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一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2.使学生能够了解太阳系中各种天体的性质特征。

教学重点

太阳系的组成。

教学难点

行星和恒星的区别。

教学媒体

“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在宇宙中,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的情况,今天我们就到太阳系中去看一看,看看在太阳系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地球还有哪些兄弟姐妹。

【板书】三、太阳系及其成员

【启发引导】(1)太阳系都由哪些天体类型构成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哪一个为什么它会成为中心天体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行体、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太阳,因为太阳的质量实在是太大了,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大质量的吸引小质量的。这样,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就在太阳巨大引力的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成为中心天体。

【指导学生画书】

【启发引导】(1)请同学们一起看“太阳系模式图”,从图中可见,除太阳外最重要的一种天体是什么

(2)什么特征的天体就是行星

(3)你知道在满天的繁星中,哪些是恒星哪些是行星

(4)你对哪一颗行星有所了解请介绍给同学们。

(5)现在,太阳系中已发现的行星有哪几颗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快速记忆。

行星和小行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天体,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得多,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行星,“行”说明它有相对的位置移动;恒星,“恒”说明它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即在以恒星组成的各个星座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显的相对移动。恒星中,只有太阳给我们的感觉例外,这是因为与其它遥远的恒星相比,太阳距离我们太近了,而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造成了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视运动。一般情况下,目视观测,满天繁星中,眨眼睛的是恒星,不眨眼睛的是行星。

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九大行星中,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常常湮灭在太阳夺目的光辉中,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能看到。我们比较常见的是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距离太远了,必须用较大倍数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用“成群结队”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颗小行星。它们的体积很小、质量很轻,最大的是“谷神星”,半径仅及地球半径的1/15,直径大于200千米的不过30颗。

【播放录像】请同学们边看录像,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下列问题】

(1)九大行星中,具有固体核心的有没有固体表面,呈现流体行星的是

(2)九大行星中,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3)表面温度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4)平均密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5)卫星数目最多的是其次是

(6)哪些行星有美丽的光环

(7)自转周期、公转周期、公转平均速度,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8)自转运动有特殊现象的是怎么特殊

看完录像后,学生依次回答上述问题。

【书面落实】请同学们读课文后的“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表,将“之最”标在表中。将自转周期、公转周期、公转平均速度的变化规律标在表中,即自转周期:长—短—中;公转周期:短—长;公转平均速度:快—慢。

金星的自转轴是倒着的,它自东向西自转,站在金星上,太阳是西升东落;天王星的自转轴是躺着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利用理论推算,冥王星的实际公转轨道仍然比计算轨道向外偏,人们不禁猜测,有没有第十大行星呢1994年,智利的天文学家曾宣称他们发现了第十颗行星,但世界绝大多数的天文学家没有认可,到底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人们依然在不断地寻找着。

【启发引导】九大行星中除了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金星外,其它的都有自己的卫星,什么样的天体叫卫星,我们最熟悉的卫星是哪一个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它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而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卫星的质量比行星又小得多了。我们了解的最多的卫星就是月球。利用宇宙飞船,宇航员已经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并带回了月球的土样和岩石标本,在月球的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的容貌。

出示几幅月球的图片或者投影片,简介。

【承转过渡】请同学们再看“太阳系模式图”,这种在扁长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是彗星,为什么有的人把彗星叫做“扫帚星”我们听说过哪些彗星的名字彗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它的结构如何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录像。

看录像《彗星》。

彗星简介:(1)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质量很小;

(2)主要由冰物质构成(含尘埃、水、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人称它为“脏雪球”;

(3)结构分彗核、彗发、彗尾(分离子尾、尘埃尾),彗星在远离太阳时,只有一个冰冻的彗核,当行进太阳时,组成物质升华而形成彗发,在太阳风的吹拂下,背向太阳的一侧出现彗尾,远离太阳时,彗尾消失,尾永远背向太阳;

(4)目前已经发现了1600多颗彗星,最著名的就是哈雷彗星,1985~1986年,曾回归;

(5)彗星的公转周期各不相同,相差极大,有的几十年,有的几百年,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76年。

【承转过渡】有时我们会看到夜空中,一道星光划过,这就是我们说的流星,流星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呢流行落到地面是什么样子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速读课文“流星体”。

