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面角》,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3课时二面角
一、【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M.jab88.cOm

学习要求
1.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2.会在具体图形中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求出其大小.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
(1).半平面:
(2).二面角:
(3).二面角的平面角:
(4).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表示方法:
(5).直二面角:
(6).二面角的范围:
2.二面角的作法:
(1)定义法
(2)垂面法
(3)三垂线定理
【精典范例】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二面角是两个平面相交所组成的图形
B.二面角是指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角
C.角的两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则这个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D.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垂直于二面角的棱.
例2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1)求二面角D1-AB-D的大小;
(2)求二面角A1-AB-D的大小

见书43例1
(1)45°
(2)90

思维点拨
要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是根据图形自身特点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主要方法有:定义法,垂面法,三垂线定理法.步骤为作,证,求.

例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平面A1BD与平面C1BD的夹角的正弦值.
点拨:本题可以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分析:取BD的中点O,连接A1O,C1O,则∠A1OC1为平面A1BD与平面C1BD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答:平面A1BD与平面C1BD的夹角的正弦值
追踪训练
1.从一直线出发的三个半平面,两两所成的二面角均等于θ,则θ=60°
2.矩形ABCD中,AB=3,AD=4,PA⊥面ABCD,且PA=,则二面角A-BD-P的度数为30°
3.点A为正三角形BCD所在平面外一点,且A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都等于正三角形的边长,求二面角A-BC-D的余弦值.
答:

第14课时二面角
分层训练
1.已知二面角α-l–β为锐角,点Mα,M到β的距离MN=,M到棱的距离MP=6,则N点α的距离是()
A.B.3C.D.
2.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作线段PA垂直于平面ABCD,如果PA=AB,那么平面ABP与平面CDP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A.30°B.45°C.60°D.90°
3.已知钝二面角α-l–β等于θ,异面直线a、b满足aα,bβ,且a⊥l,b⊥l,则a,b所成的角等于()
A.θB.π-θC.-θD.θ或π-θ
4.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BC边上的高是AD,若沿高AD将它折成直二面角B-AD-C,则A到BC的距离是.
5.在直角三角形ABC中,两直角边AC=b,BC=a,CD⊥AB于D,把三角形ABC沿CD折成直二面角A-CD-B,
求cos∠ACB=.
6.如图,已知AB是平面α的垂线,AC是平面α的斜线,CDα,CD⊥AC,则面面垂直的有_____________.
7.在四棱锥P-ABCD中,若PA⊥平面ABCD,且ABCD是菱形,求证:平面PAC⊥平面PBD.

8.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求二面角C1-BD-C的正切值.
拓展延伸
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P是
AD的中点,求二面角A-BD1-P的大小.

相关知识

二面角观摩课教案


课题

二面角

课型

复习课

教者

赵国伟

班级

3.11

时间

05.4.27

师生活动

教学内容

行为意图

1、知识目标:能够解释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定义,理解并能够选择作二面角平面角的常用

方法。

2、能力目标:在较复杂的问题中,能够初步达到选择、决策出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及运算

途径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师:演示幻灯片,引导学生研究学习

师:板书(第5题)

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小组交流研究讨论合作学习。

四、总结

五、延伸拓展

(1)求证:SC⊥平面BDE;

(2)求平面BDE与平面BDC所成的二面角大小.

5.已知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CA=90°AC=BC=2,A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恰为AC的中点M.又知AA1与底面ABC所成的角为60°.

(1)求证:BC⊥平面AA1C1C;

(2)求二面角B-AA1-C的大小.

6.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为a,侧棱

长为,若经过对角线AB1且与对角线BC1平行的平面交上底面一边A1C1于点D.

(1)确定点D的位置,并证明你的结论;

(2)求二面角A1-AB1-D的大小.

见课件

已知A1B1C1—ABC是正三棱柱,D是AC的中点.

(1)证明AB1∥平面DBC1.

(2)假设AB1⊥BC1,求以BC1为棱,DBC1与CBC1为面的二面角α的度数.

第4、5、6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选择、决策出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及运算途径。例如,第4题所给的图中就有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关键是学生能否看出?第5、6题作平面角各有特点,运算时第5题只需求出CN(=ACsin600)即可(见课件)

第6题作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时,有多种方法,选择那种作法运算更简洁呢?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这是一个从课内到课外知识延伸拓展的过程,带着问题出课堂,使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

重点

应用“作二面角平面角的常用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

选择、决策出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及运算途径

教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教学内容

行为意图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师:演示幻灯片,组织学生研讨回答

生:思考作答

三、典例讲解

师:演示幻灯片

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生:积极思考作答,总结经验掌握规律。

(1)二面角的定义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及其范围

(3)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用方法

1.下列命题中:

①两个相交平面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②异面直线a、b分别和一个二面角的两个面垂直,则a、b所成的角与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互补;

③二面角的平面角是从棱上一点出发,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射线所成角的最小角;

④正四面体相邻两个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

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二面角B1-AA1-C1的大小为_____,二面角B-AA1-D的大小为______,二面角C1-BD-C的正切值是_______.

