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l教学目标
l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l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l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一节人口和人种
l重点内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重在运用地图资料说出
(1)着眼的是全世界
(2)用不同年代的人口数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变化
(3)用人口增长速度指标比较人口增长的快慢
(4)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人口统计图
(5)在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6)阅读按人口密度绘制的等值线图——人口分布图
2.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举例说明
3.世界三大人种——说出特点,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分布地区
l逻辑联系
居民--人--人口数量--人口问题
--人口分布
--人种分布
l学习方法:数据资料分析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l重点内容
1.世界的语言——运用地图说出主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l2.世界三大宗教——说出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逻辑联系
居民--文化--语言
--宗教
l学习方法:读图分析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l重点内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重在运用图片比较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的区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l逻辑联系
聚落的多样性--形成多样性的原因--发展与保护
--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
l学习方法:读图分析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读图P664-5世界人口的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
人口稠密地区: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地区: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雨林地区(亚马孙平原),高纬度地区(亚洲、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高原山区(青藏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不要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口就稀少。
2、读图4-1,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总数:1999年达到60亿
变化趋势: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世界各地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标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以1800年为界,世界人口增长分三个阶段,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目前仍以较快速度在持续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例57:为什么要以1800年为界来划分人口增长的阶段?(工业革命)
例58:P65活动1-3题。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亚非拉国家人口增长快、欧美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
例59:P40计算湖南省200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例60:近年来,人口处于负增长的国家有()
A.印度、意大利、日本B.意大利、德国、瑞典
C.泰国、印尼、缅甸D.德国、瑞典、巴西
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例61: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
A.人口增长数B.人口总数C.人口出生率D.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
例62:中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其人口数为12.67亿,则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澳大利亚领土面积为768万平方千米,人口数为0.19亿,则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高寒的高原、湿热的雨林都不适合人口长期居住。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例63:下列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地区的是()
①亚马孙河平原②我国东南部地区③西伯利亚④阿拉伯半岛⑤印度⑥加拿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
★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人口增长过快
乡村人口涌入城市
产生问题
交通堵塞、饥饿贫困、就业困难
住房紧张、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造成影响
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措施和政策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乡村人口迁入城市在原因:①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②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乡村好,城市的文化,教育等条件比乡村好。
乡村人口迁往城市对城市的影响:①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有力的支持了城市的建设与繁荣;②过多的涌入,则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膨胀,以及引发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交通、治安、环境等问题。
例64:一个国家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劳动力短缺)
例65: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与以往相比会有什么特殊负担?(人口老龄化)
例66:下列有关人口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个国家人口增长越快越好
B.一个国家人口增长越慢越好
C.人口问题只是在少数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
D.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现环境、资源相协调
★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人种的区分只有身体外部的特征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任何各族歧视和压迫都是错误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三大人种
体质特征
分布地区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白种人
色浅
波状
鼻高唇薄
较多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
黄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东亚
黑种人
黑色
卷曲
唇厚
很少
非洲、大洋洲、美国
例67:区别人种的主要根据是()A.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B.居住地区和生活水平C.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D.肤色、眼色、毛发、脸型等体质特征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例68:南亚的居民大多数属于()A.黄色人种B.白色人种C.黑色人种D.混血人种
世界的居民,分布最广泛的是白色人种,分布范围最小的是黑色人种。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度密切相关。
例69:关于三大人种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洲只有黑色人种分布B.黄色人种都分布在亚洲的东部C.印度南部分布着白色、黑色人种D.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南极洲
例70:阿拉伯人和印第安人分别属于()A.白种人、黄种人B.黄种人、黑种人C.黑种人、白种人D.白种人、黑种人
例71:为了预先加温和湿润即将进入肺部的空气,欧洲人的鼻子有何特点?
