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1课时)学案
第4章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1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2.了解通过实验确定物质元素组成的基本原理。
【学习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写出下列符号意义
O,,Fe2+,Fe,
H2O,,,,
2O,2O2,2SO42-
2.写出下列符号中数字意义
2Fe3+,,2CO2,,
2SO42-,,,CaO
【新知导学】:
1、⑴从宏观的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同时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的释放和吸收。
⑵从微观(分子—原子)的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2、电解实验中用的是什么电?两电极分别产生什么气体?怎么检验?两者体积比是多少?质量比是多少?能从微观角度描述电解水实验吗?最终该实验说明了什么结论?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探究物质总质量在化学变化中是否改变
交流与讨论:你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如何变化?有哪些现象能支持你的假设?
实验一: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结论:
实验二:大理石和盐酸反应
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结论:
实验三:白磷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结论:
若上述的实验在敞口的锥形瓶中进行,结果天平的指针会偏
(填“左”或“右”)。
橡皮塞上的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活动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思考:1.10g水加热后变成10g水蒸气,这一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2.已知3g氢气和8g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9g水而不是11g水(还有2g氢气剩余),它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解释: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质量会增加?增加的质量是________质量。
2.蜡烛燃烧越来越短是否说明质量在减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Jab88.com
3.阅读课本拓展视野后思考:为什么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背?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位:一切_________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只能适用于解释______变化。
2.有人说他能点石(主要成分CaCO3)成金(Au),你认为他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
3.有这样一则广告:诚招加盟商,水变汽油(主要含C、H),经济收入惊人,现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假如你是老板,你会加盟吗?说出你的理由。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
①分子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的个数④原子的个数⑤元素的种类
⑥元素的质量⑦物质的总质量
A、②③④⑤⑦B、②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⑦
2.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成灰,质量减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不存在原子得失,因此化学反应的前后质量守恒。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一定大于镁条的质量。
D、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的多的煤灰,说明煤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12g碳和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则6g碳和18g氧气反应后生成
g二氧化碳
4.把21.7g氧化汞粉末放在试管里加热(氧化汞加热生成汞和氧气),直到氧化汞完全分解为止。冷却后,称得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为20.1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_____g。
5.某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__元素。
【课后作业】
1、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2.下列示意图①~③中,“●”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1)表示化合物的是(填序号),③中分子所代表的物质是如图中
(填字母)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图中A连接电源的(填“正极”或“负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3.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具体表述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律.其中,只有A装置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C装置则不能.否定B、C装置的理由是:
(2)小明将C装置进行改进,如图D所示.
①此实验的现象是.
②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D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较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
4.下图是A、B、C、D四位同学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图.
A、B、C、D四位同学都分别进行了正确的操作、称量和观察.
(1)A同学实验: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2)B同学的实验结束后天平指针向(填“左”“右”)偏.请你帮助B同学改进他的装置,写出具体的改进方法(不能换盐酸与碳酸钠)已知: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3)C同学认为他的实验说明了质量守恒.请你从原子的角度说明质量守恒的原因?【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
(4)D同学称取镁条的质量为10g,实验结束后称取石棉网上的氧化镁质量也为10g,D同学认为由此可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成立,你认为D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
5、4.6g有机物R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请你通过计算判断该有机物中有哪些元素?
相关阅读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在整个初中化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
初三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过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小组探究、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通过小学阶段科学的学习以及初中物理生物的学习,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做出假设”“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会加强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并且能用质量守恒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提高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形成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形成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确立本节课的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探寻科学规律,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从新课导入、新课的讲授、课堂小结以及布置课外作业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新课导入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
本节课我通过提出“生日蜡烛燃烧越来越短,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小了吗?”“将镁条燃烧后的物质收集起来称量,质量变大,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大吗?”两个问题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因为一个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一个和学生之前所学知识有关,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能有一个思考,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新课讲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在探究前我需要向学生再次明确探究内容,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让学生心中有目标。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第二部分是学生亲自实践阶段。
首先是第一部分演示实验,选用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在做实验之前,强调观察的角度,主要是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不仅学习了探究过程,而且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脑中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学生的探究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共分三组,首先进行的是“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以及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结束,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在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天枰平衡;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中有气泡冒出,天平平衡。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接着进行非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共同分析讨论在非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和其他实验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知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教师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并通过一道习题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生成”“质量总和”等字眼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深度的理解,为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应现象打下基础。
在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之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能否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解释。
在学生讨论之后,我再向学生展示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动画模拟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及原子的质量都是不变的,从而推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巩固提高
在新课学习完成之后,我会选择几道典型的例题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成果。
(四)小结作业
在这一部分我会和学生们共同总结所学内容,并请同学们完成相关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4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学习目标】1.能说出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及危害,懂得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懂得常见易燃、
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3.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
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
【学习重点】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学习难点】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写出下列化学用语
两个氢原子,n个铵根离子,三个亚铁离子
两个水分子,氧化铁,氯化钠中的阴离子,
氯化铁,硫酸铵,硝酸锌,氢氧化铜,
高锰酸钾制氧气符号表达式,
双氧水制氧气符号表达式,
电解水符号表达式,
氢气燃烧符号表达式,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
【新知导学】
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如等是物理变化。
2、爆炸极限是什么?可燃物在生活中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1.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2.认识一氧化碳:
⑴性质
⑵危害
⑶中毒机理
⑷产生的主要途径
⑸如何减少和预防一氧化碳的产生?
