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第一次世界大战,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
⒌主战场:欧洲
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相关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
㈠联合国的建立及作用:
⒈产生:⑴提出设想:1941年美英《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国际组织的设想;⑵名称由来:1942年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⑶首次宣告要建立:1943年苏中美英华盛顿会议,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首次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⑷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正式命名,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原则⑸1945年雅尔塔会议,进一步确立“五大国一致”的原则;⑹1945年旧金山会议。51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⑺同年10月24日,中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UnitedNations)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⒉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⒊主要机构:⑴大会: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⑵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中最重要的常设机构,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⑶经济社会理事会:反饥饿、反疾病、反愚昧。⑷人权理事会:保障人权。⑸托管理事会:⑹国际法院:在海牙。⑺秘书处: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委派。
⒋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⑴联合国成立之初,处于美国的控制和操纵之下通过了侵略朝鲜的非法决定⑵1948年6月,联合国在中东巴勒斯坦地区派出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这是第一次维和行动。⑶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向中东地区排除第一支维和部队。⑷1987年,通过第一次强制性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对解决国际冲突、维持国际和平有一定影响。但维和行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只是维持暂时和平,等待问题解决的临时手段。
㈡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⒈世界保卫和平大会:⑴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巴黎和布拉格举行。提出举行“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活动的倡议。⑵1950年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委员会提出“斯德哥尔摩宣言”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⑶根据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的决议,1950年底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提出的原则: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争端平等协商;尊重民族自决。从此,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世界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⒉《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5年,国际科学界向世界发出了著名的防核武器和平宣言——《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⒊国际和平年、和平日:⑴联合国大会于1981年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联大开幕的日子定为国际和平日。⑵1986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和平年”。⑶2001年9月7日,联大通过决议,决定从2002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
⒋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⑴原因: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众多的地区冲突和美苏对峙,人们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②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让人们觉悟。
⑵特点:①广泛性。②民主性。③有组织性。
⑶意义: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㈢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⒈依据:
⑴历史角度:①19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②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联合国及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⑵时代角度:①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世界形势总体趋缓,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是可以避免的。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③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协商,以解决纠纷。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⑤当今世界面临许多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开发盲目无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取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解决。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
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⑴近代史上中国深受外来侵略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独立的来之不易。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⑶中国外交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⑷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⑸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战者。⑹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⑺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⑻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⒊两大主题的辩证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㈠朝鲜战争:

⒈背景:⑴二战的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⑵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立政权。此后,为朝鲜的统一问题,南北朝鲜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⑶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视社会主义阵营为最大的障碍,决不容许对方势力扩张:

⒉经过:⑴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6月25日拂晓,⑵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省。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局部战争。⑶美军9月15日在仁川登陆,10月初越过三八线,中旬侵占平壤。⑷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朝中军队连续进行了五次重大战役,把战线稳定到三八线附近。⑸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

⒊结果:1953年7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⒋性质:中朝: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美国: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半岛:内战。

⒌影响:⑴对中国:保障了我国的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国际主义精神;使我国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国防军;但人员,经济损失惨重。⑵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⑶对美国:人员,经济损失惨重;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赢得西方盟友的信任;打击了美国的扩张势力。⑷对日本: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美国开始对日采取扶植政策;有利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⑸对苏联: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⑹对台湾:有利于维持其分裂状态。

(二)越南战争

(一)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

(1)二战后,越南成立了以胡志明为主席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并取得了抗法斗争的胜利。

(2)1955年,在美国扶植下,南越成立了越南共和国,越南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

(3)南越人民掀起了反抗吴庭艳政权,要求祖国统一的斗争,并得到北方的支持。

(4)为了防止南越政权垮台,扼杀越南的社会主义制度,美国开始了侵越战争。

(二)美国侵越战争的经过

1961——1964特种战争

1965——1973局部战争

(三)越南战争的结果和胜利的原因

1、结果: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取得了胜利,美国失败

2、胜利的原因:

