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任意角和弧度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任意角和弧度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任意角和弧度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360度的角和负角;
(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
(4)掌握所有与a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a角)的表示方法;
(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720度角,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360、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之前的学习使我们知道最大的角是周角,最小的角是零角.通过回忆和观察日常生活中实际例子,把对角的理解进行了推广.把角放入坐标系环境中以后,了解象限角的概念.通过角终边的旋转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弄清楚角的表示符号,以及正负角的表示.另外还有相同终边角的集合的表示等.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机、三角板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0~360之间,它是如何定义的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0~360[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OA,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720(即转体2周),转体1080(即转体3周)都是遇到大于360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
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360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任意角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为了简单起见,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常在直角坐标系内讨论角,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象限角这个概念.
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如30和-210分别是第一象限角和第三象限角.要特别注意: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称为非象限角.
[展示投影]
练习:
(1)(口答)锐角是第几象限角?第一象限角一定是锐角吗?再分别就直角、钝角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2)(回答)今天是星期三那么7天前的那一天是星期几?10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
探究:将角按上述方法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后,给定一个角,就有唯一的一条终边与之对应.反之,对于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条射线OB以它为终边的角是否唯一?如果不惟一,那么终边相同的角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我们有:所有与a终边相同的角包括a角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即任一与a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a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展示投影]
例题讲评
例1.在上找出与-950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在第几象限?
例2.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线y=x上的角吗?
五、评价设计
1.作业: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360角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扩展阅读

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4任意角和弧度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新课标高一数学必修4任意角和弧度制”,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课时1.1.1任意角

教学要求:理解任意大小的角正角、负角和零角,掌握终边相同的角、象限角、区间角、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

教学重点:理解概念,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任意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初中所学的角是如何定义?角的范围?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0°~360°)

2.讨论:实际生活中是否有些角度超出初中所学的范围?→说明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

(钟表;体操,如转体720°;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角的概念:

①定义正角、负角、零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未作任何旋转所形成的角叫零角.

②讨论:推广后角的大小情况怎样?(包括任意大小的正角、负角和零角)

③示意几个旋转例子,写出角的度数.

④如何将角放入坐标系中?→定义第几象限的角.

(概念: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⑤练习:试在坐标系中表示300°、390°、-330°角,并判别在第几象限?

⑥讨论: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属于哪一个象限?

结论: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称为非象限角.

口答:锐角是第几象限角?第一象限角一定是锐角吗?再分别就直角、钝角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⑦讨论:与60°终边相同的角有哪些?都可以用什么代数式表示?

与α终边相同的角如何表示?

⑧结论:与α角终边相同的角,都可用式子k×360°+α表示,k∈Z,写成集合呢?

⑨讨论:给定顶点、终边、始边的角有多少个?

注意: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

2.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在0°~360°间,找出下列终边相同角:-150°、1040°、-940°.

(讨论计算方法:除以360求正余数→试练→订正)

②出示例2:写出与下列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并写出-720°~360°间角.

120°、-270°、1020°

(讨论计算方法:直接写,分析k的取值→试练→订正)

③讨论:上面如何求k的值?(解不等式法)

④练习:写出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y轴上呢?坐标轴上呢?第一象限呢?

⑤出示例3:写出终边直线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

的元素写出来.(师生共练→小结)

3.小结:角的推广;象限角的定义;终边相同角的表示;终边落在坐标轴时等;区间角表示.

三、巩固练习:

1.写出终边在第一象限的角的集合?第二象限呢?第三象限呢?第四象限呢?直线y=-x呢?

2.作业:书P6练习3③④、4、5题.

第二课时:1.1.2弧度制(一)

教学要求:掌握弧度制的定义,学会弧度制与角度制互化,并进而建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一一对应关系的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换算.

教学难点:理解弧度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终边在x轴上角的集合.

2.写出终边在y轴上角的集合.

3.写出终边在第三象限角的集合.

4.写出终边在第一、三象限角的集合.

5.什么叫1°的角?计算扇形弧长的公式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弧度的意义:

①如图:∠AOB所对弧长分别为L、L’,半径分别为r、r’,求证:=.

