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m.JAB88.coM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49年——1953年)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

②1952年底:

③1953年:

2.方针:

3.实施:

4.成就:

初步建立:

初步形成:

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1.背景:

2.内容: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

4.意义: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年——1976年)

1.1956年中共八大

①内容: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②意义:

2.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

②提出:

③影响:

3.1960年八字方针

①背景:

②方针:、、、

③影响:

4.1956--1966年:

5.1966—1976年: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3.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哪些失误?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教训?

1.概念解释:国家资本主义

①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②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③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

④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2.大跃进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思想的影响:

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③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了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B.先进行工业化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D.“一五计划”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发展

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不包括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3.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八字方针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能担任我们的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主要任务是

A.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健全党内外民主制度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6.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①③ B.②③C.①④D.②④

7.“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日夜苦战。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④经济建设成就瞩目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8.“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9.著名导演张艺谋取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你认为这个场景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在20世纪

A.40年代末B.50年代末C.60年代末D.70年代末

10.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主要在于

A.过分的强调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B.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超过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盲目制度生产的高指标

D.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1)根据图一回答:1958—1960年、1960—1961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发展的趋势各是什么?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1962年1月,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有7000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书面报告并作讲话。在总结“三年困难”的原因时,他指出,除了自然灾害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从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你认为,当时刘少奇提到的“缺点”和“错误”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从工业国民收入的发展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

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B

D

B

A

A

C

B

B

11.(1)1958-1960年间呈上升趋势。原因:①“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大跃进运动直接推工业增长。

1960-1961年间是呈下降趋势。原因:①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党中央开始执行“八字方针”,对工业实行调整。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

(3)启示:应当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扩展阅读

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A.农村:土地改革;

B.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②合理调整工商业。

2、路线方针

1)1953年过度时期总路线: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什么叫过渡时期?

是指1949—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3)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什么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

4)“一五”计划(1953—1957)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见课本)

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3、初步成就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突出成就。

表现:

①全国工业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原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三大改造的过程:(见课本)

3、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1956年中共八大

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主要内容:①正确指出了主要矛盾的变化

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正确指出了主要任务

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历史意义: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2、严重失误: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原因: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

消极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轨道。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党和国家制定政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⑥要努力加强政治民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总结:建国---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之处?从中我们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应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简单了解“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实践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建设提上日程。1953年,中共中央在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路线:要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完成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实施: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5.成就:到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由此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的要求,早日建成。

2.过程:

农业:1953年,全国各地试办以、为特征的。

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兴起了兴办的高潮。

手工业;年,全国开始试办。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采取、和的策略,运用、

和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的政策。

4.意义:到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50到70年代的探索和失误

1.成功的探索:

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③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国尽快地从变为。

④1960年冬,提出“、、、”的八字方针,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2.探索中的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1958年,发动的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年的文革,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几乎瘫痪。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

二、经验教训

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充分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4.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归纳概括二十年(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①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估计扩大化。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经济建设。

(2)原因:①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事务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中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②主观原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3)教训:①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④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⑤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⑥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中苏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措施有何不同?与苏联相比,中国政治制度有何特色?

(1)政策、措施:①苏: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②中: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进行三大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实现和平过渡。

(2)政治特色: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例1.(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解析:B可以用排除法。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还不能说已经充分暴露,排除A项;C项是内容不是原因;D项不符合纠“左”的史实;由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了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因此选B。

例2.(08年广东理基,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解析:A.由于“左”倾错误,当时中共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

例3.(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

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

“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A.据题干中“农民”图片注释“1953年”,

可排除B(发生于城市)、C(发生于1958年)、D

(发生于1978年)。

例4.(08上海历史,A组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解析:D.从图中的文字和数字可以看出,它反

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的有关内容,而“大跃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它犯的主要是速度问题上的错误,因此D项正确反映了图片的信息,是正确答案。

例5.(08年广东单科,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解析:

本题以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行命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把握,题目难度不大,但对教材的熟练程度是解答的关键。第⑴问“道路”的归纳应把当时新中国的探索与建设结合起来分析,明确其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而“建设成就”主要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概括;第⑵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⑶问也是依据教材进行概括。

答案:

(1)① 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走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② 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的建设成就有:一五计划时期工矿业建设成就尤为突出,主要有鞍山钢铁3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① 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的运动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② 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主观上急于求成,客观上脱离实际,犯了“左”倾错误。

(3)历史意义: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②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明了方向。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国两制理论,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统一问题的根本指导。

一、单选题:

1.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2.(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社高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右图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建国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B.“一五”计划建设

C.“大跃进”运动D.大生产运动

4.通过右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②以高指标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③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

6.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会使人振奋。下列口号在中国历史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实业救国”②“民主科学”③“自强”“求富”④“超英赶美”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7.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

A.“大跃进”时期B.人民公社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8.(2005年江苏卷)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9.(02苏粤18)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0.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箱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应该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期间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04辽宁广东1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2.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3.(2007全国文综一)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14.(2007山东文综)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5.(2007广东理科基础)“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杂交水稻推广后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公布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下图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图中文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材料三 凤阳花鼓有一段歌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

材料四 下图是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你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14分)

 

(2)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的凤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对经济建设的哪些启示?(6分)

17.(2007江苏卷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4分)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ACCDABADBB11-15.ADBDB

二、非选择题:

16.