P72图4-11活动1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比利时、瑞士为法语国家;巴西为葡萄牙语国家;俄语在东欧具有广泛影响;伊拉克、埃及主要为阿拉伯语。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它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例72:拉丁美洲使用的语言主要是()A.英语和法语B.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C.英语和西班牙语D.法语和葡萄牙语
例73:把英语和法语都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是()
A.中国B.法国C.加拿大D.澳大利亚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三大宗教
产生地区
分布地区
建筑特色
基督教
亚游的西部
欧洲、美游和大洋洲
教堂,尖顶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清真诗,圆顶
佛教
创始于古印度,后传入亚洲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佛塔
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裕、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的视为迷信,而是就该看成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地,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回教和清真教,其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少数民族中,信仰该教的是维吾尔族和回族。
我国的藏族和回族多信仰喇嘛教,是佛教中的一派。
例74: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是()A.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B.基督教、犹太教、佛教C.犹太教、印度教、佛教D.基督教、天主教、佛教
例75: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
例76:可以列表比较三大宗教的创立地点、主要经典、影响范围。
例77:耶路撒冷被哪些宗教称为圣城()
A.基督教、佛教、犹太教B.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
C.基督教、道教、犹太教D.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
★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人口越来越集中、房屋越来越高大密集、交通越来越拥挤、环境越来越嘈杂与污染。
例78:填表比较城市与乡村聚落的特点。
城市
乡村
生产活动
人口分布
建筑特点
交通特点
例79: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工厂和矿区B.城堡和村落C.城市和乡村D.宗教和寺庙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寒冷、湿热、干旱地区的民居特色;城市利用交通条件。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地形、资源、土壤、水文、交通因素外,还有气候、植被、地质等因素。
①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②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与人口分布相同);
③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④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P81活动
例80: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的民居主要分布在()A.寒冷地区B.干旱地区C.湿热地区D.高原地区
例81:乡村的民居,大多分布在()A.远离水源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沼泽地区D.依山傍水或沿公路的地方
例82:城市人口过度膨胀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有()A.水土流失严重B.沙漠面积广大C.水旱灾害频繁D.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
传统聚落(世界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P83活动
1.我国的主要世界遗产:万里长城、泰山、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黄山、九寨沟、黄龙、武陵源、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武当山古建筑、布达拉宫、庐山、峨眉山——东山大佛、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天坛等
我国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西递和宏村村落等。
其它国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如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
例83: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A.古代的城堡和南宇B.皇家的宫殿和陵墓C.历史著名的壁画、碑刻D.保护良好的热带雨林
例84:为什么敦煌壁画要限制参观人数?(干旱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比较,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通过自主选择、分组合作、交流体验等活动,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案例探究活动、“分组探访传统民居”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视频展示,感受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进而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视频展示大量景观图和世界各地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教学难点: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聚落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见证,因而,本节课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渗透正确的人地观。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充分挖掘初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设计了三大板块:
活动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家园。通过说明选择的理由,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结论:自然环境的诸多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影响着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活动2:走进聚落,探访传统民居。──以传统民居为例,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3: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以赣榆乡村景观与连云港市区景观作比,走进生活中的地理,感受、描述城乡景观的差异。
教学过程:
以“自然风光”视频导入:
展示:热带雨林、沙漠、高山、平原、极地地区的自然风光,学生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环境的差异。
师: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人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居住地──聚落。在今天的40分钟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打出本课课题)
师: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哪儿是我们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一、走进自然,寻找理想的家园。
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请说明理由。
生:多选择乙地,并说明选择的理由(略)。
师:板书学生选择的理由──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土壤等。为什么大家不在甲地或乙地安家呢?
生: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师:古代的人们是否与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让历史验证: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读图分析:早期的世界文明有著名的四大发祥地,其中有三大发祥地在亚洲,图中绿色的区域就是这三大文明发祥地。
师: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地区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都在温带,都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地区等。
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足迹遍布到世界各地。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去参观那儿住民的传统聚落,顺便探访一下他们的生活。
二、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师:(图片引进)走进一个聚落,你会发现有哪些主要景物?
生:房屋、农田、道路、树木等。
师:聚落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还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地方。你认为最能体现聚落特色的是哪一种景物?
生:房屋(民居)。
师:对于人类来说,房屋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
生:遮风挡雨、保暖御寒等。
师:安居才能乐业,一个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复杂,民居是其最有特色的代表。所以这次我们探访的重点是──传统民居。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各异,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分组行动,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各组选出代表抓阄,决定各小组探访的主题。(A/B/C/D)
师:在以世界气候分布为背景的图中,分别点出A/B/C/D四个地区的民居,让学生熟悉本组的探究目标。
图片A:厚墙小窗房──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沙漠
图片B:蒙古包──亚洲内部的温带草原
图片C:高脚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
图片D:因纽特人的冰屋──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图片A图片B
图片C图片D
师:针对教学难点,出示活动建议,对学生活动的任务、方法加以细化。
教师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资料:世界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尤其是教材中没有给出的B地的“蒙古包”图片。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语言激励:这些民居可是当地的人们经过几千年的探索才创造出来的实用价值很高的住房,大家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内探讨出这些民居背后的秘密吗?
