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42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地理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42”,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的:
1.识记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归纳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作用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2.分析区别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特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事象。
3.识记地质构造及褶皱、断层的概念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会判断背斜和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
4.理解并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地质构造的规律指导生产和生活。德育目标在教学设计思路中已经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倒置地形的形成及成因。
★课时安排:本节课讲述3课时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教学法、学生自学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地质作用
1、
2、
二、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一)地壳运动
挤压——巨大的褶皱山系
水平运动:
断裂——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其划分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褶皱
2、断层
四、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
3、风力作用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地貌,顾名思义就是地球的面貌,也就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地球自形成以来,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确确实实是在不断变化的。地球上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现在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而已。
[过渡]:我们把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
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教师提问]: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请大家看一段材料。
[出示材料]: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2000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但是事实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外力作用--(黄河泥沙堆积)和内力作用--(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沉)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生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教师举例引导总结]:地质作用进行的速度差别很大。
1.有的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顷刻之间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并且往往造成自然灾害。
2.有的则进行得十分缓慢,但日久天长,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

二、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一)地壳运动
挤压——巨大的褶皱山系
水平运动:
断裂——裂谷和海洋
垂直运动: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一般来讲,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相伴发生的。但是,从全球范围看地壳运动,水平运动是主导因素,升降运动是次要因素。
[过渡]:地壳为什么会运动?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有关地壳运动的奥秘。目前比较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其划分
(1)板块: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分割成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
(2)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海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中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板块移动对地貌影响举例边界类型
板块碰撞陆陆相碰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消亡边界
陆海相碰陆地板块形成海岸山脉和岛弧,海洋板块形成深海沟南美安第斯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屿消亡边界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生长边界
: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96页第2段,并完成下列表格。
地质作用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能)破坏、搬运、堆积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2.预习下一课内容。
第 二 课 时
:地质作用是如何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呢?
: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请大家看一幅图片。
[展示图片]:展示褶皱和断层示意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为,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1、定义: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为成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就叫做构造地貌。
2、常见的基本构造——褶皱和断层
两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是褶皱和断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都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请大家看大屏幕,观察褶皱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背斜和向斜)]
展示沉积岩层由水平成层堆积状态受力弯曲变形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岩层向上拱起,我们称之为背斜,有的向下弯曲,我们称之为向斜。请大家注意,我们所说的岩层是指连续的岩层。
[教师提问]:那么在地貌上,背斜和向斜一般形成什么地形呢?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时候,背斜都形成山岭或山地,向斜都形成谷地呢?
请大家看一幅图片(倒置地形示意图)。
[展示“倒置地形”示意图,教师提问]
图中所示山地和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各是什么呢?请解释成因。
[物体受力实验]
把一根木棍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木棍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棍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得出顶部受张力作用最大,容易首先破裂的事实。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多媒体动画演示]:展示倒置地形的形成过程。
[学生总结]: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教师总结]:这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当岩层受力挤压,会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的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有时背斜也会成谷,向斜也会成山。但是背斜和向斜处连续岩层的弯曲方向不变,这是大家在判断背斜和向斜时要注意的地方。
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回答]:岩体会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我们称之为断层。
[多媒体动画演示—断层]
展示断层的形成,岩块的上升、下沉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貌。
[引导学生总结]
指导学生总结,并提示他们把课本98页最后一段至99页第一段的相关内容划出来。
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等。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陕西的华山、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等等。
断层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的渭河平原、山西的汾河谷地。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学生归纳]
褶皱:背斜是良好的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构造。
向斜构造盆地,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断层:断层附近容易形成泉;在工程建设中如要通过断层,则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四、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1、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2、流水作用
(1)流水的侵蚀作用:坡面流水是坡面破碎;沟谷和河谷流水,使沟谷和河谷加宽加深。(例如: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流水的沉积作用: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会(有规律的)沉积下来。(例如: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力作用
(1)风的侵蚀作用:在干旱地区,风扬起砂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2)风的沉积作用: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垅或黄土高原。

褶皱断层
成因岩层因地壳运动,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系列褶曲,就形成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时,受强大压力和张力的作用,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形成断层(裂谷和陡崖)
类型背斜向斜地垒地堑
特征①岩层上拱
②岩层中心老两翼新①岩层下弯
②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两断层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两断层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地貌①一般成山岭
②常被侵蚀倒置成谷①一般成谷地
②常被侵蚀倒置成山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常形成凹陷很长的凹地,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2.预习下一课内容。

