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3.古诗两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理解了诗意,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象,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2.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教学资源
教材开发:教学时充分利用符合诗意的插图,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经验: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故事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感情,也已经积累了一些描写有关调皮可爱的孩子的故事。这些可爱孩子的形象,也是他们自身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预习设计
1.读懂诗题,知道“隐者”是什么样的人?
2.了解诗人及作品创作背景。
3.正确朗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程预设
导航策略
调整与反思
板块一:导入(3分钟)
《望天门山》
《望庐山瀑布》
板块二:预习展示(15分钟)
●预习作业1
1.交流展示。
寻:寻访
“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
2.联系已有知识积累了解具有高洁品格的人称为隐者。
诸葛亮、陶渊明、王维
不遇:没有遇到
●预习作业2
1.认识贾岛
学生交流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预习作业3:
1.朗读展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说出诗意。
寻:寻访。遇:遇到。
不知处:不知道在哪里。
我在松树下问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不知所处的位置,只知道他在这座山里边,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具体在什么位置。
板块三:细读理解(15分钟)
1.了解“寓问于答”
预设:
你师傅在家吗?
不在,他采药去了。
到哪儿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
你能带我去找他吗?
不能,因为山里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
“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
齐读
体悟作者心情
指名填空,小组内补充。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希望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失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失望了。
齐读诗歌
板块四:拓展延伸(7分钟)
1.感悟《咏华山》写法
【学程单1】
(1)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2)描绘周围的景物。
(3)想像对话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4)适时写出诗人的心情。
(5)结尾出现这首诗的内容。
2.完成改写
板块一:导入
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写下一首首诗来赞美大山。谁能给大家背背?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
板块二: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呢?
(2)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
(3)“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习作业2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
1自读课本49页《推敲》,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引用韩愈和梅尧臣的评价。(唐代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韩愈这样称赞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贾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
●预习作业3
1.抽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朗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味儿来。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板块三:细读理解
1.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理解“寓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小结: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3.体悟作者的心情
(1)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唉!”诗人叹了口气,彻底了。
(2)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板块四:拓展延伸
1出示学习文包诗《咏华山》,阅读,感悟写作方法。
2任务驱动
结合插图,仿照例文,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
3尝试写作。
板块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读者产生无尽的想象。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你喜欢的一首?
2.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抓字眼、明诗句——提问题、想诗境——悟诗情、咏诗句)
3.导入新课。
板块二: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知道像姜子牙、刘伯温、诸葛亮等有才华,不愿做官,隐居世外的人叫隐者。
(2)通过复习背诵“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感受优美的环境,能看出隐者高洁的品格。
●预习作业2
1.抽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导学。
(1)背诵古诗。要求读出诗的味儿来。
(2)指名大概说出古诗的意思。
板块三:细读理解
1.抓字眼、明诗意
任务驱动。
2.提问题、想诗境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什么样的松树?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了什么?(联系下文)童子怎样回答的?由“言师采药去”你可知道哪些信息?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情感有什么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3)师生合作表演,再现诗境。
3.悟诗情、咏诗句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板块四:拓展延伸
1.再读读诗,你了解诗中的隐者吗?从这首诗你又能知道贾岛是怎样的人?
2.拓展:关于贾岛,你还有什么了解?
