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军神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10个:诊剂怔涔攥崭衷勉赫承;能区分“教训”、“教育”和“训斥”,并会正确使用。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接受眼科手术的故事,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3.感受刘伯承作为军人那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能区分“教训”、“教育”和“训斥”,并会正确使用。
2.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这句话的意思,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难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词语若干,课文朗读录音。
课前学生准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进行质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14课——《“军神”》,教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进行质疑
3.出示句子,介绍背景
(1)出示句子——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啊!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
(2)了解课题中引号的作用:
a引用沃克医生的话,所以“军神”上加双引号。
b因为借用这个词语赞扬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具有特殊的含义。
(3)了解句中的“他”指刘伯承元帅,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4)学习生字“承”。
4.指导读好课题
(1)指名读题,师评(强调读出夸奖的语气)。
(2)齐读
(二)检查预习,读通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
2.分析字型,重点“攥”的右边部分。
说明:
有预习,就要有反馈,但反馈只需抓住重点,无需面面俱到。
3.开火车每人读几句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及时正音。
4.理清文章脉络,板书“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找到相应的词组,归纳“手术台上,手术做完了”。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再读句子,提出问题;
(1)读句子——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啊!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
(2)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呢?
2.学习课文1~5节;
(1)小组读,讨论刘伯承在手术前是怎样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坚强的?
(2)交流归纳,重点学第三节中刘伯承平静地说:“先生,眼睛离大脑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3)学生查查字典,说说什么是“麻醉剂”?它有什么作用?
(4)补充资料:眼部是人神经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因而特别敏感。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说说当眼里进沙子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觉?(与文中的刘伯承坚持不用麻药,任凭医生一刀一刀割去烂肉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对比。)
(5)思考:他为什么坚决不肯用麻药?仅仅是为自己考虑吗?(结合老师介绍的刘伯承的资料说一说)
(6)指导朗读,体会刘伯承的坚强,从而对他产生敬佩的心情。
3.学习课文6~7节;
(1)小组学习,讨论刘伯承在手术时是怎样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坚强的?并有感情的读读。
(2)重点抓第7节中刘伯承的表现:“紧紧攥住、青筋暴起、崭新的垫单被抓破”这些动词说明疼痛的程度很深,可以说是难以忍受,而他仍一声不吭。
(3)交流朗读,点评。
4.学习课文8~14节
(1)指名分角色读,讨论哪个地方最能体现出刘伯承不同寻常的坚强的?
(2)重点抓“七十二刀”;
“七十二”这个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割的刀数之多,时间之长。学生可以再次联系第7节中刘伯承手术中的具体表现,再次体会无麻药手术的漫长、痛苦。
(3)引读这些句子。
(4)指导读好沃克夸奖刘伯承的句子。理解“军神”。
5.学习沃克医生的话
(1)自己读课文,划出沃克医生在手术前后的不同表现。
(2)交流,引读
(3)讨论:从沃克医生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4)归纳:反映刘伯承坚强意志的,更多的是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抓住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来理解课文内容。先要求学生找出流露沃克医生情感的词句,理清情感变化的脉络,并找到相应的原因。得知拒用麻醉剂,他很恼火(“眉毛扬了起来”、“教训的口吻”);听了理由,他很惊讶(“怔住了”);做着手术产生好感,他开始关心(“‘可以哼叫”’);进而钦佩(“由衷地说”);得知刘伯承清晰地记得手术的刀数,并且经历了这么多的折磨,他惊叹起来(“吓了一跳”、“惊呆了”、“失声嚷道”)。他先贬后褒,“恼火—惊讶—关心—钦佩—惊叹”,这些情感变化源自于对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感动。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照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顺序讲讲故事
1.师生配合分角色读读课文,再次理清故事内容。
2.按照顺序,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3.各自准备,全班交流,点评。
板书设计14“军神”——刘伯承元帅
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拒绝使用麻醉剂一声不哼脸色苍白
平静回答攥住、青筋暴起数刀数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4.军神 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4.军神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生字10个:诊剂怔涔攥崭衷勉赫承;能区分“教训”、“教育”和“训斥”,并会正确使用。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接受眼科手术的故事,并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3.感受刘伯承作为军人那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能区分“教训”、“教育”和“训斥”,并会正确使用。
2.通过课文学习理解“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这句话的意思,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难点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词语若干,课文朗读录音。
课前学生准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进行质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14课——《“军神”》,教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进行质疑
3.出示句子,介绍背景
(1)出示句子——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啊!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
(2)了解课题中引号的作用:
a引用沃克医生的话,所以“军神”上加双引号。
b因为借用这个词语赞扬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具有特殊的含义。
(3)了解句中的“他”指刘伯承元帅,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4)学习生字“承”。
4.指导读好课题
(1)指名读题,师评(强调读出夸奖的语气)。
(2)齐读
(二)检查预习,读通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
2.分析字型,重点“攥”的右边部分。
说明:
有预习,就要有反馈,但反馈只需抓住重点,无需面面俱到。
3.开火车每人读几句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及时正音。
4.理清文章脉络,板书“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找到相应的词组,归纳“手术台上,手术做完了”。
(三)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1.再读句子,提出问题;
(1)读句子——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啊!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如果你是一位军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军神’!”
