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物理全册《22.2核能》教学案(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九年级物理全册《22.2核能》教学案(人教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2节核能
学习目标
1.了解核能的由来,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3.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
自主探究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
2.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或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结合,释放出的惊人能量叫做。
3.用中子轰击质量比较大的铀235原子核,使其发生,变成两个质量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4.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在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放出巨大的核能,这就是。
合作探究
一、核能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原子、原子核结构的知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70“核能”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
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在核外运动。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其电荷量跟电子电荷量相等,中子。
3.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原子核十分牢固。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发生或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会释放出的惊人能量叫做核能。
二、裂变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71“裂变”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
探究实验:将火柴搭成如图所示结构,点燃第一根火柴后,观察会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一根火柴点燃两根,两根点燃四根,如此像锁链一样持续下去。
类比想象:

归纳总结: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时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并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反应。
思考讨论: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反应堆。它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提出问题:
1.裂变应用有哪些?
2.这些应用的区别是什么?

三、聚变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72“聚变”和“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学习有关知识。
1.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放出巨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
2.氢弹利用的是聚变在瞬间释放的能量。

提出问题:
1.什么是核废料?
2.核废料有什么危害?
3.如何处理核废料?
课堂检测
1.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原子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C.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
D.原子核不能再分
2.下列物体中,占有的空间体积最小的是()
A.原子核B.分子
C.地球D.太阳
3.关于裂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裂变过程中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
B.裂变过程中释放出核能
C.裂变目前已经商业化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如图所示是一种核反应的过程,这种反应的原理可用于制造()

A.原子弹B.氢弹
C.导弹D.普通炮弹
5.启动铀235核裂变反应的粒子是()
A.质子B.中子C.原子D.原子核
6.现代的大型舰艇及航空母舰常以核反应堆为动力,其目的是()
A.利用核裂变的巨大威力
B.利用核裂变提供的巨大能量
C.核反应堆在使用上比使用化石燃料更安全
D.利用它发射核武器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制成了原子弹,从而实现了用人工方法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和平利用核能
B.较大的核裂变时放出能量,则聚变时肯定要吸收能量
C.较小的核聚变必须在超高温下才能进行
D.氢弹是利用较小的核聚变制成的,它的威力比原子弹要小
8.为缓解电力紧张的状况,开发利用新能源,我国陆续建成了一些核电站。关于核电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电站使用的核燃料是石油或天然气
B.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不可控制的核裂变
C.核电站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D.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可以像生活垃圾那样被处理或进行二次加工利用
9.下列关于核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中有原子核,所以利用任何物质都能得到核能
B.到目前为止,人类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即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
C.原子弹和氢弹均利用了原子核裂变的原理
D.原子核只有在人为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裂变和聚变
10.目前释放核能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使原子核裂变,二是使原子核。1938年,科学家首次用(选填“电子”“中子”或“质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kg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2000t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如果煤的热值为3×107J/kg,那么1kg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至少为J.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电子质子中子
2.核能
3.裂变
4.超高温聚变
合作探究
一、核能
提出问题: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自主学习:1.电子
2.正电荷不带电
3.分裂结合
二、裂变
归纳总结:分裂裂变链式
思考讨论:核电站利用反应堆产生的内能,通过蒸汽轮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能量转化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提出问题:1.核电站、原子弹。
2.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不加控制的。
三、聚变
1.核电站使用过的核燃料称为核废料。
2.核废料具有放射性,会对人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
3.核废料一般深埋在人烟稀少的地方。
课堂检测
1.A解析:根据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可知,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所以A项正确。
2.A解析: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占有的空间体积小于太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比分子小的有原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所以占有的空间体积最小的是原子核。
3.D解析:物理中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称为裂变,目前已经商业化。
4.B解析:由题图可知,这种核反应是核聚变,因此可用于制造氢弹。
5.B解析:中子轰击铀核,能使其裂变。
6.B
7.C解析:原子弹是利用不加控制的核裂变制造的毁灭性武器,核能发电才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例证,A项错误。重核裂变时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轻核聚变会释放更大的能量,而不是吸收能量,B项错误。氢弹是利用核聚变的原理制成的,它的威力比原子弹更大,D项错误。
8.C解析:核电站以铀为核燃料;人们对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核裂变的研究和使用完全达到了可控制的状态;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还具有放射性,会对人和其他生物造成伤害。
9.B解析:原子弹是利用裂变的链式反应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原理制成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制成的。这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10.答案:聚变中子6×1013
解析:2000t=2×106kg;Q=mq=2×106kg×3×107J/kg=6×1013J。