3.三棱锥D—ABC中,AB=AC=BC=CD=AD=2,要使三棱锥D—ABC的体积最大,则BD的值为()

(A)2(B)(C)(D)

4.在三棱锥S—ABC中,SA⊥平面ABC,AB⊥BC,DE垂直平分SC,且分别交AC、SC于D、E,又SA=AB=1,BC=.

夯实基础,为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的知识作好准备。

第1、2、3题的设计,也是重在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能力作好准备。

二面角

作平面角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

2、作棱的垂面法

3、三垂线定理法

5、

(2)略

课后心得

市级观摩课教案

第二章复习(二)


[教学目标]

巩固和应用本章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化学平衡常数K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

(1)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转化率也越大。

(2)K值不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但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化学平衡的移动

(1)勒沙持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其中包含:①影响平衡的因素只有浓度、压强、温度三种;②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项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项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③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

(2)平衡移动就是一个“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一定条件下的平衡体系,条件改变后,可能发生平衡移动。可总结如下:

(3)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变化:不要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反应物转化率的增大等同起来。具体分析可参考下表:

反应实例

条件变化与平衡移动方向

达新平衡后转化率变化

2SO2+O2

2SO3(气)+热

增大O2浓度,平衡正移

SO2的转化率增大,O2的转化率减小

增大SO3浓度,平衡逆移

从逆反应角度看,SO3的转化率减小

升高温度,平衡逆移

SO2、O2的转化率都减小

增大压强,平衡正移

SO2、O2的转化率都增大

2NO2(气)N2O4

体积不变时,无论是加入NO2或者加入N2O4

NO2的转化率都增大(即新平衡中N2O4的含量都会增大)

2HIH2+I2(气)

增大H2的浓度,平衡逆移

H2的转化率减小,I2的转化率增大

增大HI的浓度,平衡正移

HI的转化率不变

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

转化率不变

例1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Q,若反应物浓度由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那么由0.06mol·L-1降到0.024mol·L-1,需反应的时间为()

(A)等于18s(B)等于12s(C)大于18s(D)小于18s

[思路分析]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的变化,同样可以用化学反应速率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这道题无法准确计算,但可以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用数学估算法快速解答。从0.1mol·L-1降到0.06mol·L-1需20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002mol·L-1·s-1)

若由0.06mol/L降到0.024mol·L-1所需时间为t,由于起始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必有:t=18(s)。

[答案]C。

例2为了进一步提高合成氨的生产效益,科研中最有开发价值的是()。

(A)寻求H2的新来源(B)研制耐高温高压的新材料合成塔

(C)研制低温下活性较大的催化剂(D)研制高温下活性较大的催化剂

[思路分析]合成氨反应:N2+3H22NH3+热

大家知道,目前工业上采用的合成氨反应条件是高温(500℃)、高压(200~300atm)、催化剂。选择500℃主要考虑到该温度下催化剂活性最大,有利于合成氨反应保持足够的反应速率,而从转化率角度看,温度越低越有利。选择高压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提高反应速率、二是提高转化率。所以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若能找到一种较低温度下就具有催化活性的催化剂,既有利于提高转化率,又可保持较大的反应速率,所以这是一个最有开发价值的科研方向。

[答案]C。

例3已知:氢氧化钙在水中存在下列溶解平衡

Ca(OH)2(固)Ca2++2OH-

在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的废气中往往含有SO2、O2、N2、CO2等。为了除去有害气体SO2并变废为宝,常常用粉末状的碳酸钙或熟石灰的悬浊液洗涤废气,反应产物为石膏。

(1)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SO2和CaCO3悬浊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

SO2和Ca(OH)2悬浊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用熟石灰的悬浊液(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洗涤废气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3)在英国进行的一个研究结果表明:高烟囱可以有效地降低地表面SO2的浓度。在二十世纪的60~70年代的十年间,由发电厂排放出的SO2增加了35%,但由于建造高烟囱的结果,地面SO2的浓度降低了30%之多。

