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中化学由于知识面广、横向纵向联系多、疑难点密布,许多同学认为化学难学,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化学“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时很难得高分。这些都体现了许多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化学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是十分妥当。化学学科既体现了理科重视实验,重思维推理的一面,又体现了文科重视读书,强化记忆的一面。了解了这一特点,只要我们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化学也就觉得很容易了。

习惯就是把认识和知识落实转化为实践,更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认识,再转化为更高的实践;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向和自然需要,它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哲学原理,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平时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的学习习惯,下面我就课前预习,课上听讲和课后复习巩固几个重要环节分别加以阐述。

一、课前预习

 首先我来谈谈为什么要进行预习。预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因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是靠一次听讲就能做到的,而要通过多次强化,通过预习可使我们上课听讲更认真,注意力更集中,因为我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会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提高听课效率。

 预习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培养的诸多能力中的第一能力,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就能使我们的学习更主动,更有创造性,更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掌握了自学能力,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汲取新的营养。下面我来谈谈如何进行预习。

1、首先要通读教材,搞清楚课本上讲了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读之后要掩卷而思,看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甚了解,哪些是重点等,要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大概了解。

2、在通读基础上进行细读,要挖掘教材中更深一层的内容,在细读中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仅要知道书上讲了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要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对重要要领结论及关键字词做好标记,对存在问题也要随时记录,这样边读边记,边读边注,提高阅读效果,培养了自学能力。

3、在预习中还要注意分析,归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到预习中重点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带到课上,看老师如何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总之,在预习中要做到先通读,再细读,并注意总结归纳,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搞清楚哪些知识需要记忆,哪些内容还不太理解,使预习达到一较高层次。提高了自学能力。

二、课上听讲

 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课,可使思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听讲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听讲中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抓住重点,带着问题听课,对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要看老师是如何分析的,自己为什么没弄清楚,这样不但可以理解这部分知识,还有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听讲目的更明确,注意力更集中。

 在听讲时也要做到手脑并用,做好听课笔记。做笔记要抓住重点,条理清楚,特别要记的内容是知识点间的联系,例题分析,对于老师分析某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特别重视,这正是我们上课时需要培养的能力,对于预习中了解的内容可通过老师讲解强化记忆。

 在听讲时速要重视实验,注意能力的培养。化学课上演示实验较多,在老师演示实验时,我们要认真观察,并善于思考,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还要抓住本质的内容。如高一化学第一章卤素的第一节,氯气的性质中,当烧热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我们可观察到有棕黄色的烟生成,这是生成氯化铜的缘故,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铜丝继续保持红热,这一现象很容易被忽视,正是通过这一点说明该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反应。在观察实验时,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还要对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联想,要抓住实验的本质,如HCl气体极易溶于水,可通过喷泉实验说明HCl的溶解性,在观察实验时,我们发现当挤压胶头滴管,有少量水进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水就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我们再思考,为什么会形成“喷泉”呢?主要就是烧瓶内的气体溶于水、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烧瓶,掌握这一原理,我们看95年高考第7题:在下页右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D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2

(B)

CO2

4摩/升NaOH溶液

(C)

Cl2

饱和NaCl水溶液

(D)

NH3

1摩/升盐酸

 根据原理,要形成喷泉,烧瓶内气体要大量减少,压强减小即可,溶液充满烧瓶,也就说明无气体剩余,马上选出答案为B和D,例在实验室制HCl的实验中,我们思考为什么制HCl和制Cl2尾气吸收装置不同,为什么制HCl时加一倒置漏斗即可防止倒吸,通过多思考,多联想,也就掌握了这样知识点。

三、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课后及时复习,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加以巩固,是学习习惯中很重要一个环节。课后巩固不单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在做作业前首先要把这部分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即课后及时复习。课后复习就是把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课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预习是对知识的初步记忆,必须课后及时复习。复习越及时,遗忘越少。在复习时可先整理笔记,使老师讲课内容再现,并通过整理、归纳,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在预习、听讲、复习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但要对知识真正理解,能够灵活应用,还必须通过练来达到这一目的。练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练不是跳入题海,做的题多,成绩提高不一定快。下面我来谈谈如何通过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练习来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许多同学在做题时,不善于审题,不在分析的基础上求解,往往拿到题目就动笔,结果常导致失误或失败。所以我们在做题时也要养成一良好的解题习惯。即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只要我们认真审题,在审题的基础上进行谋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我们的解题能力会大大提高,许多高难度的题也会迎刃而解。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看审题的重要性。例1,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当有4摩氯化氢被氧化时,在标况下得氯气的体积为( )

