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3.3等式与方程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3.3等式与方程”,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3.3等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且能某个值是否为指定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

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等式与方程;等式与恒等式;恒等式与方程。

版面设计

方程与方程的解

一、等式与恒等式:

二、方程与整式方程:

三、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例1:例2: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⑴猜年龄:

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你的得数是多少?如果是21,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是13。

⑵找规律:

如果设小明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以2再减去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equation):2x-5=21

二、新课传授:

1.等式与恒等式:

①等式:

像1+2=3,5.3-(-1.2)=6.5,x+2x=3x,x+3=5等这样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左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左边;

等式右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右边;

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B

②恒等式:

像1+2=3,5.3-(-1.2)=6.5,x+2x=3x,a+b=b+a等这样等号两边的值永远相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式。

2.方程与整式方程:

①方程:

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整式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时,称为整式方程。

【练习】:课后1、2两题(指定学生口答)

1.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①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②一元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称为一元方程;

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⑴x=1;⑵x=-2。

解:⑴将x=1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1+1=8,

右边=10-2×1=8,

∵左边=右边,

∴x=1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⑵将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2)+1=-13,

右边=10-2×(-2)=14,

∵左边≠右边,

∴x=-2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例2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4=11;⑵;⑶2x-y=1;

⑷;⑸。

解:⑴、⑷是一元一次方程,⑵、⑶、⑸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课后习题1、3(口答);2(1、2)(指定学生板演)。

三、作业:

课后习题

同步练习

相关知识

等式与方程


3.3等式与方程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且能某个值是否为指定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
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等式与方程;等式与恒等式;恒等式与方程。
版面设计
方程与方程的解
一、等式与恒等式:

二、方程与整式方程:

三、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例1:例2: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⑴猜年龄:
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你的得数是多少?如果是21,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是13。
⑵找规律:
如果设小明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以2再减去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equation):2x-5=21
二、新课传授:
1.等式与恒等式:
①等式:
像1+2=3,5.3-(-1.2)=6.5,x+2x=3x,x+3=5等这样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左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左边;
等式右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右边;
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B
②恒等式:
像1+2=3,5.3-(-1.2)=6.5,x+2x=3x,a+b=b+a等这样等号两边的值永远相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式。
2.方程与整式方程:
①方程:
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整式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时,称为整式方程。
【练习】:课后1、2两题(指定学生口答)
1.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①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②一元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称为一元方程;
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⑴x=1;⑵x=-2。
解:⑴将x=1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1+1=8,
右边=10-2×1=8,
∵左边=右边,
∴x=1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⑵将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2)+1=-13,
右边=10-2×(-2)=14,
∵左边≠右边,
∴x=-2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例2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4=11;⑵;⑶2x-y=1;
⑷;⑸。
解:⑴、⑷是一元一次方程,⑵、⑶、⑸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课后习题1、3(口答);2(1、2)(指定学生板演)。

三、作业:
课后习题
同步练习

新教材初一数学3.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课时第一课时课型
新授课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学法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高度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象信号法、问答法、教学课堂讨论法,使学生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合作、归纳概括、形成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修改意见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方程?
2.指出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并说明为什么?
3+x=5
3x+2y=7
2+3=3+2
a+b=b+a(a、b已知)
5x+7=3x-5
3.上面的式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4.什么叫方程的解?
5.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回顾,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再显,并进一步回顾掌握小学已学过的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也为下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构做好准备,引出课题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不完全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利用这些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为下面作铺垫,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二.新知识的猜想:

估计下列方程的解:

判断
①4+x=7,②2x,③3x+1,④a+b=b+a,⑤a2+b2⑥c=2πr⑦1+2=3,⑧ab,⑨S=ah,⑩2x-3y0
上述这组式子中,()是等式,()不是等式,为什么?
在老师帮助下能完成
老师总结补充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觉方程的优越,提高学生主动利用方程的意识。

三.新知识探究:
观察探索1

提问:如果天平两边加(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课件演示。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用等式描述?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即:如果a=b,那么a+(-)c=b+(-)c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并且由以上两条规律得出: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归纳不完整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练习
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结果仍是等式。

要求:
1、观察等式变形前后两边各有什么变化

2、应怎么变化可使等式依然相等

关键:同侧对比
注意符号小组间交流.完成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说说
教师补充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起学生对方程要素的有意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观察探索2

等式的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即: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那么a/c=b/c(c不等于0)归纳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进而达到本课情感升华。
六.练习:

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结果仍是等式。

两边都____
得x=____
关键:同侧对比注意符号小组共同完成
用等式的性质变形时,
①两边必须同时进行计算;
②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必须是同一个数;
③除数不能为0通过对这道题的探索得出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七.知识巩固1.判断对错,对的说明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错的说出为什么。
如果x=y,那么()
(2)如果x=y,那么()
(3)如果x=y,那么()
(4)如果x=y,那么()
(5)如果x=y,那么()
2.下面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八.练习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x-5=6
(2)0.3x=45
(3)2-3x=3
(4)5x+4=0独立完成
小组相互检查
针对前几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作出针对性的补偿
九.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2.你有什么收获?1、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质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求出未知数的值x=a(常数)

板书设计3.1.2等式的性质
定义:例题:练习题:
步骤:
参考书目及
推荐资料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3.2等式的性质教案(湘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3.2等式的性质教案(湘教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2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故事.
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的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
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七年级(1)班的学生人数=七年级(2)班的学生人数.
现在每班增加2名学生,那么七年级(1)班与七年级(2)班的学生人数相等吗?
如果每班减少3名学生,那么这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2)如果:甲筐米的质量=乙筐米的质量
现在将甲、乙两筐米分别倒出一半,那么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质量相等吗?
2.观察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哪些一般规律?
(2)这两个等式两边分别进行什么变化?等式有何变化?
(3)通过上面的操作活动,你能说一说等式有什么性质吗?
【归纳结论】等式性质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或式子(除数不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即:如果a=b,那么a±c=b±c;
ac=bc;=(d≠0).
【教学说明】通过操作途径来发现等式的加减性质,将抽象的算式具体化,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操作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88例1、例2.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
A.若x+3=y-7,则x+7=y-11;
B.若7y-6=5-2y,则7y+6=17-2y;
C.若0.25x=-4,则x=-1;
D.若7x=-7x,则7=-7.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若=,则x=y;
B.若x2=y2,则-4x2=-4y2;
C.若-x=6,则x=-;
D.若6=-x,则x=-6.
4.已知等式ax=ay,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A)
A.x=yB.ax+1=ay+1
C.ay=axD.3-ax=3-ay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或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B.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C.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D.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与另一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6.判断:已知a=b,c=d
(1)5a=5b()
(2)c÷5=d÷15()
(3)a-b=c-d()
(4)a+5=c+5()
答案:对、错、对、错.
7.在方程的两边都加上4,可得方程x+4=5,那么原方程是x=1.
8.在方程x-6=-2的两边都加上6,可得x=4.
9.方程5+x=-2的两边都减5得x=-7.
10.如果-7x=6,那么x=-.
11.只列方程,不求解.
某制衣厂接受一批服装订货任务,按计划天数进行生产,如果每天平均生产20套服装,就比订货任务少100套,如果每天平均生产32套服装,就可以超过订货任务20套,问原计划几天完成?
解:设原计划x天完成.
20x+100=32x-20
【教学说明】通过及时的练习对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和深化.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依据,帮助学生巩固等式性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说理能力.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3.2”中第1、2、3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021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