【启发引导】行星际空间是否是“真空”状态

行星际空间分布着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称为行星际物质,行星际物质的来源——太阳风、星际冲撞……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三、太阳系及其成员

1.太阳系:中心、成员、吸引、绕转

2.太阳系的成员:

①行星和小行星: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冥

②卫星

③彗星:云雾状外貌,结构(彗核、彗发、彗尾)

④流星体

⑤行星际物质

精选阅读

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000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000”,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一(1)
宇宙中的地球
一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基础梳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天体,写出月球、地球、太阳都属于哪类天体,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2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目前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2)太阳系中8大行星从里向外依次是:。(3)8大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在方向轨道等方面有何特点?

(4)8大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地球、水星、木星、天王星分别属于哪一类?

(5)据图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6)运用课本或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分层演练: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
A.太阳系B.银河系C.总星系D.河外星系
2.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正确叙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没有水
②地球上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
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C以下,利于形成分子
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是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10南京调研)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所示天体系统级别相同()
A.AB.BC.CD.D
4.D系统中的中心天体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独特而优越的条件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B.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C.具有适宜的温度D.具有水体存在
5.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20l0江苏徐州质检)新华网2009年8月6日华盛顿电:美国航天局6日发布消息说,已升空5个月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日前发回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高清晰图像。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3年半的任务期内,它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展开观测,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据此回答6~7题。
6.“开普勒”望远镜所搜寻的宇宙范围包括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B.2级C.3级D.4级
7.假设“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和土壤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8.上图是日、地、月位置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运动的位置。当发生日食时,月球的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9.能反映2008年8月上旬日食现象的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是()
10.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
A.、B、C、D。
(2)属类地行星的有。(填字母)
(3)用箭头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
(4)用小圆点在适当的轨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带。
(5)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其中心天体是;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高一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四


高一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四

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人类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自身所处的宇宙环境。为了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教材安排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宇宙中的地球”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遗迹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与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无疑是高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本章教材在地理教材整体构成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深对地理环境的全面理解。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然而孤立地研究地球,不可能弄清楚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种种地理现象。当然,我们“谈天”是为了“说地”,为了以后全面系统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演变及其发展等基本规律。二是学习现代科学的基础。以宇宙环境知识为大背景,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进而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本身的运动属性和地理意义,这样便于为深层次、全方位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分析: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高中地理首章首节,从知识结构来看,包括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宇宙中的地球两部分。前者介绍可见宇宙中的主要天体和天体系统,后者重在介绍地球存在生命的特殊性一面及原因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宇宙知识及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成果,从而

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

与其他行星之间的关系,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索宇宙环境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正确

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方法:探究法、对比法、导学法

教学过程:

自古以来,宇宙给人的感觉总是神秘的,正是这份神秘吸引着我们人类不断地去观察和探索。

那么,宇宙到底有多少神秘?宇宙的魅力又是如何体现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向太空,去看看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去看看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板书: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思考:什么是宇宙?什么是可见宇宙?

点拨: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一般人们用宇宙表达空间和时间的内涵,“上下四方曰 宇,古往今来曰宙”。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和视野所限,人们所认识的宇宙只是天空和大地,他们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如: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不过真理总是要战胜缪论的。

到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

20世纪60年代,大型射电望远镜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扩大。最远的天体约140亿光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火星快车、神舟号、加加林、杨利伟等)

这是人们对宇宙“好奇—探索—利用”的过程。

由此,我们要明确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规律:1、时、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2、逐渐接近、符合宇宙的客观实际。并要了解人们对宇宙空间的拓展,主要依赖于观测手段的改进。

承转:晴朗的夜晚,当我们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辽阔而深邃的星空。晴朗的夜空,我们看到的各种闪烁的星体,就构成了所谓的宇宙。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是物质的,物质形态是多样的;宇宙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板书: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物质性:天体——多样性

运动性:天体系统——层次性

探究:地球是不是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什么?

讲述:地球上的人很多,众多的人群,茫茫人海,就像“天空”中的天体一样。地球上的人总有“户籍”,“天空”中的这无数星星也应有自己的“户籍”,此即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等级”之分,就像地球上的“人”的权力一样,如:省长的权力>县长的权力>乡长的权力,下一级围绕上一级转,就像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一样。

课堂探究:1、什么是天体系统?宇宙中有哪些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你能归纳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吗?