(2)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称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呢?
2.学习课文1~5节;
(1)小组读,讨论刘伯承在手术前是怎样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坚强的?
(2)交流归纳,重点学第三节中刘伯承平静地说:“先生,眼睛离大脑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3)学生查查字典,说说什么是“麻醉剂”?它有什么作用?
(4)补充资料:眼部是人神经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因而特别敏感。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说说当眼里进沙子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觉?(与文中的刘伯承坚持不用麻药,任凭医生一刀一刀割去烂肉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对比。)
(5)思考:他为什么坚决不肯用麻药?仅仅是为自己考虑吗?(结合老师介绍的刘伯承的资料说一说)
(6)指导朗读,体会刘伯承的坚强,从而对他产生敬佩的心情。
3.学习课文6~7节;
(1)小组学习,讨论刘伯承在手术时是怎样表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坚强的?并有感情的读读。
(2)重点抓第7节中刘伯承的表现:“紧紧攥住、青筋暴起、崭新的垫单被抓破”这些动词说明疼痛的程度很深,可以说是难以忍受,而他仍一声不吭。
(3)交流朗读,点评。
4.学习课文8~14节
(1)指名分角色读,讨论哪个地方最能体现出刘伯承不同寻常的坚强的?
(2)重点抓“七十二刀”;
“七十二”这个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割的刀数之多,时间之长。学生可以再次联系第7节中刘伯承手术中的具体表现,再次体会无麻药手术的漫长、痛苦。
(3)引读这些句子。
(4)指导读好沃克夸奖刘伯承的句子。理解“军神”。
5.学习沃克医生的话
(1)自己读课文,划出沃克医生在手术前后的不同表现。
(2)交流,引读
(3)讨论:从沃克医生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4)归纳:反映刘伯承坚强意志的,更多的是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抓住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来理解课文内容。先要求学生找出流露沃克医生情感的词句,理清情感变化的脉络,并找到相应的原因。得知拒用麻醉剂,他很恼火(“眉毛扬了起来”、“教训的口吻”);听了理由,他很惊讶(“怔住了”);做着手术产生好感,他开始关心(“‘可以哼叫”’);进而钦佩(“由衷地说”);得知刘伯承清晰地记得手术的刀数,并且经历了这么多的折磨,他惊叹起来(“吓了一跳”、“惊呆了”、“失声嚷道”)。他先贬后褒,“恼火—惊讶—关心—钦佩—惊叹”,这些情感变化源自于对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感动。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照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顺序讲讲故事
1.师生配合分角色读读课文,再次理清故事内容。
2.按照顺序,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3.各自准备,全班交流,点评。
板书设计14“军神”——刘伯承元帅
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拒绝使用麻醉剂一声不哼脸色苍白
平静回答攥住、青筋暴起数刀数
第14课《秋天》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1课时)
[学法导引]
《秋天》是著名现代诗人何其芳的作品。它以“秋”为线,描绘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本诗,要先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品味诗的细腻、精美的语言,仔细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另外,借助联想、想像,体验诗歌清丽的意象所营造的情境,从而领悟诗人由此传达出的情感。
[典题例析]
例题:思考诗歌第一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一词,如果换成“割过”一词好吗?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细腻、精美语言的理解,也考查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另外,还要注意两个词的比较辨析,不可只谈其中一个,这样的答案不完整、不全面。
参考答案:不好。因为“饱食”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也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而“割过”却显得平常化,没有上述这些表达效果。
[课时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
3、寥阔()4、枯涸()
5、清洌()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三、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节诗,完成以下问题。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青鳊鱼()乌桕叶()满载()归泊()
2、这节诗描绘了这些秋天特有的景物:。
3、诗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此句有双层含义:一是,一是江岸上乌桕树树影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这里,用倒装句体现渔人的心情。
4、本节诗以为主,诗中收束性的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5、品味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常爱作秋天的思索。我想,秋天是A的,秋水长天,明月清风,它让人们舒怀畅神,心旷神怡。秋天是B的,人们付出多少汗水和智慧,它就给人们多少收获。秋天是C的,它充盈的笑声让人们久久萦怀。秋天是D的,它把一切枯枝败叶,虚浮矫饰清理得干干净净。秋天更是E的,它让人们从一次的收获想到永久的收获,从而不懈地在秋光秋色中忙碌着耕耘春天,播种未来!秋天,给予我太多的思索。
6、“严峻,丰盛,勤勉,忠实,明净”这五个词是从文中空白处A、B、C、D、E抽取出来的,你能否根据语段内容,将它们一一归位?
