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排泄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排泄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二节排泄

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说明人体在利用细胞内物质氧化分解所释放能量的同时,会产生代谢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排泄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有三条,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所以在第一课时《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中重点是了解肾脏的结构。在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学生观察猪、羊等哺乳动物的肾脏。在学生能辨认皮质、髓质和肾盂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肾单位的结构组成,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对学习尿的形成至关重要。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教材还介绍了生活中如何注意保护肾脏等知识,这对学生关注健康,树立保护自我意识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生分析

(1)学生对实验一般都比较有兴趣。对肾脏多数学生也不陌生,但要注意把学生的一般兴趣引导到科学实验上来。

(2)学生在动手操时,方法也可能有很多种,结论意见也可能不完全相同,所以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不一定急于分出哪组的方法和结论是否正确,应更多的表现出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注意培养和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设计理念

教师通过提供录像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对于探究活动和动手制作时的材料和步骤,却不做详细的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主实施。教师只是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活动之中,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和知识支持,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小组围坐、相互平价、各抒己见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便利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总之,这个教案的设计目的不是重点强调知识的结论性,而是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真正体验科学的过程与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概述肾脏的结构;描述排泄的途径。

技能性目标:

练习使用解剖刀剖开哺乳动物的肾脏,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尝试制作肾单位简易模型。

情感性目标:关注人体肾脏的卫生保健;体验探究或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创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录像资料(你了解人工肾吗?)、多媒体课件(肾脏的纵切、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新鲜猪、羊的肾脏(或肾脏模型)、解剖刀、镊子、解剖盘、放大镜、小气球、透明软塑料管、小玻璃漏斗、红(蓝)色塑料管或红(蓝)色电线、曲形玻璃管等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录像资料:你了解人工肾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象资料,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观察肾脏的结构。

在观察时只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即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让同学放手观察和思考。

为帮助提高实验效果,可出示实验题目,如:

1.观察新鲜猪肾脏(或肾脏模型)的形状、颜色,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用解剖刀将肾脏纵剖为前、后两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肾脏各部分有什么结构特点?教师深入到各组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

在交流时,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地方由学生自行纠正或补充,教师可做适当的修订。在学生观察肾脏微观结构(65页图3—21)时,教师有必要作一些提示和讲解,使学生明白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的位置结构关系。引导学生充分设计想象,放手大胆制作。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注意表扬具有创新精神的同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网上浏览,了解有关肾脏保健以及预防肾脏等疾病的相关知识。

学生提出问题:肾脏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它在人体中有怎样的作用呢?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学生四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选出小组长,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尽其责,尽量调动起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同学认真观察,小组成员间进行议论。观察完毕,结合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课本3-20)肾脏的纵切,填写下表:

分布位置

颜色或形状

皮质

髓质

肾盂

观察结束后,各小组间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结论。

讨论制作:

1.各小组根据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课本3-21)肾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分组讨论:

(1)肾小体和肾单位是由什么组成的?

(2)肾小球是什么结构?

(3)肾小球与肾小囊有什么位置关系?

(4)肾小体、肾小管和肾单位各分布在肾脏的什么部位?

2.学生在能概述肾脏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充分理解肾单位组成的基础上,各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大胆设想肾单位简易模型的制作方案。

3.每小组根据本组的设计方案,分别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

3.制作完毕,各小组汇报展示制作成果,相互点评,交流体会。(通过对肾单位简易模型的制作,同学们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4.总结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5.描述人体排泄的三个主要途径。

实践活动:

1.你对人体肾脏的卫生保健了解多少呢?

