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对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情况略作回顾,向学生提问:“进入1949年,战争的进程对国共两党的影响如何?”让学生明确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已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有关视频资料或自己补充说明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三大战役后的国内局势:蒋介石集团军事败局已定,企图再次欺骗群众,假意和谈,重拾军备。美国政府重新审查自己的对华政策,采取了支持桂系李宗仁取代蒋介石,由李宗仁出面同共产党和谈,企图划江而治。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后又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戳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围绕“和谈”展开的斗争,说明共产党善于把握时局,具有争取革命彻底胜利这一关键环节的革命胆略和魄力。
讲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教师可以利用有关记录片或课文,引导学生从毛泽东的报告内容出发,分析工作重心转移的条件和目的,认识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准备。
讲述北平和平谈判时,教师可以演示相关历史图片,结合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蒋介石的“引退”,李宗仁和谈的目的,中共的主张。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谈判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其假和谈的骗局彻底暴露,美蒋反动势力“守江谋和”的图谋终成泡影,这充分说明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虚伪性。
讲述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时,教师可利用记录片或有关历史图片,指导学生学习。
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并归纳这些行为产生的恶果。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总结。再针对总结出了的导致国民党战场失败的原因,分析中共会在战场上迅速取胜的原因。经过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得民心,得天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建立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坚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一定会强盛。
小结
结合板书作小结。结合教材上毛泽东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的内容节选,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革命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为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内容作铺垫。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北平谈判及国民党假和谈阴谋被揭穿
4.渡江战役及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1.国民党反动统治
政治孤立
军事演败
统治腐败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理论指导
人民军队
统一战线
人民支持
3.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2017高三历史复习资料: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分析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方面(主要因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国共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2)国际方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及配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
(1)领导者态度不同:前者清政府腐败无能;后者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不同:前者清政府不发动甚至压制民众的抗日;后者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不同:前者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者两大战场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不同:前者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后者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二、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1.相同点
(1)两次合作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两党的利益。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时代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合作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一次是在中共三大制定了合作的方针的情况下,帮助国民党改组、实现了合作;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在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情况下,实现了合作。
(3)两次合作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不同点
(1)基础和任务不同:第一次是两个革命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共同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第二次是两个性质对立的政党的合作,政治基础是国共合作宣言,共同目标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2)合作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的方式;第二次是党外合作的方式,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机构。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国民党也只有少量的军队和弱小的政权,国共合作时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是由国民党掌握;第二次合作时国共两党是中国的两大政党,都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
(4)国际条件不同:第一次合作时只有共产国际、苏联的支持,英、美等国都反对中国革命、国共合作;第二次合作时苏、英、美等国都支持国共合作、中国抗战。
(5)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合作中途破裂;第二次尽管两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合作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必备知识点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必备知识点人教版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条件——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基本情况
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其一、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虚;其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出击中原可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
⑵、时间:1947年6月底。
概况:
①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
②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
③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⑶、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4、战略反攻的意义: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将东北战场作为决战首选战场的主要因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展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东北战场又成了形势最有利的战场。
(1)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大城市,整体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解放军后方巩固,物质力量雄厚。
(2)从东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邻苏联、朝鲜等国,通往华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国民党军队即成被包围之势,很难逃脱。
(3)首战东北战场,一旦成功,还可以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东北解放军可以挥师南下,配合其他战场作战,而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可支援全国。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
1948.9~1948.11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淮海战役:
1948.11~1949.1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特点是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平津战役:
1948.11~1949.1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两头,后取中间,和平解放北平。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广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4)、解放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最后再次强调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文章来源://m.jab88.com/j/268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