生:分别选出素描高手,在黑板上绘出四种房屋的素描图,然后分组交流,互相补充。
ABCD
A沙漠地区的房屋:在气候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人们建造了厚墙加小窗的房屋,白天既防晒又凉快,晚上却能够保温,起到了“空调”的作用。
B蒙古包: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草原面积广阔,人们过着游牧生活,蒙古包便于拆卸,适宜游牧生活;亚洲内部的草原地区地势较高,风大,气温偏低,蒙古包顶部呈圆锥形,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能够抗风、保暖、防雨雪。
C赤道地区的高脚屋:位于热带雨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高脚屋,通常屋子没有门窗,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高脚屋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
D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在寒冷的气候下,当因纽特人外出狩猎时,就用当地易于取得的冰块构筑冰屋暂时栖身,墙体很厚,冰屋呈半球形,里面贴着海豹皮,以防止冰块融化和保持室温,冰屋一侧的“冰窗”,只能透光不能透气。门前有一道弓形挡雪墙,防止冰雪往屋里倒灌。
师:大家发现影响传统民居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适应气候,取材方便)
总结: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地区的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利用集体的智慧建造了自己的安乐窝,大家也利用了集体的智慧破解了这些神秘的建筑背后的秘密。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类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人类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愈来愈小了。
过渡:与刚才探访的地区相比,我们连云港市的自然条件要好一些。因此,生活在这儿的人更多一些。这么多人,有的住在乡村,有的住在城市,大家居住的地区属于──城市,同学们对农村熟悉吗?老师来自赣榆,下面请大家欣赏赣榆农村的风光,比一比,农村与城市的景观在哪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走进乡村与城市:比较城乡的景观差异。
视频欣赏:赣榆乡村景观和连云港市区景观。
师:图中反映的景观与大家生活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生:各抒己见,说明城乡景观差异,如房屋的高度与密集度、道路的数量与质量、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差别等等。
师:适当提示学生注意人们在劳动生产方式方面的差异,并对学生的答案予以点评、概括。
师: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城市与乡村哪一个保留自然的本色更多一些?
生:是乡村。
师: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很大,那么位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乡村,在景观上是否也存在着差异?──请同学们“轻松一辩”,图中所示照片分别位于哪个大洲?请说明理由。
生:活动略。
师: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哪一个首先出现?
生:乡村。
师:板书进行小结: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保护好人类建造的家园──聚落。
下节课,请同学们继续探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新知的能力,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视频和大量精选图片,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聚落,走进城乡,在角色体验中、在合作探究中听、看、说、画;选择、探究、比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已知探究未知的能力。
2.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说明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学生的看图说话、知识提炼能力很强。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第四章)
第四章世界居民与地区发展差异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数量:1999年达到60亿;现在每年约增加0.8亿的人口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以1800年为界,世界人口增长分三个阶段,经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目前仍以较快速度在持续增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2、世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小的大洲是欧洲
年增加人口数最多的大洲是亚洲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反映人口的增长快慢。
亚非拉国家人口增长快、欧美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P40)
3、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来表示。
该地区的总人口÷该地区的总面积
(2)人口稠密区: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东部等.
(3)人口稀疏区:
干早的荒漠、寒冷的极地、高寒的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都是不适合人口长期居住
4、世界的人口问题:
(1)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粮食短缺、毁林开荒、草场超载、生态恶化、用水紧张
(2)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不足,国防兵力不足
(3)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用水紧张、就业困难
5、正确的人口观: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无节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人种:根据人类体质特征将世界上的居民划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人种。
分布:
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州、及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世界的居民,分布最广泛的是白色人种,分布范围最小的是黑色人种。
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度密切相关。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英俄阿西法);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流传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了解:比利时、瑞士为法语国家;巴西为葡萄牙语国家:俄语在东欧具有广泛影响;伊拉克、埃及主要为阿拉伯语。
★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物特征:尖顶、圆顶、塔顶)
基督教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州
伊斯兰教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中国的西北地区(新疆、宁夏等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在我国被称为回教。
佛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人口越来越集中、房屋越来越高大密集、交通越来越拥挤、环境越来越嘈杂与污染。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寒冷、湿热、干旱地区的民居特色;
寒冷地区的民居:厚墙、小窗、屋顶高耸
湿热地区的民居:薄墙、大窗、有完备的排水系统
干旱地区的民居:屋顶大多平顶
城市利用交通条件:河流干支流的汇合处或河流的入海处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418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