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桂花雨》教学实录之二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桂花雨》教学实录之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师:你们熟悉桂花吗?谁来讲讲桂花。

生:桂花的颜色有很多种,红、黄、绿花瓣是十字型。

师:是的,桂花有很多种颜色,红、黄、绿花瓣是十字型。

生:特别香。

师:香气扑鼻。

生:有很多品种,有丹桂、金桂

师: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一生漂泊。他生于温州,11岁随父亲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温州,86岁回台湾居住,现年89岁。就是这样一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久久不忘家乡的桂花,久久不忘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年龄时感受过的

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师:拿起书,一起走进去吧!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认真地朗读。

师:通过刚才的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桂花成熟的时候就要摇。

生: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

生:桂花在中秋节前后盛开。

师:盛开时特别香。

生:如果是被风雪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生:作者特别喜欢家乡的桂花。

师:你读懂了。

生:母亲很想念家乡的桂花。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师:齐读这一句话。

师:谁能读懂这里的桂花。

生:指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

生齐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怎样的桂花?

生:香飘十里的桂花。

师:杭州最有名的桂花在哪儿?可以猜猜。

生:花园。

师:对,桂花园,桂花的花园。最有名的就是这座小山,名叫满觉陇。清朝有位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

生齐读品桂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师:可母亲说,这里再香也比不上家乡。家乡桂花到底有多香?再读课文,把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划下来。

生: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师:一起读读它。

生: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句子打在屏幕上,你们把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个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香。

生: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学着他,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慢一点,轻一点,再来读读。

1、品读浸。

师:当你读这句话时,哪个词突然冒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浸。

师:好好品品这个浸字,轻轻读,慢慢读,读出浸的味道来。

师:杭州小山的桂花香飘十里,为什么家乡的桂花不用飘呢?用上飘读读。想想为什么?

生:用浸更体现出桂花的香气。

生:体现出桂花香气散发的地方更多。

生:桂花香气时间比较久。

师:有多久?

生:全年。

2、品读全年。

师:去掉全年能换上哪个词?

生:今天。

师:除了今天,还有

生:一个月;半年;十二个月;每年;几年;整一年;每天;每一个季节。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全年,十二个月,整个村子

一年四季,整个村子

每个月,整个村子

每一天,整个村子

师:这一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桂花的美丽。

师:桂花美啊!

生:花的香气。

师:桂花香啊!

生:对桂花的感情。

生齐读。

3、品读整个村子。

师: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整个村子。

生:村子里的每样东西,包括每个人。

师:哪些人?

生:村民、妈妈。

生:鸟儿、动物。

生:村子里的花鸟。

生:每一样物品。

生:桌子、椅子时间久了,也会散发出香气的。

师: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生:摇桂花。

师:谁来读读?

生读第六小节。

师:很棒,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花的香。

生:花的多。

生:摇桂花时的乐趣。

生:桂花的美。

生:作者喜欢桂花。

师:感受也读出来了。哪个句子特别让你有这种感觉,读读它。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摇啊摇读读这三个字。

师: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好香的桂花在哪儿?再读。

师:不着急,你可以读得很好,再读读最后一句。

师:一脸的桂花,真乐了,再读。

师:琦君家的院子一圈都种着桂花,让我们看着课件,一起帮他摇。

生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同学们,你们摇啊摇,摇出了什么?

生:摇出了乐趣。

生: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

生:摇出了快乐心情。

生:摇出了童真。

生:摇出了自己的快乐。

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师:这桂花的香啊,这桂花雨就像雨,也浸透了整个村子。仅仅只有桂花香吗?还有什么?

生:菊花。

生:路边的小草小花。

生:身上有桂花的人香了。

生:妈妈,村长,村民都香了。

生:整个村子都香了。

生:桃花香了。

生:糕饼香了。

师:他们的回忆也香了,他们的话也香了,他们的生活也香了;我的思念也香了,我的生活香了,我的心儿也香了。怪不得母亲会说

生: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四、透过花雨,体悟思乡。

师: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节,我家乡的桂花也香了,我想起了

师:这个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

生:故乡的村民、小伙伴、妈妈。

生:故乡的糕饼。

生:胡家老爷爷,林家老婆婆。

生:一草一木。

结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编辑推荐

人教版《桂花雨》课堂实录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桂花雨》课堂实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再美不如家乡景,再亲不如家乡人!家乡,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是最美,最温馨的地方。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多少思乡怀乡的千古佳句呀。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