ABCDE
7、同为写秋,本语段与课文《秋天》所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课文《秋天》是
;本语段是。
8、本语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大致相同,这种写法叫做,其作用是
。
9、试为本语段拟一个小标题:。
10、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把文中加点的“更”字去掉,会使文章更顺畅,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11、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萧瑟,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明净,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收获,就如作者一样,你见到的又是什么?对于秋天,你是否有更多自己的思索呢?请谈一谈。
答:
一.1.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2.q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3.liāo高远空旷。4.hé干涸,没有水了。5.liè水清。6.mèi睡梦。二.1.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2.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这是秋天。3.⑴农家丰收图⑵霜晨归渔图⑶少女思恋图4.松弛闲静、宁静悠远。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1.“飘”字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2.“梦寐”有“朦胧”之意,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四.(略)五.1.biānjiùzàibó2.冷雾、白霜3.比喻收起青鳊鱼悠闲4.写景秋天游戏在渔船上5.“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6.A、明净B、忠实C、丰盛D、严峻E、勤勉7.赞美秋天之美对秋天展开思考,并赞美秋天的勤勉精神。8.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内容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中心。9.《秋思》10.去掉不好。因为“更”字在此起强调作用,强调在对秋天的思索中,其“勤勉”精神是最重要的。11.(略)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天导学案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课题
秋天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设计的初始,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秋天的特点。教学中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发挥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教师随机引导,通过字理识字、猜谜语识字等拓展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在巩固识字效果阶段,注重运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快乐。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借助课文插图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语积累背诵等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3.预习字词,朗读课文。(学生)
4.观察秋天的景色,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年当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2.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
3.提问:秋天到来时有哪些变化?
4.课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1.根据自己对春夏秋冬的了解,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2.学生回答:“秋季”。
3.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可以从秋天到来时植物发生的变化、人们穿着的变化等方面来体会秋天到来时的变化。
4.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生字“秋”。
1.秋天到来时,有些植物发生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人们
的穿着发生了变化: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按照自然段再读一读,把课后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3.指名分自然段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4.引导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6.引导学生同桌互相检查生字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1.自己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拼拼音或向他人请教,把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动手标出自然段序号,在自由读课文时重点拼一拼本课的生字。
3.按照自然段朗读课文。
4.与自己的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做小老师及时纠正生字的字音。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来熟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1)领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6.同桌拿出生字卡互相指读生字,要求认真倾听,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说说自己是怎样区分自然段的。
3.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秋天树叶天气一片片
一会儿飞来
三、自主合作,识记生字(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这些生字。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教师相机讲解重点生字,引导学生识记:
秋了气片树叶大飞会个
3.游戏巩固生字。
(1)出示秋天采蘑菇的课件,引导学生读蘑菇上不带拼音的生字。比一比谁采到的蘑菇多。
(2)读准树叶上的生词。课件出示:
秋天树叶叶子一片片
天气一个一会儿
4.引导学生读通带有生字的句子。
5.引导学生找出带有“一”字的词语,画出来并读一读,体会其读音发生的变化。
6.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在读课文时能注意生字读音,读好带有生字的句子。
1.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与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向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1)秋:利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
禾+火=秋。组词:秋天、春秋。
(2)了: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组词:好了、大了。
(3)气: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组词:空气、气球。
(4)片: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组词:一片、木片。
(5)树:认识部首“”,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
木+对=树。组词:树木、树林。
(6)叶:认识部首“口”,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口+十=叶。
(7)大:运用字理法来识记。象形字。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8)飞:运用想象的方法来识记。想象鸟儿张开翅膀飞翔的样子。组词:飞来、飞机。
(9)会:认识部首“人字头”,运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
(10)个:运用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
3.在游戏中巩固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注意重点字的字音:“了”为轻声,“片”是三拼音节。
(2)读准词语,注意“一会儿”中的儿化音。
4.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带有生字的句子。
5.仔细读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并且读好“一”的变音。
一(yí)片片一(yì)群
一(yí)会儿一(yī)字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正确停顿、断句。
4.指出下列生字的部首。
树()
叶()
会()
5.写出笔画。
横钩:__________
弯钩:__________
6.有趣的汉字加法。
禾+火=
了+一=
人+云=
人+丨=
木+对=
口+十=
氵+()=汽
7.我能读准“一”的读音。
一片片()一个()
一群()一会儿()
一字()一天天()
8.我会给生字组词。
了()()
子()()
人()()
个()()
9.给下列生字加一笔,使它变成另外一个字并组词。
了:()()
人:()()
口:()()
土:()()
10.读准“儿”的字音。
儿子一会儿
儿女女儿
