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史记选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选读》”,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史记选读》
成语、常用短语积累
一、成语
《太史公自序》
1.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4.名山事业:指不朽的著作。出处:“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5.善善恶恶: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含褒义
出处:“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6.一旦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出处:“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夏本纪》
1.劳身焦思:解释劳:费;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出处:“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鲁周公世家》
1.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出处:“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
2.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含褒义。出处:“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高祖本纪》
1.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含褒义。出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2.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含褒义,用于军事、政治等。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出处:“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4.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没有改变。出处:“诸吏人皆安堵如故。”
5.妒贤嫉能: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含贬义。出处:“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6.大失人望: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出处:“秦人大失望。”
7.啖以重利: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出处:“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8.雍容大度:文雅大方,有气量,有风度。出处:“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李将军列传》
1.霸陵醉尉: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出处:“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含褒义。出处:“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3.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出处:“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4.意气自如: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出处:“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5.没石饮羽: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出处:“汉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隐没不见。”
6.讷口少言: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出处:“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孔子世家》
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出处:“读《易》,韦编三绝。”
2.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3.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语法:动宾式;作谓语;指一言不发。
4.道大莫容: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出处:“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5.心向往之: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表示对人或事的景仰。解释: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出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管仲列传》
1.管鲍分金: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出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贪也。”
2.因祸为福:变坏事为好事。出处:“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屈原列传》
1.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用于称颂人。出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泥而不滓: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出处:“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3.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出处:“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4.爽然若失: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含贬义。出处:“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项羽本纪》
1.拔山扛鼎: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出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3.霸王别姬: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4.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出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5.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出处:“劳苦功高如此。”
6.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出处:“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7.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含贬义。出处:“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楚出,号为‘霸王’。
8.在此一举: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出处:“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9.作壁上观: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含贬义。出处:“及楚击秦,朱将皆从壁上观。”
10.才气过人: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出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1.蜂拥而来:象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出处:“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12.以一当十: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出处:“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13.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含褒义。出处:“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14.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出处:“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15.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含褒义。出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16.学书学剑:学文练武。出处:“学书不成,去,学剑。”
17.膝行而前: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出处:“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处:“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处:“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出处:“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冲冠。”
4.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处:“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含贬义。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6.价值连城: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贵重。出处:“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之遗赵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滑稽列传》
1.优孟衣冠: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含贬义。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庄五受到感动,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2.杯盘狼藉:狼藉:象狼窝里的草那样散乱。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酒饭后的杂乱样子。出处:“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3.参差错落: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出处:“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饮五六斗……八斗而醉。”
4.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处:“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乐极生悲: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出处:“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刺客列传》
1.燕市悲歌:以之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出处:“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2.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出处:“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
3.旁若无人: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出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4.切齿痛心:切齿:咬紧牙齿;痛心:形容心中极恨。形容愤恨到极点。出处:“此臣之日夜切齿痛心也。”
《秦始皇本纪》
1.定于一尊: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出处:“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2.刚戾自用: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同“刚愎自用”。出处: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3.是古非今: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出处:“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4.土崩瓦解: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出处:“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魏公子列传》
1.众人广坐:犹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出处:“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觽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2.一言半辞: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出处:“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3.急人之困: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出处:“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4.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出处:“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5.修身洁行: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出处:“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淮阴侯列传》
1.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信乃使万人行出,倍水阵。赵军望见,大笑之。”
2.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3.胯下之辱: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出处:“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跖犬吠尧: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各为其主。出处:“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5.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出处:“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出处:“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出处:“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8.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出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9.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出处:“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10.人自为战: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出处:“此所谓驱市人而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11.深沟高垒: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出处:“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12.万无一失: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出处:“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二、常用短语
1.轩辕天子(中华民族第一帝、文明之祖、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纪》
2.网开一面(夏桀荒淫无道,商汤想争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一天,商汤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无论从哪里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商汤对捕鸟人说:“哎呀,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被你捕光了。”说罢,便拆掉三面的网。并小声祷告:“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往左飞,愿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网里来吧!”诸侯和部落首领们听说此事,纷纷说:“商汤是一个好君王,他对飞禽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很快四十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于他。最后,商汤终于灭了夏。比喻对罪犯从宽处理,给罪犯一条弃旧从新的出路)《史记殷本纪》
3.焚书坑儒(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史记秦始皇本纪》
4.力能扛鼎(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指加害客人的宴会。)《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指没有脸面见家乡人。)《史记项羽本纪》
5.一败涂地及锋而试约法三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运筹帷幄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6.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7.一狐之腋出自《史记赵世家》
8.招摇过市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9.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10.毛遂自荐脱颖而出歃血为盟因人成事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11.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胶柱鼓瑟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一字千金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13.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14.背水一战肝脑涂地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5.鸡鸣狗盗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相关知识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薨hōng厚遗wèi执辔pèi馁虎něi韊矢lán
二、解释下列实词:
士无贤不肖——(无论)
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
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
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
遍赞宾客——(遍赞,引荐)
让魏公子曰——(让,责备)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
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
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
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
公子竟留赵——(终于)
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
三、文言知识归类
(1)找出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
(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 姐姐)
冠盖相属(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shèng 量词)
今有难(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名词做状语用铁椎)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3)指出词性活用的类型
品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袖藏;椎,用锤)
(名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词)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动词的使动用法)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
(名词作状语)
(4)一字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
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上,登上)
嬴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却秦存赵(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
(5)说明下列特殊句式
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
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判断句)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判断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2、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4、何功之有哉?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马上我们要学的《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特别欣赏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了解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1、魏公子
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
公元前259年秋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三、朗读并翻译每一段。
四、要点:探讨问题
(一)、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1、《史记》以事情反映人物个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说说信陵君的个性特点,再说说作者带有怎样的情感色彩?
(信陵君的个性特点:慧眼识人,尊贤下士,不畏强暴,急人所困。作者为信陵君列传,倾诉了个人浓烈的情感,通篇洋溢着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频繁杂芜,可写的东西一定千头万绪,但作者却做了怎样的安排?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3、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急赵国之困,却损害了魏国的利益,非忠臣之举,你怎么看?
(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申明大义,支持信陵君的救赵行为;第二是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或者出谋划策,或者参加行动,或者冒死窃符,都有一个“义”和“勇”字。这一类人物的刻画正面衬托信陵君。晋鄙的忠诚和疑惑,也是正面衬托信陵君。魏王的见识的浅陋,对强暴的畏惧从反面衬托信陵君。)
5、作者特别用心于某些描写,对下列加线处赏析评价: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衬托信陵君慧眼识人。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既表现朱亥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又为下文的大举动伏笔。
(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感冷淡仅于应酬,似有不满意之处,形成悬念,又使情节产生波澜。
(4)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泣”透现出信陵君的,仁心厚义。也表现出对这位大将的了解。
(5)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果”,补充出人物信守诺言。为什么自刭?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二是为杀晋鄙谢罪。)
(6)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可以看出魏王的某种悔悟。)
二、作业。

