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学习辅导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学习辅导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思维视角

日本一些历史学家认为:1894年的中日冲突,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历史学家认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试结合两个条约的内容证明这一观点。

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有人认为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试结合史实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有人认为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最相似的,你认为呢?说明你的理由

有的人认为义和团运动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的人却认为义和团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你认为呢?

许多人认为《辛丑条约》是清政府的卖身契,你认为呢?

图片说明

邓世昌

邓世昌生前任北洋水师两大主力舰之一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舰长)。按北洋水师相关资料记载,邓世昌的武官阶级是总兵。在清代,武官的副都统和总兵为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中将),故邓世昌的官衔是非常高的。他的月薪是官俸1584两,船俸2376两,合计3960两。按光绪年间推算,当时大米每斤价格15文,折银0.015两;食盐每斤35文,折银0.035两;猪肉每斤40文,折银0.04两。以此估算:光绪年间一两银子在今天的购买力约合人民币100—150元。故邓的月薪折合人民币40—60万元,待遇是相当高的。

邓世昌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致远舰因舰体受伤药断绝。而邓世昌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使致远舰没入黄海。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全舰300余名官兵仅余7人。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

海战失利,朝廷震动。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也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折合人民币1000—1500万元)以示抚恤。这说明,邓世昌死后,清政府给予其的褒奖和待遇也是非常高的。

(注:邓世昌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珠直街龙蜒里2号)

——转引自《凤凰网》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从此图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战争时间、战场范围、主要战役、攻守态势。

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

这是1902年法国法行的的明信片,图中象征中国的龙和清朝官员正在受一伙持刀人的宰割。它以漫画的形式,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情景。

官与民之负担

作者马星驰(1873—1934)。漫画反映了中国人民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沉重压迫与剥削。

课文注释

北洋舰队

又称北洋水师、北洋海军,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另两支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北洋水师序列

北洋大臣:李鸿章;提督:丁汝昌;总教习:琅威理、汉纳根

铁甲舰
定远(管带:刘步蟾)
镇远(管带:林泰曾)

巡洋舰

致远(管带:邓世昌)、靖远(管带:叶祖珪)
经远(管带:林永升)、来远(管带:邱宝仁)
超勇(管带:黄建勋)、扬威(管带:林履中)

济远(管带:方伯谦)、平远(管带:李和)

旅顺大屠杀

史称“旅顺惨案”。中日甲午之战后期,日本陆军攻入旅顺后进行了3天的屠城,时间大约是1894年11月18日或往后,屠杀我手无寸铁的百姓约18000多人,加上逃亡的全城最后仅余数十人。日军屠城后焚尸灭迹,为欺骗世人,还立“清国阵亡士兵之墓”的木碑。1898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后,清旅顺地方官顾元勋组织将同胞遗骸整理安葬,建“万忠墓”。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后的日本统治时期又遭破坏,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重新整理,建墓园悬巨匾“永矢不忘”,还新建了纪念馆,提醒后人不忘近代中国的这段血泪历史。1997年“万忠墓”纪念馆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本输出

是指垄断资本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为例,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末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义和团

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组织。由义和拳、梅花拳以及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互相组合、渗透,在反教会斗争中发展而成。义和团的名称初见于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1898年6月),奏折中说直隶、山东交界东明、冠县等地的“义民会即义和团”,练拳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在1899~1900年群众性反教会斗争中,多数民间秘密结社相继采用“义和拳”或“义和团”旗号,由地区群众性的组织逐渐汇成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此后多数义和拳组织皆用为反帝斗争的口号。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在此之前,四川大足起义军于1898年春夏间提出“顺清灭洋”的口号。同年在湖北、云南的反教会斗争中也出现了“保清灭洋”的口号。这类口号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中相继出现,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扶清”的主要含义,可从义和团的有关文告中得到解释。《义和团告白》:“保护中原,驱逐洋寇”;《增福财神告白》:“上能保国,下能安民”;《马兰村坎字团告示》:“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可知“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而不单单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正如义和团揭帖所说:“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1辑,第133页)但是“扶清灭洋”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口号。“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灭洋”的提法,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排外思想。“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农民群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给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烧杀: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锸既毕,即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虽青屑、扬州十日记,何以过之!”(《缘督庐日记》)

抢掠: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瓦德西《拳乱笔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劫后残余的《永乐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册”。此外,遗失的珍贵图书“经史子集等,共四万六十余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庚辛纪事》)

凌辱妇女:“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拳事杂记》)贵族崇绮,“其眷属尽为联军所拘,驱诸天坛,数十人轮奸之。”(《庚辛纪事》)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所发生强奸妇女之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亦属不少。”

列宁在《论沙皇参加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一文中愤怒指出:“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它们杀人放火……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这些胜利,与其说是战胜了敌人的正规军,不如说战胜了中国的起义者。”

东交民巷“使馆界”