2.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讨论,写出小论文或手抄报、举办展览、电脑排版办校刊等活动。

3.将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记录在“档案夹”中,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部分。

精选阅读

第七章排泄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七章排泄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详细介绍:第七章排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排泄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

2、掌握肾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猪肾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和膀胱的剖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有着非常完善的自身结构——泌尿系统,同时也使他们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重点、难点分析

1.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因为:

(1)学生对排泄的概念常常有不确切的认识。他们从大众传播媒体得知排便、排尿都是排泄,这种错误认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若学习了人体生理卫生还不能扭转这个错误认识,不懂排泄的正确含义,本章的学习就失败了。故排泄的概念是重点。

(2)肾脏是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尿液是排泄的主要途径。本章的主题是排泄,主要介绍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故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是重点。

2.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因为:

(1)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即使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创造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切片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肾单位。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突破肾单位这个难点可以为尿液的形成打好基础。

(2)尿液的形成过程难度更大。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终尿形成与成分。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液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建议教师设计一些直观教具,使学生“看到”肾单位的重点结构,如肾小球、肾小囊。可以将教参中P.108的表中原尿与终尿的主要成分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尿液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突破这个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章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回忆呼吸的全过程。

设疑:呼吸全过程的最后一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将血液中的氧供给了细胞,氧进入细胞去做什么?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总是比动脉血多,这些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解疑:原来,人体通过消化、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被利用。其中,有机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参与。有机物分解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本章课题:有机物的分解还产生水、尿素等其他废物(当然,有些废物能在体内“变废为宝”,不宜称为废物)。这些物质通常被称为代谢终产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课题——排泄。

2.比较排泄与排便(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应尽可能少给或不给专业性较强的名词术语,故不宜给排遗的概念)的区别,理解排泄的概念。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在进行这部分讨论时,笔者的一组学生曾在讨论时查了《新华字典》对排泄的解释,看到字典中把排便列为排泄的内容之一,经讨论后提出:对于排泄这个概念,生物书与字典的解释不同,我们信谁的?生物老师说的和以前我们听到的家长说的、电视科普节目中演过的,还有其他老师说的不一样,谁的对?

笔者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首先,笔者表扬了学生“不惟书、不惟上”,探究问题、追求真理的精神。然后,建议同学通过学习本章知识、经过小组讨论或争论,自己做出判断。最后,请学生课后去查其它字典或词典。

在学生课后查过的字典和词典中,《辞海》对排泄的注解是科学的,符合生理学对排泄的定义。其它字典或词典中对排泄的解释均有错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讨论,加深了对排泄概念的理解。有的组还给出版这些工具书的单位写了信,希望他们修改这个词条。

3.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或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醒学生想着自己身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4.通过观察与实验活动,认识肾脏的结构:

活动(1),若学校条件允许,最好能将教师的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观察得更细致,讨论得更充分。每个小组最好都有一个标本进行观察。观察后的肾脏可以用福尔马林浸泡起来,制成浸制标本,供下一届学生观察。

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认识与肾脏相通的管道,肾门处的血管与输尿管;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

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肾脏纵切片,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找到较完整的肾小体。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教师还可以制造简单的直观教具,如,向气球内吹气,当气球稍鼓时,一只手捏紧进气口,另一只手将鼓起的气球向下按,模拟肾小囊等。通过实验、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

进而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5.请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提示总结的范围: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

6.为下堂课置疑:我们已经知道了肾脏的结构,那么,究竟尿液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第七章排泄

一、排泄——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一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皮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三、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

(1)对照挂图(或投影片)简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2)对照挂图(或投影片)说明肾单位的结构。

2.从学生答案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是本堂课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3.安排自学与讨论活动,学习尿的形成。

给学生一些相关数据,结合书上P.72尿的形成示意图,在复习了肾单位的结构以后,通过小组讨论,抓住结构特点学习尿的形成过程。

活动(1),读书与思考。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收。两个阶段中被滤过和被重吸收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②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用相适应?

③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参看下表,思考:血浆与原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原尿与终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终尿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活动(2),小组讨论思考题。经过讨论,请一个代表完整叙述尿的形成过程,其他组员补充,使答案完善。

希望在讨论中能提出与泌尿系统有关的其它问题,鼓励同学提问,提倡组内互助。

活动(3),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指图(或投影片)讲述尿的形成过程。教师点评。

4.以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学习尿的排出。

①参看泌尿系统模式图,了解尿的排出路径。

②观察膀胱的模型或膀胱的剖面图,了解尿液排出的机制。重点学习膀胱壁的结构(平滑肌)与功能(贮存尿),尿道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了解尿的排出。