师:“露从今夜白,”生:“月是故乡明”

师:是呀,“月是故乡明”。大诗人杜甫借“明月”千里来寄相思。外祖父借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对祖国的无尽思念,在这金秋十月,桂子飘香的时节,香气迷人的桂花让作家崎君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走进美丽的《桂花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7、桂花雨。

师:同学们,抬起手来,咱们一起写一写课文的题目吧!板书课题。

师:很好,齐读课文题目。

二、出示导学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30页《桂花雨》。观察一下这是一篇什么课文?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学习阅读课文时,要先读什么吗?

生:读连接语。

师:请大家齐读一下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的连接语,好吗?生读。

师:在这个阅读提示中有两个学习提示,老师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学习要求弄明白了吗?这节课让我们用“读——品——写”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三、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同时思考两个问题,明白了吗?开始吧!

四、交流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师:孩子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开始交流行吗?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五、品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再带上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可以同桌互相讨论,同时勾画出相应的段落和句子,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老师看到你们笑眯眯的样子一定是被作者的桂花雨感染了吧?说说吧,作者为什么爱桂花?

(一)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师:这香味从哪里来?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师:你们说得真不错,这组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

女同学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桂花的香,好吗?

男同学也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师: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话,你从哪几个词体会到桂花的香?

生:香飘十里

师:香飘十里呀,想想看,哪里都有桂花香了?

生1:小路旁,田野里,小河边、卧室、厨房到处都弥漫着桂花香,浸在香海里了。

生2:教室里、操场上弥漫着桂花香。

生3:作者和她邻居家的卧室、厨房间也飘着桂花香。

师:桂花香飘啊飘啊飘,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了。)

师:你知道“浸”什么意思吗?(泡)我们具体看一看浸的意思吧!(课件出示)注意浸是前鼻音。一般我们都会把东西“浸”在哪里?(水、牛奶等)

师:那“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是一副什么样的场景呀?不要着急,同学们,请你来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想象。

师:听着,想着,告诉老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走路时空气中弥漫着香气,读书时空气中充盈着香气,吃饭时空气中飘飞着香气,睡觉也枕着香气入睡。

生:“在农田勤劳耕作的人们,远远地就能闻到------”

师:你还看到了:

(刚刚放学,走进村子的孩子们,他们------

远在村口池塘边垂钓的老者,也能-------)

师:原来这就叫做“浸”在桂花香里呀!

师:用心品品这个“浸”字,轻轻读,慢慢读,读出桂花的香味来。(4—5个生读)

师:(深吸一口气)好香呀!同学们读得真好,读出了桂花的香,这香味随着你们的朗读飘进了我们的教室!(课件播放)同学们闻到花香了吗?

师:老师都陶醉在这桂花香里了,真是“桂子花开香十里”。

(二)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师(过渡语):桂花是芳香的,桂花是美丽迷人的,而令小琦君难以忘怀的还有什么?

生交流: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课件出示)“摇花对我……”(生齐读)一个“缠着”一个“大事”把作者对摇花的期盼、急切心情描写的淋漓尽致。真可谓“魂牵梦萦桂花雨”。

师:等啊等,终于等到了摇桂花!让我们寻着花香,共同去体验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去迎接那场缤纷的桂花雨,好吗?

师读: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全班一起读读这些句子吧!

师:读的时候你们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高兴、兴奋、快乐)

师:看到作者摇得这么快乐,老师也想去摇一摇。

师:老师看同学们也忍不住了,也要来摇一摇,谁先来?

生读(配乐)

师:老师快乐了,你们快乐了吗?真是“枝摇花落乐心头”

师: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桂花纷纷落下来,(老师走下去,走到学生身边)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脖颈里、鼻尖上……师:(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用上这样的句式,说几句话,好吗?

(预设: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黄的帽子。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身上,像穿了一件黄大衣。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心上,像一场滋润心田的雨。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神奇了,语言太美了!师:你的想象把我们大家都带到了一种美好的仙境里了。老师谢谢你!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想象再来读这段话。生读

师: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一句话?

