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单元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单元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一、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人物组、概念组和事件组。

人物组:X人,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制作《第19课历史人物简介表》。

人物

生卒年代

简介(每个人物50-100字)

搜集整理者

林则徐

魏源

冯桂芬

王韬

薛福成

马建忠

郑观应

陈炽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光绪

载泽

孙中山

袁世凯

宋教仁

黄兴

于右任

廖仲恺

杨度

概念组:X人,要求该组结合先前所学知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并求得政治老师的协助,完成《第19课重要政治概念简释表》。

概念

简释

提供者

政体

民主

共和

改良

革命

议院

民权

宪法

宪政

责任内阁

元首

总统事件组:X人,要求该组结合先前所学知识,并利用其他信息渠道,完成《1911——1923年中国宪政历程大事记》一表。

年代

大事记

合作成员

设计意图

本课提及的历史人物有20人之多,不少是学生比较陌生的。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扩宽历史视野。同时,课前准备由人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理解教材内容也有帮助作用。概念组面对的是若干个抽象概念,可以说都是政治概念,学生先前大都接触过,但未必能精确理解,所以特别要求他们必须求得政治老师的协助。从教材内容特点出发,事件组只要列出几件大事即可,语言要力求精炼。教师可指导学生参考课本后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三个组的任务最好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使之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完成后,教师审阅,并在课前将他们的这些成果印发至全班,让所有学生共同分享。每张表的最后一列署上完成该项任务的小组成员的姓名,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尝到成功完成一项任务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二)导入设计

教学导语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他们前仆后继,牺牲奋斗。

美国唯一的一部宪法——1787年宪法,自诞生起,一管就管了200多年,从未废止。

而亚洲地区最早建立起“共和国”的国家——中国,从上个世纪初至今天,共产生过13部宪法草案和宪法,时至今日,却为什么依旧在宪政之路上艰难跋涉?

让我们一同来沉思百年中国民主宪政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和奋争吧……

设计意图

语言色彩浑厚凝重,为通篇课文的学习奠下了情感基调。运用数字,中美对比,反差强烈,并以问题导入,这对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思考兴趣会产生明显效果。

(三)教学结构

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2、从“君民共主”、“君主立宪”到开明君主制

二、清末的宪政举措

1、“预备仿行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

2、“皇族内阁”

三、民国初期的宪政努力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约法》

3、宋教仁之死

(四)师生互动

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2、从“君民共主”、“君主立宪”到开明君主制

情境营造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多年闭关自守的“大清帝国”被鸦片战争的枪炮轰开了国门,在与西方列强的“对话”中,泱泱“中华大国”竟是如此不堪一击!这,究竟是为什么?

课堂设问

问题1:林则徐、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何在?并由此提出了什么主张?

参考:认为原因在于“技不如人”,由此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

问题2:有人说:林、魏二人对西方的认识非常肤浅,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只是皮毛,而且其主张没有付诸实践,不值一提。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先学生讨论,后教师启发诱导,得出正确认识。)

参考:主张学西方“长技”,虽学的是皮毛,但是,他们揭开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真理的序幕。后来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可以看作是从不同方面传承其“师夷长技”的思想(器物--制度--思想)。

问题3:王韬、薛福成等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后由学生讨论,并启发他们回忆17——19世纪英法美三国确立三权分立政体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参考:王韬、薛福成等都属于士大夫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中国专制政治使君主与民众上下相隔,而议会制在他们看来能够“能上下为一心”,“同甘共苦”。而西方议会政治的原生意义是对君主、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显然,他们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更不可能认识到这种制度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问题4:他们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为什么?

