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2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2”,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2

第6课春秋争霸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
位霸主,理解越王勾践为什么能够从失败到称雄天下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对管仲改革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归纳概括能力。学习城濮之战,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齐、越等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
作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当今的改革开放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推
动我国综合国力的进步,更进一步认识到我们要学好知识,投身改革,顺应历史发
展的潮流。通过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学生接受又一次发奋图强,坚
忍不拔的思想教育。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_年。
2.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先
后做过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3.位于今山东北部的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政治家管仲为相,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4.齐桓公死后,齐国力量衰弱,晋国和楚国争夺中原霸权的斗争激烈起来。晋楚军队在____
进行决战,楚军战败,之后楚庄王开始了他的争霸事业。

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春秋时期群雄并起的年代。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诸侯国国君,
你将会效仿哪位霸主,采取积极的措施,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并成就自己的霸业呢?

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哪一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夏朝时期B.商朝时期C.西周时期D.春秋时期
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居最高地位。平王东迁后,诸侯
根本不听周天子的命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故选D。
2.春秋时期,诸侯称霸一时,其中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秦穆公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
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A。

1.孔子根据鲁国历史编写了《春秋》,后来就以春秋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春秋开始于()
A.公元前475年B.公元前476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
2.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争霸战激烈,呈分裂趋势D.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
3.以下内容,和管仲改革无关的是()
A.改革币制B.改革内政C.发展和平D.改革军制
4.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周天子都派人参加,这说明了()
A.这两个诸侯国得到了小诸侯国的拥护
B.周天子非常尊敬这两个诸侯国的国君
C.这两个诸侯国有很高的地位
D.他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确认
5.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苦思焦思,置胆于座,
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位国君是()
A.吴王夫差B.齐桓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6.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①楚庄王饮马黄河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A.③①②④B.④②①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①
7.下列春秋时期成语与人物对应的四组,错误的一项是()
A.退避三舍——晋文公B.楚庄王——一鸣惊人
C.吴王夫差——问鼎中原D.勾践——卧薪尝胆
8.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

(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请结合实例说明。

(4)通过齐桓公称霸的事件,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第7课战国争雄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
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时期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
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1.春秋之后,我国进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指的是从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_年。
2.战国时期,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3.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随着经济的发展,_______兵器得到改进,______兵器
出现,________和_______取代兵车成为主要的兵种。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
争夺空前激烈。战争的规模往往很大。发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等著名战例。人们也
更加重视对军事的研究,涌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等著名的军事家。

学生甲说,坑杀赵国四十多万降卒,秦将白起手下至少要有八十多万人。他上哪儿
找那么多人?由此看来,史书记载未必可靠。学生乙说,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
降卒四十多万人,真够很毒的﹗请问他们谁说的有道理?

1.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齐国B.晋国C.吴国D.宋国
此题旨在考查对战国七雄的掌握。晋国曾是春秋时期一霸,但后来赵、魏、韩三
家分晋后,晋不再存在。吴国是春秋一霸,但后来被越国所灭。故选A。
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②争霸的结果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中一些国通过改革加强自身力量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加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一方面加剧了人民的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故选A。


1.下列国家,既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又在春秋时期称过霸,还是战国七雄之一,这
个国家是()
A.齐国B.秦国C.楚国D.赵国
2.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是()
A.齐国B.晋国C.楚国D.秦国
3.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B.步兵和骑兵C.水兵D.藤甲兵
4.战国时期促使兵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军事家的思想发生了变化B.作战环境发生了变化
C.统治者的个人喜好D.经济的发展
5.“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
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B.魏国和赵国C.秦国和楚国D.秦国和赵国
6.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著名战役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涿鹿之战③围魏救赵④长平之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西的是诸侯国是()
A.燕国B.赵国C.魏国D.秦国
8.除了战争外,下列事件中成为战国纷争重要内容的是()
A.定期朝拜周天子B.抵御少数民族进扰
C.合纵和连横D.争夺霸主地位
9.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
A.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大B.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C.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小D.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大

第8课商鞅变法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
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商
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分
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了解以秦孝公
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学生
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战国前期,_______的普遍使用和_______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___________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废除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的标志、疆界,国
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____________。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
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
_________。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军功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
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___________。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相互监督。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_______和_______改革。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
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
展。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
物质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
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
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擒公子卯,
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地,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最终被车裂而死。有人说,商
鞅死了,其变法也最终失败了,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1.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此题旨在考查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
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故选A。
2.(2006山东泰安)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A.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B.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
C.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D.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A、
B、D明显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