②讨论:是否为定值?其值与什么有关系?→结论:==定值.

③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为值为1?是否可以作为角的度量?

④定义: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1弧度的角.用rad表示,读作弧度.

⑤计算弧度:180°、360°→思考:-360°等于多少弧度?

⑥探究:完成书P7表1.1-1后,讨论:半径为r的圆心角α所对弧长为l,则α弧度数=?

⑦规定: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0.半径为r的圆心角α所对弧长为l,则α弧度数的绝对值为|α|=.用弧度作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弧度制.

⑧讨论:由弧度数的定义可以得到计算弧长的公式怎样?

⑨讨论:1度等于多少弧度?1弧度等于多少度?→度表示与弧度表示有啥不同?

-720°的圆心角、弧长、弧度如何看?

2.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1:角度与弧度互化:;.

分析:如何依据换算公式?(抓住:180°=prad)→如何设计算法?

→计算器操作:模式选择MODEMODE1(2);输入数据;功能键SHIFTDRG1(2)=

②练习:角度与弧度互化:0°;30°;45°;;;120°;135°;150°;

③讨论:引入弧度制的意义?(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④练习:用弧度制表示下列角的集合:终边在x轴上;终边在y轴上.

3.小结:弧度数定义;换算公式(180°=prad);弧度制与角度制互化.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10练习1、2题.

2.用弧度制表示下列角的集合:终边在直线y=x;终边在第二象限;终边在第一象限.

3.作业:教材P115、7、8题.

第三课时:1.1.2弧度制(二)

教学要求:更进一步理解弧度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掌握弧长公式,能用弧度表示终边相同的角、象限角和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掌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教学重点:掌握扇形弧长公式、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弧度制表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叫1弧度的角?1度等于多少弧度?1弧度等于多少度?扇形弧长公式?

2.弧度与角度互换:-π、π、-210°、75°

3.口答下列特殊角的弧度数:0°、30°、45°、60°、90°、120°、135°、…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用弧度制推导:S=LR;.

分析:先求1弧度扇形的面积(πR)→再求弧长为L、半径为R的扇形面积?

方法二:根据扇形弧长公式、面积公式,结合换算公式转换.

②练习:扇形半径为45,圆心角为120°,用弧度制求弧长、面积.

③出示例:计算sin、tan1.5、cos

(口答方法→共练→小结:换算为角度;计算器求)

②练习:求、、的正弦、余弦、正切.

2.练习:

①.用弧度制写出与下列终边相同的角,并求0~2π间的角.

π、-675°

②用弧度制表示终边在x轴上角的集合、终边在y轴上角的集合?终边在第三象限角的集合?

③讨论:α=k×360°+与β=2kπ+30°是否正确?

④α与-的终边相同,且-2πα2π,则α=.

⑤已知扇形AOB的周长是6cm,该扇形的中心角是1弧度,求该扇形的面积.

解法:设扇形的半径为r,弧长为l,列方程组而求.

3.小结:

扇形弧长公式、面积公式;弧度制的运用;计算器使用.

三、巩固练习:

1.时间经过2小时30分,时针和分针各转了多少弧度?

2.一扇形的中心角是54°,它的半径为20cm,求扇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角α和角β的差为10°,角α和角β的和是10弧度,则α、β的弧度数分别是.

4.作业:教材P10练习4、5、6题.

氮和磷(第一课时)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氮和磷(第一课时)”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

[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

氮磷砷锑铋

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

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

NH3PH3AsH3

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

[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

第一节氮和磷

氮气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

(一)氮的存在

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引导]请学生观察周围空气并通过联想分析氮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

(二)氮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1:0.02),比空气稍轻。

[投影]常见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溶解度,让学生进行比较。

难溶气体:N2(1:0.02);H2(1:0.02);

微溶气体:O2(1:0.2)

可溶气体:Cl2(1:2)、H2S(1:2.6)

易溶气体:SO2(1:40)

极易溶气体:HCl(1:500)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三)氮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1.N2的结构

电子式:;结构式:N≡N。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946kJ·mol-1),所以N2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性质很不活泼。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氢气反应

