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3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3”,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套中人》研讨学号姓名.

我对这篇小说的评价:我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

①②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就从拿着话筒的同学开始吧,(示意)来,游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是否还记得?

游洋:别里科夫

师:别里科夫很好,请坐第二个,别里科夫喜欢把一切东西都放到——

谢冰:套子里

师:套子里第三个,他把什么东西放到套子里,能列举一样吗?

郑奕丁:把自己,放在套子里

师:把自己放在套子里面,怎么放?

郑奕丁:他穿套鞋,用衣服把自己浑身裹着

师:哦,用这样一种形式把自己放在套子里还有什么东西也放在套子里?

陈昳舟:还有,比如说,把衣服领子竖起来,把自己裹在里面;还有,他把自己思想也放在套子里面

师:怎么把自己的思想放在套子里?

陈昳舟:他的思想很封闭,不接受新的思想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玄妙,有没有更具体一点的套子?

沈皛:比如说,他还把雨伞、手表及削铅笔的小刀,也放到套子里

师:所有这一切东西,都放在套子里面请坐,洪碧芸,还有补充吗?

洪碧芸:还有,他戴黑眼镜,然后用棉花堵住耳朵……而且他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会带上雨伞

师:在最晴朗的日子,他也要带上雨伞请坐他把一切都放在套子里面

那么——邵凌玮,为什么他要把自己都放在套子里,你可以给出一个原因吗?给一个词问题在哪里?

邵凌玮:隔绝人世

师:隔绝人世,为什么他要隔绝人世?

邵凌玮:现实生活在刺激他

师:现实生活刺激他,让他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邵凌玮:惊恐

师:惊恐很好,请坐(板书“惊恐”)他对一切都感到,感到害怕

那么前面我们发下来一个问卷,请同学填对这个小说的评价,以及在这个小说中感到最困惑的一件事情,最后我整理了一下,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两点,觉得很费解

师:第一点,为什么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战战兢兢的、胆小的人,他能够辖制全城十五年?大家都怕他很奇怪轮到谁了——叶卉,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

叶卉:我觉得,别里科夫其实是对他周边的人有种心理上的刺激,就是说,别人觉得自己生活不自在,好像是被人时时刻刻都盯着,监视着

师:很好,请坐其实在对小说的评点中,我们有一位同学,写得特别好,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第一个疑问的答案是——方沁玮方沁玮在哪里(注:阶梯教室,座位打乱了),噢,方沁玮,朗读一下你的第一印象

方沁玮:在那个社会,人们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甚至直不起腰做人套中人生活在那一个套子里,却留了一个孔观察别人——那一双双眼睛确实令人感到喘不过气来

师:我有问题,为什么这里你用“一双双眼睛”,而不用“一双眼睛”?

方沁玮:因为有很多的套中人,不止别里科夫一个

师:非常好,请坐这可能是我们根据文本所能得出的一个答案不止是他一个,对吧?好,我们再回来

师: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我们不说明确的爱,至少她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好感,对吧?我们这里又轮到谁了,那个,周金晶,你是怎么解释?

周金晶:我觉得是因为,当时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在这个城里是很多的,是到处可以见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师: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比较普通的人,并不是一个特殊人物?

周金晶:是啊,还好

师:好,请坐但是,邬可翔同学有点补充

师:邬可翔,请你朗读你的段落

邬可翔:平淡中体现出幽默与讽刺,小说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让人感觉意味深长,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现在的许多守旧的人,他们的结局会怎样?

课文将许多重要、精彩、助于理解的段落删去了,实在是不合适,尤其是对别里科夫死后在棺材中的描写

师:有且仅有一位同学发现我们课文中……这篇课文是一个节选本邬可翔别坐下去,你什么时候读过原文的?

邬可翔:很早

师:很早以前?

邬可翔:嗯

师:你对他在棺材中那个情景特别有印象?

邬可翔:嗯,是的

师:好,非常好,请坐这可能也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华连卡会爱上他,其实原文中有交代,但在这个删节本中,你无法得到一个非常好的答案所以接下来,我把恢复了的《套中人》,我把讲义发下来,大家看一看这个原文,它到底是怎么写的?