精选阅读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阅读材料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使地表形态的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关于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地表形态——地貌的不断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入手,首先强调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并从地质作用能量来源的角度介绍了其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等。这部分内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节关于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继续,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学习地质灾害的知识铺垫。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表形态,一直是过去教学中难点,新教材在这里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在本节教材最后讲述外力作用时进行简单描述。
教材从第二部分开始分别讲述内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将在后面地质灾害中有所描述,在本节教材中不再涉及。关于“地壳运动”教材首先论述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基本运动形式,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及两种运动形式引起的地表变化和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种运动形式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由科学家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方式、时空分布规律等的探讨和研究引出板块构造学说。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教材力图体现两个方面,关于知识方面应明确:板块的概念、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内部和边界的不同运动特点以及板块边界不同的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关于价值观念方面,主要体现历史发展的观点,即板块构造理论是不断发展、不断补充、逐步完善的;运动的观点,即物质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构造学说正是体现了这一运动特点。
教学方法建议
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学习“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时,可以从沧海桑田的变化入手,举一些实例说明,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日本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屿,由此说明地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壳变化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地壳会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地质作用的概念、能量的来源、表现形式及引起的地表缓慢或激烈的变化,可以提出问题:“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完成学习。
学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两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计算机动画演示运动过程,增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树立学生运动的观点有一定帮助。计算机动画演示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过程后,教师应再举例加以说明,如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说明世界一些著名的山脉或大的山系都是水平运动的结果,垂直运动也可以找一些典型实例。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六大板块示意图”,观察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是哪两类板块的交界,分别形成什么地貌?板块边界处与板块内部的运动特点有什么不同?
分析“地质构造类型时”注意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计算机动画演示并思考:两种地质构造类型是否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观察应使学生明确褶皱的岩层是连续的,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对于褶皱还应使学生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差别,包括岩层的新老关系、形成的地表形态、地形倒置是怎样形成的,向斜构造中一般会储存有地下水,背斜构造中容易储存油气等。对于断层应使学生明确其组合形式以及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等。
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实景图片和示意图,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示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后的地貌。对于风化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经过风化的岩石标本讲解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的简单原理以及风化的结果。无论是流水地貌还是风成地貌,其过程都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经过流水或风力的作用对风化壳进行侵蚀,侵蚀后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侵蚀的产物被流水和风携带离开原地,较大颗粒物最先沉积,较小的颗粒物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沉积,形成不同的沉积地貌。在学生对内外力作用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使学生明确:二者是同时发生的;内力是主导作用;二者共同影响形成今天的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方案
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③外力作用与地貌
计算机动画: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形成过程;断层形成过程;风化的岩石标本

(引课)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渤海湾钻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陆地沉积物,这两个实例说明什么?→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引起地壳这种变化的力来自何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质作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表现形式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列表比较完成。
(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类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受力发生水平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垂直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地壳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板书)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分类
2.板块构造学说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化,其变化特点是什么?→有些岩层弯曲变形,有些岩层断裂错开,这就是地质构造。
(板书)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
2.地质构造的类型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弯曲变形属于褶皱。岩层弯曲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异?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态判断褶皱类型?→向上隆起——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在野外有时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挤压力的影响,不易被破坏,在外力沉积的作用下常形成山,因此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观察背斜和向斜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差异?→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观察断层与褶皱在岩层变化上本质的差别是什么?→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观察断层的组合形式有几种?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实例有什么?根据观察思考结果填表。
(板书)①褶皱
类型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形
背斜
向斜

②断层
组合形式岩层形态形成地形实例
地堑
地垒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提出问题承转)内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由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产生的地形倒置现象印证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板书)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化作用
(阅读教材中风化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风化地貌图片及风化的岩石标本)结合示意图或图片分别说明物理、生物和化学风化形成的不同地貌。明确风化的结果是在岩层外部形成风化壳,对基岩起保护作用。
(承转)风化壳在流水、风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破坏,经搬运离开原地,随着流速、风速减小,冰川融化,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不同地貌类型。
(板书)2.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或阅读教材中相关的示意图思考)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风力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
(板书)①流水作用
侵蚀后的产物被流水搬运,进而沉积形成沉积地貌
(板书)沉积: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②风力作用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
沉积:戈壁——荒漠—沙丘——黄土沉积地貌,如黄土高原
(总结)外力作用的过程
(板书)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重点是对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对原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重点内容的确定,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类图像资料,并自行设计计算机动画示意,以加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地壳运动变化这一观点的理解。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教案


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的:

1.识记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归纳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作用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两者的相互关系。

2.分析区别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特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事象。

3.识记地质构造及褶皱、断层的概念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会判断背斜和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

4.理解并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地质构造的规律指导生产和生活。德育目标在教学设计思路中已经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倒置地形的形成及成因。

★课时安排:本节课讲述3课时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教学法、学生自学法、讨论法。

高一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理。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过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察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并能总结出两者的特征,并把两者作对比,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5334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2、让学生明白海陆、高山、裂谷等各种地貌形成原因。
3、能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掌握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

4、结合身边例子,学会分析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对表形态的影响。

2、风化与侵蚀的区别。

3、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震引发海啸图,讲述海啸的形成原因——地震。展示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图。

1、导入:

我们的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了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青藏高原曾是一片广阔海洋、天津也曾经是渤海的一部分;台湾海峡地区也曾是陆地,这种“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变化。是什么作用促使地球表面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呢?是地质作用。什么是地质作用?

学生回答: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它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地震都属于内力作用。他们进行的速度差别很大,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非常缓慢,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会发生“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变化。而火山地震是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的。

2、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完成以下内容:

(1)内力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影响。

(2)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为什么。

(3)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谈身边我们看到的地貌是由哪种作用形成的。

3、提问:

(1)两千万年来,珠穆郎玛峰地区抬升了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是什么原因?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受到了外力作用的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降的结果。

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等地形,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展示风化作用图

提问:

(1)在几种外力作用中,哪一种可以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

学生回答:风化作用。

(2)对地表形态进行再塑造的主要是那些外力?

学生回答:流水、风力。

(3)流水作用主要形成那些地貌?

学生回答: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地貌、三角洲等。

5、展示(“喀斯特地貌”、“流水侵蚀地貌”、“三角洲”)三幅图片及多媒体动画

提问:

(1)风力作用塑造了那些地貌?

学生回答:风蚀蘑菇、沙漠等。

(展示“风蚀蘑菇”、“沙漠”图片)

(2)流水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

学生回答:流水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3)几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大家能否举出身边例子谈谈外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请学生上来用学生自己做的课件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英德的宝晶宫、英西峰林等。

总结:地面上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岩石经过风化就容易被侵蚀,而侵蚀作用又为新裸露地表的岩石接受风化提供条件。有了风化侵蚀的产物,才有被风、流水等动力进行搬运沉积的可能。这几种作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

6、作业:

完成导学大课堂的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起到“雕刻”作用的是外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常见的地貌形态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28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