四、指导写话(用时:10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的四个生字。
了子人大
2.讲解示范横撇、竖钩的写法。
3.引导学生观察“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讲解示范。
4.学生练习书写“了”。
5.借鉴“了”的写法,独立书写“子”。
6.教师示范“人”的写法,强调撇和捺收笔处都要呈尖状。
7.学生练习书写“人”,教师巡视指导。
8.运用“人”的写法,独立书写“大”,注重笔顺。
9.投影展示,引导学生评议。
1.认读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
了子人大
2.在教师的示范下,感受笔画的运笔及书写方法。
3.仔细观察例字,注意其起笔和收笔的位置。在练习本上书写。
4.先描后写,注意书写要点。
5.在写好“了”的基础上写好“子”,注意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上写起,略向上倾斜。
6.认真观察“人”的形状特点,写好其“三角形”的特征。
7.练习书写“人”。
8.仔细观察“人”的写法,独立书写“大”。观察每一笔的位置,注意笔顺。
9.同桌互评,全班评价交流。从笔画、结构方面来评价生字的书写情况。
11.在田字格中写一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了子人大
12.一笔一笔地写出下列生字。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课后到大自然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可以把观察到的景物用几句话写下来,也可以画一画。
1.读出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课后到大自然中观察秋天的美丽景色,可以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13.我能画一画眼中的秋天。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用时:3分钟)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秋天树叶天气
飞来一片片一会儿
2.导入新课。
1.在教师的组织下,认真读好词语,注意生字的读音。
2.齐读课题。
二、细品课文,积累背诵(用时:25分钟)
1.指导学生看课文第二幅插图,说一说自己在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秋天的变化。
3.引导学生将能反映秋天天气变化的字词圈一圈,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尝试背诵第1自然段。
5.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课文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6.引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进行说话练习。
7.教师介绍资料:为什么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8.指导朗读。
读一读句子,教师重点指导“一会儿……一会儿……”的读法,引导学生明确这句话表示大雁飞行时,两种队形经常在短时间内互相变换。这两个“一会儿”在读的时候,要连得紧一些。
9.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进行背诵。出示“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进行提示。
10.指名读第3自然段。
11.引导学生根据秋天的美景说出自己的感受。
1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13.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1)出示课文插图及相关提示语引导学生背诵。
(2)小组内合作背一背。
(3)用填空形式练习背诵。
(4)结合提示练习背诵。
课件出示提示语:天气……树叶……一群大雁……啊!秋天来了!
1.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金黄的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大雁正排成“人”字向南飞。
2.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秋天的变化:天气凉了,树叶黄了。
3.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可以将一些关键字词重读。要抓住“凉”“黄”“落下来”这些关键字词。
4.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字词,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进行背诵。
5.通过仔细阅读,可以了解到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大雁”。
6.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
7.学生自由说:大雁飞的时候总是成群结队的,由头雁带领大家飞行,排队飞行是为了减少空气的阻力。
8.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好“一会儿……一会儿……”。
9.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进行背诵。抓住关键词语,在关键句式的提示下进行背诵。
10.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注意读出感叹的语气。
11.在仔细观察秋天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抒发秋天到来时,自己的感受。
12.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抒发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读好感叹句,表达出对秋天强烈的喜爱之情。
13.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提示语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1)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2)小组内背诵巩固。
(3)独立背诵。
(4)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提示语练习背诵课文。
14.说句子。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会儿……一会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会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天气凉(),树叶()(),()()()叶子从树上()()()。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往()(),一会儿排成个()字,一会儿()()
()()()。啊!()()()()!
三、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生字卡片给生字宝宝找朋友,组成词语再读一读。
2.组织学生做一字开花游戏,引导学生给生字扩词,比一比谁扩的词语多。
(出示生字:树、叶、气、会)
3.用“秋天”造个句子。引导学生练习口头造句,先自己练说,再指名说。
4.指导学生用“一会儿”口头造句。
1.同桌合作给生字宝宝找朋友组成词语。
(1)同桌合作读一读。
(2)在全班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2.读准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如:大树果树
树叶叶子
天气生气
会议会见
3.用“秋天”这个词语练习说话。
4.用“一会儿”练习说话,要写在很短的时间里做的事。如:课下,我和同学们做了一会儿游戏。
16.照样子说词语。
一片片一天天
________________
17.把字宝宝送回家。
气汽
空()()水
群片
一()叶子一()大雁
四、总结全文(用时:2分钟)
1.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1.回忆学习过程,可以从学到的生字、课文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例如:收获了一些背诵方法,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进行背诵,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等。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并加入自己的感情,背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提出建议,促使自己不断提高。
18.背诵课文。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上14.小蜗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4.小蜗牛
课题小蜗牛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小蜗牛》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课文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特点,小蜗牛在四季中什么也没有得到。本课的导学案设计意在创设情景,领进了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本课教学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读带讲,在丰富的对话练习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学前准备1.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预习本课生字。(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会写“对、全”等4个字。
学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教师)
2.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头饰。(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用时:5分钟)1.教师利用谜语引入新课。
2.出示小蜗牛的图片,谁来看图说说它的模样?