③通过讨论,了解排尿的意义。

5.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学习的目的重在指导自己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小结:请学生概括尿的形成过程和尿的排出。

四、尿的形成:

五、尿的排出:

六、排尿的意义和泌尿系统的卫生:

1.意义:①排出废物②调节水盐含量,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2.卫生:①适量饮水②及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小资料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研究历程:

1844年,德国生理学家C.Ludwig对尿的形成做出假设,认为肾小球的作用可能是机械性过滤,即由于肾小球中的血液压力高,血中能透过膜的小分子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的壁而进入肾小管。并推测,若能取得肾小囊中的液体,其成分应与血浆一样,只是没有血细胞和血浆蛋白。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此假设未能得到验证。

1920年,A.N.Richards用蛙和蝾螈做实验,获得了成功。他用玻璃微管直接插入蛙和蝾螈的肾小囊,取出了其中的液体(即原尿),分析了其成分。实验的结果与C.Ludwig的预期一致,该液体中所含的溶解物质与血浆相同,基本没有蛋白质大分子。

A.N.Richards还证明如果肾小球的微血管压升高,滤出液的体积就要增加;反之,滤出液的体积也要减少。滤出液的变化与肾脏耗氧量无关,即滤出液的形成不是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的主动运输所致。这些证明C.Ludwig的过滤假说是正确的。

2.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机制:

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肾小管的近曲小管。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大量氯化钠都被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吸收,并转移到附近的血管中去。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是耗能的。肾小管的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很多,可以保证ATP的供应。

实验证明,肾组织的耗氧量比心肌的耗氧量大,可见,肾脏作功比心脏还要多。若切断肾的供氧渠道,重吸收马上停止,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仍能进行。这说明,原尿的形成过程是单纯的物理过程,而肾小管的重吸收则是耗氧的主动运输过程。

3.人尿的成分与人体摄入与排出的水:

人尿中96%是水。在另外的4%中,有2.5%是含氮废物,主要是尿素,还有少量尿酸以及肌酸代谢产生的肌酸酐等;有1.5%是盐类,主要是氯化钠,也有少量钾、氨以及硫酸根、磷酸根等。尿酸来自核蛋白分子的分解,难溶于水,形成小的结晶随尿排出。如结晶很大,就成了肾结石或膀胱结石。

体重为70kg的人每天约摄入和排出各2500mL的水,相当于身体总水量的6%。在所摄入的2500mL水中,约有1000mL。是随同食物摄入的,1200mL是饮水。其余300mL则是体内细胞氧化产生的。在所排出的2500mL水中,约有1500mL是尿,500mL是从皮肤(汗、泪、鼻涕等)排出的,350mL是以水蒸气形式随呼出气排出的,其余150mL是随粪便排出的。


第七章排泄教案

第三节《人体皮肤的排泄》学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三节《人体皮肤的排泄》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三节《人体皮肤的排泄》学案
同学们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学习。一天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呆在教室里的。所以教室的干净整洁对同学们来说十分重要。谁也不想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中学习,对吧。那么为了保持教室的整洁,同学们每天都要做什么?每天都要开窗通风,定时打扫卫生,倾倒垃圾,有时还要进行大扫除来维持教室环境的干净和整洁。相同的,我们的身体也像教室一样需要保持清洁。我们的身体内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产生很多像二氧化碳,尿素等等人体不需要的垃圾。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进行大扫除,将这些垃圾排出体外的?结合之前所学内容回答。
1、呼吸系统以气体形式排出体外2、泌尿系统以液体形式排出体外3、通过皮肤以汗液形式排出体外。
人体通过皮肤进行排泄的这种现象正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三节人体皮肤的排泄
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语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图片,这是显微镜下的皮肤切片。
从图中,我们可以把皮肤分为几个部分?](提示:从颜色上分。)
两层。
从颜色深浅来看,我们可以把皮肤分为两个层次,颜色深的外层和颜色浅的内层。深色的是表皮层,而浅色的是真皮层。为什么会出现颜色的深浅呢?细胞排列密集的部分颜色较深,而细胞排列松散的部分颜色就浅一些。
1、表皮层
表皮顾名思义就是表面的皮肤,就是我们皮肤暴露在外界的可以摸到的这部分。通常我们常说的头皮屑,手上的茧子,冬天洗澡时的搓掉的泥都是表皮。
那有同学说了,我天天洗澡也没看见我把皮搓掉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长高了长大了,皮肤却没有破呢?)
皮肤在不停的生长。人体整个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换一次。
皮肤不停生长的部位就是内侧的生发层。
A、生发层位于角质层的内侧。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裂产生的新细胞逐渐形成表皮的各层细胞。发生层具有一些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黑色素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的内部组织防止晒伤。
B、在生发层的外侧是角质层。角质层的细胞全部角质化,失去了细胞核和细胞器是死细胞。大量的角质化细胞紧密罗列在一起,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就像非典的时候穿的防护衣(图),可以防止细菌、病毒入侵我们的身体。同时可以防止水分的过度散失。
总结:表皮层由角质层和生发层构成。角质层具有防止细菌入侵和防止体内水分过分散失的功能。生发层具有分裂产生细胞的功能。

