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病毒的控制与利用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病毒的控制与利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章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二)技能性目标
尝试制作噬菌体的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
1.通过了解病毒性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其在预防接种方面的应用,关注人类的健康问题
2.认识病毒对人类的害与利的两面性,确立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3.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
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二,
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同时纠正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教学内容为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课时(一课时)
实践训练:制作噬菌体模型
创新训练:病毒图片
讲授新课
1.关于病毒形态结构内容的教学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了什么程度,讲述时量化形容,比如:病毒只有在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中才能观察到;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指导学生参看书中配有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
提问学生:你知道有哪些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简单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大小,所以无法看到,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但利从烟草的捉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认识了它的形态结构。
关于病毒结构的教学
用挂图或投影片等直观手段配合使用,重点强调:病毒与植物、细菌、真菌不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只由蛋白质外壳和有遗传作用的核酸组成。这病毒与绿色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区别。强调:核酸是遗传物质,与蛋白质一样,也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2.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介绍有关寄生的概念,特别强调: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的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繁殖,而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这是病毒与细菌、真菌的不同之处。可以用化学方法得到病毒的结晶体,它像一般的化学药品一样,可以放置任何长短时间,丝毫不表现生命现象。但是,一旦进入活细胞里,它们马上就显示出生命的特征,它可以快速繁殖,造成对寄主的危害。
3.病毒分类是依据寄主的不同而分成三类。因为一定种类的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细胞中才能生活,具有专性寄生的特性。
4.讲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
过去许多人以为病毒对人只有害处,不了解病毒对人类的益处。除了书中介绍的人们利用病毒专性寄生的特性,用噬菌体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外,随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及生活规律的掌握,使其在现代医学上推动了免疫学的研究和发展。如: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另外,病毒的益处表现在,农业上可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关于病毒的害处,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60%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另外,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它可以使农作物和其他经济植物降低质量和减少产量。例如:我国长江两岸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上的花叶病,除造成大量死亡之外,还使脂肪减少10%。
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呢?
通过实例启发学生回答。如: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综合归纳出:病毒的传播途径为空气、水、伤口、血液、唾液、飞沫、蚊虫叮咬等。
接着让学生讨论:
1、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病毒性传染病?
2、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
3、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这样可以切断传播途径,有利于预防传染病。
预习指导:第四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同步训练