(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4分)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2分)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4分)

教训:不能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分)

(2)由外出逃荒到农业大丰收。(4分)

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分)

(3)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党的领导。(6分)

17.答案要点:(共13分)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A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③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④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应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简单了解“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实践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建设提上日程。1953年,中共中央在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路线:要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完成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实施: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5.成就:到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由此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的要求,早日建成。

2.过程:

农业:1953年,全国各地试办以、为特征的。

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兴起了兴办的高潮。

手工业;年,全国开始试办。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采取、和的策略,运用、

和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的政策。

4.意义:到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50到70年代的探索和失误

1.成功的探索:

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③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国尽快地从变为。

④1960年冬,提出“、、、”的八字方针,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2.探索中的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1958年,发动的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年的文革,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几乎瘫痪。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

二、经验教训

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充分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4.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归纳概括二十年(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①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估计扩大化。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经济建设。

(2)原因:①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事务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中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②主观原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3)教训:①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④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⑤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⑥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中苏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措施有何不同?与苏联相比,中国政治制度有何特色?

(1)政策、措施:①苏: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②中: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进行三大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实现和平过渡。

(2)政治特色: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例1.(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解析:B可以用排除法。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还不能说已经充分暴露,排除A项;C项是内容不是原因;D项不符合纠“左”的史实;由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了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因此选B。

例2.(08年广东理基,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解析:A.由于“左”倾错误,当时中共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

例3.(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

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

“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A.据题干中“农民”图片注释“1953年”,

可排除B(发生于城市)、C(发生于1958年)、D

(发生于1978年)。

例4.(08上海历史,A组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解析:D.从图中的文字和数字可以看出,它反

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的有关内容,而“大跃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它犯的主要是速度问题上的错误,因此D项正确反映了图片的信息,是正确答案。

例5.(08年广东单科,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解析:

本题以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行命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把握,题目难度不大,但对教材的熟练程度是解答的关键。第⑴问“道路”的归纳应把当时新中国的探索与建设结合起来分析,明确其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而“建设成就”主要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概括;第⑵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⑶问也是依据教材进行概括。

答案:

(1)① 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走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② 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的建设成就有:一五计划时期工矿业建设成就尤为突出,主要有鞍山钢铁3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① 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的运动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② 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主观上急于求成,客观上脱离实际,犯了“左”倾错误。

(3)历史意义: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②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明了方向。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国两制理论,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统一问题的根本指导。

一、单选题:

1.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2.(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社高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右图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建国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B.“一五”计划建设

C.“大跃进”运动D.大生产运动

4.通过右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②以高指标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③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

6.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会使人振奋。下列口号在中国历史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实业救国”②“民主科学”③“自强”“求富”④“超英赶美”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7.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

A.“大跃进”时期B.人民公社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8.(2005年江苏卷)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9.(02苏粤18)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0.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箱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应该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期间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04辽宁广东1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2.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3.(2007全国文综一)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14.(2007山东文综)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5.(2007广东理科基础)“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杂交水稻推广后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公布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下图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图中文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材料三 凤阳花鼓有一段歌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

材料四 下图是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你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14分)

 

(2)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的凤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对经济建设的哪些启示?(6分)

17.(2007江苏卷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4分)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ACCDABADBB11-15.ADBDB

二、非选择题:

16.

(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4分)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2分)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4分)

教训:不能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分)

(2)由外出逃荒到农业大丰收。(4分)

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分)

(3)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党的领导。(6分)

17.答案要点:(共13分)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A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③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④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堂导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堂导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堂导学设计

课题: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
第四章第一节P91~P9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通过阅读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逐步提高获取有效信息及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教学重点:20世纪50至7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教师通过毛泽东参加开国大典时凝重的表情抓住学生注意,接着用图片材料向学生展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一穷二白,党领导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但是国民经济恢复后,国民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占主体,它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不符,那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导入新课。

“一五”计划
1.教师讲述国民经济恢复后,党提出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总路线。出示总路线内容,提问“总路线”规定我们该如何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一化三改)
学生通过图片材料体会建国初我国经济一穷二白的境况;
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是私有制经济占主体,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引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
“一五”计划
1.学生看材料,回答问题。

