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冷战的开始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冷战的开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第2课冷战的开始
第2课冷战的开始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破裂的原因
2.冷战的序幕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1.杜鲁门主义
2.马歇尔计划
3.北大西洋公约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经互会
2.华约组织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
1.柏林危机
2.冷战的影响
重点:美国“冷战”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难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柏林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本节内容学生已从必修1第九单元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努力创设认识历史问题的新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在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地认识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二战中后期的有关史实,明确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由于美国在二战中损失最小、获利最大,战后初期凭借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大力推行霸权政策,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道路。战后苏联经济的迅速恢复,加上原有强大的军事政治实力,逐渐走上与美国对峙的道路。由此导入新课。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破裂的原因
二战前,美苏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两国处于对立的状态。二战中,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的共同威胁,两国握手言欢,结成盟友。战争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已经消灭,面对如何处理法西斯和处理战后国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两国的矛盾再次暴露出来,使相互关系日益紧张。提问: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概括指出:这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国家利益的因素。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苏联则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影响。苏联欲在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则要极力稳定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转向相互对峙,冷战已经变的不可避免。
2.冷战的序幕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应邀访问美国期间在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在演讲中,丘吉尔对苏联大加攻击。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亚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政界一位最有身份的人对苏联进行的最公开、最大胆的指责。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冷战”所发出的最初信号。有不少专家认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长达40多年冷战的序幕。“铁幕”一词尽管不是丘吉尔的首创,但经他这么一用,从此便成为战后国际关系中有关东西方对抗的专有名词。
“冷战”是美国战后霸权政策的重要体现。什么是“冷战”政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回忆必修1的有关内容,明确所谓“冷战”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然后让学生分析概括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最后指出:战后,当美国的实力和扩张野心急剧膨胀的同时,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美国认为,这是其称霸全球计划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要压制下去。但是,由于苏联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美国并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同时,大战刚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正是基于这种原因,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1.杜鲁门主义
“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笼。而杜鲁门主义的起因则是与希腊内战和苏土纠纷直接连在一起的。希腊内战是二战遗留下来的问题之一。1941年纳粹德国占领希腊,希腊国王及政府流亡到伦敦,而国内人民群众则在希腊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反法西斯斗争,并于1944年取得了胜利。英国为了扶植亲英的希腊反动政府,在短短三年之内就耗费7.6亿美元,但仍不能扭转局势。而英国本身战后经济衰退严重,已无力再继续支持希腊反动政府镇压人民武装力量,因此于1947年2月要求美国继续承担援助,这就为其插手希腊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希土面临着苏联和东欧国家“极权主义”的威胁,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要求国会授权向希土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此即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实际上是美国政府“遏制”苏联的“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了全球的扩张。
2.马歇尔计划
从1946年秋开始,西欧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而这种状况又引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英、法、意等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维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宣称要“尽其所能改善局势和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根据这一计划,1948—1951年,美国共拨款131.5亿美元援助欧洲,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促进西欧联合和经济复兴起了重要作用,从而巩固了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提问: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和实质是什么?让学生分析概括:马歇尔计划绝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3.北大西洋公约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其结果是,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此后不久,缔约国又据此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北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军事同盟,是其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经互会
为了对付美国咄咄逼人的扩张和威胁,苏联也被迫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1949年1月25日,为了在经济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并加强彼此间的经济合作,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第一次会议。总部设在莫斯科。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先后加入。经互会宗旨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交流经验。初期活动主要在流通领域,50年代中期扩大到生产领域。1989年东欧剧变,经互会走向解体。
2.华约组织
为了东欧安全保障,1955年5月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缔结了《华沙条约》;规定了集体防御原则。随即又根据这一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便形成了。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
1.柏林危机
纳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但各占领国都想把对德国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的战略轨道。苏与美、英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美国出于霸权政策的需要,极力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为此,它首先提议将美英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并使法国的占领区也合并在一起,从而迈出了分裂德国的第一步;接着,它们又单方面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迈出了分裂德国的又一步。针对美国这种蓄意分裂德国的行径,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在苏占区也开始实行货币改革。结果两种货币在柏林同时流通,引起了混乱。接着,苏联又全面切断了柏林与西占区的水陆交通,同时还停止向西柏林供电供煤,这样便形成了“柏林危机”。此后,美英法对苏占区也实行了反封锁,危机一直持续了11个月才暂趋缓和。“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是“冷战”加剧的重要表现。
“柏林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趁机加快了分裂德国的步伐。1949年5月,柏林封锁刚刚结束,它便支持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根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东德于同年10月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样,两个德国的局面便形成了。很显然,德国的分裂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密切相关的,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
2.冷战的影响
两个德国的出现,对于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自二战结束后开始并且延续达40年之久的东西方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提问: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一事件呢?学生思考,教师概括指出:在美苏冷战期间,既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也没有发生大国之间的直接大规模的战事。在此期间虽然冲突仍频,小战不鲜,乃至大国之间时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抗,而且军备、尤其是核军备及竞赛达到空前的地步,然而,这一时期最终没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稳定,总的说来,属于和平时期,是对峙的双方之间兼有对话与对抗、紧张与缓和而趋向对话与缓和的时期。在此期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或集团之间在和平状态下,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国民生活水平诸方面的较量,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传统观念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完全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是为美国对外扩张、推行霸权政策服务的。但史学界也有人对此提出新的意见,认为对待马歇尔计划,既要看到它有控制、掠夺西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支持、援助西欧的一面。
你是如何看待马歇尔计划的?说说你的理由和看法。
思路:让学生事前查找资料,寻找有关史实,思考讨论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言之有理即可,不必局限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在看清马歇尔计划有利于对西欧资本主义世界的控制和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确立的实质,在此基础上也要坚持一分为二。不仅要看到其消极作用,也要肯定其进步作用。要以史实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为准绳。