师:我觉得你们喊得还不够兴奋,谁还能喊得不止在屋子里能听到?

师:同学们,桂花在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说得急一点)

生:想起家乡的胡家老爷爷,林家老婆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如果我说,杭州这里的左邻右舍真热情时,你觉得母亲会说什么?会怎样说?(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师:(出示“这里的----------再--------------,也比不上--------------------。”)

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

师: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作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课件出示)真是:恍如重返故里游。”

师:感谢琦君,感谢桂花,是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乡是美丽。

让我们就用“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板书)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辅助多形式朗读,逐步体会“摇花乐”。

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缠”字,我的话语,写出了“我”的“期待”之乐,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关键词,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以帮助朗读,从而加深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我的期待、兴奋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铺、抱、摇”等动词,写出了“我”的“参与”之乐。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一边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边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学生结合淋雨的经历,想象桂花落下来,如雨丝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通过边读边表演,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到了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原来摇桂花的情景是那么美,桂花是那么香,那种场景是那么享受。最后,我和学生们又一起欣赏了母亲的撮桂花和父亲口占一绝,感受全家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之中。

最后,我让学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摇桂花来写一段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比赛,也可以是赏花,等等。相信,课堂上那种深刻的感受,定会让学生在写片段时也融入其中,边想象边体会。

桂花雨教学反思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桂花雨教学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到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比的不是桂花味道的浓淡,比的是感情,与其说母亲谈的是桂花,不如说母亲在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学生创作小诗,则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故乡情》的音乐声中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琦君,走近了她的情感世界,感受着她淡淡的乡愁。所以诗句的诞生自然而然。今天课堂上马昊天创作出的“风景还是故乡的美”则出人意料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少数学生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发言给课堂增添了很多亮丽的风景,但是我知道这种热闹的背后还有很多默默地静坐着一言不发,甚至连脑筋都没有动一下的学生,他们从这节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正是我长期以往在课堂中一贯的教学风格,导致了这个班级的两极分化。我必须深入思考,怎么样做到抓中间,促两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我前进的步伐。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揭题释题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2.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花雨》这篇文章又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结合预习指名回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谁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情况(开火车、小组、齐读)

指名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师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根据板书,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并分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深入学文,品析感悟

爱桂花──香

A、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香)

B、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C、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D、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摇桂花──乐

A、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B、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C、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D、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来。

E、仿写句子:,纷纷落下来,都是。我高兴地喊着:!

体会桂花雨的多、美、香

思桂花──情

1.作者到杭州赏桂花时,总忘不了给母亲带上一大袋,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母亲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张的桂花香呢?

3.比较: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体会桂花已成为了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

5.是啊,触景生情的何止母亲一人呢?作者每每看到桂花也想起了故乡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回味摇花乐,体验思乡情

摇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课外拓展

故乡的一景一物我们是如此的熟悉,试想故乡哪个景物或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或者是家乡的特产等。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爱桂花──香点点桂花雨

摇桂花──乐片片思乡情

思桂花──情

《桂花雨》教学杂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教学杂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资源选择的有效性人本资源的有效选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即一切与小学语文课程相关的资源,具体说就是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可以说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顺利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详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纸介质的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演讲、辩论、讨论、表演等形式,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以及日常生活、重要文件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即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课堂教学资源如此丰富多彩,究竟哪些资源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并能为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

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资源感染学生,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带着这份感动走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好课文的情感。我曾听过陈跃红老师上的《桂花雨》一课,老师就将自己的情感发挥运用到了极至,学生受到老师的感染,把浅显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浓浓的乡情很深刻地感悟到位,学生的感情、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教师还要用丰富的语言资源启发引导学生,注重课堂评价激励、旁征博引、课文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的设计,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平常总说到:老师的导语过渡语设计的好,必能为教学效果增色。

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发挥好学生身边的榜样应有的作用。例如我们教师就能常常利用学生的经验来帮助理解,用学生中的真实事例作比喻,常常能够使深刻的道理变的浅显。

〖当我面对学生的发难──小议班主任知识容量对学生的影响〗

现代社会与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才能让学生由衷的佩服,敬慕和亲近。班主任的知识容量对学生来说,就象一块磁石,容量大,就会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及求知欲望,增加班级凝聚力;反之,一切可想而知。