表皮层具有保护的功能。那么真皮层呢?
2、真皮层
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看图),从厚度上看比表皮薄,还是比表皮厚啊?
厚!
: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这有何作用呢?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脸,再轻轻扭动,松开手,看皮肤有没有大的变化?(或以一块新鲜的较厚猪皮实验,撕、拽、拉)
生笑着同做:没有!
:这是一张白纸,我把它抓住,再轻轻一扭,松开手,大家看看纸产生了什么变化。
:变皱了!
:这说明了什么?(再介绍老人和小孩皮肤的差别)
:真皮内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赋予了皮肤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在真皮内我们还可以看见感觉神经末梢和非常丰富的毛细血管。它们各有何作用?
感觉神经末梢能使我们感受外界刺激;毛细血管可以通过自身的“收缩”与“舒张”来调节体温,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3)皮肤的附属结构
观察自己的皮肤,说出皮肤还有哪些附属物,再在大屏幕中显示结构照片。
在对皮脂腺的介绍中,注意补充青春期预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组成
分泌部:由弯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
导管:细长的管道开口于皮肤表面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夏日的骄阳下呆一会儿就会感到浑身冒汗。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以前人们不知道汗水是怎么来的?现代医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真皮内隐藏着250万个小腺体,汗液就是从那里被输送到皮肤表面的。(Flash闪现汗腺组成,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汗腺分泌部周围的毛细血管,并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我们出的汗中绝大部分是水,还有无机盐和尿素。
夏天剧烈运动后,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盐渍,汗的味道是咸的!说明还有无机盐。有些人出汗后臭烘烘的,是因为汗中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当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剧烈运动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毛细血管中吸收了水、无机盐、尿素等物质形成汗液,再通过导管到达体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出汗有什么作用?
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出汗的利弊从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时间4分钟)。
生:有排泄作用!
生:调节体温的作用!
师乘势而问:如何实现的?(将问题深入)
生:汗的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对人体的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师:(点头赞许,同时播放Flash“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除了刚才说到的皮肤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体温外,汗液的蒸发也可调节体温,特别是在人剧烈运动时,肌肉活动释放的热量相当于安静时的10~15倍,此时光靠皮肤的散热已经来不及了,并且要是这些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的话,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腾,这时就要紧急开动全身皮肤的250万个汗腺,结果我们会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师:出汗有没有不好的地方?(转变话题顺便进行世界观教育)
生:大量出汗会使人体盐分流失,造成热痉挛,所以高温天气里,人们应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生:弄脏衣物,要求我们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过刚才我们讲了角质层是人体的保护屏障,如果角质层上划了一个口子,细菌病毒就该侵入我们的身体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了。所以同学们要注意了!!平时一定要要保持皮肤清洁,要养成常洗澡、勤换衣服的好习惯。减少病毒和细菌侵入身体的可能。

