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2.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面对民族危机进行了哪些探索?
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哪些严重的危害?
主体知识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从明治天皇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强占,侵略朝鲜、夺取,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②朝鲜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
①1894年7月,日本在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②日本在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1894年,日军在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③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这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影响
①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惩阻碍着中国的发展;巨额的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②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沉重的危机。俄、德、法“”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划分,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③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改革。
④中国和各阶层民众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①概况
A.19世纪末,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汇集成了义和团运动,他们怀着朴素的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清政府无力镇压,只好,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部迅速发展。
C.慈禧太后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发出“”,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②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维护帝国主义的。
②经过
A.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的率领下从进犯北京。
B.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和光绪帝在逃往途中任命和与联军议和。
③结果及影响:1901年,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重难诠释
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①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②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①“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②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
③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
知识运用
1.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内河新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新口岸
C.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巨额赔款
2.下列对三国干涉还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日本妥协告终B.反映了列强在侵华上的矛盾
C.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D.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3.帝国主义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所产生的最严重的影响是
A.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B.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高峰
4.下列对于义和团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农民阶级可以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以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请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评价这一观点。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掌握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史实,义和团运动。
2.理解列强侵华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扶清灭洋”口号;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日本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侵略、夺取、占领,进而征服的扩张政策。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日本借机大举派兵入朝。
2.过程:1894年,日军在偷袭清军运兵船;9月,中日海军在展开决战,爱国官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
3.结果:战败签约,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内容:中国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白银;开放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后来,在列强干涉下,日本才同意中国追加3000万两白银作为“”,交还了中国的辽东半岛。
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深入;外国资本挤压,严重阻碍了;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4.影响:
(1)民族危机的加深:战争宣告了的破产。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
(2)民族的觉醒:清王朝开始进行,中国的和
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的斗争。
请思考1:下列形势图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变化。请通过口岸分布的特点,说明中国民族危机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二、义和团运动
1.起源:又名,原是民间结社组织。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2.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
3.发展: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的策略。19世纪末,势力迅速遍及。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
请思考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三、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原因: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借口:“”。
2.过程:1900年,八国联军在率领下从进犯,义和团向和发起猛攻。
3.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
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两,分年还清,本息共两,以、
作抵押;在北京设,允许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被列强操纵控制;在北京设立的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1.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的概况和如何评价它的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如何?
(1)兴起:1898年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抗击八国联军:廊坊、杨村狙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外国使馆,攻打西什库教堂。
(3)特点: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②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4)口号:扶清灭洋。评价:
爱国性:在民族危机的形势下,该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同帝国主义进行抗争。
局限性:“扶清”虽然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含义,但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反而被清政府利用和出卖;“灭洋”虽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也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这也表明农民阶级的局限,不能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2.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教训了侵略者,使帝国主义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之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回答:
(1)在此之前,列强为了控制中国发动了哪些战争?结果及影响如何?试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2)结合史实说明在反列强入侵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表现。
(1)发动鸦片战争,强签《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签《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逼签《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强签《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败原因:主观原因是抗战的领导者清政府腐朽落后,客观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势力强大,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鸦片战争中,广大爱国军民英勇抵抗,三元里人民自发抗击英军,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沽守军英勇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壮烈殉国。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将士积极抵抗,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等至死抵抗。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积极抵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例1.(08宁夏,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C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论断。“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明显指的是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体现的是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因此选C。
13.(08天津卷,18)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解析:C这一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斗封建的社会才有出现的现象。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2.《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
A.便于日本向中国扩张势力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
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
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
4.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19世纪末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
6.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
7.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B.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马关条约》与以往侵华条约相比,有几个“前所未有”是①割地面积之多②赔款数额之多③内河新航线开辟之多④开通商口岸之多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1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13.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所共有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列强在北京设立“使馆界”D.开放通商口岸
14.1853年,英国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③暗示叛乱运动面临双重敌人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5.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二、非选择题
16.(2004年上海,30.5分)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5分)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分)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2分)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17.(2007宁夏,41.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
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
(2)甲午战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答案
思考1.
图一:鸦片战争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9分)
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9分)
图三: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和最富庶的地区,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9分)
思考2.
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救中国。(或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一、选择题
1-5ADACD 6―10 CDCCB11—15DCDCC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要点:
(1)1896年
(2)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17.答案要点:
(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4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5分)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5分)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5分)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
击日本侵略。(12分)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6分)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案
熟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分析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
①《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难点分析:
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探索是难点。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各阶层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派袁世凯编练新军;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农民阶级则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但最终都失败了。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
——提问:“今年是纪念甲午中日战争多少周年?”
历史不容忘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段浸透了无数先辈血与泪的历史。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背景
(1)日本:
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日本国土狭小,
资源匮乏(出示日本地形图)
②经济危机,国内矛盾重重
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④长期充分的战前准备:
政策上,“大陆政策”;军事上,扩军备战,搜集情报
(2)中国: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材料:慈禧挪用北洋水师军费庆寿与日本天皇皇后捐献首饰作军费对比)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③军事上:有限的近代军事装备
④态度上:认识不足,虚骄自大,“避战求和”,寄希望
于西方列强“调停”
2、战争经过:(动态地图显示)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爆发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
重大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幻灯片显示部分网址,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播放《甲午风云》片断)
3、战争结果:签定《马关条约》——最严重、大大加深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定了《马关条约》。(图片)
《马关条约》内容危害
赔二亿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割三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致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半个世纪
开四口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允设厂(资本输出)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影响:
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来不起眼的小国日本则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人也因此被称为“东亚病夫”。同时,日本在《马关条约》中的巨大获利也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时局图》)
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清政府;维新派;革命派;农民。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历史。)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由旁白同学紧接着场景四结合幻灯片讲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60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