3.板书课文题目。1.学生认真倾听,猜一猜。
2.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1.说说小蜗牛是怎么样爬行的。
二、教师指导,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用时:23分钟)1.教师范读课文,讲清要求。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读正确,自主识字。
3.指导分自然段读文,读后说一说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4.分角色朗读,读后评议。1.听教师范读课文,做到:听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词语。(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2)小组内交流:向小组其他成员介绍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学生认真听,用笔圈出每个季节的特点的词语。
4.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蜗牛和蜗牛妈妈说话的不同的语气。读后评议。2.读一读,连一连。
wōniúyǐjīnɡxiǎocǎo
小草蜗牛已经
3.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对妈全回
4.按课文内容填空。
一年有_____季,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季节的景色都很美。
三、指导写字。
(用时:8分钟)1.教会学生观察“对、妈、全、回”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出示课件)
2.利用课件演示字和笔顺,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1.学生观察“对、妈、全、回”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课件演示字的笔顺,学生书空。
3.看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5.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对、妈、全、回”。
四、课外延伸,激发想象。
(用时:4分钟)鼓励学生说一说,你看到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并用相机拍下来。学生说一说并拍摄照片。
教
学
反
思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课文上。识字,先由学生自主认字,自己想办法识字到指导写字,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通过多种方法练习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并且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新的偏旁“、”。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变化与特点,知道小蜗牛在四季中什么也没有得到,明白要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与特点,知道小蜗牛在四季中什么也没有得到。
学前准备词语卡片。(师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趣味复习,巩固生字。
(用时:8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小猴摘桃子。学生比赛读:
蜗牛大树发芽已经小草爬呀爬
看谁读得快,谁就摘到了桃子,读得多的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桃子贴纸。6.读一读
蜗牛玩一玩全是小草不对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用时:26分钟)1.指导学生读课文,思考:
(1)春天到了,蜗牛妈妈对孩子说了什么?
(2)第二次妈妈对小蜗牛说了什么?
(3)小蜗牛采回草莓没有?为什么?
(4)小蜗牛采回蘑菇没有?为什么?
(5)一年有几个季节?
2.引导学生交流:在四个季节中蜗牛到底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应该怎么做?
3.正确朗读带有感叹号的句子。1.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2.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合作找一找。
3.小组合作探究。
4.学生开火车读,自由读,分小组读。7.小蜗牛向外面爬了______次。
8.第一次爬回来时小树长满________,碧绿碧绿的,地上还有________。
第二次,爬回来时草莓________,地上长着______
___,树叶全变________。
第三次爬回来,蘑菇________,地上盖着______
___,树叶________。
三、总结拓展。
(用时:6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你喜欢文中的小蜗牛吗?为什么?
2.学习本课,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点什么?1.学生各抒己见。
2.学生总结:要珍惜时间,时间是有限的,生命也一样,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无限的好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我在教授本课时,合理恰当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梳理思路,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对学生所说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漠然视之,要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15.松鼠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顺序。
3.了解松鼠的特点,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26岁入法国科学院。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部作品笔触富于感情,以形象的语言、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活泼而有趣,至今为人们所珍视。
2.给加点字注音。
驯良(xùn)矫健(jiǎo)长缨(yīng)榛子(zhēn)
榉实(jǔ) 分杈(chà) 舵(duò)苔藓(tái)(xiǎn)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驯良的小动物
和顺善良。
(2)身体矫健
强壮有力。
(3)错杂着放在一起
两种以上的东西夹杂在一起。
4.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下面横线上。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睡眠、蛰伏、一动)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警觉、机警、警醒)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晃动、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藏、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5.整体感知课文。
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文章通过对松鼠的形态、习性、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
6.划分文章层次,理清结构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总括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6段):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它们的用途。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表现特点的词可否调换?为什么?
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不能。这三者是分别从外貌方面、生活习性(由外到内)进行讲解的。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了解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规律。同时这三个词的顺序还决定了2-5段的说明顺序。
问题二:文章在说明松鼠习性时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作者在介绍这种小动物时,不是像写说明书似的,将松鼠的特点(包括长相、性格、习性等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运用各种描写手段以及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介绍这种小动物。如:“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帽缨形”一词,写出了尾巴的长度和蓬松状,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松鼠尾巴的样子,同时,作者又对尾巴做了动态的描写,写了它的样子和用途,这样,文章就显得生动起来了。
问题三: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本文的主要说明顺序是什么?