1.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B.限制商业活动C.增强秦国实力D.废除旧贵族特权
2.商鞅变法使秦成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其措施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A.奖励耕战B.允许土地私有C.推行县制D.废除旧贵族特权
3.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特权打击最大的一项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建立县制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商鞅变法时期,秦国有两个人,甲出身平民,在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乙出身贵族,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未有寸功。按照商鞅变法的有关法令,对甲乙
二人的政策应该是()
A.甲乙二人都得到赏赐的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
B.甲乙二人都不能得到任何赏赐
C.甲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乙却得不到
D.乙得到爵位或官职、土地和房宅,甲却得不到
5.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奖励耕织B.推行县制C.严明法令D.奖励军功
6.“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鼓励农民耕织B.按军功授爵C.承认土地私有D.实行连坐法
7.秦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重视兴修水利B.秦王能力很大C.地理位置优越D.实行商鞅变法
8.商鞅变法中,对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改革土地制度B.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D.严明法令
9.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
斗,乡邑大治……
材料二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写道:“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
天下……虽得天下,旋蹱灭亡。”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什么不同?

(2)你同意哪种观点?请什么其理由。

(3)当今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之处?

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朝的统一

1.识记与理解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通过动手制作战国时期各国的不同形状货币,掌握历史事物的模仿制作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及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展示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统一乃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学生讨论及思考统一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统一的重要作用,及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1.战国末年,国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2.秦王执掌大权后,制定克敌制胜的策略,从年至年经过10年征战先后灭亡六国。
3.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攻灭的是?。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
5.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员有、、,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秦朝从中央到地方主要官吏产生的办法是。
6.秦统一全国以后,全国通行的货币是,全国通用的文字是。

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例1.(2008泉州丰泽区)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节目曾对右图中的历史人物进行过评述,下面说法最适合他的是
A.他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B.他推行大一统措施,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C.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D.他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A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例2.(2008长沙)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
首先要弄清“京”字是小篆,而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是在秦朝,所以答案应是A。

1.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①④⑤⑥C.③④①②⑤⑥D.④⑤①②③⑥
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是()?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
3.秦朝的都城在()
A.咸阳B.洛阳C.邯郸D.临洮
4.下列不属于秦朝中央政府官职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5.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
影响。秦朝中央政府负责监察的官职是()
A.丞相B.皇帝C.御史大夫D.太尉
6.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吏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7.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皇帝
8.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州县制D.王国制
9.秦朝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海贝B.铜贝C.“半两”铜钱D.刀形铜钱
10.秦统一后使用的全国性规范文字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11.皇帝的称呼始于()?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12.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建立皇帝制度B.统一货币C.统一文字D.统一语言
13.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秦琅邪石刻上的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请回答:(1)两幅图反映了秦统一后的什么措施?实行这项措施的原因是什么?

(2)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统一后,把什么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什么文字。

(3)材料二中提到的器械一量,指的是什么措施?

(4)这些措施的颁布有何作用?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1.识记和理解:
记住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理解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能力与方法
培养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培养正
确的价值观。

1.秦始皇“焚书”是在公元前。
2.公元前212年,在咸阳郊外被活埋的除了儒生外,还有,历史上把它叫做。
3.秦朝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主要有、、。
4.秦朝的第二代皇帝是?。
5.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前年,领导人是和。他们在即今天的发动了起义。
6.公元前年,率领的起义军进入关中,逼近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在历史课上,小文发言说:“陈胜、吴广所以起义,是因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才揭竿而起的,如果说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试结合所学史实评析这一观点。

例1.(2006年湘潭市)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地点是()A.陈B.沛县C.大泽乡D.渔阳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他们是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的。故选C
例2.(2008年芜湖)“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B.秦和春秋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
B首先要弄清题目中两个成语的来历。“破釜沉舟”这一典故出自秦末项羽的巨鹿之战中,“卧薪尝胆”是出自春秋末期吴楚争霸中越王勾践发奋图强,最终打败吴王成就霸业的典故。所以答案应是B。