延伸阅读

九年级物理全册《22.3太阳能》教学案(人教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物理全册《22.3太阳能》教学案(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3节太阳能
学习目标
1.认识太阳的结构。
2.了解太阳是人类资源的宝库。
3.知道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自主探究
1.太阳距地球1.5亿千米,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倍,体积是地球的倍,质量是地球的倍,核心的温度高达摄氏度。
2.煤、石油、天然气是地球给人类提供的最主要的能源。
3.目前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合作探究
一、太阳——巨大的“核能火炉”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74,学习有关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太阳的结构是怎样的?
2.太阳为什么是一个巨大的“核能火炉”,是哪一种形式的核能?
3.太阳能是以怎样的方式向外传递的?
4.太阳的“核能火炉”,会永无止境地“燃烧”下去吗?
二、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74~P175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煤、石油、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2.在煤、石油、天然气形成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想想议议:观察图片,说明太阳能辐射到地球的能量的利用、转化和守恒的情况。

过程分析:地球上不同地方吸收太阳能不均匀,空气的冷暖就不一样,于是,暖空气膨胀变轻后上升;周围冷空气过来补充,这样冷暖空气便产生流动,形成了风。地球表面的一部分水吸收太阳的能量经过蒸发形成水蒸气,暖湿气流从地面升起,因绝热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云,遇到冷空气就形成雨。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获取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存储在植物体内,人类和动物从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物,获取生物质能以维持生命。
归纳总结:地球上的、、等都是来源于太阳能。
三、太阳能的利用
观察图片:观察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两种方式是什么?
2.观察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玻璃管内表面为什么涂成黑色?

思考讨论:太阳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归纳总结:

想想做做:
1.在一个黑色盘子和一个白色盘子中分别注入约1cm深的冷水,用温度计测量初温。
2.将玻璃板盖在盘子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晒一个小时。
3.移开盖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比较哪个盘中的水温高。
想一想,为什么要用黑色的盘子?为什么盘子上面要盖玻璃板?

课堂检测
1.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下列能源中,在使用时最安全、最清洁的是()
A.煤B.太阳能
C.天然气D.核能
2.太阳是个巨大的“核能火炉”,其能量来自()
A.核裂变
B.核聚变
C.煤燃烧
D.目前尚不可知
3.下列装置中不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
A.电冰箱B.太阳灶
C.光电池D.太阳能热水器
4.下列利用太阳能的方式中,利用太阳能加热的是()

