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三节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一、学习目标:
1、过敏反应的定义、机理、特点
2、过敏原的种类
3、自身免疫疾病病例
4、免疫缺陷疾病
5、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二、学习重、难点:
1、过敏反应的定义、机理、特点
2、艾滋病病毒的特点
三、知识结构:
1.过敏反应是指。过敏反应的特点是;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和。
2.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
3.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例。
4.免疫缺陷病可分为和两类。
5.艾滋病是的简称,是由引起的。
6.机理:
四、典型例题:
例1.当消化道黏膜细胞上的抗体与某物质结合后将发生
A.形成细胞团B.形成沉淀
C.平滑肌收缩D.支气管痉挛
抗体存在黏膜上,所以是过敏反应,引起消化道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C
例2.过敏原进入机体后,首先发生的是
A.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B.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C.平滑肌收缩
D.腺体分泌增加
过敏原也是抗原,所以首先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
A
例3.下列现象不是由组织胺引起的是
A.毛细血管收缩B.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C.平滑肌体收缩D.腺体分泌增加
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舒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A
例4.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凡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对过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D.过敏反应的人能够使组织细胞发生结构破坏
A
例5.下列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分别是
A.注射胸腺素,口服抗体
B.注射卡介苗,输入抗体
C.注射麻疹疫苗,口服球蛋白
D.移植胸腺,输入淋巴因子
B
例6.过敏反应中抗体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区别是
A.产生的细胞不同B.化学成分不同
C.作用的方式不同D.作用的结果不同
作用结果不同,过敏反应有害,特异性免疫有利。
D
例7.过敏原和抗原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抗原是大分子或者是具有细胞结构,过敏原也是这样
B.抗原都是大分子,过敏原都是小分子
C.抗原对所有的人都是抗原,过敏原则是对部分人起作用
D.抗原和过敏原的来源是相同的
C
例8.吸附在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上的抗体
A.构成人的第三道防线
B.可以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
C.能够使相应的细胞释放组织胺
D.能够使相应的细胞发生凝集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会引起相应细胞释放组织胺。
C
例9.过敏反应
A.是一种免疫缺陷症B.是一种自身的免疫病
C.是免疫机能过高D.是免疫机能过低
C
五、知识拓展: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功能高而对进入机体的抗原的识别范围扩大;将一些不是大分子的物质或正常机体不识别为抗原的物质识别抗原,正因如此,这些抗原称为过敏原。由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和由抗原引起的抗体的比较如下:
性质分布反应时机反应结果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球蛋白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粘膜、某些血细胞表面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球蛋白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相关阅读

第三节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第三节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一、选择题:
1.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2.当人体内识别、消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功能过低时,可能导致
A.药物及食物的过敏反应B.类风湿关节炎C.肝炎D恶性肿瘤
3.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不相同的是
A.来源B.作用C.分布D.化学本质
4.下列不属于过敏原的是
A.室内尘土B.病原菌C.花粉D.牛奶
5.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起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起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6.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
7.下列病人中,不适合使用干扰素的是
A.AIDS病人B.SARS病人C.器官移植病人D.癌症病人
8.给健康人注射患牛痘奶牛的痘浆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天花。关于这种免疫预防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痘浆中含有天花病毒,可使人患天花,甚至丧生
B.痘浆中含有天花病毒,可引起人体对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C.注射痘浆后人体内效应B细胞可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淋巴因子
D.注射痘浆后人体内部分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9.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10.病毒已经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
二、非选择题
11.(6分)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
(1)免疫功能失调可引起过敏性疾病。荨麻疹的起因是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当同一种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有关细胞释放出的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等变化,进而出现红肿现象。
(2)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常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的细胞识别并攻击。为了避免器官移植时的异体排斥反应,医生建议保留婴儿的脐带血,以便必要时。
(3)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其免疫学原因可能是;。
12.(14分)某种哺乳动物的心脏形状、大小很像人的心脏,有可能成为人体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但会遭到人体的强烈排斥,这主要是因为该动物有一对纯合的基因(AA)能表达GT酶,从而使细胞表面具有一种多糖类物质。人体能够识别该多糖类物质,从而确定该心脏是外来的异种器官。经过科学家多年的努力,目前得到了编码GT酶的一对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的一些新型个体(Aa)。请回答:
(1)人体对该动物心脏的排斥,是人类系统起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人体的与该动物的相互作用。
(2)上述新型个体能否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的来源?,为什么?