(1)越南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

(2)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3)利用有利地形,开展人民游击战争

(4)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

(四)对越南战争的评价

实质:既是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也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

是美国及朝鲜战争后发动的又一次错误的战争,它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对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㈢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⒈由来:⑴由于历史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纷争和重要文化遗产归属问题引发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⑵石油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长期以来,大国插手该地区,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更加复杂;⑶1917年,托管巴勒斯坦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建国。犹太人源源不断移入,造成犹阿人的摩擦日益激烈;⑷1947年11月“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人反对分治。矛盾空前尖锐;⑸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阿以冲突长期存在的关键。

⒉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⑴起因:以色列建国。⑵时间:1948年5月------1949年7月;⑶交战双方: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与-以色列。⑷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⑸影响:①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超出了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旧矛盾没有解决,又引起新的领土纷争,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②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而被瓜分。

⒊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⑴起因:1956年7月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损害了英法的侵略利益。⑵时间:1956年10月-----次年3月;⑶交战双方:英法以与埃及。⑷结果:英法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停火。12月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⑸影响:①埃及维护了民族利期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②埃及人民的胜利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出现高潮。③战争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及在中东的影响。④美苏走上了中东角逐的舞台。中东问题又增加新的复杂因素。

㈣曲折中东和平进程:

⒈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⑴起因:①1958年2月,埃及叙合并,使以色列感到了来自南北夹击的威胁;②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建立,开展武装斗争,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③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⑵时间:1967年6月5日----10日。⑶交战双方:埃及、叙利亚、约旦与以色列。⑷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⑸影响:①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②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⒉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⑴起因:①为了收复“六?五战争”中的失地和洗刷耻辱,阿拉伯国家积极准备新的战争。②埃及和叙利亚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提高军备。⑵时间:1973年10月。⑶交战双方: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⑷结果:双方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⑸影响:①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戈兰高地部分地区②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⒊《戴维营协议》:埃及率先走上了与以色列的和解之路。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双方和解。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⒋“土地换和平”原则及其影响:20世纪80年,埃以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五)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1.印度的特点

(1)印度自18C成为英国殖民地

(2)存在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和两大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

2.“蒙巴顿方案”1947.6

(1)提出背景

①英国实力下降,想从印度“脱身”

②印度人民要求独立

③两大政党在立国问题上存在分歧

(2)主要内容:“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同年8月15日,印、巴正式实行分治,分别独立。后来,它们又先后成立了共和国。

(3)影响:

○1印巴的独立标志着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终结

○2但这种根据宗教原则的分治,却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严重后果:

A印巴居民间摩擦对立严重

a在分治过程中,带来一股居民迁徙浪潮,两种教徒的迁徙和仇杀,造成了大批的难民;

b两国在土邦归属问题上冲突激烈,造成长期不和

B原来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从而造成两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

C另外,印度民族领袖甘地因谴责教派仇杀,呼吁教派团结,竟于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狂热分子刺杀,造成了悲剧。这种不利影响延续至令,成为南亚次大陆局势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二、三次印巴战争

战争起因时间结果影响

第一次印巴战争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位置、居民成分、法案规定、王公顾虑)1947.10-1949.1

划定停火线,克的归属未解决

第二次印巴战争克什米尔局势再度紧张1965年8月-9月下旬克什米尔局势再度紧张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介入东巴基斯坦自治运动1971年11月-12月孟加拉国成立1972.1

三、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1、英国殖民统治者推行“分而治之”造成冲突(印巴并立有利于英对其控制)

2、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间的隔阂与敌视

3、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

4、美苏两个大国的不断插手

(六)两伊战争

一、背景(领土、宗教、民族、现实)

1.领土(石油)争端: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2.宗教和民族矛盾:

3.地区霸权政策: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4.大国力量介入: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二、战争过程:(三个阶段)

①时间:1980年9月—1988年8月

②概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

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袭船战”、“袭城城”、使用化学武器

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

三、战争影响

1、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

2、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大的阴影;