参考:他们主张“君民共主制”,但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他们还不能摆脱旧的传统信念的影响。从中可看出,他们依然认为君主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君主权威的合法性不容置疑。

情境营造

当一些先贤在技术层面上改革中国的时候,他们发现光有一些单纯的技术并不能真正地解决民族存亡问题,技术离开了制度的鼓励和保障依然只是“淫巧小技”,不足为恃。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整整刺激了一代人,有识之士发现中国之失败决非偶然也非军事力量的薄弱,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的腐朽所致,因此他们从西方的制度文明中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一药方,试图改变中国。

课堂设问

问题5:康梁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要求学生从《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中得出。)

参考: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这显然比“君民共主”的主张前进了一步。

问题6:康梁在后来的变法实践中,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改为主张搞开明君主制,政治主张明显缓和,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学生自由组合式讨论,教师要充分启发调动学生的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去探究发现。)

参考:宪政有几种形式,如果实行英国那样的宪政制度,君权旁落,清廷实在心有不甘;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之间的力量对比;顽固派以“维护祖制”为名,利用慈禧太后不甘失去权力的心理,鼓动其掣肘皇帝,阻挠变法;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维新派求变心切,权力虚弱的光绪帝与维新派采取“快变”方式;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对改革前途充满了简单的、不成熟的判断;等等。

二、清末的宪政举措

1、“预备仿行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

2、“皇族内阁”

情境营造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仅仅两年,即1901年初,被八国联军炮火赶到西安“西狩”途中的慈禧太后,于1月29日发布了第一道变法上谕,其中道:“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在内外压力之下,连慈禧本人也意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时,朝野掀起了一场“立宪运动”。

课堂设问

问题1: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限定时间,要求学生马上写在作业本上,50字内概括。教师巡堂,抽几位学生的作答在课堂上朗读,并简要点评。)

参考: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预备立宪应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问题2:《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怎样评价它?(学生讨论,教师启发。)

参考: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一个在君权问题上矛盾态度的文件,它离宪政的要求还很远。但是,无论清政府如何抓权不放,总还算是给臣民设定了一些权利,也限制了部分君权。比如它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准其自由”;“臣民非按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规定将司法权划归“审判衙门”,实际上是取消了皇帝的最高审判权。其在中国宪政历史上毕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萧瀚在《百年宪政的历史省思》中的一段评述教师可作参考:“由于立宪派出于策略的考虑而将宪政实质上限制皇权的核心思想隐而不发,致使清廷是在被连哄带蒙的状态下,步入宪政的险地。等到它一旦开始按照宪政模式进行运作时,便发现自己的权力处处受制,最终由于其认清了立宪的目的而屡屡违‘宪’去达到不放权的目的,致使这场运动变成了结果上的欺骗,从而把自己送上革命的祭坛。”

三、民国初期的宪政努力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约法》

3、宋教仁之死

情境营造

慈禧死后,清廷不仅未逐步开明化,反而在失去权力的恐慌中加速走向保守和偏执,把维护朝廷视为头等大事,无视社会人心的变化。民间与朝廷南辕北辙,两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在撕裂中国。人民终于失去耐心。
1911年10月10日,随着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延续了260余年的清王朝走向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

课堂设问

问题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新约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参考:前者以民主共和制否定君主专制,后者以总统制否定责任内阁制;前者以三权分立为原则建构国家组织,后者是为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崇尚英美民主政体,所以原汁原味照搬西方宪政。行内阁制目的在于将大总统袁世凯置于虚尊地位,将之纳入资产阶级的政治体系。“因人立法,盖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临时约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抛弃总统制而采取内阁制,用心是很好的也是很苦的。”“与其谓为制度上之选择,无宁认为基于人事之考虑。”

袁世凯试图通过独裁政治而确立个人权威,于是一步步破坏民主共和政体,制定《新约法》,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工具。

问题2:《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披着“宪政”外衣恢复独裁统治,这说明了什么?他的结局揭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

参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新约法》保留了“中华民国”国号,规定总统要“对国民全体负责”,说明在辛亥革命后“朕即国家”、“皇权至上”等不再是神圣的天条,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根本区别,国家观念正从传统向近代转变。

袁世凯在一片讨伐声中,病重而亡。它揭示了,在近代中国,任何新权威的建立,如果偏离了挽救民族危亡与实行民主宪政的轨道,仅仅依靠赤裸裸的武力建立威权政治,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身亡事小,误国罪大。