(3)今后用常规的杂交方法能否获得GT酶一对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说明理由。

13.(12分)爱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侵染T淋巴细胞并繁殖新一代病毒的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图5中①表示病毒正侵染淋巴细胞。进入寄主细胞的是病毒的。
(2)遗传学上将过程②称为。
(3)③和④的信息传递过程分别称为。
(4)HIV有Ⅰ和Ⅱ两种类型,其中Ⅰ型又有7个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4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22%。多达100种左右的HIV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众多变异类型是的结果。这种变异特点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其原因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D;3.C;4.B;5.C;6.D;7.C;8.D;9.D;10.B
二、非选择题
11.(1)皮肤某些细胞表面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强(2)效应T利用自身的干细胞构建组织器官(3)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比较短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
12.(1)免疫抗体抗原(2)不能因为该新型个体控制GT酶的一对基因中还有一个具有表达功能,仍能编码GT酶(3)能因为现有新型个体的一对DT酶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Aa),所以杂交的后代会出现一对GT酶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aa)。
13.(1)RNA(2)逆转录(3)转录和翻译(4)基因突变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单链RNA结构不稳定。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一、激发兴起,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可以提问学生,谁愿意说一说自己有无曾经对某种物质过敏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愿意承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指出大多数过敏反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不会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听过见过的别人的过敏反应,指出过敏反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却和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一样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了解这些病的发病机理,有效地防病治病是我们学习、研究免疫学的重要目的。
二、复习旧知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叫免疫,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时可以对非己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就可引起各种疾病。
三、学习新课
(一)过敏反应
请负责该内容的调查小组介绍相关资料,在可能的范围内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教师也要肯定,因为有些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相似于Ⅱ型、Ⅲ型、Ⅳ型过敏反应。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叫过敏原,由于I型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比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易理解,即: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I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否则,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
(二)自身免疫病
1.概念和举例
由责该部分内容的小组汇报调查憎况,使同学们了解除了书上的实例,还有哪些病也用于自身免疫病。学生可能会涉及到的自身免疫病还有: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总结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引出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发病机理
关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理,具体过程各不相同。课本上仅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例,讲了由于分子模拟而导致自身抗原出现的过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流感病毒、多瘤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它们都与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病毒,抗原决定簇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可萨奇病毒感染激发的免疫应答可攻击胰岛B细胞,引发糖尿病。链球菌有多种抗原蛋白与人体肾基底膜有交叉抗原,也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多种徽生物因其热休克蛋白与人的热休克蛋白以及多种组织有交叉的抗原,可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馒性活动性肝炎。而书上小字介绍的红班狼疮的病因与上述病因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憎况简要介绍。
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预防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什么?
学生根据上述发病原理分析讨论,应该理解到:由于多种们原体的感染可邀过抗原模拟的方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采用疫茵和抗生袁控制病原体的感染可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两类疾病在免疫反应上有什么相似点?学生邀过分析思考这个问题,理解免疫失调的含义,包括过强和过弱两个方面。上述I型过敏反应就可以理解为因免疫反应过强而造成的免疫失调,但通常不损伤组织细胞;而免疫反应过强坯可能造成不能识别自我成分而患自身免疫疾病。那么免疫反应过弱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这样引出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三)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特点
由学生汇报收集资料的结果,首先明确免疫缺陷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教师还应从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应该理解到该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持续的、严重的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脓皮病,甚至于恶性肿启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高100~300倍。