教后感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1)A、而公子亲数存之B、乃谢客就车
请数公子行日公子过谢侯生
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D、愿枉车骑过之
今公子故过之行过夷门
(2)A、公子引车入市 B、而公子亲数存之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已却秦而存赵
C、乃谢客就车D、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今有难,无他端
2、下列每组句子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直上载公子上坐 B、辞决而行
 屈平既绌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C、侯生果北乡自刭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厚币委质事楚 人穷则反本
3、下列加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从车骑,虚左B、为能急人之困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C、公子怪之D、侯生乃屏人间语
 遂救邯郸,存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4、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B、未之多见也
C、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D、何功之有哉
5、下列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C、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愤怒)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何功之有哉
A、句读之不知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此乃臣效命之秋也D、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的“立”相同的一组是()
例: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①臣乃敢上璧②左右欲刃相加③宁许以负秦曲④相如廷叱之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⑥毕礼而归之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⑨公子从车骑,虚左
A、①⑦⑨B、①③⑦
C、③⑥⑨D、③⑦⑨
8、下列句子中与“独不怜公子姊邪”“独”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A、独子无兄弟B、独畏廉将军哉?
C、计不独生而令赵亡D、独与老翁别E、鳏寡孤独
9、下列句子中与“不辞劳苦”“辞”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A、辞决而行B、无一言半辞送我
C、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D、臣等不肖,请辞去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何功之有哉/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B、如姬为公子泣/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嬴乃夷门守关者
11、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A、以公子为长者 B、胜所以自附于婚姻
C、实持两端以观望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2、“请救于魏”句式相同的一项()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B、何功之有 
C、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与“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此五霸之伐也B、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C、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D、何功之有哉
14、与“宁许以负秦曲”“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B、实持两端以观望
C、欲以客往赴秦军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5、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终不因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监狱门
B、侯生摄敝衣冠整理
C、公子执辔愈恭拉着缰绳
D、遍赞宾客赞扬
16、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公子闻之,往请请求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抱着关门
C、公子颜色愈和色彩
D、见其客朱亥,俾倪斜着眼睛看
17、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大梁夷门守关者/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今公子故过之
C、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而以公子为长者
1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与例句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例句:公子引车入市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引赵使者蔺相如
C、相如引车避匿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19、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A、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地名
B、吾攻赵,旦暮且下早晚间
C、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曾经
D、此五霸之伐也讨伐
20、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
A、我岂有所失哉过失、错误
B、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仇恨
C、而公子亲数存之慰问
D、矫魏王令代晋鄙假装
2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无所辞,顾未有路耳/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C、而公子亲数存之/请数公子行日
D、所以不报谢者/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畏廉将军哉
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乃谢客就车
C、而公子亲数存之/遂救邯郸,存赵
D、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却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却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1、(1)B辞别(A、数:屡次计算C故:故意特意D、过:拜访,路过)
 (2)D方法(A、引:拉 邀请B存:慰问使保全C就:上成就)
2、D(反——返)A、坐——座绌——黜B、决——诀濯——浊C、乡——向质——贽
3、A、从立:使动(B、急:意动袖:名词作动词C怪:意动存:使动D屏:使动椎:名词作状语)
4、C、(其它为宾语前置句)
5、D6、A7、D8、B9、C10、D11、C12、A
13、A14、B15、B16、D17、D18、C19、B20、B
21、B22、D23、B