(A)22.4升 (B)11.2升 (C)44.8升 (D)89.6升

 在此题中,MnO2+4HCl(浓)MnCl2+Cl2↑+2H2O,其中4摩HCl参加反应,只有2摩HCl被氧化,故该题关键为4摩HCl被氧化,故选(C),常误选(A),认为4摩HCl参加反应。

 例2,某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由此可得出结论

(A)该有机物一定不含氧;

(B)该有机物通式为CnH2n;

(C)能确定该有机物分子式;

(D)无法判断该有机物是否含氧。

 许多同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马上想到有机物燃烧生成CO2和H2O,说明有机物一定含C和H,是否含氧不能确定,选(D),但此题关键字为某烃,就确定说有机物不含氧,只含C、H两元素,故选(A)和(B)。

 例3,CS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SO2,现有0.228克CS2在448毫升O2(标况)中点燃,完全燃烧后,混和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

(A)112ml (B)224ml (C)336ml (D)448ml

 这道题数据充分,有的同学看到题就开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首先判断哪个反应物过量,然后一步一步求解。如果仔细审题,就会发现此题有一隐含条件,即CS2燃烧前后,气体体积没变,若找到这一信息,就可确定燃烧后混和气体体积与CS2无关,马上得到答案为D。

 通过以上几例可以说明,在做题时,审题非常关键,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字词,注意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解题,解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注意找到最佳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质量守恒定律及阿佛加德罗定律的应用,并注意常规解法和巧妙解法相互结合。常用的巧解方法一般有守恒法、差量法、关系式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等等,这里不再对解题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因为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许多参考资料中都有详细的叙述,要真正掌握,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做题时仔细体会。下面我就一例简单说明。

 例4,把1克含脉石(SiO2)的黄铁矿样品在O2中灼烧,反应完全后得残渣0.70克,则此黄铁矿中S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应为多少?

 此题可采用据方程式进行计算,较麻烦,若用关系式、差量法,很简单就得到结果。据方程式和S元素守恒可得关系式8S~4FeS2~2Fe2O3再根据FeS2和Fe2O3固体质量差来计算就很容易。

 解题之后对题目的归纳整理是练习巩固很重要的一步。许多同学往往忽略这一步而陷入题海,不能自拔。在解题后要进行思考,这道题涉及到哪些知识点的应用,是如何解答的,还有没有更佳的解题途径。在以后解此类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并注意一题多变,即将已知和求解多角度转化,进行分析和归纳,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如在例2中把“某烃”改为“某有机物”此题内容就不同了,答案也随之变化,通过一题多变,对知识理解更深刻。

在解题之后还要注意一题多联,即有意识地从学过的知识中联系与本题有关的内容、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如在例3中,挖掘出该题的隐含条件:燃烧前后气体体积没变,就可联想燃烧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还有哪些,如固体燃烧,也属此类型。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联,最后发展到多题一解,通过联想,能从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我们真正跳出题海,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

前面重点谈到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养成在课前认真预习,课上听讲集中,课后及时复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符合认识规律的,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叶圣陶老前辈曾说过:“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得到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几路真正有用的本领,那才是最大的实益,终身受用的好修养。”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靠坚忍不拔毅力,一定能把化学学好。