阅读P7的文字:整理天体系统的层次图(图略)

强调:天体系统必须具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否则就不能称天体系统。如星座就不能叫天体系统,单独一个天体也不能成为天体系统。

课堂巩固: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

2、比太阳系高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河外星系和银河系

3、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太阳是怎样实现对其“成员”统治的?(拥有绝对大的质量)——8种天体;注意小行星带位置

4、总星系是不是我们对宇宙认识的最后边界?——不是

承转: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那么,宇宙中的地球又是怎样的天体呢?

板书: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阅读图1-3:明确地球、小行星带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通过比较发现,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所以,从行星的角度讲,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普通的天体。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并且是太阳系中惟一有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天体。随着科技尤其是宇航事业的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然而,宇宙空间是否存在类似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外星人,还需要人类去不断探索。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师设问:现代地球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思考(植物需要光照、热量或温度、水分、空气或大气、土壤、肥料等;动物需要食物、空气或大气、水、光照、热量或温度、能源等。)

综合上述要素,可确定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温度、水、大气。然后推断具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有一定厚度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的形成条件。

地球的“特殊性”出现的条件是:①安全的宇宙环境;②稳定的太阳光照;③适宜的温度;④大量的液态水;⑤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等。

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①天体系统的稳定性;②太阳与太阳系的稳定;③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同向性、轨道的近圆性和共面性;④月球这一卫星的“保护”等。

地球拥有适宜的温度(均温15℃)的条件有:①适当的日地距离(过近或过远都可能没有这样好的温度状况)。②地球拥有较厚的大气层,削弱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减少了地球放射到宇宙空间的能量,缩小了昼夜温差;臭氧成分的存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使生物免遭过度紫外线的伤害,有安全的生物生存和繁衍环境等。③适宜的自传和公转速度、周期,使白天升温、夜晚降温时间都不至于过长,昼夜温差不是很大,冬、夏季节也都不是很长,冬、夏温差不大。④水的三相变化也减小了温差(为以后探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埋下伏笔)。

地球拥有适宜于生物呼吸的条件是:①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吸引了适宜于生物呼吸的大气。②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并不适宜现代生物的生存,后经过初等生物的作用才逐渐演化而来(第3章将有介绍)。

宇宙环境的稳定——适宜而稳定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适当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液态水)

适中的V、M——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一个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一个系统:天体系统(分类、分级、分区域)

两个特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性和物理特性

三个条件:生命存在的“金锁链条件”

四个原因: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适当的日地距离、适中V和M、安全的宇宙环境、 适宜的地球运动周期等。

课堂小结:地球在宇宙中的存在是一种偶然,但其上演化出生命则是一种必然。人类如何依赖它、利用它、保护它,甚至保护它的周围环境,是人类与地球能否“地久天长”共存的根本。

课后练习巩固:同步作业本第1页选择1、3、4、5、6、11、12题和读图第15题。

教后反思:

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的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八大行星基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
2.用科学宇宙观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1.天体及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讲授过程]
1.“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视角“空间”和“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神话→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

2.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如我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着陆等,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关注和兴趣。然后转而衔接到宇宙与地球的关系上。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是物质的
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
②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
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在这个无限时间、无限空间的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讨论一些天文现象及天体,如流星现象、蟹状星云、土星、哈雷彗星、新星、黑洞等,感知“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宇宙是由形形色色的天体组成的。

2.天体是有位置的——天体系统有层次
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①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如何构成的?
②银河是天上的河流吗?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③太阳系的组成如何?太阳为什么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④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如何组成的?
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即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在银河系之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即河外星系,河外星系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恒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因质量大而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地月系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天体系统的层次


下面是一张外星人从某河外星系发往我们学校的电报,请你在上面写出我们学校的“地址。

①按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对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进行排序。
②请从运行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方面来描述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
③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无特殊之处?
八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并无特殊之处。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从《太阳系示意图》中,你和你小组能获得哪些信息?


①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⑤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②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⑥八大行星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八大行星由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组成

⑦八大行星的轨道形状都接近正圆

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⑧……

1.地球运动特征的普通性——同向、近圆、公面

读课本P5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思考:

①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为哪几类?

