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的学习,我采用的是学生主讲教师点评的方式,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从教师预设的四个专题中自选一专题,自己查找资料,经过两天的准备,最后每组选出一人进行讲解。
专题:
a.中国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
b.报刊对近代历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c.中国电影业的兴起、发展及作用;
d.中国电视业的兴起、发展及作用。
学生在分析专题a时,对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的原因、线索及特点,基本上可以归纳清楚。不足的是图片资料运用不够充分,例如:《申报》、《时务报》、《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都有图片资料而学生未加利用;线索分段不清晰,例如:兴起、辛亥革命前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等线索分段不明确;重点报刊点评不到位,尤其像《时务报》、《民报》、《新青年》、《人民日报》等影响到历史发展进程的报刊。这样在该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的印象就不可能深刻,当然也势必会影响到全班同学的学习效果。
学生阐述专题b时,对《时务报》、《民报》、《新青年》等讲的还比较透彻,但却忽略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这说明:一方面学生极易犯虎头蛇尾的毛病,另一方面或是对近代的分期模糊了,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地加以提醒或纠正,否则该知识点就会有缺陷而不完整。
学生在阐述专题c时,首先对兴起的领会还不很到位,只是泛泛的将电影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罗列出来,未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加以联系,这说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还不够好,如电影的兴起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其次电影对社会的作用及反作用学生也讲的不够深刻,如20世纪中,左翼电影的辉煌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改革后我国电影事业的迅猛发展说明了什么等。这也说明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还停留在表面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为此我们还需要花很大工夫来加以强调。
学生在分析专题d时,由于离我们现实生活较近,所以同学讲解的还基本到位。
老师点评:同学们的勇气和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同学讲的比较出色,只是个别同学讲的稍差。(注意:在点评时不过分强调好与不好,否则容易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总结:
(1)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同学们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从效果上看还是稍显仓促,如图片资料运用、线索整理、重难点突破等学生理应都能够很好完成的,只是准备的时间不够,所以这也是本课的最大败笔;
(2)理论上讲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运用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引申,即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逐步养成随时随刻运用历史知识的习惯;
(3)互动性不够,特别是讲的同学不敢、不愿也不能回答听的同学的质疑,这样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希望同学们在下次学习时,尽量逐步改正这些缺点和提高水平。
[教学感受]:
本节内容由于一方面较为零乱,一方面理论性也不太强,所以我们认为根据高一学生已有水平,由学生经过充分准备自己来讲,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这样既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要求,同时更能够充分的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1.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是中国境内创办的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②一一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有、。
3.新中国建立后,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的代表性党报党刊是、。
4。1905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时期创办了代表性报刊,试说明它们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舆论作用。
1.中国报业的形成阶段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2)自19世纪70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2.中国报业的发展阶段
(1)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后创办了《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主要舆沦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的内容比较丰富。
3.中国报业的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各报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并重视可读性。
4.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达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18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C.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下列中国近代报刊属进步势力创办的有()
①《新青年》②《新民丛报》③《新华日报》④《民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知识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2005年,中国电影业迎来丫百年庆典,央视推出隆重的纪念活动,展示了中国电影诞生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你知道中国电影业内有哪些重大的奖项吗?