记得一节语文课,我在讲课文《桂花雨》,正在滔滔不绝时,一名学生突然问我桂花纷纷下落,真像下雨,为什么不说是下雪我哑口无言,没想到学生会问出这样让我语塞的问题,思考片刻便含糊其辞地搪塞过去,转入下一话题。接下来的半节课,在我的余光中,我发现这个学生看我时,眼光中充满了疑问,根本无心再听课。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到:老师,你今天解释得不对,作者生活在沿海,季节中都多无雪,而桂花多长于南方,盛开在八月也无雪。作者是想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如果说成桂花雪会给人一种冬的萧瑟,而写成桂花雨却飘飘洒洒,暖人心田。看到这儿,我感到自惭形秽,现在的学生可不局限于只质疑课文的主要内容,他们的思维发散,想法千奇百怪,凡事喜欢追根究底,如果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也即将丧失。

为了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我虚心向领导,教师请教,备课,讲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了拓宽知识面,我购买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刊物和儿童读物,了解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生的发难处理也较为应机,再也不会尴尬和含糊应对,终于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了磁石一样的魔力。

〖阅读教学自主质疑三部曲课前质疑,促进理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培养他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张显他们的个性呢?

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预习课文,是学生了解课文的开端,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在文中做上记号或直接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如教学《桂花雨》前,学生先自主质疑:

1、口占一绝,即时,撮是什么意思?

2、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桂花?

3、为什么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桂花。

4、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当然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提问题的水平也就不同。学生边提问教师边指导,结合教学需要筛选优质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讨论,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促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陡然高涨,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更加主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快乐朗读联想式朗读〗

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读有哪些要求,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有时候现实生活会给学生很多的体验,如果把这些体验加到朗读中去,势必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省力不少。记得我在教授《桂花雨》时,在指导学生读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时,我让学生联想我们学生刚开不久的桂花,想象校园中桂花树带给他们的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就读出了香味儿来了。再如这课中的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在指导学生读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是否也曾经说过相似的话,是在什么场景内说的,逐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曾向父母撒娇的场景,等到学生读这句话时也很好的体会到了文中我的心情变化,读的相当出彩。

〖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习作资源利用文本与生活的相似点进行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关于写作又再次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两者相整合,重视习作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应该说,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精选之作,如何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空白点,拓展延伸点,有效地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是形成习作训练资源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实践,在阅读中发展习作,在习作中促进对阅读的深化理解,实现两者的双赢,十分必要。

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描写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和场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产生情感和体验上的共鸣,学生也可将文本中的阐述回归到自己生活的真实中来,尝试写作。如《桂花雨》《赶海》为我们深情地描述了他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课后也试着写一写自己的童年生活,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初探〗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习的理念,随着这样理念的提出,教育各界都在不断的摸索实践。我校是地处里下河地区的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这几年一直致力于自主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作为一名新生力量也积极投入其中。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生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化为自动的行为或倾向,并具备了与之相应的一定能力。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压力产生于内在需求的冲动,即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感的驱动,而不是外在的压迫或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和通过考试,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和锻炼培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充分发掘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报刊,书籍,网络等各方面。由于本人对网络的偏爱,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然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发展不是很好的学校,这种做法却遇到了不少困难,通过过实践我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措施。

在解决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计算机后,我本来以为让他们其查找资料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于是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桂花雨》之前,我布置他们去找一找桂花的资料,最好能找到图片,以及一些与桂花有关的歌曲,故事等。可是等上课交流时,我发现能找到资料的寥寥无几。我问身边的几个学生,是不是由于偷懒而没有去查学生们立刻反驳,不是偷懒,而是不会!就连那几个查到的人,也是在家长帮助下才完成的。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们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搜索引擎,根本就不知道百度是什么。

为了教会他们使用搜索引擎,我请计算机老师在计算机课上进行了搜索引擎用法的讲解,同时教他们选择关键字。通过搜索引擎所找到的资料并不一定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要教他们学会选择,根据搜索引擎所提供的注解,先对网站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然后再进入,养成上网的好习惯。另外,我还介绍了一些儿童网站给他们,如中国少年雏鹰网,小精灵儿童网站等。让他们在上面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策略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能使语文教学的方式丰富活跃起来,并在多样化的实践中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课标》中指出: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言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不断丰富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呢?

