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时期的世袭制和基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影响。2、西周的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3、西周的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4、通过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作用和影响方面的分析,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宗法制。

1、西周的建立:年,伐灭商,建立周朝。

2、内容:周王把王畿外的分别授予。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同时,诸侯在内,又对实行再分封。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的森严等级
的秩序。
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的义务。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如、、等。
3、影响:(1)积极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了王权。
(2)消极方面:西周后期势力日益强大,衰弱,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
4、影响:


一、材料一:尧舜时期,洪水泛滥。尧命令夏族首领鲧治理洪水,鲧因治水无功被杀。舜又命鲧之子禹治水。禹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害。因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他。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被认为是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模式。
材料二: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并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
二、

1.材料三地图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周天子分封的对象有哪些?并结合地图予以说明。

4.根据材料简述分封制的内容,并指出维系周王与诸侯的纽带是什么?

5.概括西周王朝分封制的特点?

6.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综合分析西周王朝分封制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三、材料五: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宗法制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材料六:

1.请在材料五上用横线划出西周王朝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并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怎样?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宗法制的作用如何?

综合归纳1.仔细阅读课文,夏、商、西周王朝为巩固奴隶制统治共采取了哪些制度与措施?

综合归纳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一)选择题: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A、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
2、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4、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清朝
5、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诸侯争权夺利D、井田制的破坏
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
8、分封建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A、完全割裂B、互为表里C、前者决定后者D、后者决定前者

(三)问答题:
1、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案参考答案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1)约公元前2070;(2)夏禹;(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父子相传;兄终及弟;
3、(1)相、卿士;政务;
(2)候、伯;向商王纳工;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周武王,纣;
2、广大土地和人民;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自己的封疆;卿大夫;卿大夫;士;卿大夫和士;作战等;
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独立性;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1)周天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诸侯国;王权;
三、血缘关系的宗法制:
1、父系血缘关系;政治等级;国家统治;分封制;
2、天子;嫡长子;大宗;诸侯;小宗;大宗;(3)分封制;
3、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稳定和团结;
4、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一、选择题:
1、B2、C3、C4、D、5、B6、A7、B8、B
二、材料解析题:
(1)分封制。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
(2)臣属关系。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3)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使得王室衰微。
三、问答题:
内容:它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①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之分。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
③与分封制紧密结合。
影响: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以后的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定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一、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1)周室东迁: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________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________年,周平王东迁________,史称东周。
(2)春秋争霸: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间进行战争。
(3)战国变法: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纷纷改称“________”。一些诸侯国为了__________,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________来统一天下。
(4)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
2.秦朝统一:_________变法以后,秦国的实力日益强大,秦王_______在公元前_______年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_______。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1)建立:从秦朝开始,“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_______由皇帝控制、发给。(2)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1)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_______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_______执掌群臣奏章并负责监察百官,_____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______,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评价: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②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建立:(1)出现:_______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建立: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_______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__________,全国分为____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建立地方官僚机构:__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___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和兵役等。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秦朝通过______,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秦朝形成的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探究一
阅读课本第九页第一段和历史纵横,哪些可以说明皇帝独尊成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这说明皇帝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二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请根据所学知识以结构(或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来。
提示:理解秦朝专制主义集权的金字塔结构特点

探究三
1、阅读下列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开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迁尉议是。
回答: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
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说明郡县制的特点
相同点:性质:
目的:
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
时代_______社会_______社会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影响
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_______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_______划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B.三公九卿实际上名额分别是三和九
C.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免D.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秦阳陵虎符(见课本P9),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面的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B.太尉C.御史大夫D.丞相
3.秦时,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B.削弱了皇权
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D.使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皇帝独揽大权
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5.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A.御史大夫B.县令C.丞相D.郡守
体验高考
1、(08.上海单科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2、(08.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3(07.广东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
一(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号曰‘皇帝’。天子自称曰‘朕’”。
(2)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的建议,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三、1答案: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李斯。措施:屈从发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废分封,高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说明郡县制的特点
相同点: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
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被分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四⑴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
⑵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积极意义日益减少,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五其“功”主要表现在:(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______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小组合作探究
1、阅读子目“中央集权的发展”,说出相关问题:
(1)汉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2)北宋时期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的?带来了什么影响?

