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体的运动》,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六章 坚持锻炼 强身健体
第一节人体的运动
一、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
教材分析
“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是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因为人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运动功能的完成都与骨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是学习本章其他内容的基础。
本节教材以骨为中心逐步展开,骨骼是人体的骨架,对人体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教材首先以不同年龄的人摔跤后会有不同的结果引出题目,然后安排了《骨的成分》的探究性实验和《观察骨的结构》的实验,通过这两个实验,自然得出骨坚而不重、骨硬而不脆的科学道理及老年人易骨折的原因。因此这两个实验在本节的相关知识中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又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素材。是本节的重点,而对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本节的难点。在得出骨坚而不重、骨硬而不脆的道理后,列出人一生中骨成分变化的表格和青少年骨骼发育的特点以及骨折的有效防护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结束时结合教材的内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了尊老爱幼的情感教育。教材这样的安排符合发展性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探究生命现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章教材以《坚持锻炼 强身健体》为题目,十分新颖,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的迅速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骨的生长与身体发育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本章第一节的第一小节内容就是骨,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探究学习,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知识,需要教师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难题。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学习基本知识的重要性,主动去学习基本知识;在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骨的成分及特点。
2.识别骨的结构的各部分并能说出各部分的特点。
3.能解释骨坚而不重、骨硬而不脆的原因。
4.说明注意坐、立、行走正确知识的重要性。
技能性目标:模仿骨折的防护方法。
情感性目标:体验相互合作、交流及取得的成果;形成尊老、爱老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猪或羊的新鲜长骨及解剖刀。(2)骨成分的实验用具。(3)有条件的学校准备课件;无条件的学校准备挂图。(4)人体骨骼结构模型。(5)骨折时救助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2.学生准备(1)自行准备常见动物的骨。(2)本班学生背单肩挎和双肩包的情况调查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身边事:青少年和老年人摔倒后的结果不同

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年龄的人摔跤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师启发引出本课题目:不同的人摔跤后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与不同年龄的人骨的特点不同有关系,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

观看下雪天青少年和老年人摔跤的课件、思考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想法作答

倾听老师的引言,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无条件的学校可将身边事的内容让学生排成小品进行表演而导入本课的主题

探究竟:①骨的成分的实验

提出问题:你认为骨含有什么成分?组织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在提出假设的情况下,放映并组织学生观看技能卡上的实验操作的录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课外思考:鱼刺卡住喉头时喝醋的道理?

组织学生分组(分8个小组)讨论证明骨的成分及不同年龄的人骨的成分的比例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让每个小组出1名代表介绍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

组织学生按设计完成实验,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分析探究实验的结果并填写119页的表格
及时对学生进行相互合作交流取得成果的情感教育

积极思考问题;尝试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做出假设:骨中含有无机物或有机物;或同时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或者还具有其他的物质

观看技能卡上的实验操作录象并思考:技能卡上的实验所证明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参考技能卡上的内容设计探究骨的成分及不同年龄的人骨的成分的比例不同的实验方案;由小组代表说出本组讨论的结果,可以和别的组争论、解释或者达到共识

利用老师已准备的或者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完成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分析实验结果,填写课本上119页的表格
体会与人合作交流取得成果的情感

学生可能不能马上说出骨中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假设,教师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诱导启发;也可以人死后火化的骨灰引出骨中含有无机物

如果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采用看书→指定一名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归纳的方法进行

学生讨论出来的方案各不相同,设计完好的方案要给予表扬,存在不足的,首先要肯定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然后加以引导,并向他们推荐自己的看法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看到不符合操作规程的及时指出或者做示范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利用教材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取得成果的情感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探究竟:②骨的结构的实验

组织学生观看骨的结构的课件,并引导学生思考长骨的结构包括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主要的特点?

指导学生完成操作实验;启发学生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加以引导补充

观看长骨结构的课件并思考相应的问题

完成操作实验并观察各部分结构及特点;思考、讨论并能准确回答上面的问题

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用挂图代替课件,最好是剪贴图

知识链:骨的结构组成和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的原因

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引导学生知道骨骼的数目和骨骼的分布情况

利用探究竟中的两个实验得出的结论启发学生思考并说出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的原因

观看骨骼模型并能说出骨骼的数目及骨的分布情况

充分利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思考并能正确解释骨坚而不重、硬而不脆的原因

要处理好本部分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上述两个实验的结论,设计
好过渡语言进行诱导启发

实际用:①人一生中骨成分的变化及青少年时期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组织学生观看大屏幕上人一生中骨成分的变化表格,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时期的特点

出示正常脊柱和变形脊柱的课件并诱导分析脊柱变形的原因

要求学生出示本班学生使用单肩挎和双肩背书包的调查表

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说出使用哪种书包更好?

引导学生回答如果使用单肩包应该如何避免脊柱变形

实际用:②骨折的概念及防护

讲解骨折的概念

提出问题:遇到骨折的病人应怎样做?