二战后“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为了取得世界霸权,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所谓的冷战,就是一种在战争威胁下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军备竞赛仅仅是其表象,政治与经济较量才是其主要的战场。M.jAB88.cOM

相关阅读

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冷战序幕拉开的标志——富尔敦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知道“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知道“北约”和“华约”是如何形成的,知道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的基本情况。结合“雅尔塔体制”及本课内容,理解“冷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特征。理解冷战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影响。
2、技能:
通过理解历史事件归纳历史概念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冷战开始的诸多历史事件中提取关键要素形成“冷战”历史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史实归纳历史概念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格局对于世界整体化发展的阻碍,使学生加深对于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情感与价值观认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处理国际争端的理念与实践在进步与发展,使学生认同人类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观点。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该知识链接涉及冷战的基本概念,包括起因、根源、基本对抗形式及开端与终结,对于冷战有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后,得出关于冷战的基本认识,再引导学生阅读该“知识链接”,这样既有方法论的培养,又能加深学生对于冷战概念的理解。另外,可以结合“名家史论”来看冷战的基本对抗形式,资中筠对此有很形象的描述。
(二)练习与测评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即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大阵营是怎样形成的?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而从友好合作走向对抗,富尔敦演说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使这种对抗(即冷战)正式形成。美苏两国分别拉拢各自的盟友,通过建立经济、政治、军事同盟形成各自阵营,其中美国通过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性弧形包围,苏联则通过提出“莫洛托夫计划”、成立经互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建成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
2、简述柏林危机的起因和结果。
答:起因: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施分区占领。1948年,西占区当局推行币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国,苏联针锋相对,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由此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果:双方通过秘密谈判避免了武力冲突,结果使得德国分裂。
(三)探索与争鸣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被后人称为“马歇尔计划”的演说,声称美国必须向欧洲提供大量的援助,“否则它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同时他又强调美国这样做“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冒险和混乱”。
你认同马歇尔的说法吗?查找更多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史实及评论,谈谈你对马歇尔计划目的与结果的评价。
教师引导建议:
1、关于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1)引导学生尽量查到第一手资料,即马歇尔的演说,也可由教师提供,这样依据文本更能说明问题,避免空谈;
(2)引导学生查找马歇尔计划实行后欧洲经济振兴的相关史实,并引导学生查找马歇尔计划与“柏林危机”、两德分裂关系的相关史实。
2、关于引导讨论:
(1)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即“目的”与“结果”,使学生在分析该问题时能够做客观及层次分明的评价,避免出现片面地说马歇尔此语虚伪等极端评价。
(2)关于该问题的把握:a、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全球扩张战略中的重点,美国要控制欧洲,首先必须稳定、复兴和联合欧洲,因此从目的上看,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马歇尔强调的“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冒险和混乱”是刻意“淡化”意识形态及美国战略意图。b、马歇尔计划的结果应该从三方面看,其一是确实使欧洲经济迅速恢复,其二是使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从两德的分裂可见一斑,其三是西欧经济恢复及恢复过程中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西欧在经济发展后,逐渐产生对于美国的离心现象。
总而言之,对于马歇尔计划,从目的与结果两个维度入手,根据具体史实具体分析,使学生在更深刻理解马歇尔计划的同时,对于客观、多维度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所长进。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