语言是说出来的,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语文学习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会有话可说。语文课程资源要拓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空间,通过儿童的生活来对儿童进行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

1、抓住学生平时生活:

在本学期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儿童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四年级上学期我们班六项评比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初我布置了一篇作文《班级荣誉谁来争取》,在写作文之前我先进行分组讨论、汇报、写作,选几篇典型的在班上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热爱集体的教育,而且全员参与,主动积极,真是活生生的语文资源。

2、抓住学生已有的经验:

我们班50几位学生,外地生很多,来自于邻县各地,其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我便抓住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例如:教《桂花雨》,本地区没有桂花,学生对桂花雨就更是不理解了。课前我作了一番调查,班上有两位同学老家种有桂花,一位同学整个村庄都是桂花,对桂花非常熟悉,在课堂上我先请这位同学上台讲讲他们家乡的桂花,把知道的都给同学们说说,这样增强了趣味性和真实性,由书本的知识变为某些同学的经验之谈,同学不明白的还纷纷向这位同学提问:为什么称桂花雨呢?桂花有哪些作用?桂花真的会十里飘香吗?等问题。这样,在这位同学的答问过程中,很多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充分的课前准备,有助于课上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师生双方活动的基础。俗话说: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这句话指出了充分准备的必要性。所谓准备,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

1、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主要从备课入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要认真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了解学生,合理制定好三维教学目标。对于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要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加强研究,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上《桂花雨》一课时从作者背景、写作的年代到课文内容都作了认真地研究,可以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上,学生发言踊跃,学得相当地投入,气氛相当的活跃。

2、学生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学生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课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学习,在预习中可以解决的问题,课上一带而过;预习中的难点,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师生双方的效率都提高了,学习才能更具实效性。如在学《桂花雨》一文时,先请学生实地去观察桂花的形态,闻闻桂花的香味,然后再预习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有争对性的学习了。从学习结束反馈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当高。

〖关于读写结合的几点思考探讨对教材的取舍〗

读写结合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有人认为它过时了而去追逐更新的教学名词,其实是对读写结合认识上的肤浅和片面,导致操作上的机械和茫然,因此呈现在课堂上的往往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读写结合。

如学习《桂花雨》一课,我问学生课文X自然段是否可以不要,把一、三自然段连起来: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这样还更通畅。有学生赞成,有学生反对。我让他们再读课文,首先明白二自然段写的是在众多的树和花中,就因为桂花的香,作者喜欢那笨笨的、不起眼的桂花树。突出了桂花的香。再联系后文好香的雨啊体会到作者之所以写二自然段是因为提起故乡的桂花盛开,她就想到了桂花迷人的香,童年的欢乐也正是在桂花香中酿出来的,以至于那笨笨的树,也成了她心中永久的绿荫自然地流泻于笔端。

〖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教学尝试再想象中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而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去感悟语言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想象是一种创造。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验对语言的感悟,因此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

如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其中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是全文的重心,也充分体现作者摇桂花时的快乐。为了让学生体验摇花乐,教学时,我先放作者摇桂花的课件,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件中的画面想象桂花落下的情景,并用手去接一接、闻一闻,再说一说生活中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最后再读一读从而感受作者摇桂花时快乐的心情,并和作者分享这份快乐。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不再沉闷同样的教法,不同的问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闲暇之时,与孩子们聊聊,我们常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现在的孩子不得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是,我们的课堂却越来越沉闷,一上课,不少老师便怨声载道:现在的孩子怎么年级越高,越是不肯发言呀,真拿他们没办法。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语文课本中同类的文章很多,甚至有不少文章前后几小节的谋篇布局完全一致。对于这样的课文,即使前后采取同样的教法,也要避免相同的问法,这样才能给更多的学生一新鲜感,让他们保持继续学习的兴趣。

《桂花雨》一文以桂花香为线索,记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家乡美好生活深深地眷恋之情。全文只有短短数百字,却无处不浸透着浓浓的桂花香,无处不洋溢着我童年的摇花乐,无处不渗透着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教学本文就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来设计问题。

课文第二小节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几十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描写了桂花之香,可以紧扣花香来设计问题:

1、自由朗读,说说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2、说说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了花香,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怎样的朗读才能充分体现这浓浓的桂花香?