②和类地行星相比,地球有无特殊之处?
八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和类地行星相比,地球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并无特殊之处。

2.地球结构特征的普通性——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相似

我们通过对八大行星的了解,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运用课本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

特殊性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

特殊性

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相近的运动特

征和结构特征

存在生命

1.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为什么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

2.地球具备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1)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第一,太阳光照条件很稳定;第二,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2)地球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体积、质量→有大气

液态水

①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②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

①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

②因火星与地球在距日距离、公转周期等方面与地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会存在生命物质。探索地球上有生命生存的条件。

课本P6的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现代的天文观测和实验,越来越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宇宙间的天体,只要条件合适,就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并逐渐进化为高等生物。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的思考

(1)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

(2)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

(3)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

(4)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5)……

(1)

(2)

(3)

(4)

(5)……

(1)要有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

(2)寻找类似太阳的恒星,有温度的光照条件

(3)在这颗恒星周围距离适中的地方寻找一颗行星

(4)这颗行星距离恒星远近适中,体积和质量适当,其表面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5)……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选择一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高一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二


高一地理教案:《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二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本章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后面的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都要在本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教学,所以本节是本章的先导,具有强烈的启下作用。此外,本节课是高中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节地理课,在知识上,它是接下来地理学习的基础,在情感上,是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的开路先锋,在价值观上,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因此,这节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我确定教学目标有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培养用比较分析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4、课时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学情

①学生为高一新生,地理知识薄弱

②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③学生会抱着强烈的猎奇心理去上课学习,但当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空间想象思维,也许会选择逃避,这要教师加以协助辅导

④学生刚刚结束初中的地理学习,宇宙中地球作为第一节课,又是一堂新课,内容应以简单易懂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所以可见要做的丰富多彩一点,多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地里的好感。

三、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

指导教学法、讲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指导教学法: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普通性”这两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主要用的是指导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给以学生学习的信心

(2)讲解教学法:在“常见的天体类型”、“天体系统”这两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主要用的是讲解教学法。教师讲解学生新接触难以理解的概念、知识,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在本节教程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课件等教具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到“地球外”,有效的营造学习情境

2、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学生可以通过读图读表,获取地球及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有关信息。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有效的完成了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初步认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有效的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地理信息等探究学习方法。

(3)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数据的对比,从中归纳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异同,这是本节课中学生感知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关键步骤。

(4)自主讨论:大家一起讨论是否存在外星人,从而得出生命存在所需的条件。

四、说教学程序

1、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故本节课采用视频导入,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遵循由浅及深,环环相扣的步骤推进教学过程,逐渐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转换与生成。

2、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

[预期目标]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新课] 这部分分为5部分来进行

内容一:何为宇宙

[具体过程] 播放一分钟的短视频,归纳宇宙是什么。

内容二:天体的构成

[具体过程] 通过展示常见天体的图片及问题情境设计来把主要天体类型化抽象为形象,再由教师讲解归纳来加强学生的知识把握

[预期目标] 学生形象的记住了常见的天体类型

内容三:天体系统

[具体过程] 教师先讲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再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打比方用类比的方法,把学生熟悉的对行政地域系统的归类迁移到对天体系统的归类当中,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自主学习,完成对天体系统的归类

[预期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学习,掌握天体系统的归类 内容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具体过程] 教师先给自己的家乡定位,接着要求学生用类似方法说出自己家乡的在行政系统中位置,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用类似的方法完成对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定位

[预期目标] 学生准确说出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内容四:地球的普通性

[具体过程] 通过播放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视频和展示相关图片,导入教学主题;通过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图片,通过小组合作,结合教材的提示和对图表的分析,从地球运动特征的普通性及地球的结构特征的普通性这两个方面,自主探究学习。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八大行星的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

[预期目标] 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地球的普通性

内容五:地球的特殊性

[具体过程] 教师通过讲述实例及提问引导学生对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的思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教师提问后并讲解总结

[预期目标] 学生总体上对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有相当的理解,但由于知识储备有限,生活阅历浅,存在些许疑问,如:为什么要自转、公转周期适中?2、大气是怎么保温的?教师可告诉学生在后面的课程学习中就能解答。

(3)[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注意事项,布置作业等事宜。

五、小结

本节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完成,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利于学生的发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68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