(2)跟镁反应:3Mg+N2Mg3N2

(3)与氧气反应:N2+O22NO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上述三个反应。进而得出“氮气既能表现氧化性,也能表现还原性”的结论。

[引导]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4页内容,再来理解这句农谚。

[学生总结]

[补充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学生观察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教师引导]请用双线桥法标出以上三个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完成以上作业,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加以说明。

(四)氮气的用途

1.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2.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教师引导]请学生分析以上用途中利用氮气哪方面的性质。

(五)氮的固定

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

途径:自然固氮(雷雨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工业。

教师向学生介绍人工模拟生物固氮这一世界性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前景,鼓励学生献身科学研究为人类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结构、性质和具体反应之间的联系: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随堂练习]

1.不属于氮的固定的变化是()

(A)根瘤菌把氮气转化为氨(B)氮气和氢气在适宜条件下合成氨

(C)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合成NO(D)工业上用氨和二氧化碳合成尿素

答案:D。

2.在汽车引擎中,N2和O2进行反应会生成污染大气的NO(N2+O22NO+Q),据此,有人认为废气排出后,温度即降低,NO分解,污染也就会自行消失,事实证明此说法不对,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常温常压下NO的分解速度很慢

(B)在空气中NO迅速变为NO2而不分解

(C)空气中N2与O2的浓度高,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D)废气排出后,压强减小,不利于平衡向左移动

答案:AB。

3.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在实验室里从空气中制取氮气的是()

(A)把空气液化,然后分离出氮气

(B)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铜网

(C)把空气缓缓通过加热了的镁粉

(D)把空气通过装有氢氧化钠的洗气瓶

答案:B。

4.现有M、R两种第ⅤA族元素,下列事实不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R强的是()。

(A)酸性:H3MO4H3RO4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MH3RH3

(C)气态氢化物还原性:MH3RH3

(D)含氧酸盐的稳定性:Na3MO4Na3RO4

答案:C、D。

5.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某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中正确的是()。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Fe2O3中,OF6最稳定

答案:BC。

6.在标准状况下,将O2与NO按3:4体积比充满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单位:mol·L-1)()。

(A)0.045(B)0.036(C)0.026(D)0.018

答案:B。

7.1898年,曾有人发明了固氮的一种方法,该法以石灰石、焦炭、空气为原料。第一步反应是石灰石分解;第二步是使第一步反应产物和焦炭反应,在电炉中的高温下制得第三步反应起始物;第三步反应中另一反应物是空气,该反应也是在电炉中完成的,生成一种固体;第四步是使该固体和水蒸气反应制得氨气。又知该固体中有与N3-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

(1)试写出四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简评该固氮方法。

答案:(1)CaCO3CaO+CO2↑;CaO+3CCaC2+CO↑;CaC2+N2CaCN2+C;CaCN2+3H2O(g)=CaCO3+2NH3↑。

(2)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原料众多,设备重,生产成本高。

8.有A、B、C、D四种气体,能发生下列变化

A+DE+H2O,E+O2D,

C+DB+F,B+O2C。

且已知其中:C为红棕色,D能使石灰水变浑浊,E常温下是固体,F是一种酸酐。

(1)写出四种气体的化学式: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写出C+DB+F所表示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D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2S、NO、NO2、SO2。

(2)NO2+SO2=NO+SO3。

(3)SO2+Ca(OH)2=CaSO3↓+H2O。


认识氯气(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基于建构注意理论的指导,本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辅助以实验、幻灯片、讨论、归纳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波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关于氯气的性质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氯气的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水、碱的反应和氯气和溴离子、碘离子在溶液中的置换],3、氯离子的检验。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同时重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了解不多,只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前一段内容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和一种非金属-硅的性质,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浅层的元素性质的内容,基于此情况预测,学生可以依据氯元素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波的非金属元素,最常见的化合价是-1价。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就可以分析、归纳出氯气的各种性质。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以氯气泄漏并科学处理事件作为引入情境,将与此事故联系紧密的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水和碱液的反应作为第一课时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1、通过图片得到什么信息?(氯气可溶于水)2、氯气溶于水和水反应吗?3、可能生成什么呢?如何验证呢?4、预测在石蕊试液中加氯水的量对颜色有什么影响呢?5、实验结果与预测不符说明什么?6、如何验证你的想法?7、事故处理时采用烧碱来处理液氯罐内的残氯说明什么呢?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然后动手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让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并通过铺设新问题,引出次氯酸的漂白性。而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反应及氯气和溴离子、碘离子在溶液中的置换产物均有氯化物,如何验证产物与氯离子的检验密切相关,故将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反应和氯离子的检验作为第二课时内容。

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相关实验条件

前期准备:完成下列问题,并参照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1.实验室闻气体的气味,如何正确操作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必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何判断?

