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
温馨提示:由于新课标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编写体例,采取古今中外合编的形式,同学们学习时往往线索不清,知识系统混乱。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梳理历史线索和整体把握教材基本史实,特组合本学习提纲。要注意,本提纲不能取代教材,望同学们对照本提纲,认真研读教材并加强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祝福每位同学学业有成!
中国古代政权沿革(历史发展脉络)
元谋人
旧石器时代北京人
山顶洞人——形成
1、原始社会半坡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黄帝、炎帝、蚩尤父系氏族公社
尧、舜、禹
2、奴隶社会
建立:夏朝(约BC2070—约BC1600年)
发展:商朝(约BC1600—BC1046年)
鼎盛:西周(BC1046—BC771年)
瓦解:东周春秋(BC770—BC476年)
3封建社会
(1)形成:东周战国(BC475—BC221年)
(2)发展、鼎盛、衰落:
秦(BC221—BC207年)
①封建大一统时期西汉(BC202—AD9年)
东汉(AD25—220年)
②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220—266年)
三国(220—280年)蜀(221—263年)
吴(222—280年)
西晋(266—316年)
两晋东晋(317—420年)
十六国时期
南朝(420—589年):宋、齐、梁、陈
北朝(439—581年):北魏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隋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隋(581—618年)
唐(618—907年,“安史之乱”〈775—763年〉)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五代(907—960年)
辽(契丹政权)(916—1125年,947年称辽,983年称契丹,1066年称辽)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西夏(1036—1227年)
金(1115—1234年)
元(1271—1368年)
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明清
明(1368—1644年)
清(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史)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一)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或世定制、世官制);商:内服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者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作用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
局限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瓦解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周宗法制目的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影响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m.Jab88.COm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BC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
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
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地方官制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郡守职责: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3、县令(长)职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权力高度集中1、以皇权为中心,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
2、家天下。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本质君主专制
作用影响秦利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弊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秦迅速灭亡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后世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分封制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演变过程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历代都沿用
西汉削弱相权原因: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魏晋分散相权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分散相权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作用: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影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宋初分割相权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相权反弹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地方政治制度汉初中央集权受威胁原因: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作用: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中后期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元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创立行省制。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边远地区设宣慰使。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影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用官制度西汉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
魏晋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初学
隋科举制创立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科举制发展完善作用影响: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
演变特点或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废宰相制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

1.形成原因

(1)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2)二战改变各国力量对比,、日本普遍衰落,美苏势均力敌。

(3)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美苏战时同盟瓦解。

(4)美苏两国在和方面的根本对立。

2.形成过程

(1)美国推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

①政治上,1946年,丘吉尔发表“”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1947年,美国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②经济上,实施“”。

③军事上,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组织。

(2)苏联的应对措施:

①政治上,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②经济上,1949年联合东欧部分国家成立。

③军事上,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组织。

(3)和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后果和影响

(1)直接后果:造成、的分裂,引发导弹危机。

(2)积极影响:①客观上避免了新的的爆发。

②客观上有利于科技的进步。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消极影响:①加剧世界的紧张局势。②恶化国际关系。③美苏两国人为把世界分为两半,不利于全球化。

4.瓦解

(1)背景:模式使苏联国内政治生活僵化,经济机制活力衰退,发展速度下降,社会矛盾丛生。

改革走进了死胡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因自身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困难,也先后发生剧变。

(2)标志:1989年开始的和1991年的。
(3)影响:世界进一步加强。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走向联合: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之路。

两国的和解为西欧联合铺平了道路。

②过程:1951年建立;1958年和建立;

1967年这三个机构正式合并为。

③影响: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增强了欧洲对抗美国和苏联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较大的变化。

(2)日本的崛起:
①原因:战后进行改革,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制定符合国情的外向型经济战略,重视科教;充分利用的扶植和援助,把握朝鲜战争等有利契机。

②表现:20世纪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大国的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互相支持。

②兴起:1961年,在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正式形成。

③影响: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中国成为世界

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当今格局的特点:呈现“”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表现:

①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②多个国家或联盟力量中心的出现:的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地位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影响: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世界局势与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初期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改革开放以来

世界背景

1.美苏“冷战”

2.美国敌视新中国

1.中苏、中美关系恶化

2.发展中国家成为重要力量

3.苏攻美守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外交战略

联苏反美,“一边倒”

1.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

2.联美遏苏“一条线”、“一大片”

