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张衡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张衡一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弄懂一些专指词语,疏理文言否定词。
(三)学习记叙和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难词难句解释。
(1)从容淡静:从容,举止行动,《礼记缁衣》:“衣服不贰,从容有常。”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楚辞九章》:“孰知余之从容。”王逸注:“从容,举动也。”不能作舒缓、不急迫来讲。淡静,淡泊娴静。全句:(他)平时举止淡泊娴静。
(2)衡不慕当世:当世,是当世之人,即当时的掌权者。
(3)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张衡,公元111年(安帝永初五年)拜郎中,114年(安帝元初元年)迁尚书侍郎,115年迁太史令,121年(安帝建光元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顺帝永建元年)再复为太史令。文中所指“五载”,即公元121年辞太史令,拜公车司马令,到126年又复为太史令的“五载”。
(4)咸怪其无征:征,是应验、征验、效验的意思,不宜作“证据”讲。
(5)“举孝廉”、“辟公府”、“累召不应”、“公车特征”:举,推荐。辟,征召。召,呼唤,特指上对下的呼唤,引申为招致,征,召,特指君召臣。“举、辟”二字在这里都表被动。
(6)“拜郎中”、“迁为太史令”、“积年不徙”、“再转复为太史令”:拜,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才是贬官。徙,表一般的调职,有时也用以表示降职,本文指前者。转,迁调官职。这四字的意思很接近,略有区别。
(7)关于“璇机”的解释:一说是玉饰的测天仪器。一说,“机”即“玑”,“璇机”是两颗星的名字,即“天璇”和“天玑”。从上下文看,似以第二说为宜。用“璇”“玑”二星指代北斗七星,又进而指代天文,“妙尽璇机之正”即精通天文的意思。(把“璇机”指代天文,可参见王力《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第787页)
(二)作为传记,它的一般写法是怎样的?本文是怎样写的?
分析:按照传记的体例,开头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柳敬亭传》都是。本文也是开头介绍姓名、籍贯,结尾写到他死的年代。所以本文是完全按照一般传记体例的写法来写的。
(三)传记是记述一个人的生平的,是否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写进文章去呢?本文是怎样处理人物的材料的?列出它的结构提纲。
分析:传记记述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写进文章去,而只能记述人物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同时显示出这个人的品格特点。
本文先介绍了张衡的品格和他卓越的文学才能;重点写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辉煌的科学成就,而在科学成就中尤其重要的是他首创的候风地动仪,最后介绍了他政治上的才干。文章这样处理材料,就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结构提纲——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张衡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才能。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介绍张衡辉煌的科学成就。
(1)张衡的潜心科研
(2)张衡的不慕名利
(3)张衡的重大发明
第三段(第5自然段):介绍张衡杰出的政治才干。
(四)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
分析:他的可贵品格可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他不慕名利,先是“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以后做了官,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他也无所谓,由此反复说明了张衡的高洁。不仅如此,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的风气,经十年苦心构思写成《二京赋》用以讽谏;一上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将图谋不轨的“奸党”“一时收禽”,都反映了他对当时奢靡庸俗风尚的不满和对不轨行动的斗争。这是他从容淡静、不尚虚浮的品德。
二是“无骄尚之情”。他年少时便“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全面发展,甚至“才高于世”,却始终“无骄尚之情”,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不尚虚浮而又谦逊踏实的品德,他才能把全副精力扑在科研工作上,在获得两次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观察天象博览群书的客观条件之后,浑天仪、《灵宪》、《算罔论》,乃至候风地动仪得以相继问世。
(五)张衡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是主要通过具体、详细地介绍他的重大发明地动仪来说明的。文章这部分是怎样记事状物的?
分析:文章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时间——阳嘉元年
名称——候风地动仪
材料——以精铜铸成
外形——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构造——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蛛,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作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效果——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评价——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验证——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使用——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候风地动仪是十分精致灵巧的:都城洛阳与发生地震的陇西郡相距一千多里,地动仪竟能及时测报,可见其灵敏准确的程度。文章的这部分的介绍深入细致,清晰扼要,文字简练,而又形象生动,跌宕多姿,写得非常精彩。因此,候风地动仪虽已失传,根据这段文字却能复制还原。今天读这篇文章,除了把它作为一般的传记作品,更可把这段文字看成典范的科学说明文来学习,让学生读了以后仿照着写一段说明文。
(六)本文写了张衡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三个方面的内容,却又并非彼此独立。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分析:全文三大段,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又有相互联系。比如第1段的“从容淡静”与第2段的“不慕当世”;第1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讽谏”与第3段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又如第1段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2段“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我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七)《张衡传》的原文全面地记叙了张衡在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的成就,选作课文时删节较多。课文选材及剪裁特点是什么?
