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谏太宗十思疏》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M.JAB88.COm/p>《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要点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典型史实:魏征刻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重点句解读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体会本文“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殊的美感。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反馈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长(cháng)者浚(j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正身黜(chǔ)恶
C.克终者盖(gài)寡董(dōng)之以严刑
D.垂拱(gòng)而治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句子中划横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划横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忧懈怠,;惧谗邪,。
②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唐太宗封之为,文集有。疏,是的一种专用文体。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划横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
9.下列句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⑦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1.A2.D3.A4.B5.略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7.A8.A9.B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11.C12.C13.A14.A(三者是同一人)

精选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要点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典型史实:魏征刻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重点句解读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体会本文“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殊的美感。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反馈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长(cháng)者浚(j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正身黜(chǔ)恶
C.克终者盖(gài)寡董(dōng)之以严刑
D.垂拱(gòng)而治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句子中划横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划横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忧懈怠,;惧谗邪,。
②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唐太宗封之为,文集有。疏,是的一种专用文体。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划横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
9.下列句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⑦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1.A2.D3.A4.B5.略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7.A8.A9.B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11.C12.C13.A14.A(三者是同一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黜恶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
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二、补充注释

1.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cháng,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流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2.戒奢以俭。以:另一种解释是把“以”看作介词;“戒奢以俭”意为“用节俭来戒掉奢侈”,也通。

3.诚能见可欲。“诚能”二字是贯穿整个“十思”的,即“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的意思。

4.三驱以为度。三驱:另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三驱”是狩猎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认为“三驱”指为了三个目的而狩猎:一供祭祀,二享宾客,三充君之庖厨。比较优长,还是以课本中的注释较符合文意。

三、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

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布置作业

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yú同“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岂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着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字词: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措词

1.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指表面上。心:指内心里。

2.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

3.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大的位置。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可行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安逸的环境。危:危险的情形。

4.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穷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长:长远。

克终者盖寡终:坚持到底。

5.形容词使动用法

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宏兹九德弘:使……光大。

何必劳神苦思劳:使……劳累。:使……辛苦。

6.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7.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忧:以……为忧,担心。

8.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顺承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表反问语气,呢。

重点实词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方位状语作名词,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地位低下的人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

当: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哪里。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所能养生的。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

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固: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巩固。

②据秦孝公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坚固······。

③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本来,原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实在。

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国家的基础。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义:重大。今义:景色。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乐:意动,以......为乐。

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今义:泛指祭祀用品。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形同陌路。今义:走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184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