2.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学生汇报的免疫缺陷病可能有多种,教师应引导学生划归到书上提到的两种类型中,即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①对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但书上并没有举出实际的病例,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介绍几种病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到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概念中提到“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学生可能会对这些因素非常关注,教师或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感染、药物、肿瘤、手术、外伤、烧伤、脾切除等。接着教师指出,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调查小组的同学可以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数字、录像等,学生或者通过自学,或者在调查小组同学的引导下明确以下内容: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存在部位、发病机理、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其中关于发病机理因为涉及到前面讲述的免疫应答的内容,学生对课本上“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存在疑问。例如,侵入的到底是哪种T细胞?除了侵入T细胞还能侵入哪些细胞?对此教师可适当展开:HIV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互补,两者结合后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细胞如脑细胞,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行动迟缓、记忆力丧失等症状。因为助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助T细胞大量被消灭,患者将失去一切免疫功能,而各种传染病将乘虚而入,患者最后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艾滋病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目的是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又要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艾滋病患者。
(四)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是人类免疫预防的开始,借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回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从而提高对该病的免疫力,这正是免疫预防的基本原理。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
(1)什么叫免疫预防?
(2)什么叫疫苗?你知道用来预防接种的疫茵有哪些?
(3)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理解到,预防免疫就是采用人工方法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免疫预防常用的方法是预防接种疫苗,而国际上把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索统称为疫苗。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推荐的儿童免疫程序,并且指出像艾滋病等很多传染病的疫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制,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2.免疫治疗
请学生根据书上所提供的免疫治疗的常规方法及两种具体方法,思考下列启发性问题:
这两种方法分别是针对哪两种免疫系统起作用的?为什么?
免疫治疗是否只是加强免疫系统的作用?为什么?
从上面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对于体液免疫的缺陷和细胞免疫的缺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从上面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调整”二字的含义,包括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两种疗法,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时教师举例: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酞胺就常常作为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应答。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器官移植的问题。
3.器官移植
学生不难理解器官移植的概念和四种类型。教师主要要引导学生分析临床上常用的同种移植及其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并使学生理解:一是寻求与受者HLA相配的供者组织或器官;二是使用免疫抑制剂。分析上述第一条措施时要向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分析第二条措施时可以分析患者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有什么不良影响,进而引出当前抑制免疫研究的热门——诱导对移植物的特异性耐受,这是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指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一整套抗原的长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当代生物科学的关注和责任感。
要点提示
1.各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很多,教师在课前要多查一些资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举的病例。
2.在本小节所列举的三类免疫缺陷病中,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强引起的疾病,区别在于前者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后者会引起组织损伤。而免疫缺陷病属于免疫反应过弱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一)过敏反应(二)自身免疫病(三)免疫缺陷病(四)免疫学的应用
1.举例和类型1.概念和举例1.概念和特点1.免疫预防:方法意义
2.概念和特点2.发病机理2.种类2.免疫治疗:方法举例
3.发病机理3.防治措施3.器官移植:概念成败关键
4.防治措施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
㈠、认识自然资源
阅读课本P153图4-1-1的5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a、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⑵依据性质
b、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能够不断生长和繁殖或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认为是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有些自然资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承转: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的规律性,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a、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b、可再生资源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c、不可再生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一般具有地质规律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性在各种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运用实例予以说明。
⑶数量的有限性
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都是有限的。前者以石油为例,后者以土地资源为例。自然资源的这一属性要求人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⑷利用的发展性
科技的进步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性的前提。表现一、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表现二、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功能和用途越来越强;表现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方式越来越广泛。
承转: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面我们以土地资源为例,共同探讨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长和发展的意义。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时期标志人类活动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人类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蒸汽机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承转:通过土地资源的分析和学习,我们知道土地资源正遭到不断的破坏。那我们又该如何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呢?
㈢、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阅读P85-86,
探究导致某些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样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2)内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