分析:原文比较多的篇幅收录了张衡的文学创作,节选时都略去了;“永和四年卒”之后还有:“著《周官训诂》,……凡三十二篇。”综合介绍张衡的著作和学术上的成就,节选时也略去了,使第5自然段突出了张衡政治上的表现。而原文中有一些政治经历,因关系较小,也略去了。在写到他的为人时,详写了他积极进取的主导方面,略写了“上书乞骸骨”归隐田园的消极方面,节选时又删去了原在第4、5自然段之间,不敢与阉党斗争以及明哲保身等表现的文字。可见,本文是以科学家的传记这个角度选择材料加以剪裁组织的。这样,它就既全面地仍从文学上、政治上、科学上三方面介绍了张衡一生中的重要表现,又重点突出地详写了他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在重点写他的科学成就时,略写浑天仪,详写地动仪;写地动仪时,除了具体记述机构、作用以显示其不平常的科学才能外,还生动描摹了地动仪的形状雕饰,使所写事物更为形象;对地动仪不仅写了它的“静态”,还写了它的“动态”,不仅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一语概述了它的灵验,还用“地震陇西”这一典型事例证明它的神妙。由于剪裁恰当,详略适宜,使人对他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政治表现和性格特点有全面的了解,而对他首创的地动仪则印象更为突出鲜明。
(八)本文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写得那么具体细致、清晰扼要,还由于作者是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并说明事物的特点的。深入理解这部分的文字,有助于学生记事状物能力的提高。(这一内容,可作为基础好一点的班级进一步探讨之用。)
分析:大体上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即第一句,点明地动仪制作的时间和名称。
第二层“以精铜铸成……周密无际”,写地动仪的构造。构造写得井然有序:先写材料,再从大小、形状以及外形上部的雕饰综述整体的构造,再以“中有都柱”一句从外过渡到内,分述内部构造,然后又回述整体构造,涉及外形的下部。使读者既看到地动仪完整的形象,又理解内中的机构。这是具体事物说明的关键部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按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决定说明的顺序。这可算是地动仪的“静态”。
第三层“如有地动……未之有也”,写地动仪的功能,或者说是它的“动态”吧。这里用“振”、“吐”、“衔”几个动词准确、连贯,说明都柱、龙首、铜丸、蟾蜍的报震功能的灵敏,却只用了十三个字的一个假设复句,“振声激扬……”是说功能的自动。“虽一龙发机……”一句说明地动仪八道机关的报震功能的准确。唯其功能灵敏、自动、准确,而且从古未有,所以作者予以称赞。功能,是具体事物说明必不可少的内容。
构造,要写得条理清楚、具体精确,功能,要写得恰如其分、切合实际。
第四层“尝一龙机发……所从方起”,写地动仪的验证。这看似设下的波澜,以显示“合契若神”的效果,点出科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实际更可使读者领会张衡发明地动仪的重要意义,即从此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架观察地震的科学仪器。
总之,这段文字除开头的时间与名称之外,是从地动仪的外形、构造、功能和验证几个角度去观察并说明事物的特点的,值得好好学习。
(九)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尚品德。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可见用语简洁;用酒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准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结合课题注释概述文化常识。
《后汉书》是纪传体东汉史,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南北朝时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原定编著百篇,仅完成帝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十志未及完成而因密谋拥护文帝弟刘义康做皇帝而死于狱中。后人将梁代所注的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补入,遂成一百三十卷的今本《后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乐羊子妻》,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二)指导自读。
1.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自读提示”第二小节已作了说明。自读课文时,要对照提示想一想,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刻苦钻研的精神表现在哪里?他在文学上、科学上的成就是什么?政治上的作为怎么样?自读时要适当圈点勾画。
2.本文叙事按时间顺序写,而且详略得当。课文是怎样按时间顺序的?写得最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3.本文语言质朴简练。试举例说明。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自读作业(除翻译外,可直接做在书上):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衡少善属文()②不好交接俗人()
③累召不应()④五载复还()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a.游于三辅()
b.虽才高于世()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
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c.伺者因此觉知()
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以精铜铸成()
3.“思考和练习”二。
4.翻译句子,指出各句包含的语法现象。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四)讨论自读疑难问题。
(五)同桌互相批改自读作业。
自读作业参考答案:
1.①sh4o②h4o③l7i④z3i
2.①于,介词。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
②因,介词。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
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
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
3.(略)
4.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六)根据自读作业情况,对以上语法现象进行小结。
(七)自读、理解“思考和练习”三至五。
(八)检查自读理解情况。提问:
1.张衡的高尚品德是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何以见得“才高于世”?其“从容淡静”又表现在哪里?