《〈论语〉选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选读》”,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论语〉选读》
一、几点思考
1.试题取材范围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
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2.《〈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④轻视《论语》名句
2.文本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3.解题思路混乱;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哉若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三、复习策略
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
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与讲解,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友情附送: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
1.《2009年浙江省高墙考试说明》中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略(参见《考试说明》)

2.杭州一模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
参考答案: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4.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4.(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分)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分)
参考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

5.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24.“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6.浙江温州2008学年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2.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看法及分析略。

7.宁波市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卷高三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24.(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

8.浙江省绍兴市一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4.上面的文字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此你有何评价?(50字)
参考答案:因材施教(1分)评价:略观点1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

9.金华十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2分)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3分)
参考答案:23.(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10.温州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其为“仁者”。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而不是。
参考答案: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4分)

11.诸暨市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4.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
参考答案: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12.杭州高级中学2009年第6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24.(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24.(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13.学军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11.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4分)
参考答案:10.(2分)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11.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14.学军中学第六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3.从所读文字看,孔子热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回答。
参考答案:23.(4分)要点:(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2)从政的高度自信(3)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5.2008学年浙江省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衍文:
产生原因:
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6分)
参考答案:13.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2分)

16.2009届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4.(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
参考答案:24.(1)以德治国(1分)(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17.浙江2009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3—24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23.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2分)
24.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孔子为什么这么说?(2分)
参考答案:23.答案要点: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和“好学”各1分)
24.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1分)。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贤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分)。

18.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参考答案: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这正所谓任重道远。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19.浙江省松阳一中2009年高考高三语文测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佛肸月个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县的县官,当赵简子攻打范中行,围攻中牟县时,佛肸背叛了范中行,同时坚守中牟县抵抗赵简子。磷:薄损。缁:黑色。匏瓜:指不能实用的苦葫芦。
23.孔子是先秦时期哪个学派的创始人?请再写出一个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分)
24.上述对话中,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23.儒家;孟子(或荀子)24.孔子的回答体现了既要经世致用,又要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