a、公平性原则
(3)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人类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违背什么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人类过渡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某些资源匮乏违背什么原则?
持续性原则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⑵人类要将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⑷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结合P86表4-1-3与表4-1-4分析总结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人为原因:三过一不合理一不当(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和交通建设不当)自然原因:自然风力条件下沙丘的迁移入侵。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例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包含所有的自然地物、耕地、林地都属于土地资源、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属于地形。
答案:C
例2:下图中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解析:A表示能源完全属于矿产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又都属于自然资源,这是错误的。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都称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核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沼气……都属于能源。能源不完全属于矿产资源。B图能源完全不属于自然资源更是错误的。D图将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开,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也是错误的,因为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只有C图正确表达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也属于矿产资源,一次能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二次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C
巩固练习
3.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资源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做学案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自然资源
1.自然属性
2.经济属性
3.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4.按性质分类:⑴不可再生资源
⑵可再生资源
5.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⑵资源间的联系性
⑶数量的有限性
⑷利用的发展性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1.采猎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是决定因素
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都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因素
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十、教学反思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会判断一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理解记忆自然资源的共性特点和开发利用要求,结合典型的题目说明。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理解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2、分析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同特征;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二、预习内容
一、认识自然资源:
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属于自然资源的有源

1、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__________从__________获得,并用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自然资源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__________、土地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气候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或生产情况看,可分为_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资源。
3、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包括和。
4、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时期标志人类活动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阶段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阅读P85-86,
探究导致某些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

(1)概念:。
(2)内涵:
(3)原则:
人类大量的捕杀野生动物违背什么原则?
人类过渡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某些资源匮乏违背什么原则?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⑵
⑶⑷结合P86表4-1-3与表4-1-4分析总结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2.下图中A、B、C、D四图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
的是()


3.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
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课内探究学案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属性?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天然)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有用),二者缺一不可。例如,石油是自然资源,但由石油加工获得的汽油、柴油、煤油等就不能称为自然资源;再如雷电等尽管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具有自然属性,但由于目前仍不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不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1.自然资源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或生产情况,可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可再生资源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3.土地、水、生物等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各地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有地带性规律。而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还受地形、地质等条件的制约,有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具有地质分布规律,如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则多分布于沉积岩地区。?
4.按照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可将能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多年来就大规模利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是指近若干年才开始使用的能源,或过去利用过,后来被取代了,现在又有了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新能源与常规能源是相对而言的。一种能源在它没有被大规模利用以前都属于新能源,但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化和其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新能源就变成常规能源了。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表现举例
分布的不平衡性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我国北方多煤矿、南方多磷矿,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山地多、热带多、水分多,西北光照强、风力大,西南光照少、生物种类多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
资源间的联系性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热量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数量的有限性矿产资源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利用的发展性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以能源利用为例: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以来以煤炭利用为主。二战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正推广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四、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人类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1.采猎文明阶段:人类主要是通过适应自然环境来求得生存,总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
2.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造自然环境。?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数量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则可以不断发展和提高。?
拓展延伸?
1.土地资源和耕地?
土地资源是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能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物质和能量的土地,是自然界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它是一种自然综合体。耕地是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已开垦为农田,并在其上种植作物的土地。
2.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水资源。水是地球上人类及一切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主,水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影响着人类的分布,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
农业文明时期,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水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灌溉便利的地方,农业发达,人口聚集,生产力发展较快,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大都分布在大河沿岸和三角洲地区,故人们称之为“大河文明”。?
工业文明阶段,城市人口增多,工业规模扩大,水资源成为影响城市分布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今,由于用水规模的扩大和水体污染的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五、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问题?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因此,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2.适度开发,利益兼顾,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再次,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拓展延伸?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荒漠化问题已十分严峻。而造成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水蚀及工矿和交通基本建设不当。结合我国各地的水分条件差异不难得出,我国的北方地区以风蚀为主,南方以水蚀最为严重。北方地区因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而造成的植被破坏,又是造成荒漠化的直接原因。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据下列概念的相互关系,确定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部分依次代表的是()
A.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C.自然资源、能源、石油
D.淡水、河水、自来水
2.当今世界在开发自然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海洋资源开发
B.控制对资源的开发
C.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D.扩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
3.人类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同,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也不同。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
B.工业社会阶段——土地资源
C.后工业化阶段——气候资源
D.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矿产资源
读下表,完成4~5题。
我国各地区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比较表