(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练习相互点评,然后再指名展示朗读,并请全班同学一起来点评。)

课文第三小节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的摇。直接描了作者少时的摇花乐。我采用了同样的教法,但问法不同:

1、自由朗读,圈画出描写作者动作的词语。

2、交流后提问:

抓住这几个动词,练习朗读。

3、指名展示朗读,并进行点评。

4、说说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在之前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较深刻,且由于受到前一部分学习的影响,学生认为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一定会问这样的问题,他们早就等待着回答这个问题了,这时学生回答的欲望是最强烈的,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多会积极地举起小手。

课堂教学少不了提问,我们的教案确实是由一个个问题组成的,但不管什么课,提问应该尽可能少而精,而且即使几段内容选用相同的教法,教师的问题或教学环节也要尽可能避免雷同,否则学者对下面的学习没有了新鲜感和兴趣,课堂也就变得渐渐沉闷起来。学生是爱表现的,尤其是当他对一个问题早已作好了回答的准备时,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和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并想方设法调动或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桂花雨》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老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题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幻灯片)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议一议,读了这一段对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想一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一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自由发言,说说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桂花雨》教学后记


《桂花雨》这篇文章通过对儿时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回忆,表达的是一种浓浓的思乡情。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但文中没有一句思乡的语句,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怎么引导学生们体会呢?有些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不难理解的事,可是对于孩子是有些难度的,这正如思乡之情。如果没有离开过家乡,没有离开或亲人,是很难体会的。教学时我通过启发学生通过体会乐,而再来体会这种乐已经在留在记忆里了,来体会那种无法让时间返回的思念之中。我在乐字上做文章,充分开掘本文中的摇花之乐,天伦之乐,丰收之乐吗?这样做,一来,可以统率教学,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童年的那份快乐,二来,顺利成章地解决思念之情:因为桂花给童年带来的是快乐,因为快乐所以难忘。

关注课题《桂花雨》,不难发现思乡之情是蕴涵在回忆桂花之美好,摇桂花之乐、之趣的过程中的,所以细细品赏摇桂花之乐是很重要的,是重点,作者思乡之情只有在学生能真正感受这种美好与乐趣之后才能顺利体会。而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的应该是摇花之乐,而思乡之情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如果避开摇花之趣,一味让学生体会思乡之情,那教材对学生而言距离就拉远了,趣味也少了。而对于学生而言也必须先人乐入手,因为即使琦君童年摇桂花时,她也不可能深刻地知道什么将来的思乡之情,所以我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我始终抓住乐字做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我摇花的快乐、父母摇花的快乐、全村收获桂花的快乐,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品读,读出情,读出意,从而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感悟作者浸透在文字之中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教学中,我最大的困惑便是思乡情的把握尺度,怎样最为恰当值得再好好斟酌。

桂花雨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明白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

2、读准下列生词的音。

笨笨拙拙 撮桂花 檀香 桂花卤 左右 新鲜 感谢 尤其 帮忙 吩咐 挑拣 糕饼 都是 仔细 即时 姿态 沉浸

3、读第二遍课文,达到读通句子。

4、读第3、4遍课文,达到读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

5、读第5、6遍课文,达到读流利,不重复,停顿恰当。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写一写,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7、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试着写一写你的理解,不明白的可以借助工具书。

姿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吩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笨笨拙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湿漉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占一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云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脚长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课本上描红,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并试着给生字组词。

9、预习了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花雨》教学设计一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桂花雨》教学设计一,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一个月半年整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结束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11《桂花雨》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1《桂花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1《桂花雨》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力要求: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你会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趣的事吗?爸爸妈妈也会回忆他们的童年,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小组讨论再全班发言)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结合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结合学生的想像点题为什么用桂花雨做题目

4、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的桂花吗?(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写桂花的事,看出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看出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桂花有深厚的感情。

5、带感情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7《桂花雨》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7《桂花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地朗读课文。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知道了“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5、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内.

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生1:“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我体会到桂花是精致的小花,会散发着那样迷人芳香,让人快乐?)