(发讲义5:50-)

师:一共是两大张,看一看,总共有六页拿到以后,我们第一件事情,先把第二页上面没有印出来的地方,我们把它补上去,因为这个字打得太满了,所以有一行整个地没有打到我们看第二页,把字补上去,否则你没法理解

(师口述,生记录,把讲义漏印的字,一一补充完整6:50-8:20)

师:《装载套子里的人》,这是我们课文的名称,它删去了什么东西,从而隐藏了什么东西?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花几分钟,通读全文

生阅读讲义(8:37-13:00)

师:等一下我们小组讨论,每一个小组请比较,然后得出一个关键词,可以从文中来,也可以是你的独特概括;那么,讨论完之后,每个小组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书写你的关键词,然后再请另外一位同学来简要地阐述——为什么你用这个词语

好,我们四人小组交换一下意见,每个组得出一个词

(13:25-)(许多同学尚未读完,继续在看讲义)

师:这阅读量比较大,大家抓紧,抓紧,文章比较长

(15:25-)(大部分同学开始小组讨论,师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师:已经讨论好的小组,可以上来书写,每个小组的A同学,请你上台书写关键词

(18:20-21:10)同学陆续上台板书,直至十二位同学书写完毕

十二个关键词从左至右:解释、尊重生活、生活化、性爱、情爱、性与爱、感、套中套、绝对现实、环境、女人、剔肉断筋

师:《装载套子里的人》,这是我们课文的名称,它删去了什么东西,从而隐藏了什么东西?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花几分钟,通读全文

生阅读讲义(8:37-13:00)

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比较阅读足本和课文的删节本,然后思考一个问题,就是——

师:好,所有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在黑板上面,那么我们就从最后一个组开始每个小组的C同学,请你用最简单的一两句话,阐明这个词语

来,张洪璐小组,写了一个“尊重生活”,请来阐述一下(传递话筒)C同学,你们组的C同学是谁?

生:没有C同学

师:没有C同学,好,那么张洪璐你本人来阐述吧

张洪璐:首先,在郭老师给我们的阅读材料里面,契诃夫他本人的文学观,有一部分就是说要“尊重生活”——“老老实实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他就要描绘出原来生活的本质;但是我们看到,在给我们完整的《套中人》这个文本里面,就是说……有一个比较……下划线……就是第一页,“或者某一篇文章要求禁止性爱”,“或者有人看见女校的女学监很晚同一个军官在一起”

这方面就是说,虽然这方面在中国有可能会比较忌讳被谈到,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来讲,这部分是必须要留在里面的,因为性爱这种都是包含在生活之内的,我们要尊重生活,必须就是尊重生活的全部但是他,给我们删除了很多,使它反射的这个生活是不完整的

而且尊重生活,也就是要尊重每一个细枝末节,旁边其他……很多删掉的都是比较……语文书上面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个套中的别里科夫,给我们一个大概的轮廓,但是他套中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个细节没有展示出来,所以这一点使得我们有疑惑但是如果看过完整的版本的话,这些疑惑,都没有了

师:非常好,请坐有同学直接就写了这个问题(圈出黑板上的“性爱、情爱、性与爱”),哦,这个也可以包括进去(圈出“女人”),这个我们等会儿集中来探讨我起先以为张洪璐同学谈的是一个遥远的、没什么关系的一个话题,没想到也是涉及这个内容

好,那么我们继续来,继续跟着“生活”(划出“生活化”),生活化,是哪一组的?(寻索)这是哪一个小组的,好,来!