(6)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活动二、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1.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
2.P.94图4-3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
你的解释:
3.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燃烧越旺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
说明了燃烧越旺
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
活动三、爆炸现象
1、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观察老师进行的粉尘爆炸实验,你有什么启发?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1.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
2.请你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
3.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如何防止爆炸发生?
知识链接
爆炸极限(爆炸极限的概念见课本P96页)
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体积分数)常见气体或粉尘爆炸极限(或下限)
H24%--75%小麦面粉9.7g.m-3
甲烷(CH4)5%--15%煤粉35g.m-3
CO12.5—74%//
4.CO燃烧生成另一种碳的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
甲烷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
5.可燃性气体与其他气体混合点燃时一定会发生爆炸吗?发生爆炸的条件有哪些?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当堂检测】
1.下列因素中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是()
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②③
2.下列气体分别和氧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
A.CH4B.H2C.COD.CO2
3.下列各变化过程中,不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石油产品的燃烧
C.汽车排放的废气D.煤气的泄漏
4.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①N2和O2;②H2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CO和H2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课后训练】
1.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能烧燃得更旺,这是因为()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B.木柴是可燃物
C.温度易达到木柴的着火点D.散热快
2.面粉厂、汽车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
3.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
A.它具有可燃性B.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C.它具有还原性
D.它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
4.填写下列电话号码:火警;急救。
5.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烧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5、请仿照事例填写下表
灭火事件灭火方法灭火原理
熄灭液化气灶火焰关闭液化气阀门切断可燃物的来源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要使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在着火点以上B.缓慢氧化不发光,不放热
C.一氧化碳是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D.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7、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就会立即熄灭,它是因为()
A.氧气不够B.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C.火柴潮湿,不易燃烧D.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8、A、B两元素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已知在A2B化合物中,A和B的质量比为7:4,则符合A与B质量比为7:12的化合物是()
A、B、C、D、
9、海底矿产资源“可燃冰”,其主要成分是水合甲烷晶体(CH4nH2O),若水合甲烷晶体中CH4的质量分数为10%,则水合甲烷晶体的化学式为。
10、如右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热水,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A端放干燥的红磷,B端放一小块白磷。
⑴B端的白磷燃烧,A端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填序号)
①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②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空气,不能燃烧;③B端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④红磷不是可燃物。
⑵若要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方法是。
⑶该实验说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⑷从以上实验,可得到启示:实验室保存白磷的方法是。
11、在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要以防爆炸。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根据爆炸原理,利用废旧眼药水瓶,对点燃可燃性气体装置进行了如下图设计,点燃时就可有效地防止爆炸。其原因是
12、6g的碳与一定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应在什么范围内?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1课时)学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1课时)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3章第二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元素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会写常见元素符号,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及分类
3.了解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4.知道纯净物的简单分类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元素的概念
2.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的区别方法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和交流
1.原子中含有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
2.书写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氧气、氢气、铁、镁、水、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氯化钠、碳酸氢铵、高锰酸钾
二合作、研讨和点拨
活动一、元素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74、P75
1.元素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种类
自然界中元素有______余种,人工合成的______余种。
3、元素的类别分为:
交流讨论:1.下列原子属同种元素的是
A:质子数8,中子数7,电子数8B:质子数8,中子数8,电子数8
C:质子数9,中子数8,电子数9D:质子数8,中子数9,电子数8
2.下列微粒属同种元素的是
ABCDEFGH
活动二、元素符号及含义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73,
为统一元素的表示------元素符号国际上用______表示,且一大二小。
说明下列元素符号表示的是哪些元素?
HHe;CClCaCu;FFe;SSi;AlAgAu
交流讨论:1元素符号的含义
H:宏观上表示______________;微观上表示_______________
S:宏观上表示______________;微观上表示_______________
2.元素符号前的数字的含义
2H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2F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
Na+______________,2Na+______________
注意:当元素符号前出现数字后,该符号只能表示微观上原子的个数,失去其宏观含义。
活动三、纯净物的简单分类
自主学习1.将“预习交流”中第2题进行简单分类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_________分类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H2O,CO2,SO2,Fe3O4,MgO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对吗?
2.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对吗?