情境营造

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了。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但历史会永远铭记1913年3月的那一刻,宋教仁以他的鲜血染红了他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也染红了整个沧桑百年史。年轻的宋教仁被罪恶的专制子弹击中,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定格在32岁,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课堂设问

问题3: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因为宋教仁一贯主张责任内阁制,要实践宪政中的权力制衡准则,竞选成功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政府。他把宪政诉诸实践,令袁生畏。

问题4:一分钟即兴演讲——“想起宋教仁”

参考:我们未必都认同他当年的思想,但他对自己所追求的思想的执著,他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责任感,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人格,这一切即使过了多少年都有他不可磨灭的价值,他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了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黑暗夜空。

设计意图

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扮演“发现者”、“探索者”的角色,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前三个组的安排、小组讨论、自主思维,以及一分钟即兴演讲等形式,既有手动,又有脑动,既有群体协作,又有个人独立思考,既有学生间的交流,又有师生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来了。精心编写的“情境营造”和一个个由浅入深、力度大的问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内在动机。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定义为参考,这是为了不给学生唯一的答案,更是为了防止学生形成绝对化即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许多问题上,教师也不应该有唯一的答案。课堂是不是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设计的问题是不是开放式的。

教学总结

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谁是国家的主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君主,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所谓朕即国家。到了近代,王韬、郑观应等倡导君民共主,他们虽然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但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康梁、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倡导君主立宪(后改开明专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因种种原因,昙花一现,光绪泣血瀛台、六君子魂归西天。1908年的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以实行宪政的名义强化君主制,结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坛。中华民国诞生后,《临时约法》成纸上谈兵,袁世凯行专制独裁,宋教仁喋血宪政路上,共和国徒具虚名。

所谓宪政,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即在法治下行有限政府。

历史表明,有宪法,未必有宪政。尽管每一次改革与尝试都带来了些微的进步。

历史的进步总要遭遇曲折。但我们注定要前进,也正在前进。

精选阅读

第四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案


第四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案

本课是人民版必修II第四课,主要讲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状况、初步发展。第一目“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讲述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这是本课重点。教学中通过补充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来说明鸦片战争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第二目“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讲述民族工业兴起的途径、时间、代表企业、主要分布行业部门,教学主要按课文内容讲述,不必补充材料。第三目“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讲述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条件、时间、发展状况、重要意义,教学中适当补充材料介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状况。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喜欢探究,有积极参与意识。

由课前学情调查得知,学生虽然在初中历史课上学习相关内容,但知道、理解的程度不是很高,只知道一些代表性企业,对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理解分析不够,材料分析能力不足。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兴起与初步发展的状况等方面史实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教科书和相关图文资料,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2.通过讲述民族工业的兴起、初步发展的条件,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的关系,并进一步去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实业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播放《天仙配》片段,(投影)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引自黄梅戏《天仙配》通过阅览上述歌曲、投影,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什么信息?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回答的很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材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量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从福州官员的奏称中我们得到什么信息?

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除了棉纺织业,中国其他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请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这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选自郑观应《盛世危言》)(提问)这段材料告诉了我们那些情况?

回答: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榨油、冶铁等其他手工业部门也逐渐衰落。

很好。外国的侵略除了商品输出外,还在中国收购原料。原料收购对中国社会经济也带来很大影响。请读下面材料: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及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收购原料导致中国茶叶生产量、出口量增加。除了茶叶外其他原料如棉、丝等也大量出口。这种现象说明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其他领域在外国侵略的影响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洋行、外国银行、外国工厂在中国出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问)近代民族工业是何时产生的?怎样产生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下面来学习第二目“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有三条途径: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商人华侨投资近代工矿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变为近代工业企业。

1.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初中已了解了些。(提问)下面请几位同学回答几个问题: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企业有哪些代表?有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企业?为什么要创办这些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回答)略。