贾岛也是一位隐者,一生在“隐”与”不隐”之间徘徊。
3.出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这合适的一个字“敲”,贾岛痴了。为诗而痴的是贾岛
介绍“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是贾岛自己形容自己作诗的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为诗而执着的贾岛
总结:一颗赤诚的诗心,一份痴痴的诗情,一位执着的诗人,这就是贾岛,让我们再次吟诵贾岛的诗,记住这样一位值得你尊敬的诗人。
作业设计
★1.完成《一课一练》二、三(1)
2.完成《补充习题》三(1)
★★搜集、阅读贾岛的诗。
教学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所见》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难点:通过诗歌的本身来感受诗歌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相关资料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
预习设计
1.搜集查找关于袁枚的资料。
2.朗读诗歌,了解“振、意欲、立”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初步感受想象《所见》描绘的景象。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预设:5分钟)1.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一首《所见》。
2.释题。
(看见)
所看见的东西。
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预设:15分钟)
●预习作业1
学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预习作业2
1.指导朗读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振:震荡
意欲:想要
立:站立,停止不前
学生互相交流
预设: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穿透了树林,回环呼应,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诗人看到了;牧童、黄牛、树林、蝉)
(放牛的)
第三板块: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预设:18分钟)
交流各自收获。
(一、歌唱图二、捕蝉图)
学生交流
3.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同桌交流
预设: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穿透了树林,回环呼应,
4.(学生交流,补充)
5.读读这两句诗
6.再读读,提出这两句中不懂的地方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振:震荡)
齐读
学生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8.学生来表演
9.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
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10.汇报交流。
11.动作表演闭口立:
12.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
齐读
第四板块:总结内化(2分钟)
预设:(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齐诵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3.释题: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什么?(诗人),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第二板块: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预习作业1:
课前你查阅了有关诗人的资料了吗?你了解了诗人吗?
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有贤名的县令。代表作《随园诗话》)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2.自由读诗,圈画生字,读准字音。自由读熟后,在小组内互相朗读。
3.理解诗句中字的字意。
4.交流诗句的意思。
5.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
6.什么样的孩子叫牧童?
第三板块: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1.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情景?
2.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
●歌唱图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出示图)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它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学生交流,补充)
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
7.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会问题。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
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捕蝉图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位学生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
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1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重点理解“意欲:心想”。“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
14.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
15.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齐读。
第四板块:总结内化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从中不难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板块一:复习导入
1.背诵《寻隐者不遇》。
2.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首古诗。这是描写孩童童真童趣的诗歌。联系已学的《小池》、《小儿垂钓》。
3.简介作者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有贤名的县令。代表作《随园诗话》)
4.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板块二:预习导学
1.通过预习,有哪些疑惑?
2.重点指导:欲、樾、林樾、鸣、捕。
3.你读懂了什么?
板块三:品悟诗意
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6.导学。
①选择一名中等生和优等生回答。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①选择两名名学生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②引读:瞧,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悠闲地唱;牧童美美地唱;牧童响亮地唱;牧童清脆地唱。
8.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9.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10.导学。
①选择一名学生回答。相机指导,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②意欲捕鸣蝉”:已经去“捕”了吗?(板书“捕”)从哪看出来?(板书“意欲”)这就是指想要的意思。
③袁枚怎么知道牧童的想法的呢?(仔细看,发现牧童的眼睛一动不动,嘴巴张大,已经不再唱了,出示“闭口”,站住不动了,出示“立”,牛也不再继续前进了,惟恐惊动了知了。)
④看来,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有“骑、振、捕、闭、立这样一写,牧童的形象就被袁枚写活了,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呢!我们比比,看谁能把牧童给读活了⑤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板块四:领悟诗情
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1.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2.指导感情朗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板块五:拓展延伸
1.任务驱动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3.巡视,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7.导学
(1)抓住人物的活动、神态进行细致地刻画。
(2)合理想象牧童的心理活动。
板块六: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从中不难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三(2)
2.《一课一练》三(2)
★★你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有关儿童的古诗?选择一首写下来。
★★★画一画《所见》的情景图,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古诗两首反思
《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学生早已能背诵,通过各种渠道也基本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但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激发学生情感。课堂上,我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使图文对照了起来。先让学生看清图,也就更能理解了“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和“红于二月花”等,看着赏心悦目的美景,诗人便停下脚步驻足欣赏了。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人的那种喜悦心情。再引导学生看第二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完全不一样,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然后再来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一喜一悲,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这时,我适时地点拨:环境的烘托,也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心境。接下来,再来读一读《山行》,你能想象出那副画面吗?(曲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枯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最后,让孩子们通过高声吟诵,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诗歌带给他们的快意!我想:绵绵诗情也会像一股溪流涌进孩子们的心扉吧!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
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
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古诗两首》教案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十一古古一居亡一忙因一烟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对一树一村睡一眠闪一问一间一闻屋一居
醒一醉亲一童外一处岁一多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chu村san
首sh6u醉zui
处shi散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多处知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春晓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闻啼鸟。(3)花落()()少。
(2)夜来风雨()。(4)()趁东风放纸鸢。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古诗两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人/夜,
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不可写成党字头,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底部齐平。
晓: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1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齐背。
(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1、古诗两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1、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P84-P83
教学目的: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渗透环境教育)
第三步:
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4、全班交流思考的结果。(说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同时重复强调,让生加深印象。)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三、学习古诗。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2、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渗透环境教育)
2、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1学生看着课件理解诗意效果显著。
2全班学生基本上能自觉做笔记。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
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
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
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
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习作一我的建议
一、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我的建议》,了解文中“建议”的材料选择和安排。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领悟关于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议”的一般写法。
3、按“习作要求”,选择一件使自己冬青的事,写一篇日记,要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我的建议》。
1、自己先读读《我的建议》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
A小作者建议你做什么?