在反应H2+CuO=Cu+H2O中,氧化剂,还原剂。

4.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画出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画出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思考:Cl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常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推测、实验探究、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水、碱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次氯酸有漂白性,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科学推测、引导发现、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强化合作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在层层递进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归纳结论,新实验探究,归纳新结论,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艰辛和喜悦的过程中,树立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究精神,并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强化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认识氯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展示氯气泄漏事件图片,配合事件科学处理的解说。

同时提出问题:通过整个事件发生和处理过程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为便于大量贮存、运输,氯气通常是以液态、高压充装在钢瓶、槽罐等容器中,若操作不当,则极有可能导致大量氯气泄漏。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001mg/L,当达到0.0125g/L,吸入会立即死亡。因此氯气一旦泄漏极易造成重灾。2004年4月15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气发生泄漏,15万名群众被疏散,事故一度使举国震惊,谈“氯”色变。

观看图片,

归纳:氯气有毒,易液化。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氯气的泄漏事件与科学处理的过程,逐步探究氯气的性质。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与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贮存液氯的钢瓶发生了泄漏,旁边的

工人首先看到一股浓浓的黄绿色气体

逸出,接着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然

后被毒倒了。

观看图片

归纳: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液化。

消防官兵得到信息后,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至地势较高处等待救护车,同时将周围的群众往高处疏散。

归纳:

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然后在周围50米处筑起了“水墙”以降低空气中氯气的浓度。

归纳:

氯气能溶于水。

并将液氯钢瓶扔进了投放了大量烧碱的水坑内。

归纳:

氯气在碱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请同学们在导纲上将氯气的物理性质进行归纳,并与大家交流

[归纳并交流]: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能溶于水和碱液的气体。

(并将归纳结果填写在导学提纲上)

通过学生的归纳与交流,增强学生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

[展示幻灯片]:

氯气物理性质归纳内容

将归纳内容与幻灯片进行对比整理。

展示一瓶新制备的氯水并提出问题:从老师展示的瓶装氯水,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归纳并交流]:

氯水呈现浅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存在氯分子。

学生体验自己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

[提出问题]:

氯气溶于水后,Cl2和H2O有可能发生反应呢?如果反应,产物是什么呢?

[铺垫问题]:请同学们画出氯、氢、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氯、氢、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到什么启示呢?

画出氯、氢、氧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氢、氧元素常见的稳定化合价分别为-1、+1、-2。

[进行科学推测]:

如果氯气和水反应,氯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1价,可能有HCl生成。

启发学生联想思维。

[提出问题]:

如何验证你的推测呢?

[归纳并交流]:

氯化氢在水溶液里电离为H+、Cl-,检验H+、Cl-是否存在即可验证推论,向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等多种方法可以验证H+的存在,滴加硝酸银溶液,验证Cl-的存在。

学生体会:

科学实验不是盲目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探究实验1]:

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石蕊试液呈现红色,说明溶液呈现酸性,即溶液中有大量的氢离子。

学生体验:

自己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感受:

质疑——推测——探究——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过程。

[探究实验2]:

向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有大量的氯离子。

[提出问题]:

从上述探究实验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归纳]:

氯气与水反应,生产的产物之一为氯化氢。

[提出问题]:

氯气和水反应,除生成氯化氢外,还有另外的产物吗?你如何判断?把你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铺垫问题]:若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有化合价变化吗?