1.下列不属于秦的暴政的是()
A.统一文字B.焚书坑儒C.大兴土木、营造皇陵D.刑罚残酷
2.秦朝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主要有()
①沉重的赋税②繁重的徭役③繁重的兵役④残酷的刑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地点属于今()
A.河南B.陕西C.河北D.安徽?
4.陈胜、吴广起义军建立张楚政权是在()
A.大泽乡B.陈县C.戏D.巨鹿
5.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开始于()
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13年C.公元前210年D.公元前209年
6.秦末农民战争的发起者是()?
A.陈胜、吴广B.刘邦C.项羽D.赵高?
7.率军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的是()
A.陈胜B.吴广C.项羽D.刘邦
8.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谁投降,宣告秦朝灭亡?()
A.陈胜B.刘邦C.项羽D.吴广?
9.显赫一时的秦朝仅存在了()
A.16年B.15年C.17年D.20年
10.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和秦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引起封建知识分子的不满B.秦的统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C.秦灭六国,引起人民不满D.秦的暴政
11..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中A、B、C、D后边的横线上填上与图中A、B、C、D代号相应的地名:?
12.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对秦始皇的印象如何?评述一下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识记和理解
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及西汉都城,汉武帝在都城创办的学校。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地的影响。
2.能力和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培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初步掌握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培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年,西汉的建立者是,(姓名)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2.向皇帝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皇帝是。从此确立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3.汉武帝在兴办太学,主持教学的是?。
4.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了,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
5.汉武帝规定全国通用的货币是,它与秦“半两”钱同为钱。
6.汉武帝在打败匈奴之后,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管辖从今甘肃至一带辽阔地区。

假如你是一名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西汉王朝采访汉武帝的记者,你可以向汉武帝提四个问题来了解西汉的大一统格局,你会问哪四个问题?请你设计出四个问题,并试着分析出汉武帝可能做出的回答。


例1.(2005年安徽)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大一统”的措施,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长安办太学,让博士主持教学,招收“弟子员”。因此选C。
例2.(2008年南京)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盐铁官营
B秦始皇规定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汉武帝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故选B。

1.汉朝进入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2.“认为上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上述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B.老子C.董仲舒D.韩非子
3.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是在都城()
A.咸阳B.长安C.洛阳D.益州
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是指()
A.法家和墨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诸子百家D.道家和兵家
5.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共同点是()
A.打击儒学B.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文化思想专制现象D.弘扬中国最先进的文化
6.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始于()
A.战国时B.春秋时C.秦朝时D.西汉时
7.西汉前期严重影响国家统一的问题是()?
A.财政问题B.农民造反问题C.王国问题D.民族分裂问题
8.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A.削弱王国的力量B.加强王国的力量?
C.扩大王国的权力D.剥夺王国的权力?
9.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雄厚财力支持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B.兴办太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
10.汉武帝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有?
①颁布“推恩令”②实行盐铁专卖③统一发行五铢钱④推行郡县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1.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管辖区域是()
A.五岭以南B.西南夷地区
C.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D.海南岛
?12.把“西南夷”地区(包括海南岛)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使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的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指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的“孔子之术者”指的是什么?
(3)如果你是当时一位官宦子弟,你可以在什么地方读书?你使用的主要教材会是什么内容?
(4)如果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政治家,你会劝说他接受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政治主张来治理国家?M.JaB88.Com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1.识记和理解
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2.能力和方法
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运用和制作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狭义的西域是指。
2.为了夹击,汉武帝派出使西域。
3.玉门关和阳关位于今天的省境内。?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从出发。
5.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内地精美的和
等产品,先进的和技术传到西域。
6.西域是指今天的地区,它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是在公元前年,当时西汉政府设置了。

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例1.(2006年玉溪市)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A.张骞B.玄奘C.马可.波罗D.鉴真
A从题干可以看出“开辟域外交通路线”、“形成丝绸之路”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张骞。故选A。
例2.(2004年新疆)东突恐怖势力企图分裂新疆的行径不得人心,下列史实充分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A.汉武帝派张骞前去大月氏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D.汉武帝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今新疆在汉朝称西域,西域正是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是在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因此此题答案应选C。