总说:松鼠的特征。
分说: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
补说: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由上可见,是逻辑顺序。
问题四: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
(1)抓住事物的特征;
(2)有合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3)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4)有准确、生动的语言。
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语文编号:14-1小组:姓名:
本周习惯:学会更有效使用导学案,有效使用双色笔。
课题:《再见了,亲人》课型:精读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人:冯树升审核人:张景晴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8个生字和会书写12个生字(重点)
2.我能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重点)
3.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时间预设】
导入2′合作学习10′预展5′展示探究15′达标检测8′
【知识链接】
朝鲜战争: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战争。
阿妈妮:
学习流程教与学
【自主预习】(预习时一定要多读,读熟)
1、认读写生字词任务一
★①读、记、写下面的词语:(要读对并且读好,需要的加上拼音!)
阿妈妮、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跺脚、挎着、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捣米谣、金达莱
★②多音字我知道:(拼音书写要规范)
(供应)(血泊)(空着肚子)(心血)
供泊空血
()()()()
★③正确、流利读课文。
2、任务二
★①我能写出这个字的正确笔顺:(用红笔标出易错笔画,重点,书写一定要一笔一画、规范)
噩
嫂
“挎”的第9笔是,笔画名称是
★②我能写形近字并组词:(要求:组课外的词)
妮()役()硝()谊()谣()
()()()()()
跺()嫂()挎()篮()
()()()()
★③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任务三
★①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需要知道,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噩耗: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②朗读课文4——6自然段,感受依依不舍的分别。
★③通过认真读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基本上知道了,用自己的话概括地写一写吧。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文主要写到了志愿军与、、这些“亲人”的告别、再见。
家长签字:
【导入新课】
1、简要谈朝鲜战争及抗美援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明确目标。
【合作学习】
群学:①组内交流、学习【自主预习】1、2、3
【展示探究】
1、抽签、预展。
2、展示、探究。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加上正确的读音
防空洞()空着肚子()血泊()
同归于尽()情谊()噩耗()
大嫂()挎着()战役()阻击战()
★2、选字组词,用“√”标出
(恶噩)耗(刚钢)强难(道到)(硝消)烟
昏(到倒)(崎奇)岖供(应映)(篮蓝)子
★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②、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③、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你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总结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14《再见了,亲人》导学案
年级:五学科:语文编号:14-2小组:姓名:
本周习惯:学会更有效使用导学案,有效使用双色笔。
课题:《再见了,亲人》课型:精读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人:冯树升审核人:张景晴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我能背诵课文4——6自然段。(重点)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深厚而伟大的友谊。(难点)
【时间预设】
导入4′合作学习10′预展5′展示探究16′达标检测5′
学习流程教与学
【自主预习】
1、读课文,理解内容。任务一
①从课文中,能够知道“再见了,亲人”是()对()说的话。这里的亲人有()、()、()。
②为什么称呼他们为“亲人”?(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③朗读和亲人告别的段落,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2、品读课文,感受深情厚谊。任务二
①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什么被称为亲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②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词语能感受到?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③三个亲人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情深的事情?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3、品读课文,感受写法。任务三
①亲人只有这三个人吗?为什么只写了这三个人?
②课文中有很多抒发强烈感情的语句,找到三处,读出强烈的感情。
③大声地、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导入新课】家长签字: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明确目标。
【合作学习】
群学:组内交流、学习【自主预习】1、2、3
【展示探究】
1、抽签、预展。
2、展示、探究。
【达标检测】
★1、改写成陈述句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你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给对子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总结评价】
本节课,我的收获:。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重点: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感悟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难点: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2-3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2、文章概述:
《秋天的怀念》,短篇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个洋溢着欣喜的季节。然而在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记忆里,秋天却是萧瑟的,是凄凉的,是让人无限伤感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故事,一起去感受他那份秋天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2、疏通生字词(见读一读写一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文学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28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因脑溢血故于2010年12月31日。代表作品:《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我”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三)拓展延伸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
※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很想对自己、或是对母亲、或是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
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母爱
我:暴躁无常乐观、坚强
六、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导学案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
(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点评】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语文教研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导写教案《语文园地三——画秋天,写秋天》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导写内容]
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画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学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
[导写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景物,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乐画、愿写的情趣。
2.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导写重点]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乐画、愿写的情趣。
2.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导写要旨]
这次习作要求展示画面,介绍画面内容。学生通过书本学习,野外观察,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有景可画,有话可写,有情可抒的。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画面内容说清楚。提醒学生把内容写清楚,把句子写通顺,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完成习作后,引导学生小组进行交流,可以采用一人读,其他人听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大家细心听。交流时,互相提意见,之后根据所提意见各自进行修改。为激励学生,教师可以把优秀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评论,学生观看后,各自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
[导写过程]
一、写作准备
1.搜集有关描写秋天的优美词句或诗文。
2.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秋游活动。
3.拍摄学生秋游活动的场景,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激情引趣
1.师生共同有感情背诵12课《听听,秋的声音》。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的第三单元课文,都是以秋天为主题,学完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2.生踊跃发言,交流汇报。
3.师梳理激趣。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是啊,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丰收的季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要进一步走进秋天,去感受她的美好,并运用手中的笔,描绘出我们心中的秋天。
三、描画秋天
1.看秋景。
让我们再一起回味秋天的感受吧。多媒体播放:(学生到野外农田、果园、山林等处秋游的录象和多媒体制作的秋景画面)
2.说秋景。
刚刚从影片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你的见闻。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到学生中倾听,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由评论。)
3.画秋天。
在你看到的秋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处?用你手中的笔画下来吧。可画上自己看到的,还可加上自己的想象。如果你不想画,那么就仔细欣赏自己找到的最喜欢的秋景图吧。(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营造气氛。)
4.小组合作,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画。
四、写作点拨
同学们都用自己五彩的画笔,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老师深深地被你们的画吸引住了,大家想不想为自己的画配上几句话?