(3)元朝又实行什么制度?具有什么作用?

比较提升
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

2、阅读子目“君主专制的演进”,说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过程

3、阅读子目“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说出相关问题
(1)阅读教材归纳从汉至宋元时期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依据分别是什么?

(2)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递进探究
根据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巩固练习
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
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审议C.交枢密院出兵D.交尚书省执行
2、元朝时期,由中央直辖的省份是
①河北②河南③山西④山东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
C.分封制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A.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障皇权
B.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相权确立了对皇权的强势地位
6、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A设立六部B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分化相权D.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7.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采用的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皇帝直接任命
8.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9.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BCD
10、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侯,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22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殒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同上)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
问:(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答: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地方和权力可以世袭;郡县制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现象的能力)。

BBBBACACB
(1)由贵族将相变为布衣将相
(2)汉武帝在列侯以外选任丞相。原因:列侯为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列侯后代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
(3)中外朝制度(或内朝制度)。实质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在地方设,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导火线:“胡惟庸案”成为废除宰相制度的导火线。
2.经过:年,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和,以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的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直接目的:帮助皇帝。
2.形成过程:(1)明太祖设立,作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此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认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
二、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1)清朝初年,仿照明朝制度,设负责奏章票拟;
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亲政后,将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和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目的:(1)根本目的:加强。(2)直接目的:办理军务。
3.时间:年间。
4.职权:跪受笔录,按皇帝旨意拟写成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执行。
5.认识:(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
(2)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手中,空前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1、归纳宰相制度的演变

2、结合所学,比较宰相与内阁制度

3、军机大臣是宰相吗?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影响(讨论)


1、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
2、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3、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B皇帝任人唯亲
C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D专制皇权加强
4、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司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说明了明朝()
A皇权日益加强B中央机构健全C相权受到削弱D地方权力加强
6、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皇太极时
7、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②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
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④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以下关于“票拟”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随着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内阁大臣取得票拟权
②票拟是指内阁大臣替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处理意见
③票拟权的取得反映了内阁地位的提高
④票拟权的取得使内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皇帝是()
A明太祖B明成祖C康熙D雍正
10、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始于()
A明朝早期B明朝末期C清朝早期D清朝末期
11、材料解析题: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回答: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做了那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延伸阅读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②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西周后期

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⑴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内容: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⑷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⑸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②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1、统一的经过:①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②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原因

A、客观原因: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②政治基础: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③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④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⑤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原因: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⑶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⑷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

⑸法律上:颁布《秦律》;

⑹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⑴名称来源: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⑵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⑵作用: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②减少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A、背景:①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②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③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⑴相同点:①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②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⑵不同点:

分封制郡县制

官员产生方式世袭产生,有封地皇帝任免,无封地

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

与中央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影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⑴积极:

A、对秦朝: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③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秦郡县制加强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巩固

汉初郡国并行削弱

武帝推恩令加强

完善唐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

加强宋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

新发展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

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2、唐朝:设置节度使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特点

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影响: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实行原因: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影响: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朝代措施影响

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丞相权力很大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汉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一分为二

隋唐三省六部制一分为三

北宋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一分为三

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相权反弹

1、汉:中外朝

⑴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②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⑶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⑵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

⑶影响: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二府三司”:

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②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③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①目的: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②创立、依据:汉武帝;品德和才能③影响: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的强盛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①依据:门第②影响: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①背景:世家大族衰落②概况: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③依据:考试成绩

4.评价科举制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B、发展规律:

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4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

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㈠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1、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

⑴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原因)③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原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⑵影响: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③也易造成太监乱政。

◎内阁的出现: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B、形成的过程:

(1)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2)明成祖:置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3)明宣宗:置内阁大学士授予阁臣票拟权发展

(4)明神宗:置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C、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

①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②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D、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原因:行中书省权力过大⑵职能: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㈡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清初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⑴原因:①用兵西北,为了保密(直接原因)②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根本原因)

⑵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⑶特点(地位、人员确定、职能、机构设置、决策)①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地位);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亲臣、重臣),可随时被撤换(人员确定);③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职能);④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机构设置);⑤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决策)