杨飘飘:原文可以看出,它的形式是几个人在谈话,然后讲到一个故事,这样看起来很有现实感,很真实;还有一些对风景的描写……还有他死后在棺材里的那种……其实是很生活化的一篇文章,但是课文上全删掉了,好像想要加强读者对套中形象的印象,但是我觉得,这样看起来就是,只留下一些看起来很荒诞的东西,就是感觉不真实

然后,还删去了一些意外的东西,比如说他要结婚啊什么的,书上就是比较少因为这里有句话说,这是一个机会,他可以拿掉他的雨鞋和雨伞,但是最后还是失去了这个机会,有一些起伏,对于他这个套中的形象

师:很好,请坐我们继续简单地来谈,刚才杨飘飘同学谈到风景(划出“环境”),那么这里有小组谈到环境的问题,是哪一个组,来,话筒李如一,请你来谈,简单一点

李如一:在课文中,我们感觉有个什么东西在压制着他,让他感觉跟装在套中一样,但是具体是什么东西,我们就看不出来;在原文中,我们发现被删掉了很多书上没有出现的人物这种角色,让我们知道是整个社会环境对他有很大的压力,让他也不能……就是他把别人也装在套子中,把自己也装在套子中

师:很好,请坐在原文中可能更多涉及到一个社会的大的环境好,然后(划出“绝对现实”),那么这个“绝对现实”是哪一组的?(寻索,示意)黄璐

黄璐:我们小组觉得,就是课文更像是一个小说,而原文的《套中人》有一点历史的感觉然后,文章把那些有关性爱……到后面还提到那个“你们学校不是学校,是警察局”,然后还有提到“一点都没有自由”,提到那些背景的事情就完全没有了

课文从头到尾,大部分都是在讲,他是怎么装在套子里面的,但是没有讲,他为什么装在套子里面

而文章其实有很多大白话,就是直接给你点出来他是为什么,但是课文里面都没有

师:好的,请坐我们抓紧(划出“剔肉断筋”),剔骨断筋,是谁?

众生笑道:剔肉断筋!

师:哦,剔肉,剔肉断筋(笑,递话筒)柯晓宇

柯晓宇: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比喻成一个人,因为契诃夫本身也是一个医生;我们这本教科书的编者,就好像把这个人给解剖了,然后把这个人的肉给剔掉了,剩下了骨头,他就拎出了这篇文章的主体但是在剔掉肉的同时,这个人的筋也断了——我们小组觉得,这篇文章在删节了之后,就……

师:就变得血淋淋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众笑)

柯晓宇:就变成了散架的骨头,就没有连起来然后,因为他删掉的除了一些中学教育中忌讳的,一些和别里科夫无关的人,主要留下来的是别里科夫本身,但是有的时候,因为在一个短篇中,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文字都是为它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如果把细节删掉的话,可能它的整体反而就不连贯了

师:非常好,请坐时间很有限,接下来的同学,请用一两句话,简单说明,好吗?(划出“感”)我们继续来,这个“感”,哪一组?一两句话

倪镘钰:首先是谈感情方面,就是爱情方面,刚才的小组已经讲过了;

然后就是一个感觉的方面,我们就是觉得这篇课文大部分都是在写别里科夫,但是《套中人》这篇文章并不是只写别里科夫,是希望在整个大背景下,通过细节的描写引出因为别里科夫这个人,他整一个与“逃避现实”是同一回事情,其实可以引出周围生活中非常非常之多的人,他们其实跟别里科夫一样,他们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它的细节,比如说整个大环境的背景都被删去了,我们就无法找到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成为套中人的原因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感悟,就是他所要避免谈到的事情,就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人,就变成了套中之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己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套子里

师:也就是说,很多很多的套中人——其实文中还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套中人,就是村长的老婆,叫什么名字?开头结尾都出现了她

倪镘钰:玛芙拉

师:好,请坐有具体的两个套中人;泛指的,可能人人都是好,最后,还是哪里没有谈到的,嗯,(划出“解释”)解释,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谢冰,你来谈一谈

谢冰:首先,他删除了为文中结论作铺垫的那种……然后就是说,文中一些细小的结论,在原文中都有详细的解释,但是这里全部都大篇幅地删掉了

师: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谢冰:比如说,“由于校长太太极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这里,课本的意思是:只要一撮合,就有好感是不是太快了一点?