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

教案

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的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②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③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

冷战的开始:①1946年2月,美国驻苏使馆临时代办凯南向国务院提出建议,指出由于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对西方的威胁,因此美苏之间“不可能有持久的妥协办法”,美国必须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

②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冷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③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对希土危机为借口,在向国会宣读的咨文中强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或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领袖”的目标。这篇咨文宣布的美国对外政策被称作“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冷战的展开:两大阵营的形成

1、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提出后,美国针对欧洲与亚、非、拉地区出台经济援助计划(手段),并建立全球军事体系(目的):

①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使之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

②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NATO)。此后,北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成为美国同苏联在全球争霸的主要工具。

③1950年起,美国与拉美和亚太国家缔结了一系列集团性军事条约。

(结果)至此,美国建成了跨越欧亚的集体防务体系,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全球性的弧形包围圈。

2、社会主义阵营:与此同时,苏联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行动。①1947年,在苏联主导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②1947年,苏联为阻止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由苏联同东欧各国缔结双边经济协定,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在此基础上,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成立。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同盟互助条约,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大增。

④1955年,为了对抗北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冷战的特点: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此后,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

冷战的表现: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

①柏林危机:

(背景)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1948年春夏之交,西方占领当局宣布在西占区推行币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国。苏联随即以保护苏占区经济为由,切断西德和柏林的水陆交通,对西柏林实行全面封锁,由此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

(结果)但双方都不想诉诸武力,经过秘密谈判,苏联于1949年5月结束封锁。

(影响)危机虽然过去,但德国的分裂却成定局。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②朝鲜战争:

(背景)随着冷战的开始,由美、苏分别占领的朝鲜半岛也一分为二,南、北朝鲜分属两大阵营。

(进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7月,美国与其他15国军队组成“联合国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随后又越过“三八线”,占领平壤,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五次战役,将美军击退至“三八线”以南。

1953年7月,交战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依旧。

(影响)朝鲜战争是冷战中的首次局部战争,它进一步固定了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有关各国的相互关系。

第11课冷战的结束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11课冷战的结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1课冷战的结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知道德国的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知道苏联解体进程中的主要历史事件,知道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控制的北约推行“单边主义”引发地区冲突的主要历史事件。理解德国统一的历史背景,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理解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与美国及其控制的“北约”推行“单边主义”之间的矛盾,以此对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2、技能:
巩固梳理知识,编制年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编制19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变迁的大事年表,使学生巩固对于梳理知识、编制年表方法的掌握。
通过引导学生从世界整体化进程的角度来思考冷战终结的必然性与单边主义的不合理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将史实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归纳、概括的能力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冷战带给人类的教训以及国际政治单边主义与多极化趋势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强学生对于当今世界发展主题“和平与发展”以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价值观的切实认同,并增强人类文明在曲折中前进发展的信念。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20世纪80年代以后,雅尔塔体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终结的?
答:雅尔塔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终结经历了:(1)20世纪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方针,宣布不干涉东欧各国事务;(2)东欧各国在苏联“新思维外交”方针的影响下,发生政权更迭和脱离苏联集团的事件,就是“东欧剧变”;(3)1990年德国实现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走向瓦解;(4)以苏联为中心的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相继于1991年解散,苏联于1991年12月解体。使雅尔塔体制最终走向终结。
2、请你制作一张19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变迁的大事年表。
答:
1815年,德意志邦联成立,其中以普鲁士和奥地利最强大。
1862年,俾斯麦出任首相,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开始。
1871年,经过三次王朝战争的普鲁士统一了德国,德意志帝国成立。
1918年,一战中失败的德意志帝国覆灭,德皇退位,建立魏玛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饱受经济危机摧残的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获得选举胜利,上台执政。
1945年5月,德国战败,纳粹德国覆亡,美、英、法、苏对德国实施分区占领。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两德正式分裂。
1990年10月,德国实现统一。
3、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中,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国推行“单边主义”表现是强化北约组织,打击现实或潜在的挑战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地区冲突和战争中:(1)1990年利用海湾危机,组织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2)1999年利用前南科索沃冲突,发动科索沃战争;(3)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发动阿富汗战争;(4)2003年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
(二)探索与争鸣
对于两德统一,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陈乐民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评价:德意志人民终于完遂了统一的民族夙愿,既不是俾斯麦式的统一,更不是希特勒式的统一;而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
俾斯麦式的和希特勒式的统一指的是怎样的统一?为什么说两德统一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
教师引导建议:
俾斯麦式的统一:铁血政策,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获得统一;
希特勒式的统一:对外侵略扩张,吞并他国领土,建立所有日耳曼人的国家的所谓“统一”。
关于两德统一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这一命题,要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视角,提供学生思维的阶梯,这些视角包括:
1、思考两德分裂是纳粹德国战败及冷战格局形成双重作用下的产物,它的统一依赖于美、苏对该地区控制的逐渐减弱,依赖于德国自身对于战争的反省,以求得统一得到欧洲各国的认同。
2、思考联邦德国在促进欧洲统一进程中的作用,这一作用促使西欧经济复苏、崛起,在两极格局中求发展,求得自己的独立自主。
3、思考联邦德国在促进欧洲统一进程中的作用,让欧洲看到一个经过战争浴火后反思的和平发展的德国,为德国统一铺平了道路。
4、也不能忽视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新思维外交方针”对于两德统一的外部促进作用。