相关推荐

高一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演讲法、讨论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媒体
电视机、放像机、投影仪、实物。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解]照片上的两个字是在硅晶体表面,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两个字“笔画”的宽度约两纳米(1nm=1×10-9m),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明人类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过渡]化学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播放录像]化学发展史
(如无录像片可阅读课文)
[讲解]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
[投影板书]
实用技术近代化学现代化学
(冶金、火药、造纸)(原子-分子学说)(物质结构理论)
[讲解]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投影]牛胰岛素结晶、叶绿素结构式
[讲解]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展示]橡胶、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实物。
[讲解]以上这些物质称之为材料,材料的含义应包括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并能用于制造有用器物两层涵义。
[投影板书]
[讨论]以上这些材料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播放录像]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通过观看录像,讨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化学有哪些作用。
[小结]现代社会的发展,化学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设问]怎样才能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呢?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并讨论)
[讲解]自然界存在下列的光能转换关系:
我国已合成叶绿素,如果能模拟叶绿素的功能在自然光的条件下实现下列转换:
地球将会变得更干净,这一设想一定会成功。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讲解]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因此在今后化学学习中观察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作业
1.制做一件材料标本。
2.认真阅读课后短文,写一篇读后感。

有机合成的关键教案


有机合成的关键教案
课题有机合成的关键课型:新授课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知识:
1、了解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中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性质、反应类型、反应条件
3、掌握顺推法合成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关键
技能: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的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1、认识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有机物,通过各种方法合成人们需要的物质,使知识为人类服务
2、达到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求实、创新、探索的精神与品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机合成的关键
难点:利用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寻找合成路线的最佳方式。
教学
方法探究式教学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教学思考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引入新课

回顾

探究一

探究二
总结结论
进一步分析
探究三:

分析总结

练习

总结

探究四

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升华引入:
投影展示神六宇航员照片,由宇航服的材料以及生活中各个领域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引入新课
有机合成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大的人和事件:
有机合成的开端:德国科学家维勒合成尿素、
有机合成的突破:中国科学家合成人工牛胰岛素
有机合成对社会的贡献:三大合成材料

探讨学习1:
列举各种类型有机合成过程,分析目标产物与原材料的结构变化,其中包括碳链增长、缩短、成环、各种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
探讨学习2:
通过对以上有机合成过程的分析,思考原料和目标产物在结构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归纳得出有机合成中合成路线的合理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展开讨论:
从原料到产品在结构上产生两种变化:
①从碳链发生变化②官能团发生变化。
有机合成的关键:1、碳骨架的构建
2、官能团的引入和转化

在进行有机合成时首先将原料与产品的结构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对照分析:一、碳干有何变化,二、官能团有何变更。然后在熟知物质性能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合成路线。

一般碳干的变化有几种情况?
讨论后得出:3种。
(1)碳链增长;(2)碳链缩短;(3)碳链与碳环的互变。

探讨学习3:
碳链增长和缩短的途径

碳链增长的途径:烯烃、炔烃的加聚、共聚、与HCN加成;羟醛缩合、醛酮与格氏试剂加成

1、通过对伍尔兹反应信息的分析,写出简单的方程式,了解增长碳链的其它方法。

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什么?
分析乙烯、卤代乙烷、乙醇、乙酸、乙醛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总结:
合成过程应考虑引入新的官能团,能否直接引入,间接引入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有机物的特征反应。

探讨学习4:课本109页[交流研讨]
在碳链上引入卤原子的途径
在碳链上引入羟基的途径
在碳链上引入羰基的途径
在碳链上引入羧基的途径
2、丙烯合成甘油的过程
3、分析乙醇合成香豆素的过程中碳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

有机物合成流程示意图
明确目标产物设计合成路线合成目标化合物对样品进行结构测定试验其性质或功能大量合成

有机合成领域的诺贝尔化学奖

研究性课题:身边的有机合成材料

期待有越来越多热爱化学的人投入到化学科研队伍中来,让化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认识有机合成材料对社会的贡献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知识、科学的向往

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初步探究

从增长和缩短碳链的视角对学过的有机反应进行复习和整合

帮助学生整理有机合成反应中官能团引入和转化的方法

从官能团转化的视角认识和应用有机化学反应

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激发学习和热爱化学的热情

板书设计:
附1:探讨学习提纲
探讨学习1、完成下列有机合成过程:
①CH≡CH为原料合成[CH2CH]n
Cl
HCl引发剂
CH≡CH()[CH2-CH]n
Cl
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
②CH3CCCH3为原料制取CH3CHCH3
CH3OH
KMnO4()
CH3CCCH3()CH3CHCH3
OH

