元”来表示未知数项的方法,具有半符号代数的性质。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原因):至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而同时期的北方,因战乱而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2、(表现):农业:①南方农业生产的突飞猛进,得益于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以及稻麦轮作的推广。②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耕地的大量开垦,人们因地制宜开辟了圩田、沙田和梯田。③水田面积迅速增加,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④此外,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很有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移到南方。

商业:宋代的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①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方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还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②棉花种植已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③宋代的制瓷远较前代发达,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④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二、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较全面的发展。国内外贸易与城镇商业的活跃,更是超过唐代。

1、城镇商业的活跃: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北方边境贸易榷场:(概念)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特点)榷场由政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内容)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作用)虽然榷场的设置出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3、海上丝绸之路:(原因)①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②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③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表现)到南宋时,①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②东南沿海出现了许多贸易港口,其中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③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④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内容)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范围)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作用)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34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