三、总结、反思、提升
1.总结活动一、二、三
2.反思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项目元素原子
区别宏观概念;
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微观概念;
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联系元素和原子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一种元素可以包含几种原子,原子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
3总结:原子、分子、元素、物质的相互关系
4.总结物质的分类
5.从微观的角度区分物质的分类
如图所示是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的“●”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指出图中A、B、C、D、E各表示什么物质?(填“混合物”、“化合物”或“单质”)
A表示,B表示,C表示,D表示,E表示,可能是氧化物的是________。
6.用元素符号表示离子,离子的电荷数目和电性标注在元素符号的,且数字在(填“前”或“后”,下同),电性在(填“前”或“后”,下同),如Ca2+就表示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表示为。若符号前有数字就只表示微观意义,如2Na+表示,3Cl-表示。
四、自检、反馈和巩固
[课堂反馈]
1、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16B.该原子属于金属元素的原子
C.该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D.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
2、煮沸过的水凉后不宜用来养金鱼,因为这种水中几乎不含有()
A.氧分子B.氧原子C.氧元素D.氧离子
3、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水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B.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水分子由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4、有两种粒子,它们核内质子数不等,核外电子数相等,这两种粒子可能是()
A.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B.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C.两种相同元素的不同离子D.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5、下列关于NaNO2、Na2O2、SO2、O2等四种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气B.都含有氧元素C.都含有氧分子D.都含有2个氧原子
6、下列符号,表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元素组成单质是()
A.N2B.3FeC.AlD.H
7、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碘酒B.蒸馏水C.可乐饮料D.铝合金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纯净物B.一种原子只能形成一种纯净物
C.一种分子只能形成一种纯净物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叶绿素(C55H72MgN4O5)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该物质由种元素组成,其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填符号)。
10、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化合物的是,纯净物的是,混合物的是,氧化物的是(均填容器下的代号)
[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C.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物质是混合物D.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2、某物质只含二种元素,则这种物质()
A.可能是单质或混合物B.可能是纯净物C.一定是纯净物D.一定是一种单质
3、下列各物质中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氧气、碳酸钙、高锰酸钾B.水银、氧化铁、空气
C.氢气、水、硫酸D.天然气、碳酸氢铵、海水
4、不同种元素间的本质区别是原子的()
A、中子数不同B、质子数不同C、核外电子数不同D、原子量不同
5、双氧水(H2O2)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它是由两个氢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
C、它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它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
6、根据物质的分类,水不属于()
A、氧化物B、单质C、化合物D、纯净物
7、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由()
A、同种物质组成B、同种元素组成C、同种分子构成D、同种微粒构成
8、在高空中有一层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的化学式是O3,它是一种()
A、混合物B、氧化物C、单质D、化合物
9、下列各组三种物质都是氧化物的是()
A、KClO3、O2、MnO2B、SO3、CaO、P2O5
C、NaOH、H2SO4、CuOD、H2O、MgO、C2H6O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原子一定不相同B.凡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C.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该物质一定是一种单质
D.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11、单质与化合物的根本区别是()
A、单质是一种物质,化合物至少含两种物质B、单质是纯净物,化合物是混合物
C、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化合物至少含两种元素D、单质是气体,化合物是固体
12、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含有一种元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C、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D、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13、现有①氧气,②食盐水,③氯化镁,④空气,⑤水银,⑥氧化铁,⑦水,⑧高锰酸钾等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14、用符号和数字表示:3个氢原子_____;2个水分子_____;铁元素_______
文章来源://m.jab88.com/j/22358.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 -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教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教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10-27
- 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化学反应速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1.知识目标理解浓度、压强...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05-28
- 化学反应速率(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整理和总结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把零散知识串成线、结成网。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公式和影响因素的梳理和总结,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 高中离子反应教案 11-06
最新更新
更多-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题1空气教案(人教版)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 (参考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 - 初三化学第五单元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人教版) 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参考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②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③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09-28
-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学案
- 小学语文一年级:《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十(2) 趣味朗读,深入领会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 如:小猴子──欢快、有礼貌、奇怪; 小兔──有礼貌、惊奇; 猴爸爸──慈祥、和蔼; 地球爷爷──稳重、有力。 2.四人小...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09-28
- 苏教版《升国旗》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4个字及一种新笔画 3、让学生感受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 小学教学教案 09-28
- 小学语文一年级:《小伙伴》教学设计一(2)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小姐过渡:安东真是个好孩子,他把自己的面包掰开,把大的一半给了玛莎!另两个伙伴呢?维加和安娜又是怎么关心玛莎的呢? 二、朗读感... 小学语文教案一年级 09-28
- 4.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第2课时)学案
- 《燃烧和灭火》教案分析 《燃烧和灭火》教案分析 教材和学情分析: 火,孕育了文化和文明,维系着生命和发展。学生前面学习,已经理解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明确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本节内容,为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奠定基础,为燃料... 高中音乐丝竹相和教案 09-28
- 一年级语文下册《火车的故事》全套一二课时教案版本2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在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09-28
- 一年级语文下册《火车的故事》教案 一、教材简析 自1825年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发明并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能使用的蒸汽机车正式运行到现在,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已经发展到了现代化的磁悬浮火车。这是震撼世界的科学创举。 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09-28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分析】 1、本节第一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热传导过程和能量转化、转移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让学生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接着... 小学卫生与健康教案 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