高二历史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1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1,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中朝军民抗日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方大国对意大利侵略的绥靖政策;西班牙内战爆发和德意的武装干涉;英、法等国的“不干涉”政策;国际纵队;西班牙共和国失败;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2.能力要求:(1)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2)分析30年代西方大国在世界各地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影响。(3)概括、归纳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原因。

3.情感目标:共产国际七大所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其中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斗争表现突出。但由于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的侵略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中国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是重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是30年代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继日本侵华后的又一次侵略战争,它造成了新的世界战争的另一个策源地。(2)西班牙内战是重点。西班牙内战是30年代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引起了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关注,事变的结果改变了欧洲的战略态势。

2.难点分析:绥靖政策是难点。首先,绥靖政策的概念需要理解掌握。其次,要认识英、法推行这种损人不利己政策的原因。第三,绥靖政策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在对待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表现为名义上制裁、实际上纵容;在对待德、意干涉西班牙时又表现为名义上“不干涉”、实际上干涉。

课堂教学设计

一、共产国际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

师:1935年7月至8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请同学们思考:这时的世界形势如何?大会的中心议题应是什么?

生:(多人作答并争论)

师:(带领学生回忆在大危机打击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情况)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奴役的威胁。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与一切遭受侵略、威胁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制定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反法西斯斗争的策略方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会上(电脑展示季米特洛夫头像)作了重要报告。大会根据季米特洛夫的报告作了决议。(请学生根据教科书中文字,概括出报告和大会的主要内容)

生:(学生读书并概括作答)

师: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武装了各国共产党,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二、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师:为了缓解国内矛盾,法西斯国家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首先在亚洲和非洲点燃了侵略战火。与此同时,反对法西斯侵略、保卫和平的斗争也在亚洲的中国、朝鲜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展开。(电脑展示世界地图,在相关部位闪动,以突出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朝军民抗日斗争

师:根据中国史,请学生回忆日本在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之后,1931~1937年的侵华活动。

生:(学生按年代顺序回忆日本侵华历史)

师:1937年,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从此展开了历时八年的全民族英勇抗战。

饱受日本殖民统治之苦的朝鲜人民,也为争取民族解放展开了英勇斗争。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中朝军民并肩抗日的小字)

生:(阅读小字)

2.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法西斯

(1)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

师: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意大利打击十分沉重。为夺取原料和销售市场,意大利竭力想建立一个环绕地中海的殖民帝国。(教师向学生展示地中海周围欧、非两洲20世纪30年代的形势图,请学生根据当时形势分析意大利的侵略意向)

生:(学生看地图,发表意见,并阐述理由)

师:意大利很想把触角伸向巴尔干和多瑙河流域,这就与英、法、德帝国主义利益相冲突。意大利是一个贫弱之国,无力与英、法、德相抗衡,它在欧洲的侵略意图只好忍痛作罢。于是就把侵略的主要方向转指非洲。再请同学们看看,在非洲大陆地中海沿岸,意大利可以在何处落脚?