生2:第五自然段内容中的“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我体会到作者急切地盼着摇花。

生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体会到“没有不”表示“都”,“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缕,而是空气中都散满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十几家邻居”说明大家不用走出家门,就能闻到桂花香。

生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我从“全年”感受到不光是开花季节香,人们还把桂花做成了各种食品后,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整个村子”可以感受到,我们做的桂花糕、桂花茶,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

生5:“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的体会是“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母亲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

7、桂花雨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桂花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山村》教学实录之二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村》教学实录之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知识目标:

1、听读识字及猜字的方法来认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生字。

2、掌握两种笔画横、竖,知道字的笔顺规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3、认识虚宫格,能在虚宫格内正确书写一、二、三、十四个生字。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能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目标:

通过《山村》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神奇和巧妙。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个汉字。

2、认识虚宫格,在虚宫格内正确书写一、二、三、十四个生字。

五、教学难点:能在虚宫格内照准位置,按照正确笔顺书写生字。

六、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谁能试着读读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要想知道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就跟着李老师一起参观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1.(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那些景物?

生1:远处有房屋。

生2:房屋上面还有袅袅的炊烟。

2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

生1:有几座小亭子。

师: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3我们再往近处看,近处有那些景物?

生1:有蓝蓝的天空。

生2:还有开得正艳的桃花。

生3:我还看见了无忧无虑,快乐飞舞的小鸟。

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课文用一首诗把它描写了出来.你们想听吗?

(点评:利用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美丽的插图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整体入手,感知认读:

1、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这首古诗,注意字音。

(师朗读课文。)你们喜欢这首小诗吗?

生齐:喜欢。

师:好,那就跟老师一起朗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文。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表)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第一行注音的生字,我们要认识它,第二行在虚宫格里的字我们不但要认识它,还要会在虚宫格内正确书写。谁能试着把第一行的生字读一读?(读三到五名同学)

师:这些生字宝宝就在古诗里,请小朋友们拿出铅笔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生字圈画出来。

学生动手圈画生字。

师:小朋友,你和老师圈画的一样吗?(课件演示)谁能把你圈画的生字读一下?

4:开火车巩固生字。

(点评:这一环节是学习生字的过程,鼓励学生们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放手放学生去学,相信他们能会。之后,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复现巩固,知识拓展。

1、出示词语。

一心一意

二龙戏珠

三令五申

四面八方

五光十色

六神无主

七上八下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1)学生自己先练习读,不会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2)开火车读,纠正读音。

(3)齐读

(4)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这些词语里都有数字)

2、出示数字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都不见。

(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

(2)齐读

(3)能告诉老师你又有什么发现吗?

(这首诗里也有数字)

3、放录音。

同学们学了这么长时间了,也该休息一会了,我们来听一首歌好吗?

(放《数鸭子》歌曲)

告诉老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这首歌里也有数字)

(点评:教师组织生动形象的语文游戏,花样迭出。游戏既有趣味性,又有语文性。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给枯燥的汉字学习赋予了生活的乐趣。学生学有乐趣,课堂有活力。)

四、认识虚宫格,指导书写。

1、认识虚宫格。

师:同学们,我们就要学习书写汉字了,今天我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能帮助我们把字写的更加的漂亮。他的名字叫做虚宫格。

(课件演示虚宫格)

师:小朋友们看仔细了,注意上、下、左、右四个方位。还有横中线、竖中线、上一线、上二线、下一线、下二线、左一线、左二线、右一线、右二线。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发给你们的虚宫格纸,同桌之间练习指认。

2、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十和其他的三个汉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1:十比前三个字多了一个笔画竖。

师:对了,长长的,直直的,立起来的这一笔就是竖。

(指导书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十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横在横中线偏上,从左二线起笔,到右二线收笔,方向稍向上倾斜;竖在竖中线上,从上二线起笔到下二线收笔。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十的书写,学生练习。)

(点评:教师在写字指导的过程中重在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书写正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虚宫格的认识充分的利用的电教手段,给学生留有直观的印象,指认虚宫格的设计,让学生彼此之间互动检测学习的效果,课堂上学习的氛围浓郁。)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山村和四个生字"一二三十"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我希望你们能以同样的态度上每一节课.

《《桂花雨》教学实录之二》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530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