[归纳]:

Cl2HCl,氯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产物为HCl,由反应物的组成元素和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的规则,可知另一产物符合:含有氧元素、含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启发学生联想推测,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讲述]:

这种含有氧元素、含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的产物对我们来说是个新朋友,名称为次氯酸,化学式为:HClO

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l2+H2O=HCl+HClO

(并将归纳结果填写在导学提纲上)

[提出问题]:

氯气和水反应后所得产物都是酸,若向石蕊试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较大量氯水比较,现象会有什么区别?

[分析交流]:

氯气和水反应后所得产物是酸,若向石蕊试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较大量氯水比较,加入量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石蕊试液的颜色应该越红。

[实验探究3]:

比较向石蕊试液中滴加不同量的氯水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越滴加氯水,颜色越浅,说明氯水中存在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提出问题]:

氯水中存在哪些物质?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如何验证?

[分析归纳]:

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O四种物质,其中H2O、HCl没有漂白性,Cl2和HClO最少有一种物质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中不含有HClO,可以通过干燥的氯气与湿润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进行比较。

体验科学是严谨的,不畏艰难的探索过程。

[探究实验4]:

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退色而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了,说明氯气没有漂白性,具有漂白性的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

(归纳结论填写导学提纲)

[提出问题]:

次氯酸不仅有漂白性,还可以杀菌、消毒,自来水普遍使用的消毒剂就是氯气,所以我们要直接饮用、养鱼都不合适,可是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的自来水就可以用来养鱼了,请推测原因可能是为什么?如何验证你的推论?

[思考、分析进行科学推测]:

可能的原因:

1.日晒的过程中氯气挥发,浓度降低,毒性降低。

2.日晒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导致次氯酸发生反应,浓度降低。

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会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探究实验5]:

次氯酸见光分解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推测]:

在光照的条件下,氯水中产生不溶于水的无色气体,依据所存在的元素和实验现象进行推测,该气体为氧气。依据元素守恒和氧化还原理论归纳:

2HClO=2HCl+O2

(归纳结果填写导学提纲)

[提出问题]:

氯气在碱液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原因是什么?

[分析、书写方程式并与大家交流]:

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是两种酸,都可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所以氯气在碱液中溶解度大。

依据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来推测氯气和碱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与大家交流。

(分析结果填写导学提纲)

通过分析、归纳,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整理收获]:

[板书]: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二.氯气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

次氯酸有漂白性,

光照条件下发生分解

三.氯气与碱反应

将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纳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呢?(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观点等),并与大家交流。

养成善于将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归纳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P87:1-46-10

[板书设计]: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二.氯气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

次氯酸有漂白性,

光照条件下发生分解

三.氯气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评价设计:

认识氯气课堂评价量规

内容

评价要求

需努力

踊跃举手

发言的次数

9

6

3次及以下

实验过程

动手能力

在小组中主动动手操作,并能和同组同学和谐的处理实验操作过程

在小组中有时主动动手操作,并能和同组同学和谐的处理实验操作过程

不主动操作,常处于旁观状态

知识处理过程

通过推测、探究能自行归纳出系统的、完整的相关内容

通过推测、探究,在老师的适当铺垫下能自行归纳出系统的、完整的相关内容

通过推测、探究,在老师的适当铺垫下能自行归纳出相关内容,但不够系统、或不够完整

综合能力评价

(依据课本信息,设计氯气的制取实验)

思路清晰、顺畅,能完整的设计出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图、及实验过程

思路清晰,能设计出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图、及实验过程,但不足够完整

思路不清晰,设计出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图、或实验过程不准确

教师自身教学评价:

认识氯气课堂评价量规

内容

评价要求

需努力

设计的问题是否确切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的人数超过3/4

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的人数介于1/2——2/3

在问题提出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的人数少于1/2

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教师的导向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过程能够清晰地理解的人数超过3/4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过程能够清晰地理解的人数介于1/2——2/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过程能够清晰地理解的人数少于1/2

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

3/4以上的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思考、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激起3/4以上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所铺垫的台阶达到预期效果

介于1/2——2/3的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思考、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激起介于1/2——2/3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铺垫台阶后仍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积极思考

介于1/2——2/3的同学都积极参与了思考、交流,所提出的问题能激起介于1/2——2/3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铺垫台阶后,仍有近半数的学生没有积极思考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完全准确无误