③CH2=CH2为原料合成CH2=CHCOOH
()()()
CH2=CH2CH3CH2OHCH3CHOCH3CHOH
CN
H2O,H+CH3CHCOOHCH2=CHCOOH
OH
反应过程涉及到的类型有()
④CH3CHO和HCHO为原料合成CH2=CHCHO
OH一
CH3CHO+HCHO()CH2=CHCHO

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
⑤由乙烯和其它无机原料合成环状化合物E,请在下列方框内填入合适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探讨学习2:通过对以上有机合成过程的分析,同学们思考原料和目标产物在结构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机合成中合成路线的合理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探讨学习3:通过对以上有机合成路线的分析,总结以下问题
1、碳链增长的途径:
2、碳链缩短的途径:
探讨学习4:课本109页[交流研讨]
附2:练习
1、反应2CH3I+2NaCH3CH3+2NaI在有机合成上叫伍尔兹反应。现将CH3Br、
CH3CH2I的混合物跟金属钠反应,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2、从丙醇合成丙三醇,可采用下列四步反应:
500℃-600℃
CH3CH=CH2CH2ClCH=CH21,2,3-三氯丙烷丙三醇
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别注明反应类型:
3、香豆素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香料,可用于配制香精以及制造日用化妆品和香皂等。某同学设计的香豆素的合成路线为:

CH3CH2OHCH3CHO
请你指出:在合成过程中,①碳骨架是通过何种反应构建的?

地理学习与思维习惯


地理学习与思维习惯

--浅析地理学习中的几种思维误区

道县五中盘泽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在地理学习中往往受学生生活经验、心理因素及思维习惯等思维误区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地理学习认识的绝对化、片面性,并且出现的频率大、人数多,成为严重制约学生地理学习的瓶颈。下面以本人多年的教学浅析地理学习中常见的几种思维误区:

1.以生活经验代替思维

学生对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地理事物,往往深信不疑,思考问题也往往从这些相关经验和表象出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地理知识的复杂性,再加上肤浅、片面,学生常常会被一些非本质的现象所迷惑,形成一些错误认识,可见地理现象有时也会欺骗我们的眼睛。如"太阳辐射强,气温就高;太阳辐射弱,气温就低。"这个论断来自学生的亲身体验,很难纠正,有的学生甚至以上此错误地推导出高山、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较平原地区弱的错误结论。由此可见,生活经验也会产生错误,这些错误主要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也包括各种音像资料,也就是错误的科学前概念。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存在着合理的先入知识和新的学习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寻找并克服错误的科学前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其实错误的科学前概念本身也是课程资源,通过学习纠正对前概念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学习进步,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主旋律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主旋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主题与背景

以新课程理论为基础编写的历史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已经八个月,这段时间,困惑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其表现为:第一,课怎么也上不完,第二,课后作业学生在教材中如何也找不到;第三,教学目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使课堂教学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结果是以前新课程的理论学习是“推”着教师改变教学思想,现在实践中新教材就是“逼”着教师与学生必须沿着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教学与学习体系。

建立怎样的课堂学习体系,其实教材已给了我们提出来了,打开每节课的课后,我们可以发现的“课后练习”的字眼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探究学习总结”,其中“探究学习”就是对前面教学困惑的解答,所以没有现成的结论和答案,知识、能力、情感价值都存在于对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动体验,分析、运用、阐释之中,历史学习的目标在探索与研究中被发掘。它比单纯的结论更复杂,更具有塑造性,是我们课堂教学活动努力的方向,是新课程的主旋律。

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入了探究学习的方式,并成为本节课能够举重若轻的关键。

●情境描述

本节内容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资本主义艰难与曲折的发展。

一、感受体验部分

在上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一课后,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目是:你是一名近代的普通中国商人,你将如何经营你的生意?根据作业情况和教学内容选出三名同学的作业在课上宣读。

吴波同学:我投资纺织业,先从外国进一批洋纱洋布,与同行一起研究,研究出其中的技术,在手工业生产同行中进行推广,将中国的土纱土布做的更好,把洋纱洋布比下去,再输出中国。(方案一)

周玉娟同学:我会开办一个轮船零件配制厂,原因是从经济实力和背后的势力,我都远远不如官办和外商,所以我不开轮船厂,赚小钱的办法实用保险,没有太高的风险,不会树大招风,受到排挤,即获取了利润,又立于不败之地。(方案二)

