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天文和地理;名医扁鹊。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后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诗经》,屈原和《离骚》;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山海经》;《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扁鹊。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对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老子和孔子

1.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

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A.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

B.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

权才能巩固。他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

2.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提醒学生注意:对“仁”的许多解释中,既有一些具

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如孔子提出的

“仁者,爱人”虽然是有阶级性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

性质,有一定的进步性。(这里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论语·阳货》关于“子

张问仁”的引文)。

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但

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又表现了他思想的进步

性。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A.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

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B.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实质是举贤思想,通过教育的途径,培养和选拔

治国人才。这是对我国考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的否定,对打破奴隶主贵族

垄断政治的局面具有积极作用。

孔子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被奉为儒家“五经”的是相传就是孔子编订和整

理的《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五部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

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战国时期历史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逐渐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等不同的派别,其中儒墨两家影响最大,并称“显学”,其次是道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墨、儒、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主张:

墨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进步。《墨子》一书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派的主要材料。其中记载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水平。

孟子和荀子: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A.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民贵君轻”,他认为“政在得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被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B.荀子:他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他还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以社会政治的好坏而转移。荀子认为自然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其思想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就是人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去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即人定胜天的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他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但他又敌视社会的进步,反对人的任何作为,他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A.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B.他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政治措施。

C.他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由国家制定法令,向全国公布,除国君外,所有臣

民都必须遵守。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具

有进步意义。

D.认识:a.韩非子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

流。

b.韩非子主张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加强封建专制的

要求。

c.韩非子的主张,得到秦王赢政的赏识,秦统一后的许多政治措施,都是

韩非子学说的应用和发展。

三、繁荣的文学和艺术

1.文学的成就

《诗经》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a.风多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民歌;

b.雅是西周时期宫廷的乐曲歌辞;

c.颂是西周时期宗庙祭祀的颂歌。

C.《诗经》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屈原和《离骚》

A.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

人之一。

B.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C.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诗人感情真挚、想象丰富,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

爱。

诸子散文

A.先秦诸子的散文都很出色,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

B.先秦诸子的文章各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孟子和庄子。

a.孟子的文风以刚柔相济的辩证见长,他的议论文中善于运用比喻。

b.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他的代表作《逍遥游》《秋水》等是古代文学

作品中的名篇。

2.艺术

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主要内容有:

A.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做《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B.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身上的“水陆攻战图”,

说明青铜器的装饰已由以前的图案发展为完整的画像。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整套青铜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说明春秋战国

时期我国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四、体育和娱乐

1.祭祀活动:社祭、腊祭。

2.娱乐活动:六博、投壶、斗鸡、走犬、讴歌等;

3.体育活动:剑道、角抵、蹴鞠、举鼎等。

五、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和地理

天文学的发展:

A.天文学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有更准确的“天

时”,对天文学,特别是对历法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B.《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李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

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它比欧洲早六百七十多年。

C.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早160年。

地理知识的丰富:

A.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地理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提高。

B.战国时期出现早期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物理学的成就:《墨子》中的《墨经》记载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有杠杆原理

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的重大成

就。

2.名医扁鹊

他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奠定了我国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一

直为中医所沿用。

扁鹊尤其擅长切脉诊断,后代医生把他奉为“脉学之宗”。

相关阅读

考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①春秋战国的文化产生的原因就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实际上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理解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③掌握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和医学等文化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的社会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2.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思想解放、人才辈出的局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罕见的现象。它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究其原因: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③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④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阶段的文化必然是此阶段政治、经济的反映。战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和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它是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3.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我国封建时代治国模式的形成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我们为人和治国等方面,至今仍然具有其积极意义,只是需要我们有选择的借鉴和吸取。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奠基的重要时期

大变革的表现: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总体上讲,春秋战国时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奠基”主要表现可以从民族、农业、工商业、文化、国家等方面来理解:

(1)第一次民族融合形成。

(2)农业技术基本定型。

(3)手工业分工细致、商业兴盛、封建城市兴起。

(4)以黄河流域为主体、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经济格局形成。

(5)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6)政治上创立了一系列制度。

(7)中华传统文化日趋成熟。

例1、(2000全国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答案是A。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主张的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归纳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再对所学知识中关于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判断。材料中前者显然是法家主张,后者是儒家主张,后者否定前者,故此段论诉出自儒家。方法:材料是知识的载体,读懂材料联系教材作答;各家思想是高考重点学习中对各派思想要熟练掌握其异同。