请你从全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种方法是否可取?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1)题中告诉我们反应产物为“石膏”,所以要注意不能写成产物是亚硫酸钙的反应式。实际上,无论用碳酸钙悬浊液还是熟石灰悬浊液,反应中应包含两个过程:一是SO2与之反应生成亚硫酸钙,再是亚硫酸钙被氧气氧化生成硫酸钙。

(2)这里要注意,工业生产的实际是要吸收大量的SO2废气,而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浓度小,不利于吸收大量的SO2。

(3)增加烟囱的高度,只能降低地表面的SO2的浓度,不能消除SO2。

[答案](1)反应式为:

2SO2+2CaCO3+O2+4H2O=2[CaSO4·2H2O]+CO2↑

2SO2+2Ca(OH)2+O2+2H2O=2[CaSO4·2H2O]

(2)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浓度小,不利于吸收大量的SO2。用悬浊液来吸收,由于溶解平衡的移动,可以大量吸收SO2。

(3)不可取,因为SO2的排放总量没有减少,所以进一步形成的酸雨仍会造成对全球环境的危害。

例4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之一如下:

FeO(固)+CO(气)Fe(固)+CO2(气)-Q。

其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O2]/[CO],已知1100℃时K=0.263。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不随浓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1)温度升高,化学平衡移动后达到新的平衡,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____,平衡常数K值_____(本小题空格均备选:增大、减小或不变)

(2)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mol·L-1,c(CO)=0.1mol·L-1,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____(选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υ正___υ逆(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

[思路分析](1)反应的正方向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平衡常数K=[CO2]/[CO]要增大。

(2)平衡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浓度比值等于平衡常数,若比值不等于平衡溶液,就处于非平衡状态。将c(CO2)=0.025mol·L-1,c(CO)=0.1mol·L-1代入可得:

==0.250.263

所以此时不是平衡状态,为了使浓度值等于平衡常数,二氧化碳浓度将增大,一氧化碳浓度将减小。所以,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答案](1)增大,增大;(2)否,大于,此时[CO2]/[CO]0.263,因温度不变,K值不变,为增大[CO2]/[CO]比值,需υ正υ逆。

补充练习:

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硝酸生产过程中,为消除对大气的污染,并变废为宝,常用于吸收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是()。

(A)水(B)稀硫酸(C)活性炭(D)烧碱溶液

2.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少用煤作燃料②把工厂烟囱造高③燃料脱硫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③④⑤

3.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为防止催化剂中毒用铜氨液法除去变换后的一氧化碳:

该吸收反应很难进行,则吸收反应的条件应为()。

(A)10000Kpa,-70℃(B)10000Kpa,10℃

(C)10000Kpa,80℃(D)10Kpa,80℃

4.在配制氰化钾溶液时,有挥发性剧毒氢氰酸生成,为了阻止氢氰酸的生成可采用的最佳方法是()。

(A)低温冷冻(B)加入氢氧化钾(C)加入盐酸(D)加热

16.可逆反应2SO2(气)+O2(气)2SO3(气)在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

(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能肯定

5.下列反应A+B=C+D反应速率最大的一组是()。

(A)常温下,20mL含A和B各0.001mol

(B)常温下,100mL含A和B各0.01mol

(C)常温下,0.1mol/L的A和B溶液各10mL混合

(D)标准状况下,0.1mol/L的A和B溶液各20mL混合

6.若在透明的圆筒中装入NO2,迅速压缩,就其发生变化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颜色变深(B)颜色变浅

(C)颜色不变(D)先变深后慢慢变浅

7.如图所示,表示反应:

X(气)+Y(气)2Z(气)+Q(Q0)平衡移动的情况。图中时间t2与t3间曲线变化的影响因素是()。

(A)增大压强

(B)降温(C)增大Z的浓度(D)增大Y的浓度

8.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如下可逆反应:

S2Cl2(橙黄色液体)+Cl2(气)2SCl2(鲜红色液体)+61.16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位时间里生成nmolS2Cl2的同时也生成nmolCl2

(B)达到平衡时,若升高温度,压强不变,反应混合溶液颜色变浅

(C)达到平衡时,单位时间里消耗nmolS2Cl2的同时也生成nmolCl2

(D)其它条件不变,增加氯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氯气的转化率一定升高

9.接触法制硫酸中,进入接触室的气体组成为(体积):SO27%,O211%,N282%。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77%,则平衡时气体总体积是反应前的()。

(A)38.5%(B)77%(C)6.4%(D)97.3%

10.把氮气和氢气以1:1物质的量比混匀后分成四等份,分别同时充入A、B、C、D四种装有催化剂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容器的容积固定),在保持相同温度的条件下,四个容器中的合成氨反应相继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后回答问题(用A、B、C、D填写):