和平发展,全方位外交

特点

1.独立自主是最基本特点

2.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

1.重点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和团结

3.由革命型外交转向国家利益型外交

1.首要目标是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2.由重安全走向重发展

3.国家利益至上

主要成就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邦交正常化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一历史必修一历史总复习提纲(14单元)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历史总复习提纲(14单元)”,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历史总复习提纲(1-4单元)
江苏省泗阳中学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总复习资料
第一部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⑦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
(2)宗法制: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如各样称谓“朕、制、诏、玺”等);皇权至上(一人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皇位世袭(以此显示权力不可转移)。③影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3.中央官制与郡县制:(1)中央官制: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影响: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⑴汉初郡国并行制:①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②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中央对地方统治,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⑵唐朝中后期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⑶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元朝的行省制:①实施原因:元朝地域辽阔;吸取了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②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行省),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君主专制的演进:
⑴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劝。
⑵唐朝三省六部制: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权,以削弱相劝加强皇权。
⑷元朝设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后期宰相权势较大。
3.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1)察举制: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九品中正制必然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亡。
(3)科举制: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③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总: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
①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④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
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新课标第一网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稳定和巩固封建政权。②标志: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影响:A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缺少制约皇权机制,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B.导致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2)内阁的出现:①背景:废除丞相制度后明太祖政务繁忙。②过程:A.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B.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没有决策权)C.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没有决策权)
③特点:A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B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④评价:A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B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C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
中西方内阁之区别:
①性质: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②官吏任免: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③实质: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
演变过程: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汉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延续了两千多年)。
演变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见前)
(2)、中央集权制度:
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2、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在对地方的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皇权与在对相权的矛盾在明朝解决。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⑴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⑵社会影响:
积极(主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④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消极(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①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双重影响并存、地位前后不同)
第2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指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
②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③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制始终发展不起来。)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
(1)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推行改革,主要内容①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个等级均可参加。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意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②内容:a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b设立设立五百人会议,由各部落轮流执政;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③意义: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
主要内容:①除十将军外的所有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②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③五百人会议,是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的,轮流执政,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⑥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称为“黄金时代“。
4.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性:
意义: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法治基础上的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轮流执政等)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外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实质: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②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
雅典民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这是其最大的历史局限。
二、罗马法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习惯法: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局限: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②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原因: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
作用与意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时间:公元前3世纪中叶-----3世纪
原因:①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
②为了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物大量授予公民权。从3世纪开始,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公民法:概念: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所有法律的总称。
适用范围: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特点及不足:公民法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不够灵活和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等问题的私法规范则不够完善。
万民法:背景:罗马共和国过渡到罗马帝国之后,原有的公民法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范围: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地位:成为罗马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
特点: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3世纪末至4世纪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时间:公元7世纪编纂完成
意义: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3、罗马法的核心内容:
⑴保护私有财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⑵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意义:
⑴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⑵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律师制度、陪审制度、诉讼制度、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
⑶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3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二世人心尽失。因此议会中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人联合起来。1688年,他们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留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完成。它最重要的成果是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时间:1689年颁布②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③作用:限制了君主的权力,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①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②内阁的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
③内阁的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内阁的权力主要表现在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④首相的职能:首相的权力主要表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
(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①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经济的利益
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2.1787年宪法的颁布:
背景:见上
原则: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评价: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这部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原则,从而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
⑴美国的联邦制:即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
①立法权归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州人口数成正比;法律需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才生效。国会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征兵等。只有国会拥有宣战权。总统任命的官员,缔约必须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方可生效。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行使行政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及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他可对国会通过法律实行否决权。
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联邦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大法官由总统任命。
⑵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使美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三、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共和政体的确立:
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随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新政权选举出新的国民议会,共和派与保皇派在国民议会中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⑵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内容:①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职7年,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
②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员任期4年,参议员间接选出,任期9年。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院由普选产生。
评价: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⑴德国的统一:
①统一的根源: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统一的方式:普鲁士领导,通过三次王朝战争。
③统一的时间:1871年
⑵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①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中央帝国政府控制各邦的军事等大权,各邦只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
②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a皇帝是国家元首,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等权力b宰相是内阁首脑,他主持政府工作,内阁大臣只是宰相的助手,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c议会为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意义:①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②统一后的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背景:①英法等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根本原因)②鸦片战争前,清朝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
时间:1840年至1842年。
结果:中国战败订《南京条约》: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影响: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
⑴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拒
⑵结果:签订《天津条约》(1858)和《北京条约》(1860)
《天津条约》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
《北京条约》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⑶影响:①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1.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2.《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
①中心内容: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是每户留足口粮,其它归国库②目的: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③核心思想:绝对平均主义。④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是其无法实现的根源)。
3.《资政新篇》:
①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开设新式学堂。
③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并不是农民斗争经验的产物,未能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没有相应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
注意:前者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后者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856年天京变乱成为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它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提出了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②它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
导火线: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日本也乘机派兵,后由日本挑起战端。
结果: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
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澍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2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标志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影响:《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黄海海战:1894年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英勇抵抗,虽然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进行反抗。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了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
①赔款白银4.5亿两,加利息共是9.8亿两,分39年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上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京津等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清政府完全为“洋人的朝廷)
5.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口号:扶清灭洋)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东京,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民报》。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起义,12日武汉三镇光复,历史上称为“辛亥革命”。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有人身、言论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③打击了本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五、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经过:第一阶段运动中心是北京,运动主力是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第二阶段运动中心是上海,运动主力军是工人阶级。
③结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意义:a.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b.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精神内涵:爱国、民主、科学、进步);c.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d.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宣告了中共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革命的指导思想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变化: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第三,代表的阶级利益变化:中国共产党它不仅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第一次国共合作:
①背景: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也让孙中山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②中共三大: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③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④失败:1927年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2.北伐战争:
①目的: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②概况:1926年7月出师北伐,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取得巨大成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③1927年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六、国共政权的对峙
1.南昌起义:
①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在南昌发动起义。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⑴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⑵内容:①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⑶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主要原因:左倾错误的领导
③时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会师,至1936年10月红
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④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等问题,,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七、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开始反抗。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
4.1941年初日军在河北省丰润县制造潘家峪惨案,全村一千五百多人有一千二百多人被杀害。
5.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
(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
3.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斗争:(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指挥八路军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4.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②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八、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⑴重庆谈判(1945年8月至10月):①原因: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⑵政协会议:1946年初召开,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2.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3.挺进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4.三大战役:1948年至1949年分别组织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高一英语必修I unit 1 复习提纲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英语必修I unit 1 复习提纲”,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英语必修Iunit1复习提纲