1.狭义的西域是指()
A.今西藏地区B.河西走廊
C.今西北地区D.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2.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称为()
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
3.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B.与西域各族通好?
C.准备设立西域都护D.开通丝绸之路?
4.西汉前期,威胁西汉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
A.匈奴B.大月氏C.羌族D.乌孙
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始于()
A.公元前202年B.公元前138年C.公元前126年D.公元前119年
6.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有关的史实有()?
①奉汉武帝之命出使②第一次经历了13年艰辛
③西域各族不愿与汉朝往来④乌孙派使者到长安致谢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张骞出使西域后,由西域传到内地的是()
①骏马②音乐③舞蹈④魔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8.汉朝时内地传入西域的技术主要有()?
①铁器制作②骏马③打井技术④音乐舞蹈?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9.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A.秦朝B.西汉C.东汉D.战国
1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1.西域都护的职责有()
①管理西域的军事②管理西域的政治③保护商旅往来④加强汉与匈奴关系的中转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2.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可用于灌溉又可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灭六国后B.张骞通西域后
C.班超通西域后D.西域都护设置后
13.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皆称博望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联系课本知识,请回答:
(1)此处的“张骞凿空”是指什么事件?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西北国何时“始通于汉”?
(3)为管理西北国加强其与内地交流,汉于何时设立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1.识记与理解
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大致走向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
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通过识图培养
学生观察能力和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2.能力与方法
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
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相关史料图片的识读,了解汉朝与朝鲜、日本交流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
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1.一条以_______为起点的重要商路,经过_______和今________,翻越_______,通向西
亚和欧洲。在这条商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________,所以叫“丝绸之路”。
2.汉朝时,以______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
3.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东汉政府接
待了来使,汉光武帝赠给“____________________”金印一枚。
4.公元97年,在西域的东汉官员班超派部属_____出使_____,到达_______,没继续前行。
5._____年,____________派使臣访问______,这是_____与______第一次直接交往。

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联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
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请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是()
A.大秦遣使来汉B.张骞出使西域C.班超出使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
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时间“西汉”二字,
A、C、D三项都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故选B项。
2.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下列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
A.张骞通西域B.玄奘西行C.鉴真东渡D.马可波罗来华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张骞通西域,使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远地
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物质
生活。故选A项。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
A.长安B.成都C.洛阳D.西域都护府
2.“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张骞B.卫青C.班超D.甘英
3.“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
主要是因为( )
A.汉朝向外输出的最重要的物资是丝绸,影响深远,该名称准确生动
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便于记忆
D.张骞通西域后丝绸的西运,故命此名
4.汉朝时期,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5.中国与日本交往有了文字记载,始于()
A.周朝时B.秦朝时C.西汉时D.东汉时
6.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着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被作为中日友好交往的
历史见证物。这枚金印是汉朝哪位皇帝赠给日本的?( )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光武帝D.汉景帝
7.下列被东汉官员班超派遣出使大秦的是()
A.卫青B.霍去病C.张骞D.甘英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
A.大秦B.欧洲C.印度洋D.波斯湾
9.标志着欧洲国家同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班超经营西域C.甘英出使大秦D.大秦遣使来汉
10.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B.“海上丝绸之路”C.“南方丝绸之路”D.“西方丝绸之路”

相关知识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2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第7课 战国争雄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战国七雄”
观察地图,谈发现。然后引出: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细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
读教材“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成语?
简述长平之战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突破难点。
三、合纵与连横
阅读教材:何为纵、横?
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
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朝秦暮楚”。
认真听讲,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四、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第8课 商鞅变法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最大?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回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响,合纵与连横。
回忆发言。
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谈分的影响。
仔细看图回答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
写心得与疑问。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准确把握教材

第10课陈胜吴广起义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史上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诽谤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三、教学突破:指导学生读图,找出西域的大致范围、张骞通西域的时间、出发点、最远点、所经国家、主要任务,让重难点知识在一张图上凸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西域风情的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课文。