教学内容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教学内容存在不准确现象

教师的语言

能够吸引90%以上学生的兴趣,科学无误

能够吸引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科学无误

能够吸引60%学生的兴趣或不足够科学

实际操作过程

在使学生知识生长的同时,随时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使学生知识生长的同时,部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只注重学生知识生长不关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出现设计外情况时能够进行科学处理而又不脱离教学目标

在出现设计外情况时能够进行科学处理但有偏离教学目标

在出现设计外情况时不能够进行科学处理,只强调不脱离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

清晰、有序、顺畅

清晰、有序

布局没有良好的逻辑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本次--设置了层出不穷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在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给了学生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并且随着学生从初中升至高中的逐步成熟过程,通过体验“问题预测,科学验证,提出新问题,新科学验证”的经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实验不是盲目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逐步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针对中学学生的特点,设计知识的构建跨度不能太高,采用了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来铺设台阶,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获。与以往的教学设计出发点一般为:引导学生从实验入手,然后再用来获取知识不同。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掌握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碱液的反应,了解了次氯酸的漂白性,通过分析、推测、实验、归纳的体验,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和实验验证,逐步地体会到了科学是严谨的,不畏艰难的探索过程。

但在课后调查中发现,对于这种研究性的学习,知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升的速度较快,开放性还可以再有所提升,而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暂时尚不适应,感到茫然没有思路,但在适当的铺垫问题引导下,就可以收到应有的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做问题铺设,使学生能够更开放一些。

另外,课上的开放程度应该可以再放开一些,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更多的问题提出,自己分析、自己归纳,并动手实践,作为一名教师,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不由自主地担心学生能推测正确吗?能找到更好的验证方法吗?能归纳完整所收获的知识吗?而导致仍然会出现教师说的多,即铺垫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理念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努力缩短自己与新课程的距离。

《弧度制》教学设计


《弧度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1弧度的角的意义和弧度制的定义,建立弧度制的概念。掌握角度与弧度的互化学习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计算、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在合作试验弧长与半径比值中,掌握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3.情感目标
通过弧度制定义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自学能力、计算发现问题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弧度的意义,正确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弧度的概念,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目标式教学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和预习准备
1.角分为几类?
2.什么是象限角?什么是轴线角?
3.与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第一象限角如何表示?
4.请大家回忆什么是角度制?
设计意图: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学习弧度制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设置疑问
我们知道计量某种事物的单位有两个,例如计量体重,可以用kg或者用物理中的N等度量。那么对于角的度量,除了初中用角度度量外,是否还有其它度量方法?我们要找到一种新的度量角度的角度制,则必须也找到相应的不变量。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设置的提问,为学习弧度制的引入做准备。
(三)、分组讨论,探索研究
合作动手:角度为120度的圆心角,当半径r=1,2,3时,分别计算对应的弧长l,再计算弧长与半径的比。
探索研究:通过具体的数值计算,你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相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其中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特点;
结论:圆心角不变则比值不变。
因此比值的大小只与角的大小有关,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比值来度量角,这就是度量角的另外一种单位制弧度制。
(四)、自主学习,构建知识
【设计预想】
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提纲(在课本上找答案)。教师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然后进行巡视指导。在学生自学的前提下,仔细了解掌握学情,帮助指导学生。该环节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自学提纲】
任务:自学课本第9页-11页的内容。
1.1弧度的角的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公式
360=rad,=rad,
1=rad,1rad=()57.30
3.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4.正角的弧度数是数,负角的弧度数是数,零角的弧度数是.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具体的图形语言的转化和相关内容的表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当堂展示
1.抽不同层次的学生逐题回答上述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完善补充,参与的面尽可能宽一些。
2.在整个展示归纳环节里,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错误暴露得越充分越好,越早也好。
3.该环节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概括表达能力。
五、知识的检测和巩固
(1)把-135度化成弧度
(2)把5化成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检测所学。
(六)课堂小节:
本节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体会了什么数学思想?
教学意图:该环节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概括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从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进行小结(个别人汇报,其他人评价完善,教师画龙点睛)。
(七)作业:(必做)P12习题A组1,2
(选做)P12习题A组7,8,9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804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