(众大笑)

谢冰:还有一点发现就是,他删去的这些解释,原文原来是一篇对话,但是课文里面就变成了记叙文

师:好,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就是华连卡为什么会爱上别里科夫,看了原文以后,谢冰,你是怎么看的,为什么?

谢冰:首先,两个人都年纪大了

师:嗯

(众笑)

谢冰:然后,一帮人在旁边怂恿

师:撮合还有一点,发现没有?

谢冰:还有一点是,他们,他们都对语言感兴趣

师:都对语言感兴趣?好,请坐还有一点原因,华连卡跟她的兄弟关系不太好,经常吵架,是吗?所以她想,啊呀,早点嫁个人算了有这个问题,所以说刚才那个疑惑,其实在这里可以得到解释

好,我们很多组都谈到这个问题(划线)——性爱、情爱、性与爱、女人——那么,我们索性集中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探讨呢?接下来,我想我们就花几分钟,再次来探讨性爱这个问题,它与别里科夫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别里科夫,性——到底是怎么样的?好,我们研究一下,然后再来发表意见我们的主题词就是“别里科夫的性爱”,好吗?

(生笑)

小组讨论,师加入到讨论之中(34:04-37:18)

师:好,时间很有限,接下来,我想我们自由发言,把你们小组交流的成果,一起来展示一下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这里面我们可以牵扯出很多的话题,有很多切入点你们怎么看,大家怎么想,随便谈一谈,好吧?谁来,谁想发言?(寻索)好,吕诗飏

吕诗飏:我觉得,我觉得他这个人,不是完全去避免性爱,他能够接受性爱的但是对于性爱,他给自己的一个底线,就是说她接受的是合法的性爱然后他给自己的一个前提,就是说“我不希望出任何乱子”,就是这个性爱必须是合法的……我觉得他还是能够接受婚姻的,因为他是希望有婚姻这么一个套子,在婚姻这个套子之下去发生性爱这样的性爱就会成为合法的性爱,就是他能够接受的

然后,其实我个人觉得,教科书没有必要去避免这些事情,谈起这些,并不是很过份的事情而且,他也不是为了避免,只是觉得可能这些东西,和他需要表达的主题,想让我们知道的主题,有违背

师:非常好,请坐还有谁要发表意见吗?罗勰,你怎么看?

罗勰:我们觉得,别里科夫没有得到很好的性启蒙

(众大笑)

师:缺乏性教育

罗勰:是的在这方面,他想到,睡觉就是盖上被子就睡觉,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因为他这种无知,造成的就是:一有女人对他有好感,跟他进行接触之后,他就是,有一种全盘接收的感觉如果他原来就有很好的性启蒙,再加上她这种态度的话,应该不会产生这种故意去抵触这方面的问题

然后,华连卡——这样很轻易地,就能对她产生好感因为他的性启蒙,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然后刚好她就进来,他们两个就产生好感了

师:看来他对性的认识非常不完善接下来,谁想发言?张歆文

张歆文:他把这些都想得很肮脏,所以一想到女人,就想到不好的东西我觉得当那个女子出现的时候,两个人都产生好感的时候,其实他那种纯洁的东西又有一点恢复,就是有一点被激发出来但是后来又因为制度的压制,所以又把他压制下去,所以他始终都是,永远都是觉得性和爱都是很不正当的,肮脏的所以他永远都得不到那种最纯洁的爱情

师:他本身的爱情观也不是太健康?

张歆文:嗯

师:很好,请坐我们回到文中来我们逐渐逐渐,有些东西明确起来了在原文第一页上面,就是被我们课文删掉的那句话,那一小节的第二行,“通告上禁止中学生晚上九点钟以后上街,或者某一篇文章要求禁止性爱,他就觉得清楚明确”,那么我要问,别里科夫他的观念,他究竟是主张性爱,还是主张禁止性爱?如果我们推测一下的话毛薇秾,你怎么看?