⑷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⑵消极作用:(世界潮流、政治、思想文化、经济)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世界潮流);②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政治);③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文化);④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经济)

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三讲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

(2)城邦制度的概念;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雅典民主政治

(2)梭伦改革

(3)克利斯提尼改革

(4)伯利克里改革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罗马法

(2)《十二铜表法》

(3)罗马法的影响;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是高考的相对热点;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城邦的概念,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罗马法的影响,是高考的相对冷点。

掌握城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形成经过、内容、评价;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评价;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意义;伯利克里改革内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三个阶段;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2点主要特征;3大机构;4点历史意义;4点历史局限

认识到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代表了希腊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推动了古代希腊文明的发展,对西方近现代民主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掌握罗马法的含义、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基本内容、评价罗马法的狭义和广义概念;罗马法形成、发展、高峰、完善的标志;

了解罗马法的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认识到罗马法为近代法制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基本原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比较古代中国与雅典政治制度差异的原因及启示。

一、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和特征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积极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

(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

(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

5、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

三、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含义:指前6世纪末至前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2.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①背景:习惯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引起贫民与贵族的斗争。

②作用:《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③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影响: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1.古希腊与古代中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己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古代希腊多山靠海,地势崎岖不平,平原小,粮食不能自给;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多良港。古代中国在大河流域,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最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当代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统治人口较少且居住相对集中的需要,它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特征。专制政治源于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统治众多人口和辽阔大陆地域的需要,它是大河文明的特征。

2.雅典民主政治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参与式民主,是一种限于城邦内特定范围公民的国家至上的直接民主,它通过建立一种有效协调的参与机制对付来自集团外部的威胁,如奴隶、东方民族及北部野蛮人;而西方民主是在一个文化多元和结构复杂的大国推行的间接代议制民主,通过寻求政治代言人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现西方民主不论在范围、制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等方面比古代要广泛和完善。

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

3.雅典的民主制和古罗马的贵族共和制在保证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措施:

A.雅典: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为体现民主,雅典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利机关,负责审议国家事务,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准备提案和主持大会。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负责终审,遵循保持公正的原则。行政和军事机关的工作人员也由公民选举产生,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B.罗马:罗马的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执政官是最高官职,设两人。一切政令须经两人同意方可执行。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实行政事共商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公民大会是平民可参加的会议,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提案,另外为监督政府行为,由平民选举产生的保民官由此设立。

启示:两者的民主制都有利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并且对后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些民主制主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造成了许多不公平,罗马的共和制最终被君主制所代替。

4.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对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发达,为人文精神的产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往往采取辩论的形式,从而对希腊人文精神的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

5.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及罗马法的影响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1.(09年海南历史)在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A.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B.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C.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D.军职比行政公职更重要C

雅典军事官员不同于行政官员,他们较高的军事才能,他们需要面对战场多变的环境,需要在战场上有更大自主权执行职务,需要承担起保家卫国、对外殖民的重任,而这些并不是能通过抽签就能选出理想的人选的,因此雅典的军事首领不是通过抽签而是通过举手表决产生,并且只要有足够的军功,就有可能连选连任

2.(09年上海历史)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t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A

考生只要抓住题干中“人民”、“统治”组成“民主政治”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内容就不难得出结论。

3.(09年江苏历史)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B

此题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①与史实不符,不是全体雅典人都能参与国家管理,妇女、奴隶、外邦人等则被排除在公民之外,③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不是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结果。

4.(09年安徽文综)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D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一种直接民主制,雅典民主的局限主要是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和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因此可以看出,D项更符合题意

5.(09年广东文基)29.经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制定,允许拥有奴隶、维护私有财产的成文法典是()

A.罗马法B.英国权利法案C.美国联邦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A

题眼:“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拥有奴隶、维护私有财产”、“成文法典”解析: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法律只有罗马法

6.(09年福建文综)“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C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很显然是强调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ABD都背离了原意

7.(08山东文综)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该题目通过同时代社会转型时期中西改革的内容和意义的比较,凸显中西方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别和改革方式选择的不同,反映了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对今天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该题目考查的方式独特,采用神入法,置考生于历史情境之中,让考生联系背景知识去理解、感悟和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之间的不同。该题目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要点选择要全,答案要简明扼要,层次清楚。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奖励军功;努力耕织。(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一、易错知识点