生:(根据30年代非洲形势图进行分析并作答)

师:30年代的非洲唯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是独立国家。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控制着从地中海经红海到印度洋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并且拥有煤、铁、铜、硫磺、黄金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既可使其东非殖民地联成一片,又能威胁英国在地中海的交通命脉和在非洲的殖民地。

1935年10月,意大利30万军队分北、东、南三路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展示埃塞俄比亚地图,用电脑演示战争进程)

(2)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师:作为国联成员的埃塞俄比亚当受到侵略时,本应得到国联的援助和保护,但是操纵国联的英法却出于自私的目的,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请学生看教科书中“绥靖政策”和英、法向意妥协原因的小字)在世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国联才不得不宣布意大利是侵略国。国联声称对意大利采取经济和财政制裁。(用电脑展示制裁内容)意大利是一个严重缺乏石油的国家,其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运输通道要经过苏伊士运河,但是国联制裁却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样供意军使用。美国则在“中立法”的掩盖下,(请学生看有关“中立法”的小注)通过第三国,拼命向意大利出售石油和其它战略物资,而埃塞俄比亚人民却失去了购买美国武器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在意埃战争中,国联的制裁和美国的“中立法”都有利于侵略者,而打击了被侵略者。

(3)埃塞俄比亚的失利

师:30年代的埃塞俄比亚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即使正规部队的士兵也不能人手一支老式步枪,许多人只能手持长矛大刀去作战。在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埃塞俄比亚人民同仇敌忾,高呼着“坚决抗敌,至死不屈”,英勇地投入了保卫祖国的神圣战斗中。人民群众用镖枪、盾牌来抵抗用飞机、大炮、坦克武装起来的敌人,英勇杀敌,他们埋藏粮食,填塞水井,迫使找不到粮食和水源的敌人只得撤出已占领的地方。

为了尽快占领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法西斯疯狂地屠杀埃塞俄比亚军民。甚至公然践踏国际公约,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后来回忆道“我们经得起飞机的轰炸,但是对付不知不觉落到脸上和手上的毒剂,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埃塞俄比亚正规军被击溃了。1936年5月,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沦陷,意大利宣布把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

请同学们分析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为何失败了?

生:(思考作答)

师:我认为埃塞俄比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落后。由于埃塞俄比亚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意、埃两国经济实力、军备优劣过于悬殊,才导致埃塞俄比亚失败。当然英法的绥靖政策和侵略者的残暴也是意大利侵略得手的重要条件。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造成新的战争策源地,当意大利站稳脚跟后,就开始觊觎邻近的法属殖民地,威胁英国的红海航线。英、法与意大利的关系大大恶化了。

三、西班牙内战

1.西班牙内战

师:1936年西班牙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处在白色恐怖下的西班牙共产党为争取工人阶级的统一和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进行斗争。1936年1月,西班牙人民阵线成立。它把工农群众、绝大多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一切自由民主力量联合起来了。1936年2月举行大选,人民阵线取得了巨大胜利。左翼共和党人组织政府。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和促进民主的措施。这些措施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护,但却遭到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狂反扑。

(用电脑软件演示西班牙内战过程)1936年7月,西班牙军队的将领佛朗哥(出示佛朗哥像)等人发动反对共和国的叛乱。但是忠于共和政府的部队和广大工农群众以及小资产阶级奋起保卫共和国。共和国军控制了首都马德里,工人解除了叛乱部队和法西斯分子的武装。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师:当叛乱显示出失败征兆时,德、意法西斯便在1936年7月公然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先是派遣大量运输机把西属摩洛哥佛朗哥的叛军和军需品运到西班牙本部,同时把大批坦克、飞机、武器、弹药送给叛军;继而又派出正规军,直接进攻西班牙共和国。这样,西班牙内战就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德、意为何要卷入这场战争呢?下面我给同学们提供一组材料,请大家分析材料,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西班牙地处欧洲西南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北与法国相邻,南隔宽仅20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位扼大西洋地中海航道的咽喉。从近代以来,企图争霸世界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大国总是竞相争夺这个战略要冲。特别是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为控制这条对它生命攸关的航路,在海峡上霸占着一块属地直布罗陀,建立军港,以保证自己航道的安全。

——摘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西班牙在一定程度上是英、法、美的势力范围,长期以来英、法、美在这里进行着大量投资。