20.浙江省上虞市2008学年高三第二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测卷
阅读《论语》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24.下面《论语》名句是对教学的认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和启发。(4分)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答案:略

21.2008学年金丽衢十二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3.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分)
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
24.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23.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24.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22.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3.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4.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参考答案:23.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24.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23.2008学年浙江省丽水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参考答案:20.(赋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各为2分)
参考:(1)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
(2)我们长期以来对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到位的。事实上,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为无权无势的“穷人”“正名”,即赋予道义上的合法性,它与《论语》里的另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异曲同工。简言之,孔子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

24.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第7次月考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4.(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24.(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25.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参考答案:24.(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26.浙江省湖州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
24.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参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27.浙江省新昌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第一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二则: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第三则: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第四则: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第五则: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②》)
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中。②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之间被人围困于荒野中,情势危险,粮食也断绝了,有弟子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
24.上述文字,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对颜渊的评价,也有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⑴读经典,应该读出对现代的启示意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称赞颜回在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不动摇追求,这十分难得,而对现代人而言,我们应该还能从中读出对今天有益的启示来,你能列举一条吗?(2分)
⑵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你认为孔子如此悲伤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上述语段回答)(4分)
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28.浙江省东阳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4.“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24.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
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论语选读1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选读1,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㈠教学导航:
⒈认识孔子所说的“雅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⒉认识交际语言讲究技巧的重要意义。
⒊积累一些文言诗词。
㈡导入:语言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心灵的外观。“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对语言的的重视是孔子尚文思想中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支配人的语言的应该是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㈢解题: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讲究言辞语调,就会远离粗俗与乖戾。
【8.4】
基础知识归纳:
①贵:重视
②动:整肃
③容貌:仪容举止
④颜色:相貌<古义>
色彩<今义>
⑤鄙倍:粗野乖张。鄙。粗野,鄙陋。倍,通“背”,乖戾。
⑥笾豆之事:礼仪的细微末节。
⑦有司:掌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章节解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引出话题的作用。君子在道德上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强调了礼对举动容貌方面的指导作用;二是“正颜色,斯远信矣”,强调了礼对外在表情和内在感情方面的指导作用;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了礼对语言语气方面的指导作用。礼养于中则行于外。打好礼的思想基础,言谈举止就会合于礼。这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15.8】
章节解析:可与言,就是可以与他谈论学问道德,遇到可以与言学问道德的人,而不与他谈论,便不能在德学上与他互相切磋,当面错过一个可以交谈的人,这叫做失人。