例2、(2005江苏历史)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是B。本题考查孔子在思想方面的主张,被选项①③体现其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体现了其当时的政治主张,即维护周朝的“礼”。④体现了其教育方面的思想,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方法: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对孔子的主张能够准确记忆﹑分类﹑理解。

1、原因:①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③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⑤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⑥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⑦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2、表现:这一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科学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文学艺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战国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局面,在我国思想学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复习教案(旧人教版)
1、社会经济的速发展
2、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
3、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4、教育事业的进步
5、夏商科技文化成就基础
二、科技文化的繁荣
1、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
(1)老子和《道德经》
①称谓:李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
②精华部分:《道德经》包含有朴素有辩证法思想,它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
③消极方面:主张"无为"和"小国民"(理想国),表明奴隶制是一种过时的生产方式
(2)孔子:
①称谓:名李耳,又名老聃,春秋末年鲁国人。
②大思想家: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主张以德治民。后经西汉儒生董仲的发展,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工具。
③大教育家: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总结出了一教与学的原则;培养了一批学生。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④晚年:编订了文化典籍《诗经》、《尚书》(上代的书)和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对保存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
(3)百家争鸣:
①形成条件:
封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历史经历着划时代变革提供了土壤
教育发展造就了大批思想家
各国纷争提供了思想自由的环境
②概念:战国时期,面对历史的划时代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驳别人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展开"百家争鸣"局面。
③概况:
名称代表人主张评价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约、反对浪费。选举贤能。墨子是小生产者的代言人;战国时代,封建经济初步形成,小生产者队伍扩大,他们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墨子主张选举贤能;他们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墨子主张节约,反对浪费;他们恶战乱,反对相互掠夺,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境,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但"兼爱"主张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是无法实现的
儒家子荀子"仁政"说。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政治思想的基础是"民";"仁政"主张的实质是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统治;宣扬的"劳心者治人"是为统治阶级护。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与孔子合称"孔"。他的思想反映了战国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增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封建经济的愿望。
道家庄子鄙视宝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平现象。"有用"不如"无用"面对历史的巨变,他感到无能为力,其思想比老子更消极,反映出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颓情绪;他鄙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有一定进步性。他与老子合称"老庄"。
法家韩非子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其政治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并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最有用的思想理论;它充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韩非子的主张被后来的秦始皇所采纳
兵家膑集中兵力,分散敌人兵力,发少胜多,发弱胜强。这是当时封建诸侯集团据混战的反映。

④实质:战国时期历史的巨烈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⑤"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秦六国,统一全国后,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百家争鸣"已不利于刚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统治;
儒家学派的一些人攻击郡县制,谩骂秦始皇。为了打击六国旧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
3、科学技术:

春秋战国
天文记录了37次日食;公元前613年(公元前7世纪),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楚国人甘德、魏国人石申著世界上最旱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记录了800个恒星和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及出没规律;
历法测定了冬至和夏至日期已测定了一年的主要季节
数学九九法表
医学扁鹊创四诊法;医学著作《内经》;出现分科治病
公输制造飞鸟和木人驾木车马,建造房屋,改进生产工具。
(春秋时期鲁国科技成就最多)
4、文学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历史背景:
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起来,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2、宗法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
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2、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二、春秋变革
A、齐国的管仲改革
1、内容:相地而衰征
2、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B、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C、对春秋变革的评价: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仍然发挥作用。
三、战国变革:
魏文侯变法(李悝、吴起)
A、内容:1、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2、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3、强调法治的作用4、创建“武卒”
B、作用: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开启了战国时期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C、对战国变法的评价: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1、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和线索,正确评价这一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性质、特点、作用。

②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③抓住三条主线融会贯通知识: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三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三条主线,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①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铁器和牛耕带来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动即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经济基础的变动反映在上层建筑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奴隶主阶级的改革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而封建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作用、影响。各国变法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因此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巨大作用,为其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也使法家思想在秦占统治地位,但其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及后世也产生消极影响。