鼓励两名同学扮成伤者和医生演示骨折时的防护方法

观看大屏幕上的表格,思考并回答不同时期骨的成分的变化情况及特点

观看课件分析并说出脊柱变形的原因

出示本班学生使用单肩挎和双肩背书包的调查表

讨论并说出使用双肩背包更好的道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说出如果使用单肩包应用两肩轮换背包的看法

思考并理解骨折的概念

思考问题并尝试回答,相互纠正不足并补充

由两名同学扮成伤者和医生演示骨折时的防护方法

无条件的学校可以用相应的挂图或者简单的板图代替;如果本班有脊柱变形的典型事例(如驼背)可以当堂分析原因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背不同书包时的亲身体会

模仿后要求其他学生指出那两名同学表演中的优点和不足
情感教育结束本课内容:通过今天的共同探究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人一生中骨成分的变化情况;知道了青少年的骨易变形和老年人的骨易骨折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公共场所或乘车时,要尊老爱老,注意谦让和搀扶老年人,不要拥挤,以免摔倒造成骨折。倾听老师的结束语,学生具有了探究学习的愉快心情和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可以利用学生意犹未尽的心理鼓励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或者大胆设计实验,不断探索。

相关阅读

八年级生物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生物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课题第16章第1节人体的支持与运动第1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人体骨骼的组成。
3.通过观察说明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长骨的结构以及进行有关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教法设计及
学法指导实验法、观察法、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编号:013
学生画人体骨骼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我们来做一个屈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是由人体的哪些部分参与完成的?



运动系统骨连接
骨骼肌
人体的骨骼组成
拼装人体骨骼模型

观察长骨的结构
取一块新鲜的猪的长骨(如股骨),用锯子把它纵向锯开,从外向内依次观察。
1.用解剖刀从骨的表面剥离出一层膜,这是骨膜。用镊子拉一拉骨膜,感觉骨膜坚韧吗?观察骨膜的颜色,里面有血管吗?
2.对照图16—2,观察长骨纵剖面上的骨松质和骨密质。看一看,这两种骨质分别位于长骨的什么部位?骨质的形态结构又有什么不同?
3.观察骨髓分布在什么部位,是什么颜色,用解剖刀除去中央一部分骨髓,可以看到中空的骨髓腔,说明长骨是管状的。

布置学生完成

课课P37—38


头骨
人体骨骼躯干骨上肢骨
四肢骨
下肢骨

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组成。


1.拿出事先画好的骨骼图,在不同的“骨”上涂上不同的颜色。
2.将已着色的“骨”贴在硬纸板上,再把每一块“骨”剪下来。用胶水或订书机再将骨连结成一具骨骼。

骨膜骨密质
骨骨质
骨髓骨松质

骨膜是骨表面的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骨膜内含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血管中的血液对骨有营养作用;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骨折以后由于成骨细胞的作用骨能够愈合,这是骨的再生。
骨密质致密而坚硬,在长骨中,骨密质大部分集中在内干部分,抗压很强;骨松质则分布在长骨两端的部分,结构疏松,呈蜂窝状,可以承受一定的压力。
长骨骨干的骨髓腔中和骨松质的空隙里都有骨髓。幼年时期的骨髓呈红色,具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骨髓腔中的红骨髓逐渐变成黄骨髓,就失去了造血功能。当人失血过多时,黄骨髓能够再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但骨松质中的骨髓始终是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


本课收获略

分清骨与骨骼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很是抽象,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获取知识。

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看书去获得。

课题第16章第1节人体的支持与运动第2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描述骨连结的形式。
2.通过观察说明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说出人体主要的骨骼肌及骨骼肌的结构和收缩特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关节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人体主要的骨骼肌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关节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教法设计及
学法指导观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编号:014
学生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展示CAI:人的运动
以上人为什么能运动自如?


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

观察关节
观察骨骼肌

体验:骨骼肌群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P41—42
人之所以能运动自如,是因为人体的骨骼是由许多块小骨组成的,通过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


不活动的连结
骨连结半活动的连结
活动的连结(关节)

关节:两骨间活动的连结。

在教师引导下进行

关节囊
关节的结构关节头
关节窝
关节腔

在教师引导下进行
人体大约有600块骨骼肌。

头颈肌:额肌、胸锁乳突肌
骨骼肌躯干肌:三角肌、胸大肌、
背阔肌、腹直肌
四肢肌:肱二头肌、肱三
头肌、臀大肌、
腓肠肌

实践并得出:
人体的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

结合自身,体验各种连结。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关节的牢固性和柔韧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常常参加体育活动。