反过来说,遇到不可与言的人,而与他交谈,无论言学问,言道德,都是浪费言语,这叫做失言。
知者,就是智者。失人,失言,都是不智。智者有知人之明,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举例说明:历史上范睢见秦昭王的故事。秦昭王向他请教一次,两次,他都不说话,使推荐他的人很难堪。范睢说我提出来的计划,贡献出来,可以使秦国马上富强,国际间称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没有专心一意来听我的计划,所以不能讲。推荐的人后来再向秦王报告。因此第三次见面,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单独和范睢见面,很客气的求教。范睢一篇话就把秦昭王说动了,立即发表他当首相。在战国的时候,这一类的事情很多,这就说明了“说难”。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间也是这样,正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当然倒楣,这是时机不对。我们看到许多年轻朋友,做人家的干部,在长官那里碰了大钉。回来,一肚子牢骚。其实那个长官今天也许有件别的事情,心里正在烦,做干部的跑进去,报告不相干的事,乃至与他心里的事有关连,就正好触上了霉头。所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说话真难。这是要有许多人生经验累积起来,才会了解的。学校里同学之间相处,社会上同事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说的不是时候,结果意见相左了。
【16.6】
基础知识归纳:愆作过失讲,随侍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谓之躁。郑康成注:「躁,不安静也。」例如君子未问,自己就先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郑注从古论语作躁,释文说,鲁论读躁为傲。话当说而不说,谓之隐。孔安国注:「隐,不尽情实也。」如君子已问,就应当把话明白的说出来,如果不说,这就犯了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颜色就说话,谓之瞽。集解周先烈注:「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颜色表示意向,不看君子颜色而言,犹如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这三种过,不但不能对君子,即对任何人都不能犯,但犯于君子更为严重。譬如过去外交界办外交,都在宴会上。清末政治腐败的时候,工商业或政治买卖,都在妓院里办交涉。例如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与曹锟贿选的那个阶段,有人在北京妓院里看到一个署名沧海道人的感事诗,其中警句很多,他口头念给我听,事隔多年,可惜我也忘了,到现在还记得其中有一首说:“燕市谁收骏骨才,昭王爱士亦堪哀。缠头一掷中人产,浪筑黄金作债台。”这是何等伤心国事的话!北洋政府靠借外债来作政治买卖,结果,那些发了选举财的大爷们,又把钱花在妓院中去。所谓缠头一掷千金,已过中产人家的花费,结果是国民背上外债,永远还不清。
【11.4】
基础知识归纳:
①为:做
②长府:鲁国库藏名
③仍:沿袭
④旧贯:过去的事例
⑤如之何:用于短语“如……何”表示“对待……怎么样
释疑解惑:孔子为什么说闵子骞“言必有中”,一说就切中要害?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库如若钙质,则违背礼制,有僭越之嫌,同时加重赋税,增加百姓负担。子骞反对违背礼制,认为应有利百姓
二是回答有艺术性,先是一个肯定句“仍贯旧”,接着巧妙的缓和语气,改为无疑而问“如之何”,接着马上补充一个语气坚决的的反问句“何必改作”。语言跌宕,松紧有致,语气舒缓自如恰到好处,这样容易使自己的言论得以顺利采纳。
第二课时
【14.25】
基础知识归纳:
①夫子何为:“何为”应该是“为何”,宾语前置句式
②寡其过:寡,减少
③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使,派遣
章节解析:
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很想少犯错误,但未能做到。这里包含了伯玉老先生做事谦虚谨慎,事后省自身克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怨自艾的的愧疚心理。这是怎样的高风亮节啊!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践履笃实,光辉永驻,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
使者的话既谦虚又简约,家臣越是这样,越能见主人贤德的修养。使者是个既了解主人人格有善于辞令的人,所以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反复赞美道:“是个好使者!”“是个好使者!”
【7.15】
基础知识归纳:
①为:帮助
②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为推让君位而先后出走。这里自贡借伯夷、叔齐兄弟互相让位,试探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位一事的态度。
③求仁而得仁: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成全了孝悌,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这样说。
④求仁得仁,又何怨:宾语前置
章节解析:
卫国国君辄即为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14.8】
基础知识归纳:
①草创:写草稿
②讨论:研究议论
③行人:官名。负责出使外国
④修饰:增删字句
⑤润色:指加以文采
章节解析“
裨湛、子羽、子产、世叔,这四个人都是郑国大夫。这四个人在写作方面各有所长:裨湛长于草拟,世叔长于探究,讲义理;子羽长于修饰,作剪裁;子产长于润色,加以文采。郑国出台辞命,经四位贤人之手,集四人之长,审慎周密,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应对诸侯,鲜有败事。
孔子以赞美出台辞命这种用人方法,告诉人们:人多智慧多,集思广益,各取所长,付诸实践,益于成事。
【15.41】
章节解析:
本章节是孔子的言语观。“辞达”是通情达意,不尚文饰辞藻,朴实无华,唯达意即可,说话说的准确,一语中的。
释疑解惑:
孔子既说“辞达而已”,又赞成郑国外交辞令制定注重文采修饰,不矛盾吗?
孔子重视语言不尚文饰,朴实无华,话说到点子上,一语中的。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说话要看对象,有技巧。郑国在春秋时夹在秦晋齐楚四个大国之间,长期活在夹缝之中,内理政务,外需周旋,需要严密周详而文采斐然的外交辞令。因此,在起草外交文书时,需要十分慎重,这对我们我们现在也有启示作用。

〈论语〉选读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选读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论语〉选读教案

一、几点思考

1.试题取材范围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2.《〈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

1.名句默写(填空)

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④轻视《论语》名句

2.文本探究(简答)

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3.解题思路混乱;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6.文字表达不通顺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哉若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三、复习策略

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

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

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

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

值得关注:仁、义、礼、乐、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学生能脱离教材说得清吗?