3、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4、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㈦海湾战争:

⒈起因:由于多年来的边界争端,致使两国冲突不断;两伊战争后,伊拉克陷于经济困境,为了恢复国内经济,免除所欠科威特巨额债务,彻底解决出海口问题,提高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决定吞并科威特。

⒉时间:1991年1月17日-----2月27日

⒊进程:

⑴“沙漠盾牌”行动:①联合国安理会、苏联、阿拉伯国家联盟等纷纷谴责伊拉克。1990年11月安理会通过决议规定伊拉克必须在1991年1月15日以前执行联合国协议。

②美国为了确立其在世界新秩序中的主导地位,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维护其在中东的利益,对伊拉克的入侵行为迅速做出了最为强烈的反应。8月7日,美总统布什宣布开始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命令美军进驻沙特。③美国组织起了以美国为首的27个国家参加的多国部队,部署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周围地区,对伊拉克军队形成了包围之势。

⑵“沙漠风暴”行动:①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轮番轰击,开始了“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正式爆发。②伊拉克也曾向沙特和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企图逼迫以色列卷入战争,使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战争转变为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和美国的战争。但导弹大多被“爱国者”导弹拦截,有的则落入沙漠地区,没有对多国部队造成威胁。以色列在美国的指示下也没有对伊拉克进行还击,避免了战争升级。③1月28日,伊拉克又组织了地面进攻,企图将多国部队拖入地面战,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但也被多国部队击败。④多国部队摧毁了伊拉克的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军事力量以及部分具有强烈杀伤力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使伊拉克的军事指挥系统和防空系统陷于瘫痪,沉重打击了科威特境内的伊军。

⑶“沙漠军刀”行动:2月24日对伊拉克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地面进攻,代号“沙漠军刀”。多国部队迅速解放了科威特并攻入伊拉克南部地区。2月27日,伊拉克被迫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全部决议,多国部队宣布停火。

⒋影响:⑴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和控制海湾的能力;⑵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⑶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助长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⒌特点:⑴是一场高科技战争:电子干扰技术,压制和制导技术,精确制导武器。海湾战争广泛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它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⑵二战后参加国家最多

⒍启示:未来的战争将是高科技战争的舞台。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才不会为时代所抛弃。