5.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下列能源中,不是来源于太阳能的是()
A.地热能B.风能
C.水能D.生物质能
6.我国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安全、清洁”是今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向。下列能源最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石油B.太阳能C.煤炭D.核能
7.关于太阳能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太阳能十分巨大,供应时间长久,目前太阳能的转换率也很高
B.太阳内部不断地进行核聚变,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C.太阳能分布广泛,获取方便,无需开采运输
D.太阳能安全、清洁,利用太阳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8.如图所示是由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电池)组成的功率达到10kW的光伏发电站。关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个发电站工作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B.这个发电站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
C.这个发电站工作时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
D.这个发电站在任何时候都能正常工作
9.利用吸热式集热箱获得太阳能,箱内温度不断升高。下列不是升温原因的是()
A.其内壁涂成黑色B.装有透明的玻璃
C.集热箱是长方形的D.集热箱用绝热材料封闭
10.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共有种方式,即太阳能转化为,如;太阳能转化为,如;太阳能转化为,如。
11.太阳能清洁无污染,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太阳能属于(选填“一次”或“二次”)能源。太阳能是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发生释放出的能。
12.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因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可以放出大量的氧气。小明同学为测量地球表面植物吸收太阳能的本领,做了如下实验:用一脸盆装6kg的水,水面的表面积为0.1m2,经太阳垂直照射15min,温度升高了5℃.请计算:
(1)实验时,6kg的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2)若地表植物接收太阳能的能力与水相等,每平方米绿色植物每秒钟接收的太阳能为多少焦耳?
(3)100m2绿地每秒钟可以放出多少升的氧气?(若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每吸收103J的太阳能可以放出0.05L的氧气)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110130万33万1500万
2.一次
3.用集热器把水等物质加热用太阳能电池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合作探究
一、太阳——巨大的“核能火炉”
自主学习:1.太阳是由太阳大气、对流层、辐射层、太阳核心组成的。
2.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3.大部分太阳能以热和光的形式向四周辐射。
4.至今稳定地“燃烧”近50亿年,而且还能继续“燃烧”50亿年。
二、太阳是人类能源的宝库
1.远古时期陆地和海洋中的动、植物的躯体被埋在地下和海底,经过几百万年的沉积、化学变化、地层的运动,在高压下渐渐变成了石油和煤。在石油形成过程中还放出天然气。
2.太阳能转化成生物体的化学能,最后成为化石能源。
归纳总结:风能水能生物质能
三、太阳能的利用
观察图片:1.一种是用集热器把水等物质加热,另一种是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
2.黑色物体更容易吸收太阳光的能量。
归纳总结:(1)太阳能的优点:能源量大,可持续性强,能源易获取,安全清洁、无污染。
(2)太阳能的缺点:能源分散、受自然条件限制、不稳定、转化效率低、成本较高。
想想做做:黑色盘子可以更好地吸收热量。盖上玻璃板可以防止热量流失。
课堂检测
1.B解析:核能、化石能源等在使用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污染,只有太阳能安全、无污染。
2.B解析: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核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
3.A解析:电冰箱是利用电能来工作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光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4.A
5.A解析:地热能是由于地球内部发生变化时产生的能量,与太阳能无关,生物质能、水能、风能都来源于太阳能。
6.B解析:安全、清洁的能源是太阳能,石油、煤炭和核能均能造成污染。
7.A解析: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来源丰富、不需要开采运输,使用安全,清洁、无污染等优点,但由于其能量比较分散,且受季节、气候、昼夜变化的影响较大,给大规模利用带来困难。目前光电转换效率较低,还有待于研究更好的光电转换材料。
8.C解析:太阳能光伏板即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它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污染,但没有阳光的情况下,不能正常工作。
9.C
10.答案:三内能太阳能热水器电能太阳能电池化学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的天然能源宝库,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三种:太阳能转化为内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1.答案:一次聚变
解析:太阳能属于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能源,为一次能源;在太阳内部时刻发生由“氢”聚变成“氦”的聚变反应,不停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12.答案:(1)1.26×105J(2)1.4×103J(3)7L
解析:(1)Q吸=cm(t-t0)=4.2×103J/(kg·℃)×6kg×5℃=1.26×105J.
(2)水面每秒钟获得的能量为:1.26×105J/(15×60)=140J
每平方米绿色植物每秒钟接收的太阳能为140J/0.1=1.4×103J.
(3)100m2绿地每秒钟接收的太阳能可以放出的氧气为(1.4×103J/103J)×0.05L×100=7L.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本章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海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学习本章知识以后,你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同时学会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和。
4.液体没有确定的,具有。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并具有性。
5.物质由组成。分子由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A.体积都变小;B.体积都变大;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12nm=1.2×109m;B.12nm=1.2×10-9m;
C.12nm=12×109m;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
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2)
课题11.1宇宙和微观世界课型新授课课时1授课人
重点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物态微观的分子排列。
难点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



标知识与技能: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建立模型、拟人类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历程的艰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显示
引入新课对学生课下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交流(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提出问题学生抢答抢答题目
讲授
新课总结刚才所抢答的题目,得出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尺寸排序。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分为中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引导学生
总结谈感受

讲授新课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状态在宏观上有什么特点?提问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出示表格
讨论猜想:为什么固、液、气三态会具有这样的宏观特点?
猜想:与物质的分子排列情况有关。
为了表示三态物质分子排列情况的不同,需要建立一个模型。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建立模型
并上台展示
设计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完成表格。
总结:
搜集资料→得出结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建立模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引导

老师总结整节课的程序。学生讨论
布置作业搜集资料探究纳米材料

九年级物理全册《22.1能源》教学案(人教版答案含解析)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1节能源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能源。
2.了解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3.了解21世纪的能源趋势。
自主探究
1.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称为。
2.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能源,称为。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消耗一次能源才能得到的能源,称为。
3.化石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而且不能再生,将来会消耗殆尽,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课题。
合作探究
一、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6~P167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钻木取火在人类利用能量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蒸汽机的工作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蒸汽机的发明在人类利用能量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3.什么是化石能源?哪些是一次能源?

二、21世纪的能源趋势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7~P168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能源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使用化石能源有什么缺点?
3.怎样解决能源问题?