1、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注意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公民、奴隶和他国公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3、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五百人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4、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方法点拨

第一,一一对应时间、人物、成就,牢记雅典民主政治三个标志性事件

时间人物成就

前6世纪初梭伦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前5世纪伯利克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第二,将教材中两个准确的年代单独抽出来,增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前27年,是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

第三,2007年高考首次将希腊、罗马史纳入考查范围,考察多侧重于基础知识。从命题角度上看:

1.将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制建设与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相联系,考察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

2.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文明的原因,说明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一、选择题

1.(汕头市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试题)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刻有铁米斯托克里(雅典政治家)名字的陶片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14人刻写。由此可以看出“陶片放逐法”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妙方

C.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控制D.是一出民主闹剧

2.(汕头金山中学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某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应该是: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w.

3.(浙江省余姚中学08-09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如果你回到古希腊的伯里克利时代,你不可能通过“抽签方式”任职的是

公民大会的一员B.500人会议的成员C.十将军的一员D.陪审法庭的法官

4.(2009年廉江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大考)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梭伦执政时期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伯里克利执政时期D,西塞罗生活时期

5.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即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成不同的风土人情。那么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的文明影响最大的是

A.君主制的盛行B.小国寡民

C.公民政治的盛行D.缺乏稳定的文明基础

6.雅典民主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雅典实行民主制的根本目的不包括

A.增强本城邦公民的凝聚力B.在城邦竞争中保持独立

C.维护所有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D.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7、(广东省2009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试卷)公元116年的一天,罗马街头。长期定居罗马的小亚细亚(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收到严惩。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罗马法律

①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③提倡自由民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是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08/09学年广州六中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①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②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③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的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④一个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卖了20个奴隶,赚了一大笔钱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④

9、(学军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丙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B.甲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C.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

10.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A.在古代希腊、罗马,不平等的思想才是正常的思想

B.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意图就是要建立社会的平等

C.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D.古代希腊、罗马各个阶层都能参与政治

1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12.假设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

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B.“郡县制”与“元首制”

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后来又增添了6名司法执政官,9名执政官任期缩短为1年。

材料二雅典城附近的土地多石、缺水,收成非常有限。平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辛勤耕作,却常常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工具或口粮,为此,不得不将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在田间立起石碑作为土地抵押的标记。若欠债的农民不能按期还债,土地便归债权人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替贵族种地的雇农,必须将土地收成的5/6交给地主。当时人身抵押十分流行,无地的农民只有人身这一最后的“财产”可以支配。一旦无力交纳地租,农夫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就会被债主捉去抵债,要么在债主家中服劳役,要么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材料三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材料四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五“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怎样的政治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雅典平民怎样的生活状况?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判断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5)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

(6)根据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28.在古代雅典,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1)据所学知识,在下表格中填写相应的内容。

时期政治机构职能

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大会

公民人会的附属机构

民众法庭

材料二(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问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2)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材料三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卓尔不群的雅典》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材料四: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

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4)据材料四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材料五: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指控。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请回答:

(5)材料五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

(6)罗马法经受了时间考验,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份宝贵的法律遗产中受益。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7:CBCCCCD

8.C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属于中国儒家的“三从”,并不适用于罗马;古罗马规定财产继承自由,他人不得干涉;②③错误。而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可以随意处置,①④正确。故选C

9.C

10.A[解析]古代希腊、罗马是典型的奴隶主阶级专政,参与政治的只能是有产者,所谓的平等是建立在阶级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并以阶级不平等为其根本特征的。

11.C

12.C

13.(1)贵族在政治专权。(2)平民生活困苦,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3)贵族和平民的矛盾。(4)条文内容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过去习惯法的痕迹。(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二是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

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的影响还涉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1)

时期政治机构职能

伯利克里时代最高权力机关

五百人议事会

最高司法机关

(2)有利于选拔人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避免盲目决策。(3)如:法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多数人决策、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答出四点即可)(4)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5)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审判原则。(6)罗马法的一些基本原则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罗马法的价值和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堂检测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堂检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课堂检测

1、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主要政治制度: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2、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②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③行政管理:中央:设想、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3、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的权利。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①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②表现:出现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4、西周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