⒎思考题: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未来的战争将是高科技战争的舞台。有人认为高科技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也有人认为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解题思路:同意后一种说法。“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命题的普遍真理性今天依然存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对“人的因素”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挑战,“人的因素”在战争尤其是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形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战争还是人与人的较量。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高超的战斗技能、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应变能力的军事人才,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五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2.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2.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味战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激起人们珍视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操。
二、学法引导
1.理解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关于几次重大战役,要认识这几次战役都对德国不利。
3.“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学习时要认真思考。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疑、思、讲、读教学法。
五、教具学具的准备
电脑一台、电脑软件、,投影仪、投影片、课本插图。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获得初步感知。
经过整理知识阶段,使学生对一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
培养学生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耢权和殖民地都在准备打仗,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的。
讲授新课
第5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本大字部分。
(提问)(1)这次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大战的起止时间?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
(3)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4)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5)大战的后果怎样?
结合阅读题阅读本课大字部分,思考、议论问题。
(师生共同整理知识。)
一、大战的导火线及爆发(板书)
1、教师简单介绍大战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害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然后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1)巴尔干半岛危机
(置疑)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
(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
(投影问题2)
(2)斐迪南夫妇被刺
(投影)“被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画像及斐迪南简介。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
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
2.大战的爆发(板书)
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奥匈;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一方。
二、大战的进程(板书)
1、欧洲的三条战线
西线
东线
南线
(投影问题3)
(电脑演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和“一战中的东线形势图”。
(学生了解每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每条战线上交战双方的国家名称。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电脑显示“三条战线简表”
(战线、地理位置、交战双方。)
表格形式便于掌握。
2,大战中的几个重大战役(板书)
(1)马恩河会战
电脑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形势图”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指图复述战役概况。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观察图,认识战役的重要性。阅读37页双方军队利用战壕进行对峙图。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914年—1915年东线战况。
(电脑显示一战中东线形势图)
(指图简介)1915年欧洲战场重点在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处于对峙状态,德军未达成使俄军投降的目的,德国的计划再一次落空。
(2)凡尔登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
介绍凡尔登要塞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战况及插图。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38页小字第三段及本页插图“戴防毒面具的机枪手”。激情导学,制造气氛。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
德国的打算又宣告破产。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3)索姆河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
这是英法联军为牵制德军而发动的一次战役。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观察课本第28页“索姆河战役的战壕”、第39页“英军坦克”。培养学生的联想及识图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小结。经过几次战役后,双方不但消耗巨大,而且伤亡人数众多,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
三、1917年的几件大事(板书)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部分。
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战争给俄国带来巨大灾难,人民反抗情绪日益激烈,大大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
(1).俄国革命和俄国退出战争(板书)
提问:1917年俄国发生了哪两件大事?
(学生分组讨论)
提问:俄国革命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2).美国参战(板书)
打出漫画
(让学生议论图的含义并发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识美国参战的目的。)
启发认识美国中立的虚伪性。
在战争中美国以中立面目出现,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大发战争财。1917年美国看准了时机,宣布参战,坐收渔翁之利。美国参战对加速大战的结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板书)
1,大战的结束(板书)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指导学生阅读彩图。
(让学生观察彩图历“福煦车厢”研讨回答。)
2.大战的性质(板书)
(投影问题5)
启发学生从参战国的性质、目的等分析。
(归纳)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大战的后果(板书)
(1)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看插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远程大炮’”
(思考回答)进一步鞭挞帝国主义的罪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新式武器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的伤亡和破坏,给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置疑)一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哪些事件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总结: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七、板书设计略

高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2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2”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六节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进程,大战的结束。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他们之间新的矛盾,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分割殖民地,说明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所必然的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俄国十月革命把交战国革命运动推向高潮,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讨论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难点:如何理解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
教学要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2.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具体原因
 (1)三国同盟的建立
 (2)三国协约的建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开始——直接原因
2.大战的性质
3.大战的进程
4.大战的结果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请问美、德、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对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
请同学们看《英、德、法比较表》
项目英德法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1.34.61.9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324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1425
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英国退居第三,美国跃居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请同学念第130页德国外长皮洛夫演说的材料,说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在普法战争后十分尖锐,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夺回失去的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德国要继续遏制和削弱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积极扩军备战。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外,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都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尤为激烈。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奥匈帝国是巴尔干半岛的近邻,它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由此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英德矛盾既是基本矛盾之一,以后又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在维护原有的殖民利益和霸权的同时,极力扩充殖民地。英国还从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分膨胀。而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势力的强大,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展开争夺,而且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对殖民地的争夺促成了互相冲突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寻求相互间的支持,从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出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1)三国同盟的建立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在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德奥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首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必然结果。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同盟条约”签字,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三国协约的建立
三国同盟形成以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1892年两国缔结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英国放弃其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其与法国、俄国的关系。英国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而法德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近,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上的矛盾。1907年英俄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内容的小字,强调指出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分赃协定。)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意味着以英国为核心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给国际关系带来灾难性后果,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导火线和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让学生看教材插图)到萨拉热窝检阅陆军演习,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英国、法国、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1918年大战结束时,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那么,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③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看。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再讲。
3.大战的进程
(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这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可结合挂图简单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大战分为三个阶段。1914年是第一阶段,马恩河等战役致使德国速决战的计划破产。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关键是1916年出现的三次大型陆上战役和一次海战,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1917年-1918年是战争的第三阶段,在1917年中,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大战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结果:①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即使是战胜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②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有利条件,并促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最终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革命,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第一次世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
2.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的结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7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