(一)引导说图。
1.准备为自己的图画取个什么好听的题目?
2.画上画了一些什么景物?都是什么样儿?
3.你准备按什么顺序介绍你的画?
4.同桌互相说说,再指名说。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二)启发描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语言和词句,用最贴切的语句来描述秋天的景物。
1.怎样才能将画面上的景物写得漂亮、让人喜欢呢?我们可以发挥想象,把它们想象成人物或给它们打个比方,这样使它们更可爱。谁能将自己图上最喜欢的景物用这种方法说一说?
(请一位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描述自己的画,教师相机指导发挥想象,用上拟人或比喻手法,使学生有样可循)
2.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描写秋天的词句吧,也可以适当地运用到文章中去。
3.学生各自描述自己的画,教师到学生中个别辅导。
(三)启导写作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呢?
(1)语句通顺,根据自己的画,安排好写作顺序,把你最喜欢的地方写详细。
(2)写出景物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真实感受。
(3)根据需要,把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的优美词句引用到你的作文中去,但注意要用得恰当、贴切。
(4)运用好标点符号。
五、自主写作
学生自主写作,独立完成作文。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六、互动评改
(一)自查自改
读:句子是否通顺。
查: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对了没有。
想:有没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
(二)邻座交流
1.自由轻声读对方的文章。
2.交流: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吗?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
(三)小组评议
1.在你欣赏的作文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2.小组推荐一篇佳作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点评
[案例评析]
1.新课标对中年级的写作要求是留心观察,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在中年级学生眼里,秋天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由于平时观察不够细致,生活积累不足,加之年纪小,他们对秋天的感受是模糊的、肤浅的。因此,本次作文导写,以观察、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寻找秋天、感受秋天、描画秋天、谱写秋天活动中,多方位、多视角感受秋天的美好,力争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我手写我画,使学生在作文时达到眼中秋景丰富多彩,笔下秋景特点鲜明,心中情感真切自然。
2.让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学生由于心智水平的差异,生活境遇的不同,兴趣爱好的差别,性格特征的异彩纷呈,也决定着学生习作的自然迥异。习作教学绝不能齐步走,一刀切,不能让学生在一个框框里打转。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爱护学生个性化情态,鼓励学生挑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在野外秋游及课堂上观看录象后,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物画下来。学生有的领略校园的自然风光;有的画秋天田野的美景;有的对稻天的秋收情景恋恋不忘;有的陶醉在果园的丰收喜庆中尽选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来绘画、作文,兴趣高涨。
3.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语言的个性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巧妙地运用所积累的词句,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例如:写秋天的果园时,学生这样写道:看那黄澄澄的橘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头挨者头,脸对着脸,你挤我碰,把树枝都压弯了。
4.教师在为学生的写作创设丰富情景时,提供自主、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己说、自己想、自己写、自己评,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进步、提高,达到学习目的。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Lesson14Wouldyoulikesomesoup?学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Lesson14Wouldyoulikesomesoup?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1.能掌握单词noodlesdumpingssouprice
2.会运用句子Wouldyoulikesome…….?
Yes,please./No,thanks.
3.能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会话。
教学重点:四个单词和句子
教学难点:dumplingsnoodles
Wouldyoulikesome……?
教学过程:
Step1.Greeting
Goodmorning,boysandgirls.
Step2.Revision
Let’schant.
Tablefood,tablefood.
I’mhungry,Iwanttoeat.
Tablefood,tablefood.
I’mthirsty,Iwanttodrink.
Tablefood,tablefood.