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一、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表)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里)

3.礼乐制度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2)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等。

(3)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背景及目的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2)、主要内容

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a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b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3)、影响

积极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影响:

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

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5)、分封制的破坏

时间:西周后期

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表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2)、目的: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宗法制的特点

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②大宗与小宗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③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4)、影响

①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

②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演变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的专权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二)确立:秦朝

1、皇帝制度的建立:

(1)、“皇帝”名称的由来: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为“玺”。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皇位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皇权至上: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有左、右二丞相。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御史大夫:负责掌理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3、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乡→里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1、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机构各部门执政相互牵制。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2、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1)不同点:

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②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主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主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共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分封制郡县制

官员产生方式世袭产生,有封地皇帝任免,无封地

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

与中央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影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发展: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1)、汉朝:“推恩令”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2)、唐朝:藩镇割据,总体趋势:中央集权削弱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总体趋势:进一步加强

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用: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总体趋势:完善并发展

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作用: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不同点盛行时间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确立于元,行至今

与中央政

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

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认识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

②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1)、汉朝:“中外朝制”

“中朝”:也叫“内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外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

影响: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二府三司

①措施:

设立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4)、元朝的中书省

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

①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②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③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①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P14注3)

②选拔标准:门第声望。

③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④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科举制的发展。

①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②发展演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采用糊名法,防止作弊;

③评价: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b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发展规律:

①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加强:明清

1、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废丞相、设内阁

A、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4)、影响:

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

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③也易造成太监乱政。

B、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形成的过程:

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置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置内阁大学士授予阁臣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置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3)、特点:①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1、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1)相同点: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

①地位不同,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以及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而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以及行政或决策机构;

②职权不同,丞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明朝内阁只是咨询机构;

③对皇权作用不同:丞相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⑴英国:①是民主象征②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③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

⑵中国:①是专政的产物;②只是内侍顾问机构,没有实权;③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2、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原因: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凌驾与内阁六部之上,并制约了皇权。

(2)措施:①康熙设南书房、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最后集权与皇帝;

②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职能演变: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特点:“简、速、密”

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三、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一)产生原因:

1、经济基础: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必须要求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及对抗自然灾害和外族的入侵,以保证小农经济健康地发展。

2、政治基础:地主阶级要求强权以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在更大范围内充分地调动人力、物力来镇压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3、理论基础:法家思想适应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

4、社会基础: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基本特征、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1、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并受制于中央。

2、基本矛盾: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发展总趋势:

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时实行文官制度);

②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矛盾基本解决是在明太祖时期的废除丞相制度);

③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

①积极作用:

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c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d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②消极作用:

a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b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c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流分明,严格清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没间断。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都是在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的意旨的畅通。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

(5)宗法关系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简表:

一、春秋战国、隋唐、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第一课时)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

2.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2)农业的发展

(3)手工业的发达

(4)商业的繁荣

(5)城市的兴旺

3.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的繁荣和外贸状况

(4)资本主义萌芽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主要有: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等。

(1)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始于商,完善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土地国有制的典型反映。

(2)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三种类型:

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

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义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

第二、封建土地国有制。其形式有屯田制、均田制等。屯田制曾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实行过,形式有军屯和民屯。均田制实行于北魏和隋唐。

这两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的。授田时,对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展。

2.我国古代经济中重心的南移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大分裂时期,造成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从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从东晋南朝开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元时期,这一南移的过程最终完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由于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南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许多便利条件:

(1)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既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融合与共同劳动;

(4)南方的某些统治者,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此时,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1.概述我国战国时期与明朝中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说明商品经济在封建初期和晚期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

2.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请结合明清时期有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1)表现:战国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兴起来。①各地物产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②一些诸侯国的城市如临淄、邯郸、大染、郢等。聚集了很多人口。商业繁荣,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

明朝时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①许多农业和手工业商品大量投入市场,成为交换的商品。②全国出现了30多座比较大的城市。多为经济贸易中心市场。

(2)作用: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拥有雄厚资财的大商人逐渐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商业繁荣的新兴城市。成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中心;各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黄宗羲这句话批评了把农工商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的挑战,符合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时代要求。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许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成为交换的商品;全国出现了三十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在商品经济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区,手工工场出现了。清朝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的手工业部门比明朝增多了,规模也扩大了。