课堂检测
1.下列物质是能源的是()

2.下列不属于一次能源的是()
A.风能B.电能C.太阳能D.核能
3.关于能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量就是能源
B.空气和水是能源
C.汽油和木柴是能源
D.化肥和阳光是能源
4.在下列能源中,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太阳能、地热能、风能B.煤、石油、天然气
C.核能、生物质能、水能D.电能、汽油、柴油
5.从人类生存的环境考虑,下列能源最理想的是()
A.氢气B.煤C.石油D.天然气
6.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正确的是()
A.组成水的氢和氧均为燃烧的物质,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气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水分解成为氢气
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D.寻找特殊的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7.高铁动车组在高速行驶时利用车上电动机提供的动力,到站前可以先停止供电,车速从200km/h减至90km/h,这段时间利用车的惯性前进,磁场中线圈随车轮一起转动,产生感应电流,在90km/h以下才进行机械刹车,这样既可以减少机械磨损又可以节约能源。整个过程中没有涉及的能量转化是()
A.电能转化为机械能B.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机械能转化为内能D.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现阶段,人类所用能量,大部分来源于燃料燃烧
B.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C.热值是表示燃料燃烧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D.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把油料中的化学能全部转化成有用的机械能
9.在下列有关能或能源的讨论中错误的是()
A.人类社会面临能量危机,总有一天能量会被消耗殆尽
B.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储量有限,人类面临能源危机
C.很多传统能源已走向枯竭,但我们可以开发新的能源
D.太阳能、风能、水力、地热能、潮汐能实际是无限的
10.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能源家族有:①柴薪;②煤炭;③石油;④天然气;⑤水能;⑥风能;⑦太阳能;⑧地热能等。在大量耗用各种能源时,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有。(填题中序号)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煤作为燃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煤浑身是宝,不仅是一种重要能源,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煤三兄弟”中变质程度最深的是无烟煤,它的发热量最高,火力强,烟尘很少,燃烧后灰渣不多,是一种很好的燃料。烟煤虽说变质程度比无烟煤差,发热中等,却是三兄弟中最有出息的,它不仅可以用来冶炼钢铁,而且还可以被汽化、液化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褐煤变质程度最差,发热量最低,却是很好的化工原料。
把煤放到炼焦炉里,隔绝空气,加热到1000℃左右时,可得到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产品。焦炭可用于生产煤气、电极、合成氨、电石等。电石除了照明、切割和焊接外,还是生产塑料、纤维橡胶的重要化工原料。焦炉气是气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煤焦油是制造染料、香料、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农药、化肥、炸药、洗涤剂、除草剂、溶剂、沥青、油漆、糖精、卫生球等的“原料仓库”。
就连燃烧煤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物也可用来生产出优质硫酸;煤灰和煤渣,可用来制造水泥等建筑材料。
噢!从煤里竟能得到这么多宝贝,怪不得它被人们誉为“万能的原料、黑色的金子”呢!
(1)根据煤在形成过程中的变质程度,可将煤分为、和。其中是最好的燃料。
(2)煤焦化后的产物为、和,它们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气是用生产出来的,属次能源。
(3)根据你对煤的用途的了解,设想一下,假若地球上的煤没有了,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请列举三例。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化石能源
2.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3.开发新能源
合作探究
一、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
自主学习:1.钻木取火使人类实现了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启了人类以柴薪为主要能源的时代。
2.蒸汽机的工作过程是将燃烧获取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利用能量的新里程碑,实现了以机械动力大规模代替人力和畜力,人类的主要能源从柴薪转向煤。
3.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称为化石能源。像化石能源这样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核能等属于一次能源。
二、21世纪的能源趋势
1.已探测的数据表明,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的储量并不丰富,而且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后不能再生,如果长期大规模开采,不久的将来会消耗殆尽。
2.在开采化石能源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3.在节约已有能源的基础上,开发新能源、合理地利用已知能源。
课堂检测
1.C2.B3.C
4.B解析:化石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5.A
6.A解析: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过程中,水必然要分解。
7.D解析:高铁动车组高速行驶时,利用车上电动机提供的动力,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到站前停止供电后,利用车的惯性前进,磁场中线圈随车轮一起转动,产生感应电流,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动车行驶过程中,克服机械部件间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8.D解析:汽车行驶时,燃料没有完全燃烧,损失一部分能量,经过燃烧后转化为内能的部分,汽缸吸收、废气带走、克服摩擦等又会造成损失,所以汽车发动机中油料的化学能只有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
9.A解析:人类消耗能量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其总量是保持不变的,总有一天能量会被消耗殆尽的说法是错误的,A项符合题意;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总量不断减少,人类面临能源危机,B项不符合题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会发现和利用新能源以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C项不符合题意;太阳能、风能、水力、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是取之不尽的,D项不符合题意。
10.①②③①
11.答案:(1)无烟煤烟煤褐煤无烟煤
(2)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焦炭二
(3)如果地球上的煤没有了,就无法用焦炭冶炼钢铁,无法生产煤气、电极、合成氨等,无法为制造染料、香料、塑料等提供原料,等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3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