咸丰十年(1860),清朝分别与英、法、美、俄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各国公使纷纷来华,觅地设置使馆,所得使馆面积不等。后至者为互相照顾而不愿与先来者的馆址远离。既然容纳外国驻使,清朝也不愿见其散居各地。于是各国使馆聚集于正阳门、崇文门之间内城地区,即在商民杂居的东江米巷。这一地区先后建立了英、俄、德、法诸国的使馆,东江米巷随之更名为东交民巷。东交民巷,成为了使馆的代名词。人烟阜盛,商业繁炽,一时无比繁华。

《辛丑条约》后的东交民巷成为一个“国中之国”。

《辛丑条约》第七款规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划定使馆界,确定四至范围,南到东城根、北到东长安街、西至东交民巷西口(户部街)东到崇文门大街。清朝政府一度要求保留祭祖的堂子和衙署为办公之用,列强只答应保留吏、户、礼部和宗人府,其余一律搬迁。各国将使馆区道路,也改称外国名,并用外文书写,东交民巷就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中国人则被禁止通行,除非付费,直到1949年。

由于义和团事变刺激,列强在使馆区周围广筑高墙,上面设置炮台、碉堡,下面挖有壕沟,墙上则有瞭望孔和枪眼。在出入口设有铁门、岗哨,由各国派军队驻守,因南面有城墙、护城河做为屏障,东北西三面一切障碍均被拆除,便于守卫和兼做操场之用,东交民巷俨然为国际兵营。德奥两国驻军在巴黎和会后撤退,俄国则在1917年苏联成立后自动撤退,英国在1940年撤退,日美意法驻军权则在抗战胜利后收回。1943年国民政府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正式将使馆区行政管理权移交国民政府。

1950年,新中国驱逐了在东交民享的一切外国势力,完全收回了国家主权。

阅读拓展

西方人笔下的日军旅顺大屠杀

英国海员詹姆斯·艾伦在《在龙旗下——甲午战争亲历记》中写道:“只见那池塘岸地,立满了日本兵,赶着一群逃难人逼向池塘里去。那水里断头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湖水被血染红了。”“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于11月24日(日军攻占旅顺后第四天)从旅顺发回国内的一篇通讯中说:“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枪尾刀刺插十余次。”“战后第三日,天正黎明,我为枪弹之声惊醒,日人又肆屠戮。我出外看见一武弁带兵一队追逐三人,有一人手抱着一无衣服的婴孩,其人急走,将婴孩跌落。一点钟后,我见该孩已死,两人被枪弹打倒。其第三人即孩子之父,失足一蹶,一兵手执枪尾刀者即刻擒住其背。我走上前,示以手臂上所缠白布红十字,欲救之,但不能阻止。兵将刀连插伏地之人颈项三四下,然后去,任其在地延喘待死。”“次日(11月24日)我与威利阿士至一天井处,看见一具死尸。即见两兵屈身于死尸之旁,甚为诧异。一兵手执一刀,此两人已将尸首剖腹,刳出其心。”“旅顺全境人民尽为日人残杀,连日屠戮手无军器及非抗敌之居民多至无数,残体死尸堆满街衢,我目下执笔书此,仍闻枪弹之声。”

英国法学家胡兰德在他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中说:“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其中有一个叫鲍绍武的人说:‘我们来参加收集尸体时,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思路引领:逐句分析诗中的含义,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提示:这首诗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反映了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重要原因。

学习延伸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的赔款总额及其使用,分析19世纪末中日在哪些方面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

中国赔款数额巨大,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因此只有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中国政治经济因此进一步受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使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以海军为例,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实力大体相当,日本略占优势;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俄国海军,已经俨然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陆军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被承认为亚洲乃至世界军事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俨然名列世界五强之一。