人体的营养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体的营养”,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人体的营养
一、学习目标
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演示、观察、探究等主动学习,使他们掌握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让学生形成关注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的科学态度。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消化管、消化腺的组成与功能。
2、记住消化的概念。
3、知道淀粉、蛋白质、脂肪是如何被分解的。
4、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5、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小肠结构”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及应用能力。
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同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记住消化管、消化腺的组成与功能。
2探究唾液对淀粉的作用。
3知道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分解的。
4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5说明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中是如何变化的。
3描述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上一节我们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对我们人体的作用,那么这些食物又是如何被我们身体消化和吸收的呢?本节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三)自学指导与学生方法
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消化管、消化腺的功能与组成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自学指导(一):认真阅读课本第9页的相关内容及图,6分钟后回答:
1填写图中的结构名称。
(1)、①②③_________④⑤⑥⑦
⑧⑨⑩⑿⒀(3分钟)
(2)、图中①内有、和的开口。
(3)图中③的消化腺是(1分钟)
(4)与十二指肠相连的消化腺主要有和。
(5)图中⑥的消化腺是。
2、消化系统由和组成。(2分钟)
自学指导(二):认真自学教材第10至11页的演示实验和活动以及相关内容,8分钟后讨论回答:
1、完成演示实验中讨论的两个问题?(2分钟)
2、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1分钟)
3、什么是消化?(1分钟)
(四)、教师精讲
1根据自学指导1,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引导填出没有名称的示意图,讲解没弄清的消化腺,对自己身体结构有个认识,并检查是否达到要求。
2根据自学指导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两个实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重点讲解活动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并用变相的题目形式让学生理解结论。
(五)当堂训练(5分钟)
1、消化和吸收都是在系统中进行的,这个系统由和组成。
2消化腺有两类:一类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壁内的小腺体,如。
3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都是复杂的有机物,必须分解为简单的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吸收。
4、消化腺包括、胃腺、胰腺和。
(六)当堂测评(五分钟)
1连线题。
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胃腺胃液胃蛋白酶
肝脏胆汁没有消化酶
胰腺胰液多种消化酶
肠腺肠液
2、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是___________。
3、从实验得知唾液对淀粉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
(七)课堂反思
本节你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些什么方法?
(八)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思考与练习1至2题。
(九)板书设计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肛门
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二、食物的消化
1演示实验:
消化的概念:
2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结论:淀粉能被唾液消化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导与学生方法
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掌握食物在口腔、胃、小肠中是如何消化的,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以及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复习指导(一):认真回忆上节学过的内容,想想2分钟后回答:
1我们上节做了个什么探究实验?
2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自学指导(一):认真阅读第12至13页的内容,5分钟后回答:
1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分解为。
2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的分解。
3在小肠内淀粉、蛋白质、脂肪最终被消化为什么物质?
4为什么小肠是消化的主要部位?
自学指导(二):认真自学14页的活动及图和小肠的内容,6分钟后回答:
1什么叫营养物质的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2小肠有那些结构特点?
3为什么说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二、教师精讲
1根据自学指导1:教师讲解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消化,通过引导讨论归纳出淀粉、蛋白质、脂肪最终分解成什么。
2根据自学指导2:教师展示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小肠的结构,并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最后归纳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三、当堂训练
1食物进入口腔后,淀粉在口腔内由唾液分解为麦芽糖,形成食团。
2小肠是食物与养分的主要部位,在小肠里淀粉最终分解为,蛋白质最终分解为,脂肪最终分解为和。
3小肠__________,小肠,小肠和薄,这三个特点有利于的吸收,因此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四、当堂测评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被消化,但消化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
2将消化道的各器官与其功能连接起来。
口腔没有消化功能,也没有吸收功能
食道初步消化淀粉,没有吸收功能
胃开始消化脂肪,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小肠没有消化功能,只有吸收功能
大肠初步消化蛋白质,吸收水和无机盐
五、课堂反思
本节你学到那些知识?学会那些方法?
六、课后作业:思考与练习3、4、5题。
七、板书
一、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
1口腔
2蛋白质在胃液中的消化
3在小肠中的消化
二、小肠的结构特点
1吸收的概念
2吸收的主要部位
3特点
八、教学反思

人体的呼吸(1)


7.2人体的呼吸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3、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言

展示一组“非典”病人用呼吸机抢救的图片,引到学生认识到呼吸对于生命的重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出课题《呼吸》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设计好两个游戏活动:(1)对号入座;(2)自我介绍。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组织指导游戏活动,并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恰当评价。
健康小博士:呼吸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养成哪些好的卫生习惯?


观看图片,思考:为什么要给“非典”病人用呼吸机?这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

阅读课本115页的图,每组第一名同学抽签选择号码,然后挑选相应的小帽子,看谁又快又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关注环境。

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三、呼吸运动

设计自我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呼吸时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展示“肋骨运动模型”和“膈肌运动模型”,引导学生理解肋骨和膈的位置变化与胸廓变化的关系。

四、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并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部分,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自我体验:右手放在胸部的右下方、左手放在鼻孔的前面。思考:胸廓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演示实验:肋间肌和膈肌收缩,引起肋骨上升和膈的位置下降,从而引起胸廓扩大,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动作正好相反

呼吸运动的原理是教学难点,通过演示实验以及fl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授后小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711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