物质运输的器官


第2节运输物质的器官
二、心脏是“生命之泵”
教材分析
心脏是“生命之泵”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血液所以能在循环管道中不停地流动,就是依靠心脏有节律地舒缩活动,因此,心脏是运输物质的重要器官,也是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重点内容是心脏的结构,心脏有四个腔,与四个腔分别相通的8条血管以及两组瓣膜和其作用。难点是心脏的舒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流的关系。
学生分析
由于初一学生没学过脊椎动物心脏的知识,也没有血液循环的初步知识,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难度,不太好理解,所以首先让学生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这是基础,心脏收缩和舒张时,房室瓣和动脉瓣如何动作以及如何控制血流的方向是难点,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来突破,以便于学生掌握。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比传授他们知识更为重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心瓣膜的开关与血流方向的关系。
3.说出心脏的位置、心输出量的概念。
技能性目标
1.尝试解剖哺乳动物的心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运用心脏结构的基础知识,尝试分别向与心脏四腔连通的血管注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关注心脏健康的道理。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需要1课时完成。
课前准备
哺乳动物的新鲜心脏、解剖刀、镊子、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包括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引入:我校一位物理老师,因得风
湿性心脏病,瓣膜关闭不全而施行
心脏换瓣手术,但终因机体排异反
应死去。我们知道心脏一旦停止工
作就意味着死亡。据专家测定,心
脏平均每昼夜向全身大小血管输
送血液重达4吨,心脏为什么能够
永不疲倦地工作呢?
课题:二、心脏是“生命之泵”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心脏对人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兴趣。

请同学们体验自己的心跳。体验:用右手在自己胸部寻找心跳
的位置并描述心脏的确切位置。加深对心脏位置的了解。
讲解:请根据思考题观察哺乳动物
心脏。
思考:1.心脏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大小如何?2.如何分辨心脏的左
右、前后、上下?3.找出和心脏相
连的血管分别从各血管灌水,注意
有什么现象发生?判断哪些是动
脉?哪些是静脉?学生观察哺乳动物羊或猪的心脏,结合书本上的图辨别心脏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向不同的血管内灌水,发现有的水能够灌入心脏,有的水不能灌入,推测能灌入水的可能是静脉,因为静脉血管的血是流向心脏的,不能灌入水的可能是动脉,因为动脉血管的血是从心脏向
全身流的。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从表及里。
通过尝试从心脏的不同血管灌水,观察到不同的现象。让学生联系上一节课所讲内容,大胆推测哪些是动脉,哪些是静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过渡:人的心脏有哪些结构,我们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
们来解剖哺乳动物心脏。
演示:心脏解剖的方法。
思考题:
1.心脏分为哪几个腔?各个腔之间的关系如何?
2.不同的腔连通的是哪些血管?
3.观察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剪开
主动脉或肺动脉,你发现了什么结
构?思考它们有什么生理功能?
学生观察、解剖
学生边解剖边观察,结合心脏解剖示意图总结

1.心脏的四腔心房左心房
右心房相通
心室左心室相通
右心室
2.与心脏连通的血管:
上下腔静脉肺静脉

右心房左心房
右心室左心室

肺动脉主动脉
3.两组瓣膜房室瓣
动脉瓣根据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地逐个掌握,从而使形成的概念清晰、具体,易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直观教具可加深领会知识,同时学会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新的观察。

过渡:血液为什么会按一定方向流
动呢?(播放录象:心脏搏动、心
房、心室变化)学生观看录像并填表
心室容积室内压力房室瓣动脉瓣血液流动方向
心脏收缩

关闭打开心室
动脉
心脏舒张

打开关闭心房
心室
设疑、释疑是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回答,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小结: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过渡:心脏为什么会终生不停地跳动?
播放录像:心动周期图解
学生观察并填表:
收缩时间舒张时间
心室0.3秒0.5秒
心房0.1秒0.7秒
结论:因为心脏舒张时间比收缩时间长,从而使心脏得到很好的休息,因此
可以终生不停地跳动。分析归纳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虽然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为他们今后打下基
础。
提问:本节课的学习就到这,谁能对本节课作以总结?学生小节:本节课重点学习了心脏的位置、结构和作用。由于心脏的壁主要是由心肌构成,使其具有自动节律性,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的两组瓣膜的活动,控制血液
在血管中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练习:略。结合本节知识解决生活
实际中的问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400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