容器代号

A

B

C

D

平衡时混合物的平均分子相对质量

16

17

平衡时N2的转化率

20%

平衡时H2的转化率

30%

(1)都达到平衡时,_____容器中NH3的物质的量所占比例最大。

(2)达到平衡所需时间最长的容器代号是________。

(3)四个容器容积由小到大的排列次序是_______。

11.在一定条件下,NO2和SO2很容易发生反应生成NO和SO3气体,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现将NO和SO2的混合气体通入容积为100mL的密闭容器中,充满后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密封,再向其中通入氧气,使发生反应(忽略NO2与N2O4的转化式。

(1)欲保持容器中压强不变,则通入氧气的体积V(mL)的大小范围应为______________。

(2)若要使最后容器中只含有NO2和SO3两种气体,则需通入氧气的体积是_______mL。

(3)若向容器中通入40mL氧气后才出现红棕色,且不再褪色,则原混合气体中NO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L。

12.在物理和化学中,有些原理、定律具有相似性。如物理中有机械守恒定律,化学中有质量守恒定律。比较它们有助于我们的学习。

(1)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1804~1865)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得到如下结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请写出与楞次定律相似的化学原理或定律:____________,其内容是:_____________。该原理在______________等工业生产中有重要应用。

(2)在物理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常用图来分析速度、时间和位移的关系。时间t时质点的位移相当于下图甲中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现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某一可逆反应:

A(气)+2B(气)3C(气)

其中B物质的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练习答案:

1D,2C,3B,4B,5C,6D,7BD,8A,9D,

10.(1)A,(2)C,(3)ADBC。

11.(1)0V50mL。(2)50。(3)20。

12.(1)勒沙特列原理(或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合成氨。

(2)图乙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B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值”。


高二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数学必修二全册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

高二语文教案:《师说》教案二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语文教案:《师说》教案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教案:《师说》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

(3)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掌握 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

(2)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

2、本文的思想观点。

3、正反对比的论证。

第1课时

(一)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宇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 “文”,故世人又称 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二)关干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 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掘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 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 (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标题师说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吗?

[明确] 不是。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应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要点]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提出教师的职责范围、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第二段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接着从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反面阐明从师的重要性,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行为例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学习的原则,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仍紧扣中心论点赞扬李蹈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

(四)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明确]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古: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今: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2)一词多义。

师这个词在文中出现26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例: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例:吾师道也

作从师讲。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作以……为师讲。例:吾从而师之

之字在文中出现25次,对它的用法归纳整理。

[明确]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例: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例: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补充]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例:吾欲之南海

“其”字在文中出现17次,请归纳整理其意义和用法。

[明确]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复指,作主语。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作兼语。例: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定语。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表感叹。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本文中,还有儿个词也是一词多义的,请解释。

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无:孰能无惑

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

圣、愚: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确]

惑:疑难问题,名词

糊涂,形容词

道:道理,名词

风尚,名词

I道路,名词

无:没有,动词

无论,连词

圣、愚:圣人;愚人,名词

圣明;愚蠢,形容词

(3)特殊句式。

请找出下面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译,

①判断何

②被动词

③宾语前置句

④介词后置句

⑤省略句

[明确]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 (年纪)大小,

2、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 (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五)小结

本文是篇千古佳作。其思想内涵在当时是很深刻的,有些观点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很有现实意义。本文文言知识丰富、典型。所以,学习本文一定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流利地背诵全文。

第2课时

(一)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明确]

第l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角: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 (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 (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 士人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 (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 (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 (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 《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研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1)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2)无贯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研读第二自然段。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请具体分析,填写下表。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

2

3

与总论点关系

[点拨]在本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因此,圣益圣,愚益愚。这是第一个对比。彼童子之句读之不知,则师焉,而自己惑之不解,则 不焉,此 小学而大遗,这是第二个对比。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善学习,而君子们则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导致 师道之不复,这是第三个对比。这三个对比,前两个同第一段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点紧密联系,第三个则同从师学习的原则的论述

前后呼应。

[明确]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

1、古圣人与今众人(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话)

2、对其子与对其身(自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讽刺)

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4、研读第三自然段。

[讨论]上面第一、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第三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进一步阐述要从师学习的道理的呢?

[要点]第三自然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论点,使文章有极大的说服力。圣人无常师,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原则,而且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事例选得非常精当,是典型的举例论证方法。

5、研读第四自然段。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6、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要点]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把教师的职责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迸步,并意味着不仅 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 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经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7、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磋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 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末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二)小结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 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37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