——同上

材料三西班牙拥有铁、煤等丰富的战略资源。

——同上

材料四一个纳粹将军说:“我们对西班牙的干涉使我们能在法国和英国的主要战略路线上站住脚……由于在西班牙有我们的阵地,我们就处于有利的地位,控制这个战略地区的要冲。”

——同上

材料五德国将领赖歇瑙说:“西班牙对德国来说是战争的高等学校”,“比在和平条件下训练十年”更有益处。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六希特勒说:“从法国方面看,佛朗哥的百分之百的胜利并非令人称心如意的。我们对继续战争和保持地中海的紧张局势更感兴趣。”

——同上

生:(研读材料后,发表意见)

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进行总结)同学们还可以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和国际形势来分析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的战略考虑。

生:(发言)

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为了能够造成一个对英法包围的战略形势,又能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还可以获得西班牙的工业资源,德意也有把西班牙作为军事实力的检验场的考虑。另外,德国企图把英法的注意力吸引到西班牙,从而可以放手扩充军备等等。总之,武装干涉西班牙对德意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师:英法对已经烧到自己家门口的法西斯战火采取“不干涉”政策。1936年9月,在英法的倡议下,27个欧洲国家签订了“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定,禁止把武器和军用物资输往西班牙,也不允许西班牙所购买的军火过境。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来监督协定的执行。这个委员会既剥夺了西班牙共和政府购买武器的合法权力,又掩饰了德、意武装支援叛军的行为。所以法国航空部长科特说,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对西班牙事件的干涉,因为它“不允许合法政府行使它购买武器的权力。”但德、意却不执行“不干涉”协定,源源不断地支援叛乱军队。

美国政府执行“中立法”。(教师展示美国商务部长报告等材料,请学生结合此材料分析“中立”政策的实质)

材料一美国商务部长报告:德国1936年底在美国购买价值40万美元的武器,1937年9月间,德国从美国购进了价值100万美元的武器。1937年美国向意大利输出的武器数量增加34倍。1937年德国在美国购买了价值1.26亿美元的各种货物,其中当然也包括战略原料。1937年德国在美国购买的货物比1935年多一倍,同时美国与共和国西班牙的贸易额却下降了11/12。1938年德国在美国购买了1.67亿美元的货物,而美国与共和国的贸易却停止了。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法西斯国家从美国获得的飞机。1937年800架,1938年输进900架。

——同上

生:(研读材料后,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美国以“中立法”为名,扮演了同英法同样的角色。

4.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援

师:与以上行为相反,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革命人民、进步人士对西班牙共和国大力支持,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巨大援助。(提供有关苏联援助的材料,由学生自己阅读)

来自54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共4万多人组成国际纵队,同西班牙人民一起直接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在战斗中大约7000多人牺牲在西班牙。中国人民对西班牙人民的斗争也给予了坚决支持,1935年7月15日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政府发表致西班牙人民书,高度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战争。有100多名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参加了国际纵队。

5.共和国政府被颠覆

师:在德、意法西斯的直接帮助(要求学生看教科书中“西班牙内战前两年德、意给叛军援助的武器装备”一览表)和英、法、美的纵容下,西班牙叛军南北夹攻合击,进逼马德里。西班牙军民在4个多月中粉碎了敌人三次进攻。在共和国处境危急的关头,共和国政府军中的叛徒在马德里发动叛乱,成为反动军队的“第五纵队”。1939年3月28日,马德里陷落。西班牙共和国被扼杀了。请同学们思考:西班牙共和国为什么会失败?

生:(多人作答)

师:首先是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和英、法、美执行“不干涉”以及“中立”政策的结果;其次也是共和国内部的叛变和分裂的恶果。西班牙人民用顽强的战斗和悲壮的牺牲向全世界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和英、法、美反人民的帝国主义本质。

在英、法、美“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的纵容下,日、意、德法西斯分别于1931年、1935年、1939年在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的局部战争连连得手,其侵略实力和野心不断增长,世界局势朝着扩大战争的方向迅速发展。

四、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0年代侵华、侵埃和干涉西班牙等活动促使利益相同的德、意、日三国加紧勾结。德、意在协同武装干涉西班牙过程中于1936年10月签订共同协定,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提供具体内容,供有兴趣的学生查阅)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11月,又以反苏反共为招牌,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反动同盟。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提供资料供有兴趣的学生查阅)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小结:在本章学习即将结束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反映这一主要矛盾有哪些重大事件?了解了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你有哪些想法和认识?

课后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97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