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上册《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1、在古代,人们把空间称为“”,把时间称为“”。

2、16世纪倡导了“日心说”;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一词;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年和光年。

3、常见的天体有、、、等。

4、天体之间相互和相互,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系,系,系,

系,系。系,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5、作为整体的宇宙,经历了温度从到,物质密度从到的演化。

6、地球与其它行星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地球。

7、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是:地球处在一个比较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自身又具备了生存所必需的、、等条件。

8、在地球生命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是因为

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附近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而且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相互碰撞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9、由于地球的和适中,使地球形成了大气层,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和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10、地球内部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再加上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球表面温度的下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大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中。

11、太阳是一个巨大炙热的球,主要成分是和,表面温度6000K。

1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其能量巨大,它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反应。

13、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活动的主要动力。

14、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例如:、等。

15、我们直接能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层。它从里到外分为、

和三层。

16、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和。太阳(层)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其活动的周期大约为年;太阳(层)常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板块,叫做耀斑。

17、太阳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球、和三个方面。

19、世界许多地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地区是相关,有的地区是相关。

20、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的层,会引起层的扰动,此时经电离层反射的波无线电信号回被部分或全部,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

21、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的受到扰动,产生“”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

22、1957年10月,原苏联用火箭把第颗人造卫星上了天,开创了从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例如,发现了地球大气层外还有层;宇宙中还存在大量的X射线和γ射线等。

23、20世纪60年代,随着各种航天器进入太空,人类实现了在没有地球干扰的情况下,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观测,以及对宇宙空间环境的直接观测。

24、到1981年世界第一架试航成功,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

阶段,逐步进入到了空间的新阶段。

25、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并开始适应、研究、认识、和空间环境,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26、宇宙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资源、资源、资源。

27、宇宙空间资源的特点有:极其、高、强和等。

28、月岩中富含地球上没有的能源,它是核聚变反应的理想燃料。此外,在

和之间运行着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其中有不少富含矿体。

29、空间开发的一个趋势是日益走上合作的道路。

30、人类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各种航天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例如,工作寿命终止的、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以及航天员扔出舱外的

等。

31、空间垃圾和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很,破坏力强,因此科学家们呼吁“保持”。现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空间垃圾的产生,以及空间垃圾的办法。

32、地球绕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向,自转一周3600所用的时间是小时分秒,这叫做1日。

3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时,地球表面除了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

34、地球表面的线速度,则因各自的不同而有差异,越低,线速度越快。南北极点的线速度是千米/小时。

35、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时针方向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时针方向旋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方向都是自向。

36、地球公转的线路叫做,它是近似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上。地球的近日点在月初,离至日比较近;地球的远日点在月初,离至日比较近。

37、地球自转的平面叫做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做平面。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为,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为。

38、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和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日

时分秒,叫做1年。

3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

的变化。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时间是;位于南半球的时间是

;位于赤道上的时间是。

40、在同一时间里,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昼或夜)半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半球,二者的分界线叫做线。太阳高度角等于00的点位于。

41、任一瞬间,地球各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来表达。在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00;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00;在夜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00。

42、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变化周期为小时,叫做1日。

43、日(恒星日或太阳日)制约着人类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44、太阳日时间,是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5、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或后)看到日出,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或晚)一些。

4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时。经度每隔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47、国际标准时制度规定,全球可从理论上分为时区,各个时区都以

经线上的地方时为该地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小时。

48、世界上,采用半区时制的国家是;采用东边时区区时作为本国标准时间的家有;中国领土上跨越时区,但是采用区的区时作为全国标准时间。

49、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在北半球向偏转,在南半球向偏转。这种现象在

和水流的运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我们把这种力称为力。

50、北半球地区,河流对岸冲刷的比较厉害;在南半球,河流对岸冲刷的比较厉害。

51、昼夜长短反映了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的强弱。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

的多少。

52、北半球的夏半年是,自日至日;冬半年是,自日至

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是。

53、北半球各地,白天长于黑夜的时段是,在这一时期,越往北(昼或夜)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值。

54、北半球各地,白天短于黑夜的时段是,在这一时期,越往北(昼或夜)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夜长达到一年中的值。

55、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北极点上出现极昼的时间是,出现极夜的时间是。

56、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时候,太阳直射,各地昼长均为小时。时间是日和日。

5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点向

递减。夏至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分和秋分日那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8、夏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59、冬至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

60、全球各地中昼夜长短始终没有变化的地区是。

61、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变化规律

62、划分五带的界线有:南北、南北,回归线上各点属于带,极圈上各点属于带。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地球上寒带和热带的范围要相应地变(大或小)。

63、现代各国划分四季的依据是和。

相关推荐

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000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000”,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一(1)
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基础梳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天体,写出月球、地球、太阳都属于哪类天体,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2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目前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2)太阳系中8大行星从里向外依次是:。(3)8大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在方向轨道等方面有何特点?