2.张衡最杰出的贡献是什么?课文重点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3.课文的语言质朴简练,你是怎样体会的?
4.和《屈原列传》相比,这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禽奸党。
张衡“才”高于世,表现在:一、“善属文”,作《二京赋》;二、“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三、“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四、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称为政理。
张衡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伟大学者。他最杰出的贡献是研制成功史无前例的候风地动仪。课文重点记叙的是张衡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因而对候风地动仪作了详细的介绍。
课文语言质朴简练。如“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短短二十三字,就写出了张衡的学历、水平和特长。“……不行,……不就,……不应。”充分表现了张衡不慕名利的品德。“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表现了张衡的态度果断,措施得力。
和《屈原列传》相比,两篇传记最大的共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最大的区别是在表达方式上,《屈原列传》为了揭示屈原的“志”、“行”和寄寓作者的情怀,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而《张衡传》为了表现张衡的杰出贡献,用说明性文字对张衡的发明候风地动仪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九)翻译课文第4自然段。
(十)小结。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张衡的生平和成就。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杰出的科学家。17岁离家,先后到长安、洛阳,拒绝官僚贵族召请,在太学日夜攻读,博览群书。28岁任南阳太守鲍德主簿。29岁写成《东京赋》、《西京赋》。《二京赋》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两都赋》写成的。34岁为郎中,后又作过尚书郎。太史令、侍中、河间相一类的官。作太史令最久,前后几次,历时数年,掌管天象观测。写有著名天文著作《灵宪》和《算罔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他用肉眼观测星星,制成星图。当时他观察到星星有2500多颗(现代天文学用肉眼能看到3000颗左右)。汉阳嘉元年(132年),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他曾上疏要求禁绝当时流行的图谶迷信。任侍中期间,遭受宦官谗毁,遂作《思玄赋》以宣情述志。59岁离京任河间相,在职之年,“郡中大治,称为政理”。以后又征召为尚书,不久即去世,终年62岁。有《张河间集》存世。
张衡勤敏朴实。崔瑗说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体性温良,仁爱笃密,与世无伤”。他自己在一篇述志的作品里说他是“约己博艺,无坚不钻”,“不患位之不立,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东京赋》、《西京赋》描写洛阳,长安的繁华,讽刺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描述了一些民情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的深刻忧虑。他的诗歌以《四愁诗》成就最高。诗分四章,写他的“所思”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等“远道”,但都有障碍,而不能致。以一种情诗的形式寄托了政治的怀抱。它是一首七言诗。在它以前,《诗经》和宋玉的《招魂》,荀卿的《成相篇》等有一些七言句。汉代韵文七言句逐渐增多,但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的作品,当以这首诗为最早。他也研究过地理学,绘出一幅地形图,流传好几百年。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图记》卷四里又把他列为后汉时期六大名画家之一,在数学方面,他对圆周率也很有
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碑题词)
(摘自沈祺文)
(三)关于浑天仪。
汉时,天文学已经形成体系,分有盖天、浑天和宣夜三家。盖天说以周髀算经为代表,认为天圆地方,天在上,像伞盖,地在下,像棋盘,是一种旧的传统说法。宣夜派认为天体为元气构成。浑天说比较进步些,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也不完全正确,但比较接近实际。浑天派最大的代表者和卓越的发明家张衡指出,日有光,月没有光,月光是由日光照射而来的。所以向日则光盈,背日则光尽。他还推测月食是地球遮蔽的结果。他还绘制了一部星图,叫《灵宪图》,创制了许多重要的天文仪器。
浑天仪是铜铸的,内外有几层圆圈,都可转动。各层圆圈分别刻有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凡张衡所知道的天文现象都刻在上面。为了使浑天仪能自己转动,张衡又设计了一个“滴漏”,作为浑天仪的动力。浑天仪被滴漏带动,它转动时恰好与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起落时间完全吻合。可惜这座精巧的浑天仪在西晋战乱中失传了。留下来的只有《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份说明书的部分说明。
(摘自《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
(四)译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没有骄矜的情绪。(他)常常(显出)稳重、淡泊、宁静的情态,不喜欢与庸俗的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直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分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作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驾认为他的才华出众,屡次召聘(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方面的巧思,尤其用心于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天文、气象、历法诸科学问,精妙而透辟地研究出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成浑天仪,著有《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明了。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调动官职,又任太史令之职。张衡不羡慕当代(的达官显贵),所以,他所担任的官职,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从他离开太史令这一官职,五年之后又恢复原职。