B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为什么?
3、小结。
因为小作者把去的理由写得很充分。是啊,那里的景物虽然很普通,但作者写得很美,写出了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最米人的池塘”,他没有具体写,这样,同学们不是更想去了吗?
二、宣布本次习作内容:《我的建议》。
春天来了,大家想去春游吗?你认为到哪里去最好?请仿照例文写个建议。
(三)拓展思路,习作指导。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个地方最值得人留连往返?
板书:
我的建议
交代地点简洁
2、要以理服人。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尽力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
板书:
主要景点具体文章结尾点题
(四)学生习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交代地点简洁
我的建议主要景点具体
文章结尾点题
习作讲评
一、简介本次习作基本情况。
大部分同学能选取一个地方,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并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还能结合课内外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练习中。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写得较笼统,并不是十分吸引人。
二、典型习作集体点评。
我的建议
陆弘翎
春姑娘又轻轻的来到了人间。在青翠的山间,留下了她的足迹。我建议同学们到诗情画意的山上去走一走,上次在山上看日出的情景,至今都留在我的脑海里。
走上干净的阶梯,好像走进了地球另一边的世界,那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蜿蜒起伏的山路,就像一条随时准备腾空的卧龙,景色秀丽宜人。如果你到了山的顶峰,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松柏向我们点头,鸟儿向我们歌唱,连路边平时不起眼的小草,也欢呼雀跃起来,衬托在小草上的鲜花,也那么透明晶莹,真不知道春姑娘施了什么神奇的咒语,把所有一切平常的事都变的不同寻常。一座座青山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这好像一幅画。
我希望老师和同学采用我的建议,在山上玩一玩,看一看。
总评:你进步了,老师为你高兴!继续加油!
1、用词不当,应将“轻轻的”改成“悄悄地”
2、“,”应改成“。”
3、这句话过渡很自然。
4、“,”应改成“。”
5、想象力丰富,比喻恰当。但“腾空”应用“腾飞”更好。
6、“焕然一新”、“欢呼雀跃”、“透明晶莹”这几个词使文章增色不少
练习1
教学要求:
1、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2、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这段内容是爸爸
和小芳的对话。
(2)出示《秋天》这首诗里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诗
句主要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3)诗句为什么不直接写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都成熟了,
而要写成苹果娃娃、葡萄娃娃呢?齐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从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请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全班交流。
2、教学第二部分
(1)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让它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
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让人特别喜欢读。其实,这样的表达
方法我们也会,比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会说成小溪
在唱歌;荷花在风中摆动,我们会说成荷花在跳舞。书上也有几
个句子,请读读。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
(3)四人一组交流。
(4)全班交流。
3、教学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
动些?指名交流。
(3)学生试写。
(4)朗读。
第二课时
读读背背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春深似海:指春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高耸着,直指天空。
蔚为壮观:蔚,荟萃、聚集。汇聚成盛大壮丽的景象。
4、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
5、学生练习朗读的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程、租“这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程、租“都是
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
一笔都是横。
(3)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
“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决定要成立新一届
的班委会,同学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确定组成人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新的一届班委会将由哪些委员组成呢?