这些同学回答的很好。洋务派创办军事、民用工业企业是为了“自强”、“求富”,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中民用企业给洋务派官僚带来很大利润,对一些地主、商人产生刺激作用。于是这些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机器,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在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兴起过程中,除了受到利润刺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投资近代企业外,还有在鸦片战争前产生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缓慢发展,受到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这些手工工场主采用机器生产使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机器大工业。当然,这只是极少量。

19世纪60、70年代至甲午战争前,是近代民族工业兴起阶段。这一期间民族工业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投资的行业部门范围在扩大。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并看看下图回答:19世纪60、70年代,有哪些民族资本企业?这些企业产生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首先在这些地区产生?(投影)(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回答)略

(总结提问)我们学习前两目内容,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状况。下面提出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作为课后思考题:民族工业的兴起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民族工业的兴起对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后,近代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三目“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初步发展的条件

(1)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扩大商品与劳动力市场

提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后会出现一次发展高潮?

回答: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提供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国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影响。

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三方面条件。首先,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展开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如设厂、修铁路等;同时增加商品输出,。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扩大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市场,既加深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又在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可能和条件,如劳动力与商品销售市场

第二方面,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准许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三方面,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这一方面以张謇为重要代表,(投影)介绍张謇事迹,然后提问:张謇放弃仕途投身商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什么精神品质?

(材料)张謇,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此后创办了20多个企业。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回答:民族危机严重。爱国主义。

回答的很好。在近代,有许多如张謇一样的爱国实业家,他们不顾各种困难、阻力,坚持发展民族工业,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以上三方面因素影响下,甲午战争至“一战”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现在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其概况。

(投影)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表格,进一步了解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高潮的表现。民族工业有长足发展,它会成为中国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吗?

回答:不能。

为什么。

回答: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存在。

总结分析。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么我们怎么评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呢?

回答略。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不仅促使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而且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与阶级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下面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

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为什么?

专题4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4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为了救亡图存,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先进中国人,开始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包括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戌戊变动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1.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从顽固派中分化出来,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镇压太天国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下,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开展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其中最早的是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军械所,最大的是李鸿章创建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还有左宗棠创建的福州船政局、祟厚创建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后期,以“求福”为旗号,创办了民用企业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经费困难。在当时有影响的有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房价开平煤矿,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创办近代海军,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中央成立海军衙门。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房价办新式学校,培养应用人才。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第一,房价引进了先进的机器和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第二,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和近代民用企业,客观上增强了国防力量,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房价第三,房价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工业的起步。第四,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房价洋务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一点上,洋务派是林则徐的继承者。但两者政治主张本质区别。林则徐坚决抵抗外国侵略,洋务派中坚人物李鸿章妥协投降卖国。房价

2.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传入,房价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房价郑观应。房价他们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实行君主立宪制。缺乏广泛的宣传,末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仅停留在口头上,房价更没有社会实践。房价

3.19世纪末,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房价《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维新派通过创办报刊《时务服》、房价《国闻报》和建立维新政治团体强学会,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进一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房价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房价提出了政治主张变法方案。房价兴民权,房价设议院,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房价发展资本主义,房价改革教育,房价救亡图存,房价开展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的评价:房价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房价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改革是不彻底的。戊戌房价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符合历史潮流。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房价同时传播了西方思想文化。房价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思想启蒙作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由此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房价

4.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1905年中国同盟会建立,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房价民权主义、房价民生主义。其关系为:民权主义是核心,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房价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房价它推翻了清王朝,房价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房价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房价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房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革命推翻了房价“洋人的朝廷”,房价列强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房价影响和推动了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资产阶级的较弱性、房价妥协性,房价没有完成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为了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维护共和制,房价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房价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规定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民族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力。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加快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