5.要模仿样卷,针对性地或选择或原创或整合一些好题,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与讲解,加强应试技能的训练;

6.要加强解探究题的格式规范化指导,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o探究题具有拓展性,但须告诫学生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飙。

o探究题答题具有论辩性,要先总说自己的观点,再分说理由,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来阐释。

7.不要忽视了每篇课文后的那道探究题,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据你的研究,有选择地覃研十课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引领学生沿着字词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释三能评。

友情附送: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

1.《2009年浙江省高墙考试说明》中样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略(参见《考试说明》)

2.杭州一模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2分)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

参考答案: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4.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4.(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分)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分)

参考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

5.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5.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24.“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6.浙江温州2008学年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2.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看法及分析略。

7.宁波市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卷高三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24.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1分)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24.(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3分)

8.浙江省绍兴市一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4.上面的文字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此你有何评价?(50字)

参考答案:因材施教(1分)评价:略观点1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

9.金华十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2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2分)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3分)

参考答案:23.(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2)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

10.温州中学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其为“仁者”。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而不是。

参考答案: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4分)

11.诸暨市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4.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

参考答案: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12.杭州高级中学2009年第6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24.(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24.(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13.学军中学2008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0.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11.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4分)

参考答案:10.(2分)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11.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14.学军中学第六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几章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3.从所读文字看,孔子热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回答。

参考答案:23.(4分)要点:(1)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2)从政的高度自信(3)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15.2008学年浙江省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

衍文:

产生原因:

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6分)

参考答案:13.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2分)

16.2009届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4.(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分)

参考答案:24.(1)以德治国(1分)(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17.浙江2009届高三六校联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3—24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23.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2分)

24.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孔子为什么这么说?(2分)

参考答案:23.答案要点: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和“好学”各1分)

24.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1分)。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贤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分)。

18.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参考答案: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这正所谓任重道远。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19.浙江省松阳一中2009年高考高三语文测试卷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佛肸月个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县的县官,当赵简子攻打范中行,围攻中牟县时,佛肸背叛了范中行,同时坚守中牟县抵抗赵简子。磷:薄损。缁:黑色。匏瓜:指不能实用的苦葫芦。

23.孔子是先秦时期哪个学派的创始人?请再写出一个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分)

24.上述对话中,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3分)

参考答案:23.儒家;孟子(或荀子)24.孔子的回答体现了既要经世致用,又要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

20.浙江省上虞市2008学年高三第二学期期初教学质量调测卷

阅读《论语》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24.下面《论语》名句是对教学的认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和启发。(4分)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2.有教无类。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答案:略

21.2008学年金丽衢十二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3.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分)

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

24.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23.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24.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22.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3.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

24.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参考答案:23.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24.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23.2008学年浙江省丽水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参考答案:20.(赋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各为2分)

参考:(1)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
(2)我们长期以来对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准确的,起码是不到位的。事实上,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为无权无势的“穷人”“正名”,即赋予道义上的合法性,它与《论语》里的另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异曲同工。简言之,孔子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

24.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第7次月考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4.(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看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2)你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24.(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25.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参考答案:24.(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26.浙江省湖州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

24.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参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

27.浙江省新昌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第一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第二则: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第三则: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第四则: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第五则: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②》)

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中。②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之间被人围困于荒野中,情势危险,粮食也断绝了,有弟子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

24.上述文字,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对颜渊的评价,也有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⑴读经典,应该读出对现代的启示意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称赞颜回在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不动摇追求,这十分难得,而对现代人而言,我们应该还能从中读出对今天有益的启示来,你能列举一条吗?(2分)

⑵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恸哭,你认为孔子如此悲伤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上述语段回答)(4分)

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28.浙江省东阳中学2009年3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4.“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24.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

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206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