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气体的压强,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气体的压强(教学目的)
1、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吹一个气球,然后让气球复原,放进一个塑料瓶,并用气球口向外包住瓶口,再请这位同学吹这个气球,同学们一起观察前后两次现象:气球在空气中容易吹大,而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
提问:气球在空气中容易被吹大,为什么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当气球放在空气中,气球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而放在瓶子里后,气球受到瓶内气体压强的作用,二者压强的大小是不相等的,显然后者压强更大。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瓶子里的压强变大了呢?
请同学们观察在吹气球过程中,瓶子里气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那么,瓶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是否是因为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在刚才的实验中,瓶子里的气体是被密闭的,现在我们就以密闭的气体为研究对象,大家观察一下我们面前的实验仪器——注射器,是否可以找到这样的气体?注射器里的气体就是实验研究的密闭气体。
1、实验目的: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2、实验器材:注射器(出口处用橡皮膜封住)
3、实验思路:
(引导学生找出实验思路: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就是研究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时,“压强”随之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气体体积增大时,压强如何变化?
当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如何变化?
4、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气体体积增大时,橡皮膜如何变化?当气体体积减小时,橡皮膜如何变化?)
5、实验结论:
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当向里推活塞,气体体积减小,橡皮膜向外突起时,表明气体压强增大;当向外拉活塞,气体体积增大,橡皮膜向内凹陷时,表明气体压强减小。得出实验结论,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看课本的结论:“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结论中特别说明,“温度一定”有何含义?是不是气体的压强还与温度有关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验证。
在水平玻璃管内用一小段水柱将烧瓶里的气体密闭,用手给烧瓶里的气体加温,观察水柱向外移动,表明气体的压强有变化,可见,气体的压强与温度有关。
当研究三个变量中的其中两个变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控制第三个变量不变,所以,要表明“温度不变时”
三、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物理现象
1、气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现象
(引导学生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气球在瓶子里吹不大的现象)
当气球在瓶子里被吹大一些时,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减小,作用在气球上的压强增大,使气球难以被吹得更大。
2、人的呼吸过程
(1)、引入:气球放在瓶子里很难被吹大,但可以通过改进瓶子的结构,即使不吹,气球也能变大,怎么改进呢?引导学生思考:要使气球变大,应使气球外的气体压强减小,所以应使气球外的气体体积增大,所以,可以考虑如何改变瓶子的体积。
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教具——经过改进的塑料瓶,拉动瓶底,气球变大。请学生回答原因。
还可以继续改进这个教具,用橡皮膜代替瓶底,。取一只“Y”字形的玻璃管,一端开口,另两端用两只气球封住,有气球的两端放在瓶内,开口端通过橡皮塞与大气相连。这样,只要拉动橡皮膜也可以改变瓶内气体体积的大小,使气球变大。
提问:这个教具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到人的呼吸过程)
(2)、人的呼吸过程
A、呼吸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呼吸的模型。注意观察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B、请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一起做深呼吸。注意体验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C、提问:人在吸气时,胸腔是怎么变化的?人在呼气时,胸腔是怎么变化的?
D、通过观察人呼吸的模型和体验呼吸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人在吸气时,胸腔是增大的;人在呼气时,胸腔是减小的。
E、请同学们利用“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结论分析人呼吸的过程。
我们吸气时,胸腔扩张,胸内肺泡跟着扩张,于是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空气压强减小,小于体外的大气压强,大气将新鲜的空气经鼻腔、气管压入肺泡;呼气时,胸腔收缩,于是肺的容积减小,肺内空气压强增大,大于体外的大气压强,肺内一部分气体经气管、鼻腔排出体外。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呼吸过程时靠大气压强的作用,如果人在高海拔地区,人会感到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大气压小的缘故。
3、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1)、打气筒的构造:金属筒、活塞、橡皮碗、接气门(实物讲解,特别讲解橡皮盘的结构和作用:当活塞向上拉起时,橡皮盘收缩,当活塞向下压时,橡皮盘张开,紧抵着筒壁)
(2)、用打气筒给轮胎大气时,把出气管接到自行车的气门上,气门是一个单向阀门,只允许空气从打气筒进入轮胎,不允许空气从轮胎倒流入打气筒。(用气门芯的结构图讲解)
(3)、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打气筒的打气过程,第一遍是完整过程,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打气筒内密闭气体的体积的变化和气门的状态)
提问:请同学们利用“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结论分析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二遍分解过程,使同学的分析更完整、更准确、更规范)
完整的表述:向上拉活塞时,活塞下方的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活塞上方的空气就从橡皮盘的四周挤到下方;向下压活塞时,活塞下方的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使橡皮盘紧抵着筒壁不让空气漏到活塞的上方,继续向下压活塞,当空气压强足以顶开轮胎气门上的橡皮套管时,压缩空气就被压入轮胎。
现在我们身边大多数是用自动压缩空气机给自行车打气的,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也很多,如:射钉枪等。
除了以上几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可以用今天的结论来解释,比如,我们小时侯玩过的