相关阅读

真菌的控制与利用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真菌的控制与利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节食用真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了解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性目标
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概括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
通过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继续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初步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真菌资源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的重点知识。
通过学习蘑菇的形态结构及营养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蘑菇与酵母菌、霉菌虽然形态差异显著,但它们细胞基本结构、营养方式都相同,同属于真菌。
2.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之二:
真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群,种类很多。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认识生物界的全貌。同时真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了解这些知识,利于人们合理利用开发真菌资源,对控制其有害的一面十分必要。而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对以后学习生态学知识也是必须的。
3.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观察新鲜蘑菇。如何培养好新鲜蘑菇,以便于学生观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在接种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另外,新鲜蘑菇不易保存。
4.如何鉴别毒蘑菇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二,因为目前很难简单概括毒蘑菇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
实践训练:培养新鲜蘑菇
创新训练:观察蘑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买一些新鲜磨菇,放在培养皿中,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或课前布置好,让学生上课时从家中带些干、鲜蘑菇来。
(二)教学过程
1.关于蘑菇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
指导学生观察新鲜蘑菇的颜色,外部形态。注意:观察蘑菇的孢子,要把它放在白纸上。另外,最好让学生在放大镜下观察。轻敲一下菌盖,看一下白纸上是否有孢于落下,孢子的颜色如何?接着让学生把菌盖、菌柄分开并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边动手边认识蘑菇子实体的各部分名称。讲清蘑菇的子实体较大,所以是个体较大的真菌。子实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蘑菇的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最后通过实物和插图总结:
蘑菇的形态像一把张开的伞,其结构包括子实体(地上部分,由菌盖、菌柄构成)和伸进土壤中的菌丝组成。
2.蘑菇的营养方式
让学生与酵母和青霉、曲霉进行比较。相同点:细胞内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腐生生活。(蘑菇是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养分的,地下部分的菌丝为营养菌丝)。
3.蘑菇的生殖方式
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并观察成熟蘑菇的孢子。孢子的颜色呈褐色,可随风飘散,落到环境适宜的地方,孢子就可萌发出菌丝,而后从菌丝上生出子实体。
4.关于蘑菇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
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作为健康食品,它对人类的益处。另外,蘑菇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不全面之处给予补充。如:蘑菇提取物对肝病、白细胞减少症、诱生干扰素、溶解胆固醇、抗癌、冠心病、高血压等预防和治序方面的作用。蘑菇已成为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新领域,已被列为当代重要的健康食品之一。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利用废物生产蘑菇开发新的蛋白资源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蘑菇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别强调: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没有统一、简易、确切的鉴别方法。采到的不能识别的蘑菇,不要随便食用。
补充一些其它食用菌的知识,用谈话法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它食用菌,并让学生辨认一下书前面的彩图中的食用菌。
5.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
指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蘑菇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而后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1)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孢子生殖;(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
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与细菌相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6.出示食用真菌的文本资料加深同学们对食用真菌的印象。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的增长与控制”,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一、设计思路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八年级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的内容。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本节内容的具体安排,在课堂设计中侧重于通过技能训练和体验教育加深情感教育。
1、技能训练(一):通过各种渠道查找合适的资料。学生在生活中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认识由来以久,但是对因人口众多而带来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生存的问题并没有更深切的认识。因而在课前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查找一些资料,有利于在课前就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很好的伏笔。
2、情境导入:请学生做人口问题的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世界50亿、60亿人口的标志及中国人口12亿的标志。通过对3个人口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和中国人口数量的庞大及人口增长速度的迅速,以此唤起学生对人口过度激增的重视,便于将课堂教学内容从人口过度增长转入人口激增引起的社会、环境等问题中。使学生的关注角度能够比较顺利的从对人口数量问题的专注转入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3、技能训练(二)及体验教育:学生自查资料的交流与分析。学生对人口数量激增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对人口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呢?因此,我安排了学生交流和分析课前查找的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够针对相应的问题交流合适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和分析中就渐渐认识到了人口问题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同时根据教材中的数据表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到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上中国与世界存在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看到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更加严重,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要去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想法。而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体验人口众多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为学生创建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所经历和即将面临的各种情境,如:升学、交通、住房、工作等。让学生讲述在生活中因人口众多而造成的种种不便,使人口问题从较大范围的自然资源、社会和环境问题转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对现状的紧迫感,从而把解决问题的想法上升为控制人口数量的强烈意愿。
4、技能训练(三)及政策引入:利用资料解决问题。在引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之前,我先安排学生利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来尝试解决控制人口数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考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学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共同考虑;学会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通过交流、分析、讨论后,认识到人口问题只是单方面控制是不够的,需要结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引出相关的国家政策,认识到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兼顾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上制定并实施的。
5、技能训练(四)及情感升华:利用图表分析问题。回顾直方图的绘制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直方图来分析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数量的增长发生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图表绘制能力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并通过资料的分析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对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为了使这些认识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认知,故安排学生将上一辈家庭成员的幼年时期、求学时期的生活情况与同辈的家庭成员或朋友的幼年及求学期间的生活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增强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的认同感;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当务之急;最终认识到人类的生存是依赖于环境的;体会到解决人口问题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我国人口数量与世界人口数量的对比了解中,认识到我国人口现状。
2、从自然资源、个人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角度了解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
3、了解我国政府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系列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图表数据,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将图表中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或直方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关注由于人口激增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激发学生关注人口问题的热情,特别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的关注。
三、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
了解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了解我国政府落实人口政策的系列措施。
◆本节难点:
学会绘出直方图进行分析,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
◆课时建议:1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工作:
1、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2、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因人口众多而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压力。(升学、生活、住房、交通、购物、工作等方面考虑)
3、查找有关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的相关措施,并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作为初中生在提高人口素质中可以做哪些事情。
4、调查上一辈家庭成员的幼年时期、求学时期的生活情况及与同辈的家庭成员或朋友的幼年及求学期间的生活情况。
◆教师准备工作:
1、有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
2、有关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统计材料。
3、自制PPT。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历史回顾:请学生做人口问题的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世界50亿、60亿人口的标志及中国人口12亿的标志。
1、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并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EPA)倡议这一天为"世界50亿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世界人口问题的重视。
2、1999年10月12日0时02分,一名3.6公斤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科舍沃医院降生,成为全球瞩目的大事。因为他的降生,地球人口达到了60亿。
3、1995年2月15日零点,北京妇产医院一个重3700克的婴儿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到来。距1989年4月11日"11亿人口日"不足2000天,庞大的人口列车又增加了1亿名新乘客。
通过对3个人口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和中国人口数量的庞大及人口增长速度的迅速,以此唤起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二、资料分析及体验教育:
◆学生自查资料的交流与分析:
请学生介绍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的关于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问题的资料;关于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世界的自然资源的资料,同时请同学交流在看到这些资料时的感想。
◆教材中数据表的分析:
请学生通过比较数据表中有关人口与自然资源的数据,尝试找到中国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的人均拥有量的原因。
◆DIY体验人口众多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请学生介绍在现实生活中因人口众多而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压力(升学、生活、住房、交通、购物、工作等方面考虑)的事例,亲身体验人口膨胀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压力。
通过以上的资料分析和DIY的亲身体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人口激增所带来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存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解决人口问题刻不容缓。
三、技能训练及政策引入:
◆技能训练:
Q1: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系?及应该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Q2:作为中学生,我们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请学生利用课前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并尝试综合分析在控制人口数量和解决人口问题之间关系和应该考虑的其他因素(提示:优生、优育、政策鼓励等方面)。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运用材料的能力和综合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如果只是单方面控制是不够的,需要结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引出相关的国家政策。
◆政策引入:
为学生介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请学生讨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同感。
四、技能训练及情感升华:
◆技能训练:
回顾直方图的绘制方法,请同学按照教材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表”来绘制直方图,并根据所绘制的直方图进行讨论。
Q1:根据图表分析我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数量的增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学生自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及时做评价,最终得出结论:“实施初期,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之后,逐渐趋于平稳。”
Q2: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实施计划生育对家庭生活带来的好处。
请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上一辈家庭成员的幼年时期、求学时期的生活情况及与同辈的家庭成员或朋友的幼年及求学期间的生活情况的比较来说明实施计划生育对家庭生活带来的好处。
通过以上的技能训练及学生的亲身体会使学生真切认识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加强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
五、课后DIY的布置:
安排学生走访社区,了解该社区在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社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病毒-------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病毒-------”,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病毒-------教学设计