姚龙飞同学:我会开一家饭馆,要求我做的饭要味美而价廉,这样吃饭的人就多了,当然钱就来了。(方案三)

教师:同学们,请选出你认为最可行的一种方案,并说明原因。

在经过讨论后,同学们的意见是:

方案一,可行,但不能用手工业生产,因为手工业根本不能与机器生产抗衡这已被事实证明,还要有好的技术人员(全班44人,20人投票);

方案二,不可行,因为当时需要的资金大而且当时轮船主要控制在外商和官僚手中,普通商人是不能进入的(但仍有5票);

方案三:可行,但利润太低(10票)。

教师:同学们,你们选择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教材,通过研究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再来评价。

二、分析探究部分

教师运用多媒体列表把不同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演示出来,请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把不同发展特点的原因填写进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教师:请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清政府放宽了投资设厂的限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客观影响;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国政府实行有利政策;

教师:为什么其发展只能是短暂的?

学生: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迫下主要从事轻工业,无资金、技术、规模;帝国主义加紧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时局动荡战争因素;

得出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障碍。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回来重新认识前面三个方案。

三、学习运用部分

大部分同学选择的主要方案竟是方案三。

1.前两个方案在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三面夹攻,更受到技术、资金和规模的制约,普通商人发展困难,前途渺茫。

2.开饭馆,收入稳定,虽也面临着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但相对来说一来民以食为天,二来技术资金要求不高,但面临战争以及物价飞涨的民国后期则也是维持生计,但总体来说较稳定。

教师:通过对这三个方案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生1:国家无前途,个人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学生2: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独立的政府;

学生3: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认识?

学生:经济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会受到社会政治发展的制约。

教师总结:

教师: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夹缝中生存,不管如何努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都无法摆脱自己走向衰弱的命运,只有一个新中国才是人民的希望。

●问题讨论

1.让学生探究学习什么?从本节课看,学生探究学习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在探究学生自己创设的一个假说,这个假说是由学生自己能力与知识构建的思维空间。首先教师让学生在课前用自己学过“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知识对近代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一个总结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假说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而课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教师角色是引导对自己的构建假说进行积极的论证、解释和评价。这说明探究不是发现,它首先有学生未知目标,其次是学生对教材、对知识的研究过程。

2.让学生如何进行探究学习?这是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节课中,学生探究学习是建立在对未知结论的论证中,历史史实是鲜活的,我们所有的历史结论、线索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让学生去感受实践,但可以创设“重返历史”的情景。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以实践者的身份进入真实的历史情景,让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历史,再通过分析教材建立理性的平台,最后,学习运用理性的知识印证感性的体验,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

●诠释与研究

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研究”是展示的是科学工作的严谨、稳重,而“探究”则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具有生气和动感,也更反映了新课程的两大理念即创新与实践。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新版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就是一种探究学习的平台,它要求在教学中展示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过程,而不是教材本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通过探究学习把所有的知识、能力和情感都被调动起来,通过假说的提出,让去收集证据、交流、评价、解释论证,在过程中提升

自己的认知水平,形成科学的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却学会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材不再是研读的“圣经”而探究的素材和工具,结论不再是单纯刻板的说教而成为研究的成果,使用的论据。本次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假说,让学生以现代人身份介入历史生活中,从而知识在体验过程中得以“复生”,能力在分析研究和理解运用过程中得到锻炼,学生的情感与价值围绕着整个学习过程得到发展,最后使其思维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回到前面我们开始的困惑,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上,而探究学习所提供的是让我们走下“讲台”,成为学习群体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探寻历史的魅力。

自己的认知水平,形成科学的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却学会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材不再是研读的“圣经”而探究的素材和工具,结论不再是单纯刻板的说教而成为研究的成果,使用的论据。本次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假说,让学生以现代人身份介入历史生活中,从而知识在体验过程中得以“复生”,能力在分析研究和理解运用过程中得到锻炼,学生的情感与价值围绕着整个学习过程得到发展,最后使其思维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回到前面我们开始的困惑,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问题在于我们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上,而探究学习所提供的是让我们走下“讲台”,成为学习群体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探寻历史的魅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886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