一种玩具,大家想想,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后,取出自制教具演示一遍,请同学分析原理,并作为课后的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一)、教学内容:
(1)、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利用“温度一定时,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的结论,解释人的呼吸过
程和打气筒的工作过程。
(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六章C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和波意耳定律等知识后,对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气体的等容变化过程及其规律。从科学研究方法来看,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它在继承力学的许多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增添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外推法(也称极限思维法),并导致热力学温标的创立;建立微观气体模型对宏观规律获得本质的认识等。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理解气体的体积、压强和温度这三个状态参量和气体的状态变化之物理意义,并且要了解探究气体状态变化规律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使用DIS实验器材的一些必备技能。
通过气球加热后破裂等情景引入,使学生定性认识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变化与温度变化的趋向相同。
通过对不同种类、不同体积的气体进行DIS实验探究,在计算机上得到p-t图像,并要求学生作图,然后通过对p-t图像的分析、讨论,理解压强随温度变化是线性的关系和图线在纵轴与横轴上截距的物理意义。
应用外推法合理外推图线,创建热力学温标,并得到查理定律。
本节课的学习体现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会应用DIS实验研究实际问题,应用物理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促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温度间关系的图象表达,即p-t图像和p-T图像。
(2)知道热力学温标,知道绝对零度的物理意义。
(3)理解查理定律。
(4)学会用DIS实验器材完成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温度间关系的
探究任务,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DIS实验。
(2)运用外推法建立热力学温标,并在对p-T图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查理定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2)由日常生活中的气体等容变化现象养成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习惯。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乐趣,养成共享各自的探究成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p-t图像的分析讨论,得到查理定律。
难点:对p-t图像物理意义的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应用外推法建立热力学温标。
四、教学资源
器材
演示实验:
投影仪、玻璃试管、橡皮塞、热水、冷水等。
学生实验:
DIS(压强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分别装有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等各种形状的玻璃烧瓶,远红外加热器。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验探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等容过程中的压强与温度的线性关系;二是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三是查理定律及温度升高导致气体压强增大的微观原因。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气体在等容过程中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定性认识到DIS实验定量研究,然后从图像分析归纳得出压强与温度的线性关系,在热力学温标得基础上得到定量规律——查理定律。
本设计要突破的重点是:DIS实验和数据的分析讨论。方法是:通过对不同体积、不同种类的气体的研究和计算机处理数据与学生作图相结合,从图线的物理意义入手认识到气体在质量一定、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其压强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从图像分析讨论得出压强与温度的数学关系。方法是: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学生举例等,定性得到封闭在容器内的空气其压强的大小变化趋向与温度变化相同的结论的,在定量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分析推理、归纳整理得出p-t数学关系,利用外推法建立热力学温标并进而得到查理定律。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讨论、重视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物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归纳概括的能力。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演示实验
改变玻璃试管中空气的温度,通过设问1使学生感悟到气体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压强跟着变化。
活动I大家谈
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讨论归纳出“压强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
减小”的结论。
通过设问2引导学生关注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与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并注意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DIS实验
活动IIDIS实验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一定质量的各种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活动III作图分析
通过计算机作图和学生描点作图,分析交流得出压强与温度的具体关系。
活动Ⅳ分析外推
分析p-t的物理意义,得到p-t的数学关系、热力学温标、查理定律。
实际应用反馈练习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相关的运动学问题,感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举例,通过讨论交流,得到气体的压强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
第二环节,通过DIS实验等活动得出气体压强与温度的数学关系。
第三环节,通过热力学温标的建立得到查理定律的表达式。
七、教案示例
(一)情景引入:
[演示实验]使用酒精灯对开口端用小木塞封闭的玻璃试管加热使木瓶塞弹出,把同样的玻璃管放入冰水中,要求一个学生用手捏住瓶塞。
[提出问题]为什么木瓶塞会弹出?为什么感觉瓶塞往下滑?