毛薇秾:别里科夫他自己,就像吕诗飏所说的,应该是以婚姻为前提的性爱,他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他其实本身是,相当于思想上的洁癖,对于新过来的东西,他马上就要很快地把它洗掉,去抹除掉他只接受自己老一套的东西,对于违反法律、人的行为道德的那种,他都是很反对的

师:请坐毛薇秾同学刚才有一个词语用得太好了——思想上的洁癖思想上的洁癖,那么我要继续追问,如果没有婚姻的性爱,你如何看待?或者说,性爱是否一定要在婚姻之前?(注:此处口误,当为“婚姻是否一定要在性爱之前”)我们跳开一下课文好不好,我想听听同学们的观点嗯……瞿贞,你怎么看?

瞿贞:我首先想到的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在那个时代的话,大部分的人,都应该觉得在婚姻以后才会发生性爱现代我们想的,有可能都完全不一样了

师:我们现在怎么想?

瞿贞:现在,如果说是西方的话,那觉得有可能都无所谓但是中国的话,一部分人的思想比较开放,但是一部分人还是保持着原来比较守旧的思想

金乙:我想到《1984》里面讲到性爱的问题就是,那边的那个党主张,性爱只能当作一种产生后代的手段,不能有爱,也不能有性欲在其中因为一个人在性爱的时候,脑子里只有对做人最高的一种欲望,那就不会再有党了,不会再有他绝对要遵从的规则了

所以说,这里面主人公很有点避讳性爱,他觉得婚姻只是一种权利和义务但是从中我觉得,他应该是不接受性爱的,因为他觉得接受性爱的时候,就是真正走出套子,真正去接受社会,真正追求自己的人性上最……最……我觉得是比较单纯的,对“真实”的认识

师:非常好,请坐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就这个问题?好,洪碧芸

洪碧芸:我觉得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不可能提倡婚姻以外的性爱,是因为我们现在还处在要巩固私有制的阶段

(众笑)

洪碧芸:因为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会造成社会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

师:不恰当的性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洪碧芸:对,因为当两个人组成一个家庭的时候,他们的私有制财产分配很明确,都是他们的但如果跟外界因为性爱的原因,而使社会产生不稳定的话,可能会对私有制财产分配不是很有好处,所以说我们才这么提倡这个道德问题,特别要强调,不能够做出违反婚姻道德的事情

师:哦,究竟是财产,还是道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好,倪镘钰,你还有话要说看来这个话题很让人感兴趣

(众笑)

倪镘钰:洪碧芸刚刚谈到私有制;我想到,如果是婚姻前的性爱的话,不是很有助于计划生育

(众大笑)

师:我们好像把十九世纪末期的俄国,挪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来谈了

倪镘钰:还有一点我想补充,就是好像一年以前,在《婚姻法》里面,“同居”前面还是加“非法”两个字的,但是《婚姻法》重新制定以后,把“非法”两个字涂掉了,“同居”他不是明确地说你是非法的,因为这应该是根据人的……个人要求

师:嗯,个人要求

倪镘钰:然后还有,就是想补充一点,就是性爱这个东西,如果过分了的话,人可能就丧失了那种对爱的理解,最单纯的理解就像《兄弟》里面,下半部他讲到李光头,他就是因为接触了过多的性爱,到最后看到女人,他已经不会想到爱了

但是像别里科夫这种,他就是觉得最好是不要接触,一点点都不要碰到,他就是连女人都不要碰

师: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才好

倪镘钰:嗳,所以他连女仆都不用,因为担心别人对他有不好的想法

师:说得好,请坐我想用——哦,邵凌玮还要说话

邵凌玮:我想,如果把这个人,也就是文章的主人公放到一个社会背景里去的话,我们讨论的是别里科夫的性爱,但是我觉得,他是没有性爱的他的思想是根据那些条条框框走的

师:他跟性爱擦肩而过,然后就死了

(众笑)

邵凌玮:对他就是想如果那个制度要求他有性爱,他就去干;这个制度如果是要求禁止性爱,那么他就禁止性爱所以我觉得,别里科夫就像整个制度下的机器一样,在履行他的职责,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也没有他的主张

师:非常好,请坐请允许我插入一则材料,因为一直没有机会

(生笑)