1.电影的发展
(1)概况
①近代中国
a.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C.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d.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②新中国电影
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电影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以前,涌现出许多名导和明星,许多优秀影片在国内外获大奖。
(2)作用
①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②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2.电视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最初只有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大城市建有电视台,电视节目单调。
(2)改革开放以来
①电视逐渐普及,且档次越来越高。
②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各电视台在节目中推陈出新,创办了一批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的名牌栏目,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电视事业发展的是()
A.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质量有所降低
B.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C.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D.《焦点访谈》等新闻报道栏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的有声电影开始于()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风云儿女》
知识三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得以普及,现在中国拥有互联网用户近2亿,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对网络的大讨论,尤其在青少年学生家长群中,谈网色变,视网
如虎,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1.互联网的发展
(1)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2)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
2.互联网的作用
(1)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3)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下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报纸②电影③电视④因特网
A.①②③④D.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
把人类带人信息时代的发明是()
A.电报B.电话C.电影电视0网络
巩固测试
1.“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文中交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你认为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主要有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报刊起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B.1917年C.1920年D.1924年
3.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这部电影是()
A.《歌女红牡丹》B.《渔光曲》C《风云JL女》D。《定军山》
4.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
5.有关广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电视普及以前,收听广播是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
B.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老牌节目拥有比较固定的听众群
C.对一些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收音机是最方便获取信息的工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无人收听广播
6.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传媒形式是()
A.创办报刊B.上书皇帝C.放映电影D.演讲集会
7.1940年工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一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德国五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珍珠港
8.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达到平均每户拥有一台电视机,彩电代替黑白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对这种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追求美妙的视听享受B.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迅速普及
C.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上大力支持D.人们提高消费水平,沉迷电视节目
9.目前在传统的三大媒介外,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四媒介,那么第四媒介是指()
A.多媒体B.三维动圆C.互联网D.FLASH
10.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11、材料一根据记载,革命爆发前夕的1788年,法国约有报刊60种。1789年则有报刊250种,整个革命时期出现过的报刊达1350种。一般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笔调犀利,论战激烈,有些革命报刊以唤起民众为主旨,土要面向大众,用语粗浅通俗。
材料二从戊戌一直持续到1912年,华文报刊由百余种增至500种,连同断续刊行者,共有七八百种之多。年度发行量仅据1913年邮政系统运送的报纸印刷品计.即达51524800份,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据《大公报》1905年统计,标明为白话、俗语的报刊就有20种,还有很多报刊开辟了白话专栏。
(1)材料一、二反映出报业发展的什么趋向?归纳说明共同的历史原因。
(2)“从戊戌一直持续到1912年”中国出现过许多进步刊物,试举两例。
(3)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民主进程的意义。
高一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
[推进新课]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中国报刊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外国人创办到中国人创办的过程。大家看教材思考,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生: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三个阶段。
师:大家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
生:(学生看书,进行整理,然后回答)
师:(边讲授,边操作多媒体完成表格)
阶段
表现
社会影响
形成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中文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1873年艾小梅的《昭文新报》为国人最早在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
日报》等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
“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1978年报纸总数只有186家,2000年达到2007家,日报千人拥有量超过100份
刊物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师: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生: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主要作用。
师:不错。从总趋势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师: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因为人的视觉具有一种短暂的记忆功能,能将迅速连续移动显示的图像连接起来,如图像的形状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10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显示的话,人眼所看到的将是一组活动着的图像。1895年2月,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所发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终于使电影投入了实用阶段。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我国电影事业开始迅猛发展。哪位同学谈一谈解放前我国电影发展的情况?
生: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很好。《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11月由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景丰在自家照相馆中的露天空地上摄制。取材于东汉末刘备大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曹操大将夏侯渊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老将黄忠。影片在日光下拍摄,没有剧本,拍摄过程前后用了3天时间。影片虽然粗糙,但是首映却非常成功,轰动北京,万人空巷,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史还是中国京剧史来讲,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出示《定军山》剧照)。《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后丈夫失手杀人入狱,她既往不咎,探监营救。影片在上海创连映84天的新纪录,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吸引了南洋各地的华侨(出示《歌女红牡丹》剧照)。《渔光曲》是一部故事片,1934年摄制。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母亲抚养,仍袭父业,但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影片创卖座最高记录,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获国际电影奖项的作品(出示《渔光曲》剧照)。《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放映《风云儿女》片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导演和影星呢?
生1:电影有《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
生2:导演有谢飞、张艺谋、陈凯歌、张元、谢晋等,影星有巩俐、葛优、章子怡、吕丽萍、斯琴高娃等。
师:大家对当代电影及电影明星、导演非常熟悉,反映了你们这些当代年轻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建国初期,中国的电影是把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而“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名导、一批又一批的明星。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内国际大奖,这些大家都熟悉。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生:①时效性不强。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师:很正确。中国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晚得多。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师: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随后,上海、哈尔滨等城市也建成了地方性电视台,但全国也只不过十几家。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视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大家看教材,归纳一下,电视事业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
生1:电视逐渐普及。
生2: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师: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生: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②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递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③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师:很好。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村村通”工程,它是国家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主要是西部地区)群众难以看电视、听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0万多个,解决了近7000万人收听、收看电视难的问题。那么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具体有哪些表现?
生1: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
生2: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以及优秀电视续剧的播映。
师:回答得很好。大家再讨论一下:如果现在突然没有了电视,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
生:(学生进行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没有电视,生活就缺乏了什么)
师:的确,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电视普及以前,收听广播是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即使是在电视发达的今天,收听广播仍然是许多人的生活需要。对于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收音机是最方便的获得信息的工具。现在我们来看看除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外的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即互联网。
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师:一说到互联网我们都非常熟悉。有哪些同学会上网?