水资源人口总数耕地资源
东北5.56%8.76%16.97%
①46.44%19.55%14.44%
②33.72%38.04%25.40%
③6.14%26.01%31.19%
④8.14%7.64%12%
4.序号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地区分别是()
A.东南、西南、华北、西北
B.西南、东南、华北、西北
C.东南、西南、西北、华北
D.西南、东南、西北、华北
5.序号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地区,人均耕地资源最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的以下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有()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③开展大规模人工降雨 ④退耕还牧 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⑥改良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 ⑦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⑧公布空气质量日报
A.①②④
B.③⑤
C.⑤⑦
D.①⑤⑧
目前,中国队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超过50%,而降低依存度的出路就是开发生物能源和石油代替产品。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乙醇(燃烧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等,直接作为动力。据此完成2-3题。
7.生物能源与石油()
A.本质来源相同
B.均属清洁能源
C.均属可再生能源
D.分布地区一致
8.我国大规模发展生物能源的前景广阔,这主要取决于()
A.交通四通八达
B.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C.原料来源丰富
D.试点企业遍及全国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9-10题。
材料一: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1.969亿吨,逼近2亿吨。从开始进口到进口1亿吨,中国用了11年时间;从进口1亿顿到逼近2亿吨,却只用了3年时间。中国目前已成为石油消费绝对水平上的二号大国,增量水平上的头号大国。
材料二: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出通知称,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回落,故决定自2009年1月15日起对气、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40元和160元。
9.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状况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缓和
B.保持当前状态,长期存在
C.趋于尖锐
D.无法预测
10.面对当前石油供需形势,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加快国内新油气田的勘探、开发 ②严格控制石油进口数量,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④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抑制石油消费的数量 ⑤寻求国际合作,发展海外石油生产基地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11.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平原是我国有名的黑土地,土壤中腐殖质丰富,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但由于长时间掠夺式利用,原本肥沃的土地,肥力已经下降,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有所下降。
材料二:历史上,黄土高原不少地方林深草密,生态良好,后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每年损失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相当于上千万吨化肥的含量,造成了土壤退化或沙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以上两例现象,都是________的结果,其中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反映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保持土壤肥力,人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时期标志人类活动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以狩猎动物、采集果实为生人类常常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迁移土地数量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时期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食物增加,人口数量增长快,土地肥沃地区成为世界的发源地,土的贫瘠区,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蒸汽机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规模的机器及其新技术的应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样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2)内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

a、公平性原则
(3)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⑴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⑵人类要将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⑶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⑷应充分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人为原因:三过一不合理一不当(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和交通建设不当)自然原因:自然风力条件下沙丘的迁移入侵。
如何实现:退耕还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解决当地居民的能源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建设及时恢复地表等
1.C2.C
3.B4.A
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D 2.C 3.D 4.B 5.B 6.A 7.A 8.C 9.C 10.D
11题答案:(1)人类不合理活动(或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长时间掠夺式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退化 过度开垦、利用土地资源,导致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
(2)在利用土壤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养用结合

自然灾害与人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自然灾害与人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调查访问课堂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接着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图文: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后同时展示一幅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图片和一幅在有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火山图片,这两幅图片都是自然灾害吗?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
1.含义(概念)基本属性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
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
二.教材案例————洪灾(板书)
1.什么是洪灾?
洪水——洪灾
2.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人身危害、财产(经济)危害
3.洪灾形成的原因

天气、气象
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堵塞河道
(1)洪水形成的原因:堤坝决口
人为原因
汇水速度排水速度=洪水
(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
地面坡度河谷的顺直、通畅
土壤植被程度、纵向坡度
洪水大小
(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经济状况

过渡: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治水英雄和工程,以及我国现在修建了哪些治水工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江都也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呢?引江水利枢纽工程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1)工程措施:措施==效益
(2)非工程措施:
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
2.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
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作业:
大家可以回家去问一些老人,我们镇江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715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