一、播放影片,引入情景
谈话: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
二、西域
1、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
三、张骞出使西域
1、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材68页的内容,了解汉武帝招募人出使西域的原因。(学生阅读找出答案)
2、出示张骞头像的投影或者图片,简略告诉学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的时间、出发地点、任务、主要经历、返回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有大致了解,并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9页辅栏内容,了解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的危险经历。
4、简单介绍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与第一次比较加深印象)
四、西域都护府
1、向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密切,西去东来的人员增多,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进一步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加强,各民族往来频繁,为了保护商旅、管辖西域的政治军事,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域都护府的位置,明白其设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3、结合一系列成果,组织学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并分析评价张骞。
(意义:具有开创性,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往来,为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奠定了基础。张骞敢为天下先,不辞辛劳,冒着生命的危险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西汉政府交给她的任务,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了解及后来的管辖。张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本课总结:本课讲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内地与西域的交流,也促进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的史实。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3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3”,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3课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重点:1、丝绸之路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一、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找出来并回答)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
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
1、导入:了解了陆上通道及丝绸之路,接下来了解一下对外交流中的海上通道,它们在哪里呢?
2、设疑过渡:请大家想一想,去日本、朝鲜不能走路吧,也不能象在丝绸之路上那样骑骆驼骑马吧,那当时的人们怎么去的呢?(学生回答:船)同学们说得对,是坐船去的,那么是坐的什么样的船呢?
3、出示东汉陶船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两汉的中日、中朝来往也可以在陆地上开展。
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勾出主要内容。展示东汉疆域图。(学生阅读书74——75页的内容)
5、导引:观察下这幅图片,找一找东汉的都城洛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
6、肯定学生的观察成果,提问: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说是东汉光武帝赠了日本列岛南部的委奴国的使节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而这枚金印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今天老师把这个金印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来看看。简略介绍相关故事,可向学生略讲金印上的字体,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汉与欧洲的往来
以丝绸之路的走向引入再次演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告诉学生,公元97年,东汉派甘英出使大秦,116年,大秦使者回访东汉。(回忆所学知识,联系课件找出大秦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大秦就是古罗马,而条支海就是今天的波斯湾。请学生阅读课文最后部分了解相关知识。
五、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探讨两汉对外交流的作用与意义。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请几个学生将三国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
2、曹操势力的膨胀:再读教材,归纳。三点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先请学生一起朗诵曹操诗《龟虽寿》,再请一个学生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最后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课堂小结
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写心得与疑问。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识记和理解:了解孙吴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记住魏温船队到达夷洲,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西南地区得到开发。简要了解三国到南朝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记住健康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及开发的原因条件。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交流和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认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难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的史实较多,容易混淆。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归纳回答。
讲授新课
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
1、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那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两个政权分别位于祖国的哪个位置?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
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原因和表现)
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
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
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
结合教材辅栏88页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
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
5、诸葛亮治蜀:措施和结果,讲解七擒七纵、南中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二、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
1、老师介绍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南方东晋南朝的相对稳定导入
2、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教师提问: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异同?
4、教师问: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总结,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
结合今天的环境问题,讲围湖造田
5、问:从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给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讨论课堂,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了解鲜卑族拓拔部强大的简要经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北魏蓦地出土的石砚”等的观察,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北魏孝文帝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从南朝统治南方,引出南朝时北方怎么样呢?然后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请学生看书作答。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师:细读教材94—96页,看看有哪些内容?
小结:背景——措施——影响,学生落实在书上。
2、课堂讨论: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族姓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看迁都图,请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讨论: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成功有什么好处?
4、孝文帝为了吸收汉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请勾画下来,然后我们来开展课堂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看法。后归纳整理,突破难点。
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迁都原因和经过。
分析教材,落实知识,感受教材,提高兴趣。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师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说明了那些问题?
2、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仔细看图回答,理解影响北魏时期汉族服装、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难点: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鼎》一文。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
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炉]。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解开那神秘的一页。板书课题。
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
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稍着归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回答。
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
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学生思考问题: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
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
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
教师指点: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提问: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
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六、基础知识巩固:[略]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重点:都江堰、秦长城。
难点: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都江堰、长城吗?谁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都江堰和郑国渠
1、都江堰:(出示历史地图册“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该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筑坝的地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科学性,分析该工程建成的历史工效。
给合“二王庙”的来历,简要评价李冰的贡献,指出他的成功实际就是他充分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郑国渠:结合课后“史海拾贝”,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影响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

二、秦长城和灵渠
1、秦长城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会忆: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引出秦长城的话题。
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时间、修建者、东边起点、西边终点、长度、历史价值)
出示“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遗址图”让学生形成秦长城的空间概念,了解秦长城的雄伟壮观。
分析秦长城的历史价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上明代修建的。
2、灵渠
学生读书,学生归纳:灵渠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它的历史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课堂小结

第19课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想象和生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
多媒体电子课件,幻灯投影仪。
讲述法,课堂讨论,比较法及自学等。

教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准备1、布置预习全文。指导学生收集图书等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一张纸。认真学习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兴趣)
新课
教学

展示本课主要内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1、设问:这是什么?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
2、《科学技术与重大成果》
旁白:把书翻到111页,如果说,1、2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实物,那么本课则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科学的奥妙。
展示图表填空
造纸术发明西汉时候
改进东汉——蔡伦
数学《九章算术》
《圆周率》——祖冲之
医学《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华佗
农学《齐民要术》——贾思勰
地理《水经注》——郦道元
3、过渡:先来看“造纸”。
旁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候)
设问:造纸术是怎样一种技术?(课件展示:工艺流程)
4、请同学讲:
设问:
旁白:(简介早期的纸)最早的纸虽然方便,但昂贵而不易制造,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回答,进入学习氛围。

边看书,边思考。
然后到黑板上填空

结合教材
动手
动脑
理清
线索

了解重大成果
及杰出人物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63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