生:(学生纷纷举手表明会上网,教师请一学生讲述上网步骤并当众操作)
师:互联网有什么好处?
生1:可以查资料、看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生2:还可以聊天、讨论、玩游戏。
师:很好。互联网的优势在于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而且费用低廉。还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上网用户急剧增加,由1995年的几千户发展到2000年近一千万户。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多媒体课件打出表格)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2003年
互联网用户(户)
7213
3014518(约301万)
9021717(约902万)
6800万
师:那么,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会不会影响其他媒介的发展?
生:不会。因为各有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特色栏目,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要。如我爷爷年纪大了,眼睛不好,就喜欢听广播。
师:不错。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不论是报纸、电台,还是电视,传播手段都越来越丰富。现在许多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害处大还是益处大?
(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进行讨论,然后各派一名代表上台阐述)
生:(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互联网既有利也有弊)
师:既然互联网对我们既有利也有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生:(展开激烈讨论,提出各项注意事项)
师:(总结)虽然互联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学习方向,正确区分网络中信息的真伪,以一种积极向上、追求新知、提高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互联网,使互联网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将为我们开拓出一片精彩的天地。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延伸新课]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由于媒介不可避免地具有新闻导向的作用,深入人心,使受众产生相同或相似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信息量庞大,对同一事件报道的角度不同,评价各异,使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有时也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要如何选择有用信息,鉴别正确信息,摒弃信息垃圾,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请你和同学议一议,看看有何高明的对策。
●板书设计
新课程实施已经半年多了,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教学,才能行之有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探究的问题。就以(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课为例,这一课乃至这一单元的最大特点是现实性很强,这也是新旧教材最大的区别。
这一课的三个问题即:报刊、影视、网络,无论从课题的本身还是它们产生的影响来说,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所以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感觉到历史和现实的亲和度加强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组织如下:
学习这一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下面的表格认真的预习课文并填写相关内容。
形成
发展
繁荣
报刊
影视
网络
通过学生的填写对本课的基本内容已经掌握。另外,在课前还让课代表了解班里经常上网学生的状况,上网对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当我摸清和掌握情况后,在备课时要仔细的备学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上课时,我先检查学生的表格完成情况,然后根据本课现实性比较突出的特点设计出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1.报刊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弊端?
2.影视业的发展历程如何?现在突然没有电视了我们怎么办?
3.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媒介?它对青少年有何影响?
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为了发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避免了生硬的说教。二是使学生感到历史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我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由于课前已经对班里学生上网情况作了详细了解,所以我是胸中有数。我有意识地注意几位经常上网同学的表现并参与他们的讨论,及时鼓励他们到讲台前积极发表意见和看法,他们感觉老师很关心他们,积极性更高。
以组织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为例:讨论中,有位爱上网的同学在大家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他谈到:“现在的家长和老师对我们学生上网都非常反感,甚至禁止我们上网,其实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信息量非常大的一种传媒工具,也是高科技的产物,禁止上网就是拒绝高科技。上网既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查阅资料,还可以在周末通过网络游戏缓解疲劳、放松身心。”这时我及时插问到:“你觉得上网意义很大、作用突出。那么,现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经常上网导致精神恍惚、萎靡不振、思想消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呢?”另外一位学生抢着回答到:“那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能够正确地利用网络而导致的。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应该讲究个‘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发挥其长,否则就会走向其反面而不能自拔”同学们为他鼓掌喝彩。在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我又启发性的引导他们:“哪位同学能谈谈无节制的上网会给我们青年学生带来那些不利影响呢?”我话音未落,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谈到:“我有一位初中同学,在初一时学习很好,可是到初二时一次偶然机会使他迷上了网络游戏,此后他愈陷愈深,整个人好像变了似的,话少了,人瘦了,脸黑了,白天迷迷糊糊,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越来越遭,最后连高中都没有考上。所以,我认为如果不能正确的利用网络,对我们正在发育期长身体、学知识的青年学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希望我班学子们能引以为戒,把握自己开创未来。”她掷地有声的演讲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这节课我感触很深,使我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理解是深刻的、思想是闪光的。新教材特点要求老师一定要改变教学观念,善于引导学生,乐于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充分发挥历史课的育人功能。就如本课,灵活地体现新课程现实性的特点,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同学们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例如刚才案例中提到的那几位经常上网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受益匪浅,变化很大,上课的表现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回答问题积极了,作业认真了。他们更学会了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做到了科学上网,文明上网。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它根据课的特点而定,也并非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只是对新教材新教法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而已。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697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