(4)8大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地球、水星、木星、天王星分别属于哪一类?

(5)据图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6)运用课本或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分层演练: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
A.太阳系B.银河系C.总星系D.河外星系
2.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正确叙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没有水
②地球上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
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C以下,利于形成分子
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是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10南京调研)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所示天体系统级别相同()
A.AB.BC.CD.D
4.D系统中的中心天体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独特而优越的条件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C.具有适宜的温度D.具有水体存在
5.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20l0江苏徐州质检)新华网2009年8月6日华盛顿电:美国航天局6日发布消息说,已升空5个月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日前发回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高清晰图像。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3年半的任务期内,它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展开观测,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据此回答6~7题。
6.“开普勒”望远镜所搜寻的宇宙范围包括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B.2级C.3级D.4级
7.假设“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和土壤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8.上图是日、地、月位置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运动的位置。当发生日食时,月球的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9.能反映2008年8月上旬日食现象的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是()
10.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
A.、B、C、D。
(2)属类地行星的有。(填字母)
(3)用箭头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
(4)用小圆点在适当的轨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带。
(5)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其中心天体是;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的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八大行星基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
2.用科学宇宙观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1.天体及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讲授过程]
1.“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视角“空间”和“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神话→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

2.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如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着陆等,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关注和兴趣。然后转而衔接到宇宙与地球的关系上。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是物质的
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
②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
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在这个无限时间、无限空间的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讨论一些天文现象及天体,如流星现象、蟹状星云、土星、哈雷彗星、新星、黑洞等,感知“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宇宙是由形形色色的天体组成的。

2.天体是有位置的——天体系统有层次
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如何构成的?
②银河是天上的河流吗?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③太阳系的组成如何?太阳为什么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④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如何组成的?
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即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即河外星系,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因质量大而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地月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天体系统的层次


下面是一张外星人从某河外星系发往我们学校的电报,请你在上面写出我们学校的“地址。

①按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对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进行排序。
②请从运行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方面来描述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
③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无特殊之处?
八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并无特殊之处。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从《太阳系示意图》中,你和你小组能获得哪些信息?


①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⑤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②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⑥八大行星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八大行星由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组成

⑦八大行星的轨道形状都接近正圆

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⑧……

1.地球运动特征的普通性——同向、近圆、公面

读课本P5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思考:

①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哪几类?

②和类地行星相比,地球有无特殊之处?
八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和类地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并无特殊之处。

2.地球结构特征的普通性——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相似

我们通过对八大行星的了解,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运用课本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

特殊性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

特殊性

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相近的运动特

征和结构特征

存在生命

1.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为什么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

2.地球具备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1)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第一,太阳光照条件很稳定;第二,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2)地球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体积、质量→有大气

液态水

①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②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

①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

②因火星与地球在距日距离、公转周期等方面与地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会存在生命物质。探索地球上有生命生存的条件。

课本P6的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现代的天文观测和实验,越来越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宇宙间的天体,只要条件合适,就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并逐渐进化为高等生物。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的思考

(1)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

(2)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

(3)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

(4)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5)……

(1)

(2)

(3)

(4)

(5)……

(1)要有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2)寻找类似太阳的恒星,有温度的光照条件

(3)在这颗恒星周围距离适中的地方寻找一颗行星

(4)这颗行星距离恒星远近适中,体积和质量适当,其表面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5)……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选择一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高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梳理


高一地理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梳理

1、地壳是由组成的,岩石是由组成的。

2、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由组成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

合而成的或,就是矿物。矿物是地壳物质最的组成单元。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矿物的种类很多,但常见的只有几十种,其中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不过二三十种,如、、、等。

4、大理岩主要是由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

和等组成的。

5、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岩、岩和岩三大类。

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浆是地下深处一种粘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的

气体。

6、岩浆岩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岩和岩等。岩生成于地壳内部,经受温度高、压力高,比较坚硬;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迅速冷却凝固而形成的,故较多,它也被称为岩。

7、按沉积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岩、岩、岩等。还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岩。

8、岩是地球历史的记录,而和则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9、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称为岩。例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岩,页岩受挤压变质成为坚硬的岩。

10、矿石的优劣用来表示。还有一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岩、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11、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它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可形成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循环。

12、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作用和作用。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它表现为运动,活动,

作用等;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它表现为

作用,作用等。

13、按照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运动和运动两种类型。

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有些地方发生,形成巨大的山系;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或。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或,从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运动为主,运动为辅。