但是,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还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清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从而阻碍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黄宗羲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机户、机工、商人)解除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他把农工,商皆视之为本,其观点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进步观。

一、选择题

1.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的铜柄铁剑证明西周晚期铁器已开始出现

B.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已在较广泛地区使用,战国时则使用更普遍

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灌钢法

D.魏晋时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

2.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①②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有关手工业情况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以曲造酒B.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

C.三国时吴国培养出“八辈之蚕”D.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

4.“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艄,填满河路。”说的是唐武则天时的

A.长安B.洛阳C.扬州D.广州

5.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6.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A.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促进B.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影响

C.商品经济繁荣的拉动D.对外贸易扩大的刺激

7.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推广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国家赋税改征银两D.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

8、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出现劳动力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9.“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乾隆刊本《台侮使槎录》卷2)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①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②闭关政策的松弛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④商贸城市的兴起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

10.五铢钱作为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A.始于秦统一废于清末B.始于秦始皇废于汉武帝

C.始于汉武帝废于唐高祖D.始于汉武帝废于唐玄宗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在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我党提出国家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了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并强调要统一思想,不失时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0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江泽民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

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应该是全面的,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交通通讯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

材料二

项目单位年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占全国面积比重%14.356.1

占全国人口比重%198042.222.7

199041.622.8

199541.223.0

城镇人口

比重%198028.918.1

199038.021.7

199524.720.0

农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比重%198045.118.4

199046.219.3

199549.117.5

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198060.512.3

199062.711.9

199566.010.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填写下表:

比较内容占全国比重变化趋势

(1980-1995)产生差异原因

人口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工农业产值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2)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3)试举出我国古代中央政府与西部地区进行友好交往的史实三例,并阐述近代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历史原因。

12.历史上黄河人海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人海,汉代经山东,北宋经天津,南宋经江苏入黄海(当时称东海)(以上史实均见中国古代史教材插图),清末经山东入渤海(见中国近代史教图)。而这种现象在长江为何没有?运用历史学常识分析这种有无的原因,并根据中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相关理论,谈谈我们应对的原则。

参考答案(一)

一、选择题

1~5CDCBA6~10BDCBC

二、非选择题

11.(1)

变小东部: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政策落实到位

变大西部:经济文化水平较落后,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

变大东部:地处沿海,原有基础较好,改革开放起步早,成效大

变小西部:地处内陆,原有基础较差,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

①西部地区自然资源较丰富,尤其是能源和有色金属矿产更为突出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③东部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④农业劳动力实现转化的潜力较大

⑤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西部的基础建设投入较大,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基础

⑥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优惠。(②~⑥答出其中4点就可给满分)

(3)

①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丝绸之路;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东汉政府同西域的联系;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人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成为汉蕃两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写出其他史实,只要正确也可给分)

②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殖民者迫使中国开口通商,其通商口岸绝大多数在东部沿海地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地区开设工厂,较早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东部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早解体并产生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有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民用企业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工厂大都在东部沿海一带,经济发展有其连续性,有利于经济变化和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政策上向东部倾斜,有利于东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其重点和首要目标放在发展东部。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建立经济特区,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1984年又进一步开放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12.

我国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而农业的发展又只能依赖于增加生产资料,即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区域,黄河流域的地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泥沙含量过高,下游地势平坦,形成淤积,阻塞河水后,必然出现改道。黄河直到东晋十六国时尚称河水,就是证明。

黄河流域多次分裂战争,尤其是民族间战争,造成河堤失修,也是出现改道的重要原因。

长江流域大规模的开发较晚,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东晋南朝以后的事情,所以,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态保存较好。再加上沿线的湖泊和众多的支流,都可以调节干流流量和流速。这就是为什么长江没有出现改道的历史原因。

河流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门。荀子认为,自然畀变化有一定规律。人能够征服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河流的流量流速也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认识并真正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使河流成为我们的生产生活的有利条件。

刘禹锡认为,自然与人是互相作用的,“交相胜,还相用”,告诉我们要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法则,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生产的技术投入,而不是一味开发资源。黄河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别让长江成为第二条黄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20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