七年生物:韩俊丰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收集并整理从书籍、报刊杂志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2)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习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病毒的结构

四、课前准备

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一段岁月不能忘记。在那段日子里,非典恶魔肆虐中华,人人谈非色变。然而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下,我们最终赢得了这场抗非战役的胜利。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回想重温一下在过去我们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这难以忘怀的日子。(学生教师一起回想过去抗击非典的事情或者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看一段动画)

(1提出问题)噩梦般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是现在看来,我们不禁要想:非典因何而起?为什么它的威力那么大?危害那么重?

(2让学生猜测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医学工作者们在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发现:非典,是由一种肉眼看不到并且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非典病毒引起的。而在人类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疯牛病,以及最近时常见诸报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等等人类遭受病毒的折磨由来已久。病毒真的那么可怕吗?作为生命的最简单形式,由于结构另类和来去无踪,它成为生命世界中迄今发现和了解得最少,也是人类最难以驾驭的一类生命个体。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病毒王国,我们共同学习这节主题探究课,也许破解生命之谜,攻克医学难关的钥匙就掌握在你手中了。板书:《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齐读)

(二)实施探究

活动一:病毒的发现

1.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把患病植株的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过滤,想不到致病的东西连细菌无法通过的过滤器也通过了。后来,科学家又把患病植株的汁液冲淡了一百倍,发现这种液体仍有致病的能力。这就说明这种致病的东西具有传染性、滤过性和稳定性三个特性,但人们仍然不识它的“庐山真面目”。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电子显微镜,才终于看见了这类致病的东西——病毒的真面貌。

活动二:常见的病毒有哪些,如何预防?

1.你知道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常见的疾病吗?

学生回答常见的病毒

腮腺炎患者,水痘患者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疯牛病,以及最近时常见诸报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猪瘟,鸡瘟小麦丛矮病等。

课本图片1.腮腺炎患者,2.水痘患者,3.医生在家禽养殖厂进行消毒处理,4.医生在给学生注射疫苗。

2.我们应该如何来预防有病毒引起疾病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接种疫苗,消毒,讲究卫生习惯等

我们知道了病毒的危害和预防,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病毒结构

活动三:认识病毒的结构

1.看课本第三页病毒的结构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的分类

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一是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二是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病毒)三是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场杆菌噬菌体)。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你认为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学生回答

师总结:人类对病毒的世界并没有完全了解,希望大家回家以后继续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哪个环节最吸引你?

七、布置作业

1.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不知道什么是病毒,请你给介绍一下。

八.拓展

组织一次预防病毒性传染疾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手抄报或宣传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301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