14、全球岩石圈分为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的地带,和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15、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如、

_________就是这样形成的。

16、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和。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板块和板块碰撞产生的。

17、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世界许多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山脉。它们是由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发生大规模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18、褶皱有和两种基本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向斜常成为或。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容易被侵蚀成,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不易被,反而成为山岭。

19、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或,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这叫做断层。

20、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我国的山北坡大断崖等。断层一侧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断层构造地带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

21、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设方面,如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22、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作用则不断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

23、流水侵蚀使地面变得。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我国的黄土高原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24、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则形成宽广的和。

25、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风蚀等地貌。地表沙层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常形成大片的和裸岩荒漠。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等风积地貌。

25、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或盆地;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6、海洋不仅是大气的和,而且积极参与着大气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气之间广泛存在着和能量的交换。

27、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从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塑造海岸地形的重要因素,它引起海岸线变迁,影响沿海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进行。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和平原。

28、人类通过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海岸带相互作用。实现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需要研究海岸带相互作用规律,制定期的管理政策。

29、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来自的热量。海洋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

所消耗的热量。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的,但是,不同海区或者同一海区不同的季节的热量收支平衡。

30、一般来说,低纬度海区的水温,于高纬度海区的水温。同一海区的水温,

季高些,季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高些;有

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31、海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由于海水导热率很低,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太阳辐射热量集中储存在海洋表层,一千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着状态。

32、海水中含有很多盐类物质,其中主要是和,因此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33、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的影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和之差。使海水浓缩,使海水稀释。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的盐度一般较。例如,在河口,从三角洲向外大160千米内的海水都是淡水。

34、海位于带,从陆地流入的淡水很少,蒸发又强烈,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盐度达4.1%。海有陆上河流汇入大量淡水,蒸发又小,是盐度最低的海区,盐度不超过1%。

35、海水运动表现出多种形式,主要有、、三种。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地震、或引起的巨浪,它能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

36、潮汐是海水在和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海水涨落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

37、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又叫海流。

38、太阳、月球、地球成时,为大潮;太阳、月球、地球成时,为小潮。

39、和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飘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海流。

40、按成因,将洋流分为流、流和流。

41、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流入,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与地中海相邻的大西洋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于是,表层海水便经由海峡流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海峡层流大西洋。

42、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流和流两种。秘鲁渔场的形成,就是得益于附近海区盛行的流,冷海水,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又是鱼类的饵料。

43、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叫做流,它对沿岸地区起、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

暖流,如果没有它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

期。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叫做,它对沿岸地区气候起、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44、流和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这些海区往往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例如渔场和日本的渔场。

45、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加快速度。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

46、陆地水的基本来源是。陆地各种水体从静态储水量看,以和

的储水量最大,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储水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2/3。但是它主要分布在地区和地区,目前人们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47、根据水体的更新循环周期,人们把水资源分为水资源和水资源,

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的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被开发利用,短期内不易恢复,并会影响到后续的利用;水资源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期即可恢复更新。因此,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48、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是最主要的补给。以河流补给为例,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49、冰川在陆地水体中,发挥着储存固态水,输出液态水,以冰川融水补给陆地其他水体的功能。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影响,河流流量变化与

有密切的关系。

50、修建水库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流量变化的作用。

51、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循环。

52、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影响着生物的分布。是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特别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53、人们运用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的人工经济林。

54、喜光植物,它们分布在的地方或占据林中的层。喜阴植物,它们多分布在、隐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层。

55、从赤道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带;从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等不同的植被景观;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则又形成了分布的植被带。

56、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它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在干旱地区,人们常借助来寻找水源,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57、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指示植物,二氧化硫污染会对造成伤害,但对没有影响。

58、动物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等,都影响着动物分布。生物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59、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60、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氢、氨和水汽。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份来自的作用。

61、沉积岩多是在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份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如、等。陆地上的出现还加快了岩石分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62、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气,可以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具有大气的作用;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63、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过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自然界中,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

界和界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特性,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使地表由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导致陆地乃至整个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64、土壤是由、、和四种物质组成的。因此,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65、土壤的特性,使它与气候一样,成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更新资源。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减退。

66、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和植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着成土过程的开始。在低等植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这又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的可能性。而草木、木本植物的着生,加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

67、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的积累过程,二是的富集过程。

68、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它能释放土壤母质作没有的氮素养分,并促使“一盘散沙”的土壤颗粒发生,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土壤肥力。

69、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也称农业土壤,如我国北方的土,南方的土等。可见,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70、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它还体现在某一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从而使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7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