Let’seat,let’sdrink.
Step3.Showthelearningobjects
Step4.Lead—in
ShowapictureofJennyandaskWhoisthis?Jenny.Ok!
TodayJennywilleatmanymanydelicousfood,Mm…..verydelicous,verygood.Doyouwanttoeat?OK!Let’seat.Let’slearnthenewlesson..
Step5.Presentation
1.Showthepicturesonthecomputer.dumplingsnoodlessouprice
Learnthewordsonebyone
a.Lookatthepicturesandlistentothetape.
b.Readafterthetape
c.Readthembythemselves.
Ask:Myfavouritefoodisrice.What’syourfavouritefood?Answeritonebyone.
2.Let’splayaguessinggame.
Guess:What’sthis?
Writethefourwordsontheblackboardandspell.
3.Lead----in
Doyouwanttobeahost?Howtotreatyoulittleguest?Let’slearnadialogue.
Wouldyoulike?Wouldyoulike?
Wouldyoulikesome……?
No,thanks.No,thanks.
Wouldyoulike?Wouldyoulike?
Wouldyoulikesome……?
Yes,please.Yes,please
Explainthemeaningandpracticethedialogueinpairs.
Let’sthevolunteerscometotheblackboardandactout.
4.Presentthedialoguebyabigpictureandsay:TodayJennywillcomeLiMing’shouseforsupper.Whatdotheyeat?Let’slook.
Step5.Practice
Showthedialogueonthecomputer:
Areyouhungry,Jenny?
Yes,I’mveryhungry.What’sthis?
Dumplings.
Wouldyoulikesomedumplings,Jenny?
Yes,please.
Wouldyoulikesomesoup,Jenny?
No,thanks.
a.Listentothetapecarefully.
b.Listenandreadafterme.
c.Practiceitinroles
d.Let’sthevolunteerscometotheblackboardandactout.
Step6.Repeattheknowledgethatwehavelearnt.
Step7.Homework
Makeanewdialoguewiththewords:applesbananasmilk
Previewtheotherpartsinthelesson.
板书
Lesson18Wouldyoulikesomesoup?
dumplings
soup
Wouldyoulikesomerice,please?Yes,please./No,thanks.
noodles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案3”,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5《秋天的怀念》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学习通过动作、神情、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方法
难点:感受“好好活儿”的真谛,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一、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了解词义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
敏感诀别淡雅深沉烂漫神色
喜出望外絮絮叨叨暴怒无常泼泼洒洒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主要事迹。课堂交流
3.内容情感:读完后,请同学们以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4、常用的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记叙: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二、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1、结构线索:
2.分析标题: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3.课文三次写到看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次数
看花态度
1
2
3
4.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三、品味语言,体会母爱
1.判断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如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并结合相关词语说说它们对表现伟大的母爱的作用。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请大胆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3.【拓展阅读一】:“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
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拓展阅读二】:“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拓展阅读三】:“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拓展阅读四】:“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五、学习小结:
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六、达标测试
1、下面的句子是什么描写,选择正确的答案
A、神态的B语言的C、动作
他憔悴的脸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意思是()
A母亲很难过我的双腿瘫痪了B母亲怕我心里难过
C我的双腿瘫痪后,母亲变得神经质D母亲怕刺痛我的心
3、“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意思是()
A她离开家了B她死了C她生气了D她住在医院里了
4、母亲昏迷前说的话,说明()
A母亲最爱自己的两个孩子B母亲最想自己的两个孩子
C母亲最不放心自己的两个孩子D母亲这时已经不清醒了
二、简答题
1、“她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是一种委婉表达。在你的母语里如何用委婉的方法来表达“死”的?先写出你的母语,然后再翻译成汉语。
2、写出两句描写秋天的诗句并背下来。
3、像史铁生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很多,请举一个例子,说说他(或她)的事迹。
5《秋天的怀念》
一、明确: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3、课文记载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愧疚。
二、1、第一部分(1段):第一次看花,因我拒绝未看成,感悟母爱的宽容理解。
第二部分(12-5):第二次看花,因母亲突然辞世未看成,感悟母爱的无私奉献。
第三部分(6):第三次看花,由妹妹陪伴,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看花”一线贯穿,是全文的中心事件,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2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
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看花我的态度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三(1)明确: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明确: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搞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3)明确: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4)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明确: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2明确: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四1明确: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妈妈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面对挫折和灾难,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2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第14课 秋天,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4课秋天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伐木声丁丁zhēng鳊biān鱼乌桕jiù
寥liáo阔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
2.解释下列词语。
(1)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2)寥阔:高远空旷。
(3)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4)梦寐:睡梦。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2.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秋天》"渔夫晨归图"一节。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秋天》一诗的作者是何其芳,他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称谓)。
《14.《秋天》导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秋天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62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