在导课的过程中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背景的介绍,引出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过渡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2.教师通过图片解释一化三改的关系。
3.教师指出根据总路线的内容,党制订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出示“一五”计划内容。(重工业化和有步骤地三大改造)
※4.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探究“一五”计划为实现工业化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5.教师通过丰富的材料向学生讲述“一五”计划重工业化建设由于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国家的支持和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取得了重大成就。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分析“一五”计划工业化成就:不仅工业部门更加齐全,而且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6.教师讲述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变革生产关系的三大改造也在有步骤地进行。接下来通过图示和图片材料具体讲述三大改造的过程。最后出示材料提问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这说明了什么?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此时苏联模式又出现了弊端,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中共八大
1.教师指出党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标志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党在大会上指出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现在我国的主要的矛盾是我们已经建立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出示八大会议文件关于此矛盾表述的具体材料,提问为解决这个矛盾,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教师出示八大为完成任务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方针。
过渡:在八大正确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
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1.背景:教师出示材料指出由于“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和苏联的成就,使党开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在这种认识下党召开了中共八届二次会议。2.学生体会一化三改的关系。
3.学生阅读“一五”计划的内容,体会它和总路线的关系。

4.学生通过材料和教师的讲解,探究得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5.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体会“一五”计划工业化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一五”计划的具体成就。

6.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材料,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体会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中共八大
1.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2.学生体会八大经济建设的方针是正确的。

中共八届二次会议
1.学生通过材料体会八届二次会议召开的背景。

力求通过材料,使学生明晰历史的来龙去脉。

通过人物的介绍,活跃课堂气氛。

三大改造较难理解,教师用流程图要讲解清楚。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八大的正确探索。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过渡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劫难2.内容:教师出示此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总路线,指出快是总路线的灵魂。
过渡: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先后开展。
大跃进运动
1.农业:教师通过大量材料讲述农业“以粮为纲”大跃进的情况。
2.工业:教师通过视频材料,使学生理解工业“以钢为纲”大跃进。
人民公社
1.特点:教师通过材料使学生理解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
2.后果:教师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人民公社的后果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
过渡: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1959-1961,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和日用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严重的困难使党逐渐清醒。1960年党召开北戴河会议。
北戴河会议
1.教师出示北戴河会议“八字方针”内容。
2.教师补充1962年七千人大会党纠正左倾错误,1962年国民经济恢复发。
3.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使学生了解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

从1956-1966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成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全面探索的十年,尽管探索中有失误,但成就巨大。到1966年到1976年,我国历史又进入一个特殊时期---十年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
1.教师简要叙述文革的原因,出示文革期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受劫难的材料。
2.教师通过1953年-1976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曲线图,带领学生回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体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的特点。
2.学生评价总路线。

大跃进运动
1.学生阅读材料,评价农业大跃进。
2.学生观看视频,评价工业大跃进。
人民公社
1.学生阅读材料体会人民公社的特点。
2.学生阅读材料,回答人民公社的后果和后果出现的原因。

北戴河会议
1.学生体会“八字方针”,理解它是正确调整。
2.学生阅读材料,体会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
1.学生阅读材料,体会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2.学生观察1953-1976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曲线图,体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特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材料,还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便使学生更理性地评价事件。

学生感性出发,做出理性思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小结:3.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谈论,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20多年的历程中,我们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我国经济建设是在成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文革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有哪些探索和创新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3.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经验教训.

讨论合作
激发兴趣
归纳总结
能力提升。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一五”计划建设、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2、理解:(1)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2)社会主要矛盾(3)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3、运用:(1)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红旗”的错误。(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据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资料搜集与展示
2、问题探究
3、史料(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3)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意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和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
A、主要矛盾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八字方针(1961年)
①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②意义
A、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B、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a.时间:1958年
b.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①“大跃进”
A、内容:
a、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b、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B、影响:
a、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大炼钢铁)
b、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A、内容
a、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b、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B、影响
a、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后果:
A、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B、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局面的?
经济状况: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和多年战争破坏。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探究一:阅读课文及下列图片思考一五计划相关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1949-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为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

(2)图一、图二反映当时一五计划哪方面内容?产生什么影响?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图三、图四反映一五计划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内容: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建立。

探究二: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分析当时的主要矛盾:
(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确定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探究三: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反映了人民什么愿望?
反映:大跃进运动
愿望: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落后面貌。

(2)从材料中归纳当时这场运动所犯的错误。
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同一时期在农村还进行什么运动?有何失误?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失误:过度公有化,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4)两次运动的教训是什么?
1、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实事求是;
2、经济建设中要遵循客观规律;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两次运动发展结果如何?中共中央如何应对局面?
结果: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困难。
应对: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探究四:文革爆发后在1971年和1973年分别出现经济复苏和回升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3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原因有(C)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③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④物资奇缺,物价飞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新中国开始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是(A)
A.国民经济的恢复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定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精神的是(A)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4.1953年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D)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者互相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5.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A)
A.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实际
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强调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6.下列反映出“大跃进”本质特征的历史现象是(B)
A.全行业公私合营B.谷子亩产过万斤C.三大改造D.抓革命,促生产
7.“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状态,其主要原因是(C)
A.“文化大革命”的客观作用B.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D.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50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