(2)你觉得哪些同学最适合担任呢?发表推荐与自我推荐,
指导学生了解推荐与自我推荐的要求。
(3)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古诗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4《古诗两首》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新邱区新发小学 张爽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引导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或找朋友的游戏快速反馈识字情况。抓住重点字,如所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发现错误或不会读的字及时让学生多读几遍。)
三、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教师范读,导读(引导学生感语诗句的韵律、停顿。如:句尾的抑扬,声音的长短)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接龙读
5.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前3个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范写。(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的字)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业。
五、布置作业
把诗背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背古诗《所见》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引出新课。
2.介绍作者。
三、回顾《所见》学习方法,运用此方法自学课文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学习情况。
四、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陈述本组学习情况。
2.全班共评。
五、指导朗读达到背诵
1.指名试读。
2.师范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尾)。
3.学生练读(可用多种形式练读)。
4.背诵古诗(可采用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5.拼诗游戏(可检查学生背诵及识字情况)。
六、指导书写(后3个字)
重点指导黄字的中间一横要长些,教师要大胆放手相机示范。
评价作业。
七、课后作业
自己创作两句描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案例(二)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直、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六)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七)拓展练习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八)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振捕闭
小池
泉眼树阴
小荷蜻蜓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3 古诗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会认莫、汪、乘、踏、深5个生字,会认、会写董、雁、君、赠、伦、潭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音乐、挂图学生:收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离别的诗词。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整体感悟
1配乐配画朗读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课文题目(根据学生自愿,选择先学哪一首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练读古诗《别董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借助拼音,查字典,与老师、同学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及你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要求掌握的生字的字形。(注音字雁读yn不读n。君字的部首是口。)
3抽生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结合注解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解决部分疑问。
3全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交流预设:
(1)我联系下文明白了题目告诉我们作者与董大分手时的情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值得学习。)
(2)我从诗句中读懂了前两句是写分别时的景,后两句是分别时作者对朋友董大的真诚相劝。(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吗?)教师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古诗。
(3)读了1、2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此时正值日落黄昏,天色昏暗,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我是先理解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黄云、曛,然后用从词到句的方法理解。指导朗读这两句,评议,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通过交流体会诗的背景。
(4)重点指导最后两句: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莫愁、知己、君、识的意思。再抽生读,并在评议读中感受诗意,感悟诗情。(朋友间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和那依依惜别之情。)
(5)齐读,男女生读,师读,全班读,朗读中反复揣摩,体味诗情。
4用心朗读,理解背诵。
(1)对诗意方面的疑难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解答。
(2)对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例:生若提到为什么要写他们在这么坏的环境中分手,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高适,介绍他的朋友董大,帮助体会诗境。指导朗读。(更慢、更缓。)
(3)师读整首诗,3、4句诗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并故意夸张一点。生学着读。
(4)生再读,抓别字展开,谈谈你的体会。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读出音调起伏与情感升降。感悟诗中蕴含的朋友间的真诚和诗人慷慨大度的气势。
5指导背诵。(结合图画,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6抽生表演。
四、学习第二首诗,更放手让生自读自悟
1欣赏古诗,整体感知。
2交流作者资料,交流题目。(因作者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题目也简单。)
3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注音。深读shen不读shēnɡ;乘读chnɡ,不读shnɡ;踏读t,不读tā;潭字的书写右边上短下长。
(2)抽生读,小组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抓1、2句体会形式特别的分别场面。重点理解3、4句。抓送、深,谈谈体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中韵味、节奏及其间蕴含的情感。)
5指导背诵。
6课堂小结。他们根据你的朗读理解,想象当时李白送汪伦的场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课后选作题
你还读过哪些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课后收集,下节课进行交流。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古诗两首1”,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古诗两首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9古诗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9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第122页至12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板书:
乞巧
乞—气
宵—霄
课后反思
1、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2、未有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
《3《古诗两首》》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916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