I.根据中文意思写出词组。

合计

合计达

平静下来,镇定下来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不得不,必须

关心,挂念

遛狗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经历,经受

躲藏,隐藏

放下,记下,登记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一连串的,一系列

故意

为了…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面对面地

按照;根据…所说

与…相处,进展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相爱,爱上

参加,加入

对…疯狂的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太多/太…

如此…以致于

与…交流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考试作弊

与…交朋友

寻求建议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II.根据中文意思补全句子.

1.你的朋友把相机弄坏了,而你不得不花钱请人将它修好。

Yourfriend_________thecameraandyouhadtopayt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我一年半以来第一次目睹夜晚,与它面对面。

Itwa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nayearandahalfthatI_______________thenigh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妮将日记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Ann_______herdiary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天晚上天气很暖和,我熬到11点半故意不睡觉,为的是独自好好看看月亮。

Whenitwassowarm,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untilhalfpastelevenoneeven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avealookatthemoonforoncebymyself.

5.我一直等到非关窗不可的时候才下楼去。

I________godownstairs________thewindowhadtobe________.

6.你英语学得怎么样了?

How_______yo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ourEnglishstudy?

7.他离开的如此匆忙以至于忘记了他的钥匙。

Heleftin________ahurry_________heforgothiskey.

高一英语必修II unit 1 复习提纲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一英语必修II unit 1 复习提纲》,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英语必修IIunit1复习提纲

I、根据中文意思写出词组

考虑,关心,想起浏览,观察

属于搜索,寻找

做为报答尊重,看重

处于交战中增加,加到

在吃饭注意,重视

同意,适合确定,确信

调查、向里面看拆开

供职、充当增添

而不是说实话

同意(某人)

II、根据中文意思补全句子

1、这是一个稀有的明朝花瓶,拥有他的人坚持说这是属于他的家族的

ItisaMingDynastyvase.Themanwhohasit______thatit

hisfamily.

2、虽然摸起来像石头一样硬,可是加热后就很容易熔化。

Althoughitfeels_________________stone,iteasily______when______.

3、后来,叶卡捷琳娜二世派人把琥珀屋搬到了圣彼得堡郊外她避暑的宫殿中。

Later,CatherineIIhadtheAmberRoomtothepalaceoutsideStPetersburg

Shespenthersummers.

4、可悲的是,虽然琥珀屋是世界上伟大而令人赞叹的奇品,但是现在却找不到

了。

Sadly,althoughtheAmberroomwasoneofthegreat_______oftheworld,itis

now.

5、在唐山地震时,他搜遍整个城市以确认他的朋友是否安全

DuringtheTangshanearthquake,forexample,hethecityforallhisfriends

totheyweresafe.

6.这条裤子是谁的?(belong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Muchworkremain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正考虑买一座新房。

Iamconsider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们认为他偷走了那幅画。

Heisconsider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他的话证明是对的。

Hiswordsprov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他坚持说他没有偷那幅画。

Heinsistedthat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坚持让他立刻去那。

Iinsist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毫无疑问她被误解了。(doub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她很少一个人出门。

Seldom____________________gooutalone.

15.我认为他们也不应该把它交给政府。

Nor____________________theyshouldgiveittoanygovernment.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70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