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运动和力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运动和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开门见山:我们的教室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马路上的小汽车呢?(学生回答)
师:但地球一直绕着太阳运动,地球怎么静止呢?

二、进行新课
1、机械运动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他们谁的感觉对呢?
○2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a、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b、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主要看位置变了没有)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结论也一般不一样。
3、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让学生看课本第29页图12.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第30页图12.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4、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3“月亮在云中穿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进行新课
(一)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2、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3、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1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2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1m/s=3.6km/h1km/h=1/3.6m/s=0.28m/s

4、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5、速度计算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33页的内容: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平均速度)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相关知识

运动和力《摩擦力》教案


第5周星期二
课题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

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什么叫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教材分析重点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教具小车、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棉布、钩码。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实验探究:用筷子插入装有米的杯子中,能用筷子把它们提起来吗?
2.讨论:刹车后,汽车为什么能停下来?
3学生小实验——动动手:(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有什么感受?(2)、用脚在地上蹭一蹭,有什么感受?
4.交流讨论:图(一):运动的物体最终将会慢慢停止,为什么?
图(二):物体静止在地面上时,是否受到摩擦力?
二、讲授新课: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种类:
(1)静摩擦: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相对静止,且将要发生相对运动趋势。
(2)滑动摩擦:物体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特点: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阻碍物体运动。
举例:踩到香蕉皮时候,脚跟地面的摩擦。扫地时,扫把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用钢笔、铅笔、毛笔写字时,笔与纸之间的摩擦。用水果刀削水果时的摩擦。
(3)滚动摩擦: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4)学生讨论: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摩擦?
①静摩擦:斜面上的正方体。停在山坡上静止的汽车。将要滑下来,但没滑下来。手拿瓶子不动。手推讲台但推不动。
②滑动摩擦:踩到香蕉皮时候,脚跟地面的摩擦。扫地时,扫把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用钢笔、铅笔、毛笔写字时,笔与纸之间的摩擦。用水果刀削水果时的摩擦。
③滚动摩擦:骑自行车时,前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跟纸之间的摩擦。铅球在地面滚动时,球与地面的摩擦。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________、
可能与___________、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3、设计实验探究:
(1)用什么工具测摩擦力?怎样测量?(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
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2)怎样改变木块的压力大小?(在木块上放砝码或再加一块木块)
(3)用到什么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问题一:我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什么物理量?改变什么物理量?
问题二:我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控制什么物理量?改变什么物理量?
(4)实验器材:小车、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棉布、钩码。
(5)实验原理:二力平衡。
4、进行实验:
(1).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2).在木块上放钩码后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3).在木板上固定好毛巾,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4)..在木板上固定好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5).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实验次数接触面情况压力大小/N弹簧测力计示数/N摩擦力大小/N
1
2
3
4
5
5、收集数据:

6、分析与论证:
(1)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等其它因素无关。
(三)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P61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
2、分析与讨论:(1)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这些摩擦中哪些摩擦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2)对人们有益的摩擦越大越好,我们应该如何去增大有益摩擦?(3)对人们有害的摩擦越小越好,我们应该如何去减小有害摩擦?
3、归纳: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增大压力。
4、归纳:减少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4)使两个接触面分离。分离的方法有两个①加润滑油②在两个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
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摩擦力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探究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及如何减小有害摩擦。





一、摩擦力:
1、摩擦力的定义: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3、摩擦力的种类:
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三、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作业学案试卷



记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案示例

第七节探究运动和力关系(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认识惯性
授课地点教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电脑多媒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②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③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④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问题】
钢笔帽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击打纸条后钢笔帽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请优胜者讲一讲取胜的关键;

1.抽纸条比赛:(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纸条又不倒则为胜)
将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食指宽和长的小纸条,将纸条用钢笔帽压住,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此时学生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回答:静止;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新课教学】
1.惯性
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

课堂演示: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为增加趣味性,可将木块改成模型人)
3.请两个同学做击打棋子的实验;

同学们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以下情况:1、用力将鸡蛋下纸板弹出,鸡蛋不随纸片飞出,而是落入杯中;
2、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模型人并不停止运动,而是向前倾倒;
3、下面的棋子被打出后,上面的棋子不随它而飞出而是落在桌子上.

强调:
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变化情况.

2.惯性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静止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惯性的概念: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观看录像片:
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
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
教师结合报纸上看到的因为公共汽车上的摔伤造成的纠纷,讲惯性的无处不在,汽车安全带的重要作用;
请学生列举大量的惯性现象的实例.其中有应用和危害.找典型的例子与学生共同解释.
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
研究对象:鸡蛋
鸡蛋原来的运动状态:静止
鸡蛋运动状态变化情况:不变

学生描述实验2和实验3中的现象.

请学生分析、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

请学生讨论课本中的109页的小明的周游世界的计划是否可行?问题在哪里?并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课堂小结】(1)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
(2)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这种性质;
(3)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学生思考:人站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起跳点的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

【课后作业】
【教学反馈】学生练习

力和运动复习提纲


力和运动复习提纲
一、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P136图9-6研究二力平衡条件)
⑴由图9-6实验1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⑵图9-6实验2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⑶图9-6实验中的木块换成两个木块分别受力,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课本P139图9-11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比较甲、乙图可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可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B(A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74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