(汉顺帝)阳嘉元年,(他)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种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成的,直径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间隆起,形状像酒尊,(外面)用篆书文字以及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起来。里面有一根总的铜柱,铜柱的旁边延伸出八条槽道,并装置枢纽,用来发动机件,(仪器的)外面雕有八条铜龙,每个龙头上都衔着一个铜球,龙头下面又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正可接住铜球。(那些)互相咬合制作精巧的部件,都隐藏在“酒尊”中,覆盖严密,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了地震,“酒尊”就震动着铜龙,机件拨动,(龙头)吐出铜球,蛤蟆衔住它。振动的声音清脆响亮,看守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虽然一条铜龙拨动机件,而另外七个龙头不动,循着龙头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地震的)实际情况来验证它,完全附合,灵验如神。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曾有一次,一个龙头机件拨动了,而(人们)没有感觉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不灵验。过了几天,驿使来到,果然在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于是(人们)都叹服它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才命令史官记载地震发生的方位。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门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一上任就树立(自己的)威信与尊严,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国政治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朝廷却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62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堂导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差不多先生传第13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 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⑵ 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⑶ 通过诵读,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⑵ 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⑶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相关资料,培养探究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2、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3、引导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如生平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言设计(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二、释题:“传”
传记,是介绍人物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等,虽记述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但并不等于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的写进文章,而是记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时显示出个人的品格特点。
三、感知文意
1、课堂诵读,初步感知
⑴ 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语调,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⑵ 生诵读,要读出语气、重音,特别强调读出层次
2、分组交流,释疑译文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让学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检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
师多媒体显示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之”的词句及一些难理解语句,由学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其在良性竞争中互动互进的意识,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迅速、准确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
⑴ 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采用先叙后议方式结构全文(传文+赞语)
⑵ 文章介绍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况?作者借助哪些语句作勾画?请学生归纳、列表: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雨,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合作探究,评析人物形象(教师点拨,启发思维)
⑴ 综观全文,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总结: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隐士。
⑵ 你觉得五柳先生能成为你学习的榜样吗?说说理由(激发学生超越教材感悟,领悟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实现情感的升华,畅述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了解文中评述,加深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学生齐读“赞曰”部分,理解赞句的实质。
交流理解:赞语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赞赏其不愁贫贱,不求富贵,怡然自乐,返璞归真的生活节趣。
五、课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渊明的朋友,并对他的生活情况颇有了解,刚巧有人问你:《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你会如何回答?
学生根据所查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结
1、语言特色:
⑴ 语言简约凝练,勾画鲜明形象
⑵ 多用否定句,突出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节趣
2、主旨表现: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模仿本文写法,用简洁语言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题目自拟,字数300左右。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闲静少言不慕名利-----隐者心情
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悦己
性嗜酒期在必醉-----率真放达处于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
环堵萧然宴如也-------安贫乐道(人格高洁)
赏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淡泊名利
【资料链接】
一、关于作者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二、补充注释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娄。
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持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理解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把握并体会了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掌握了一定的文言词汇
文章来源://m.jab88.com/j/3845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