[归纳小结]在请学生例举各种生活中的气体压强随温度变化的例子、并予以解释后,教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予以小结得出定性的结论,
(二)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与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和器材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1、分组讨论构思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2、小组实验。
[作图分析]1、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上的p-t图。
2、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压强与温度的具体关系。
3、各组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分析外推]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p-t图的物理意义,得出p-t的数学关系。利用外
推法建立热力学温标,理解绝对零度的物理意义。
(三)得出定律:利用热力学温标得到查理定律。
(四)作业布置(略)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遗传的基本规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优质课--
学科:生物年级:高二
授课课题:《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教材分析
本小节内容讲述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方法和试验现象。接着讲述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后来称为基因)对试验现象进行的分析,即阐明了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本小节在编排上,注意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方式,以便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三个遗传定律中的第一个遗传定律,是学生学习其他两个遗传定律的重要基础,因此,本小节的教学内容是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
理解:(1)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正交、反交、自交的概念;
(2)豌豆杂交的过程;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
应用:能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根据已知条件写出简要的遗传图解。
能力目标
1、通过从性状分离的现象到实践的分析,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孟德尔八年实验研究事迹,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重点及落实方案
重点
1、豌豆的杂交过程。2、孟得尔采用豌豆作试验材料的特点;
3、遗传图解的简要书写。
落实方案
1、采用举例、讨论、多媒体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3、根据课本表6—2的已知条件,当堂练习遗传图解的写法,并订正。
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
1、各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豌豆植株与种子的关系;
3、遗传学的各种表示符号。
突破策略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进行知识的迁移;
2、通过正反例证来明确相对性状的概念;3、穿插小故事增强记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任务分析
本节课概念多,符号多,学生不易掌握,所以从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初中学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新内容上。教材前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探究,本节是在生物个体上进行探究,跨度大,要做好过渡。
学法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思维训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复习上节课的经典实验,从时间的顺序上理解孟德尔的杰出贡献;
2、通过对孟德尔生平的介绍,体会他用豌豆的成功之处,并了解他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达成]
1、出示几个经典实验的时间顺序,点出孟德尔的伟大之处:在不了解遗传物质是什么的时候,就研究总结出了遗传的规律。
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1)、投影显示孟德尔相片,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①孟德尔简历说明了什么?②为什么孟德尔采用豌豆会获得成功?
③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是什么?④什么是相对性状?
⑤孟德尔研究相对性状遗传的特别之处是什么?(把问题提出来,不用一次全部解答,分散贯穿在全课之中,让学生思考,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在随着教学的开展,学习有关内容后,可以分别做出解答:
①孟德尔:奥国人。21岁起做修道士。29岁起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3年后修毕。43岁时在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自己研究豌豆杂交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62岁时带着对遗传学无限的眷恋,回归了无机自然界。虽然在他生前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科学、思想和精神财富。他的刻苦研究精神将是永存的。
②豌豆特点:a.严格的闭花自花传粉植物。b.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差别显著。
③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杂交法。
④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⑤孟德尔研究相对性状遗传的特别之处:分别对每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可展示P代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所获F1代的种子,播种后均为高茎;F1自交,所获F2代的种子,播种后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3∶1)。
②讲解P、F、♀、×、♂各字母及符号的遗传学含义。
③介绍正交、反交、自交的概念,突出讲解“杂交”的过程。
④请学生按小组讨论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特点,并推举代表陈述本组讨论结果。
⑤教师总结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讨论后所形成的意见,结论如下:
子一代只表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
通过对课件的再一次展示,分清以下概念:
显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⑥投影显示孟德尔7个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结果统计表,分别对表中的(除了茎的高度)六对相对性状用遗传图谱写出来。并请学生计算显隐性之比,对计算的情况进行总结。可进一步明确:子一代表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3∶1,具有普遍性,是否具有一般规律性?(设想:如果豌豆的另一对相对形状的F2也出现3:1,是否可以判断亲本的显隐性呢?)
课堂练习:(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1、性状、相对性状的正反例证的举例、判断;
2、写遗传图解,能在图中说明各符号的代表意义,并指出在这一遗传图中,研究的性状是什么,其中显、隐性状怎样分。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豌豆的特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法、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及性状分离等;并发现了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特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特点,是否具有一般规律性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附:板书设计: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①孟德尔②豌豆特点③杂交法④相对性状⑤孟德尔杂交法特别之处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注:此文为本人原创!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878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