7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带、

带、带的有规律变化。这种变化在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7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

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的呈现出分布的规律。

7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的,差异性则是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当然,在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也会出现性分布现象。

高一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一


高一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2.使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性质特征。

教学重点

太阳系的组成。

教学难点

行星和恒星的区别。

教学媒体

“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的情况,今天我们就到太阳系中去看一看,看看在太阳系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地球还有哪些兄弟姐妹。

【板书】三、太阳系及其成员

【启发引导】(1)太阳系都由哪些天体类型构成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哪一个为什么它会成为中心天体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太阳,因为太阳的质量实在是太大了,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质量的吸引小质量的。这样,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就在太阳巨大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成为中心天体。

【指导学生画书】

【启发引导】(1)请同学们一起看“太阳系模式图”,从图中可见,除太阳外最重要的一种天体是什么

(2)什么特征的天体就是行星

(3)你知道在满天的繁星中,哪些是恒星哪些是行星

(4)你对哪一颗行星有所了解请介绍给同学们。

(5)现在,太阳系中已发现的行星有哪几颗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快速记忆。

行星和小行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天体,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得多,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行星,“行”说明它有相对的位置移动;恒星,“恒”说明它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即在以恒星组成的各个星座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恒星中,只有太阳给我们的感觉例外,这是因为与其它遥远的恒星相比,太阳距离我们太近了,而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造成了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视运动。一般情况下,目视观测,满天繁星中,眨眼睛的是恒星,不眨眼睛的是行星。

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九大行星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常常湮灭在太阳夺目的光辉中,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能看到。我们比较常见的是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距离太远了,必须用较大倍数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用“成群结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它们的体积很小、质量很轻,最大的是“谷神星”,半径仅及地球半径的1/15,直径大于200千米的不过30颗。

【播放录像】请同学们边看录像,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下列问题】

(1)九大行星中,具有固体核心的有没有固体表面,呈现流体行星的是

(2)九大行星中,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3)表面温度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4)平均密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5)卫星数目最多的是其次是

(6)哪些行星有美丽的光环

(7)自转周期、公转周期、公转平均速度,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8)自转运动有特殊现象的是怎么特殊

看完录像后,学生依次回答上述问题。

【书面落实】请同学们读课文后的“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将“之最”标在表中。将自转周期、公转周期、公转平均速度的变化规律标在表中,即自转周期:长—短—中;公转周期:短—长;公转平均速度:快—慢。

金星的自转轴是倒着的,它自东向西自转,站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天王星的自转轴是躺着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利用理论推算,冥王星的实际公转轨道仍然比计算轨道向外偏,人们不禁猜测,有没有第十大行星呢1994年,智利的天文学家曾宣称他们发现了第十颗行星,但世界绝大多数的天文学家没有认可,到底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人们依然在不断地寻找着。

【启发引导】九大行星中除了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金星外,其它的都有自己的卫星,什么样的天体叫卫星,我们最熟悉的卫星是哪一个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它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而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卫星的质量比行星又小得多了。我们了解的最多的卫星就是月球。利用宇宙飞船,宇航员已经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并带回了月球的土样和岩石标本,在月球的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的容貌。

出示几幅月球的图片或者投影片,简介。

【承转过渡】请同学们再看“太阳系模式图”,这种在扁长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是彗星,为什么有的人把彗星叫做“扫帚星”我们听说过哪些彗星的名字彗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它的结构如何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录像。

看录像《彗星》。

彗星简介:(1)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质量很小;

(2)主要由冰物质构成(含尘埃、水、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人称它为“脏雪球”;

(3)结构分彗核、彗发、彗尾(分离子尾、尘埃尾),彗星在远离太阳时,只有一个冰冻的彗核,当行进太阳时,组成物质升华而形成彗发,在太阳风的吹拂下,背向太阳的一侧出现彗尾,远离太阳时,彗尾消失,尾永远背向太阳;

(4)目前已经发现了1600多颗彗星,最著名的就是哈雷彗星,1985~1986年,曾回归;

(5)彗星的公转周期各不相同,相差极大,有的几十年,有的几百年,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76年。

【承转过渡】有时我们会看到夜空中,一道星光划过,这就是我们说的流星,流星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流行落到地面是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速读课文“流星体”。

【启发引导】行星际空间是否是“真空”状态

行星际空间分布着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称为行星际物质,行星际物质的来源——太阳风、星际冲撞……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三、太阳系及其成员

1.太阳系:中心、成员、吸引、绕转

2.太阳系的成员:

①行星和小行星: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冥

②卫星

③彗星:云雾状外貌,结构(彗核、彗发、彗尾)

④流星体

⑤行星际物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28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