5.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日益黑暗,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出路。房价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房价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使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房价但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呼之欲出。提倡民主和科学,房价反对专制和愚昧,这是运动的主要口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而五四运动又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房价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房价对孔子猛烈抨击并全盘否定,没有正确地解决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新文化运动带有“补课”的性质。房价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以来,还没有一次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批判运动。房价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由于农民阶级的分散性、狭隘性、落后性等因素,房价太平天国、房价义和团运动都失败了;房价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戊戌变法、房价辛亥革命也没能够成功,房价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和民主共和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房价先进的中国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开始了新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建立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才是中国革命的唯一出路。房价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伏尔泰(1694—1778年)
诗人、剧作家、作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法国启蒙运动的导师和精神领袖,是思想解放的使者,在反封建专制和同教会势力的斗争中度过了一生。
以英国人的口吻说英国
谁相信从这个可怕的深渊里,从这个不睦、残酷、愚昧、狂信纠缠不清的混沌里,居然会产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之权。
人们已经看到,当国王专权的时候,由于一种稀奇的命运,骚扰、内战、无政府状态、贫困使得全国不安。在我们这儿,只有当国王并不专断独裁的时候,和平、富饶、公共幸福才统治着我国。当大家争论莫明其妙的事情时,一切就糟糕了;相反地,只须大家轻视这些事情,一切就会有秩序;我们胜利的舰队把我们的光荣带至四海,而法律保障了我们的财富;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从来没有人能毫无根据地做出判决!,倘使有些法官胆敢把一个未经控诉、未经法律制裁的公民判处死刑的话,我们就要把这些法官当作杀人犯采惩罚。
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护国家和自由的紧要关头,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献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
——《巴比伦公主》
以法国人的口吻说英国
所有的公民不能同样地有势力,却能同样地自由,这便是英国人由于有恒而获得的结果。享有自由,那就是只受法律支配勺所以英国人爱护法律,有如父亲爱护小孩,因为法律是他们制定的,或者他们相信是他们制定的:
……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这是很大、很幸福、超乎许多国家的权利;你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也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一梦初醒,你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这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被人控告了,或者做了坏事,或者讲了鬼话,或者写了闯祸的文章,你将被依法裁判:这是权利。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们。
我敢于说:倘使我们召集人类制定法律的话,人类必然为了自己的安全,订这样的法律,那么,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可以回答:在瑞典曾经学样试种过,却有成功;可以回答:你可以从别的省份运椰子来,例如运到波斯尼亚或塞尔维亚。所以,试种一下吧!
——《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解读:请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并说说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思考:1.第一段论述中所描写的是什么政治体制?这种政体在历史上对于英国有何意义?
政体:君主立宪制
意义: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
2.在第二段论述中,伏尔泰描述的是什么权利?这种权利是以什么为保障的?
自由权利。
以法律为保障。
3.伏尔泰为什么运用这种风格写作?为什么写这样的内容?
这种写法容易被民众所接受,通俗易懂,比喻生动,政体的优越性也全部被表达出来。
英国人说英国,与过去相比较,实际就是与君主专制、封建特权相比较,说明其进步性。英国人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法国人说英国人暗含着羡慕,比较自身的状况提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伏尔泰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号召“试种一下吧!”
引申:美国、法国、德国建立的政体与英国政体有何异同?
英国君主立宪制
(1)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3)政府(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美国总统共和制
(1)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
(2)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
(3)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在于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法国总统共和制
(1)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率
(3)总统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德国君主立宪制
(1)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2)皇帝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首相和其他官员,统率军队
(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4)议会行使立法权,但权力有限,不能监督政府,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
作业
模仿伏尔泰的文体,写一篇短文。(供选题目:论自由、论法律、论权利、论监督、论民主。)
预习第四单元

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一、基本概念

1、“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呢?

2、近代科学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3、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16至19世纪中叶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06年高考文综题答案)

1、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3、思想文化: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三、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2、固守农耕经济藩篱,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3、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限制了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削弱了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4、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丧失了吸取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5、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不仅窒息了学术与思想空气,还严重排斥自然科技;

6、重人伦、轻自然、重文轻技的文化传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7、中国古代科技本身过分强调实用性,缺少理论探究和实验,没形成严密系统的理论和逻辑体系,科技的发展和传统具有封闭性,常以“祖传秘方”形式存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66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