1、对于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在于相互兼并,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在客观上有其积极作用。

①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对于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

③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⑤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列宁的表述能够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这些战争的历史影响:“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2、如何认识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

①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赢政经过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②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③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前代的基础上,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成为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①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

②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④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⑤战国时期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⑥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4、春秋战国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及原因

春秋改革: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的“初税亩”。二者实质上承认土地私有制。战国变法:主要由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1)不同之处:

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

内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持权。奖励农耕和军功;实行县制。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特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

(2)根本原因: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春秋时期特别是大国争霸的前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5、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及进一步得到发展的社会原因

表现:

(1)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有铁制品、丝麻织品、漆器,而且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2)商业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都有买卖场所。

(3)商人活跃,不少大商入获利丰厚,富比王侯。

特征:

(1)商品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和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品。

(2)商品流通地域更广,超出一个诸侯国的范围,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市场。

(3)商业中心一般为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附庸;

(4)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为新兴地主。

原因:

(1)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建立,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商业作为封建经济的一部分和必要补充;也必定得到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了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商业发展。这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6、对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比较

原因相似:①从经济上看,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井田制的逐步瓦解,旧的经济秩序被破坏,一些诸侯国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和变法,增强了国力,这就使各诸侯国的实力对比出现了不平衡。②从政治上看,王室衰微,周天子无力维护分封制的统治秩序。③从直接动因上看,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不断发动兼并战争,春秋战国纷争不已,战火难熄。

性质不同:前者是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后者是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为完成统一而进行的兼并战争。

影响相同:①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②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速了全国统一的步伐。③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④促进了社会进步,为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大国都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或变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加速了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使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7、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例1、(2000年春季高考题)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答案B。本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标志。奴隶制瓦解的经济上的表现是井田制瓦解。A是原因,B是标志,C是经济发展表现,D是封建制确立。

例2、(2005江苏历史)下列史实不属于江南经济发展现象的是()

A.春秋时期道相孙叔敖修芍陂B.隋唐时期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答案A。芍陂是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以北,B、C、D三项是江南经济发展现象,教材有明确表述。

例3﹑战国时期,促使黄河流域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是()

A.政局相对稳定B.北方自然条件更优越

C.铁器得到大力推广D.北方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C。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情况,问题的实质是北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应该从生产力角度出发,当时北方生产力的代表是铁器。

例4﹑春秋战国战争频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瓦解B.民族融合加强

C.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瓦解D.各诸侯国大肆掠夺人口

答案C。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既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人口﹑土地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而战国争霸战争是强国战胜弱国,大国吞并小国的统一战争,它意味着周初的分封等级制度的崩溃。

例5、“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比较,最确切表述了二者区别的是()

A战争目的不同B对周王室态度不同C称霸形式不同D社会性质内容不同

答案D。本题考查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本质的理解,那就应该看它们的社会制度,“春秋五霸”奴隶制,“战国七雄”封建制。

例6、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答案C。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变法的成功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商鞅死后,其变法措施仍继续推行,表明社会变革的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

例7、(2000·广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肌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由材料一中“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可以提炼出商鞅的重农主张,再结合课本相关变法作用的知识进行评述。由材料二中“民贫,则奸邪生……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以提炼得出晁错的主张,再结合课本知识评述结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归纳,以及结合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晁错处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一、先秦社会演进

1、奴隶社会

(1)形成──夏朝: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农业、夏历。

(2)发展──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强化,农业和畜牧业,青铜器、甲骨文、商文化。

(3)繁荣──西周:武王伐纣,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农业和手工业。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4)瓦解──春秋:春秋五霸,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2、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确立:战国七雄、各国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二、先秦社会经济的发展

夏、商、西周三代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这一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推广、农田水利的兴修,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三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部门,奴隶制经济相当发达,构成东方奴隶制的典型特征。三代具有较高的手工业水平,青铜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商业、交通和城邑都有较大的发展。

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广泛使用。战国时,更为普遍,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水利灌溉事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手工业方面,冶铸业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美早两千年以上。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造业、酿酒业等都得到发展。商业发达,商品种类繁多,货币普遍使用,出现了较大的商业城市。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49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