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将近1160万日元。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由于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相关知识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理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认识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分析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育和成长。
2.过程与方法
结合侵华条约的内容,探究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掌握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加深对列强侵华战争危害的理解,掌握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读和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并确立的过程,理解列强的侵华把中国一步一
步推向灾难的深渊而理解中国的战败源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通过中国军民在外来侵略面前的英勇斗争,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明确爱国要有理性,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反侵略,争取民
族独立和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必须兼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已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际地位下降,同时也标志外国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则表现了清政府对于外国列强对中国利益攫取要求的迎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于这两个条约内容和危害的理解,认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中国需要政治制度的变革有重要意义。
难点:①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可以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②如何理解《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以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和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导入新课:
展示吉田松阴画像,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从思想上和理论上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适当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或者探究问题:中国在洋务运动后实力上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经过30年发展的中国为何在外国侵略,甚至是日本侵略面前失败。)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利用导入所用材料并补充有关战前日本的实力及对战争的准备得出结论,突出日本发动战争的蓄谋已久。
(2)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及中国军民抗争:
利用甲午中日战争ppt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战争阶段,讲述爱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可结合录像资料和图片等加以渲染。
在平壤战役中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可借助黄海激战的有关录像剪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提出问题:在他们的身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什么精神?
通过图片“旅顺大屠杀”以及外国人士对旅顺大屠杀的目击回忆材料,讲述旅顺大屠杀过程,进一步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进一步认识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通过出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图片和材料,表现侵略者的骄横、清政府的软弱,再次体会弱国无外交。
(4)《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
通过《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内容的对比;分析列强在华办工厂的危害,解释“资本输出”的概念,来理解认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内涵。(也可以列出表格,让学生对比,回答“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阅读,感受台湾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斗争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顽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让学生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感受。
利用教材中的漫画图《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体会《马关条约》的影响,同时导出“八国联军侵华”一目。
3.学习“八国联军侵华”一目
(1)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义和团运动为什么是反帝爱国运动?如何看待“扶清灭洋”口号?
运用材料研习法,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客观评价义和团的作用。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利用ppt地图讲述八国联军侵华过程,运用图片讲述义和团战士、清军爱国将士的抗争。
教师适当补充图片,利用说明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1)《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影响。
提出问题:总结《辛丑条约》和前面所学过的条约相比较,其内容特点是什么?(更
突出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
(2)《辛丑条约》危害及影响:
补充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哪些内容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探究“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可以和前几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从条约内容上体会半殖民地程度的深化。
小结:
从甲午中日战争起,列强开始瓜分中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被中国人民粉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它们却驯服了清政府,使之成为其侵略中国的工具。这样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格局。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中国的志士仁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学习评价
完成和。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和八国联军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火线
2、经过:

①爆发: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日军控制制海权
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内容影响
割三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领土损失严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两亿:白银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四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许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朝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廊坊之战,迫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联军和议→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勾结,镇压人民反抗)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

内容影响
赔款:白银4.5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炮台,允许驻军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以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段标志
开始形成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订)
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

△随堂练习——《全品》第1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2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二)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而蓄意发动。
2.过程
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④黄海大战
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
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⑤进攻中国
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
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①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记忆方法:割赔开厂。
②影响
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大鼓吹对扩张;战前日本制定了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④朝鲜农民起义是导火线。
2.影响
①负面影响:即《马关条约》的影响。
②正面影响
a.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一致的呼声。
b.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发动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
c.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
d.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
1.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2.原因:这主要要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阶段去考虑。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决定其对外侵略相应进入新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末,这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是“新阶段”的含义(即帝国主义要求的是资本输出和侵略瓜分世界)。
同时,这一项也是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特征的变化。列强利用这一条,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工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与廉价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这一项也是对中国民族工业(或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为不利的一项。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
2.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
结合日本的地理、历史状况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
1.地理:日本是岛国,多地震,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统治者从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就强烈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扩张,掠夺邻国的土地和资源,建立独占的销售市场。日本的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和朝鲜。
2.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许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成了新官僚集团的重要成员,封建武士道精神和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穷兵黜武的扩张特征。
例题: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楹联所指的战争是(C)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例题:在《马关条约》中,是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C)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例题: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D]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力量弱。
2.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强大,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过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
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
③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
例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C)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3.过程
①发动战争
a.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b.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②顽强阻击
a.在廊坊附近,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b.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
③攻陷北京
a.八国联军增派兵力,1900年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b.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④妥协投降
a.慈祥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b.慈祥太后在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4.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
①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海岸线的战略要地。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记忆方法:改兵民禁赌。
②影响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b.“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c.清朝腹地京津地区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e.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f.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
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了解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人民反抗上的共同点,认识到它们逐渐勾结在一起。
例题:《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答案]C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例题: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他们对义和团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了疯狂屠杀,大批官署、寺庙、民屋被付之一炬,紫禁城、三海颐园、坛庙陵寝、官署民屋等处大量珍宝财富、文物古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北京第二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洗劫,第一次是在(B)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例题: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下列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A)
A.《辛丑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
例题:外国列强在中国取得下列特权,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C)
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②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军④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A.④③①②B。①②③④C。④①②③D。③④①②
例题: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D)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力量弱小。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指挥。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说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在屡遭侵略的封建社会后期,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其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已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华在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同时,对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之上的客观进步性。
列强在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
1.侵华目的的变化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
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企图瓜分中国领土的必然反映。
2.侵华的基本特征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②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
3.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近代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幸封建社会的形成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二.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四.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从割地看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从赔款看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②《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
①《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马关条约》又增加了新的条款
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你、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和八国联军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火线
2、经过:
①爆发: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日军控制制海权
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内容影响
割三地: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领土损失严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两亿:白银2亿两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四埠: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许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狂朝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廊坊之战,迫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联军和议→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勾结,镇压人民反抗)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

内容影响
赔款:白银4.5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炮台,允许驻军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列强以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段标志
开始形成鸦片战争(或《南京条约》的签订)
程度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完全形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

△随堂练习——《全品》第1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9—30页,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二)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44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