师:嗯,请梁浩旻,你来朗读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

梁浩旻:性政治色情检查:不论是书籍、报纸、收音机、电影、电视、光盘或网络,每当一种新的传播媒体问世后,国家、主流权力、性压迫者、教育机构与某些家长、宗教人士……这些压迫者就会想尽办法进行检查管制;因为管制可以增长他们的权力与金钱,查禁也可以扫除不利于他们特权的意识形态,以便继续维持压迫特权的正当性

对色情的检查往往伴随着对其他主题的检查,不利于社会自由与平等对色情的检查也成为保守运动的开路先锋与壮大武器

《色情自由就像言论自由》卡维波(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时报》2005年9月25日

师:请坐我郑重地提醒大家注意,卡维波教授的提法,他说“色情自由就像言论自由”,这是你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对吗?所以别里科夫他的攻击性就在于,体现出一个专制社会——它对人的一种侵犯和压迫,它完全进入了你的私人生活对吧,公私不分,这是最大的问题

不违法,就行所以这是我们这个问题探讨的终结成为一个套中人是非常可怕的,他连他的私人生活一点都没有

而我们前面之所以谈,别里科夫,大家都很怕他!(划出“惊恐”)大家都很怕他,为什么?因为他本身的恐惧他是防守型的,还是——

众生:进攻型的

师:进攻型的,他是一种进攻型的恐惧因为内心很害怕,所以他以进攻的姿态,来让自己觉得安全,所以他到别人家里面一坐,一言不发,两个小时,唉声叹气,所有人都被他吓坏了他是以进攻的姿态来给自己制造一种安全感,是这么一回事情

好,时间很有限,哎呀,我们已经超出时间了,最后我们有一位同学的评点写得特别好,我们请她来朗读一下洪碧芸,请你朗读你的第一印象

洪碧芸:因为我们知道这不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想笑;又因为我们知道这也不是空穴来风,所以我们又笑不出来……我们哭笑不得

师:我想借用刚才那个小组最后那三个字,套——中——套,这样一篇课文,在我们这个时代,居然也被阉割掉了,以至于你不能认识到别里科夫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真是可怜的别里科夫啊,非常可怜

好,最后有两个问题,大家课外可以去思考一下(注:出示下一张PPT,发现漏讲了一张)啊哟,我忘了一个环节

师:囚,对吧?打破框框,人人都平等,权力分治,对权力有限制——

师:“套中人”,来,洪碧芸站起来,话筒在你手上

“套中人”如果是一个谜语的话,以它作为谜面,猜一个字谜,这个字应该是哪一个字?

洪碧芸:人

师:请坐,一起告诉我

众生:囚

师:应该是“众人”的“众”,对吗?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数师:最后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别里科夫”,它俄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往往是有含义的“别里科夫”什么意思,去查一查这个和刚才毛薇秾说的那个词很有关系第二,这里面有两个故事,其实在我们原文中,伊凡伊凡内奇说,要是您乐意的话,我给您讲一个有教益的故事,他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如果说别里科夫是一个关于“权力”,在权力的压榨下使人变形的故事的话,那么接下来伊凡讲的这个《醋栗》,又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呢?课外去看一看好,今天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师:辛苦了,吃饭去吧

相关阅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


装在套子中的人实录

上课一开始,我对学生们说:“我们昨天学习了《祝福》,读到了鲁迅对专制社会的控诉这里的专制不是用刀子上的杀人,而是用礼教杀人,甚至让人自己杀自己真正高明的专制统治者不是明目张胆的抓人杀人,最高明的是麻醉你的灵魂,让你真心诚意地觉得自己有罪,祥林嫂就是这样,她不但被周围的人杀了,她自己也在精神上把自己给杀了因此,最厉害最可怕的是对统治者对老百姓灵魂的控制像这样情况古今中外都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装在套子中的人》也反映的是这种情况作者是俄国的契诃夫,你们以前还学过他那些作品?

学生们说:“《变色龙》!”“《凡卡》!”

我说:“是的,你们初中学过他的《变色龙》看到变色龙我就想到今天某种人,在当官的那儿是一副面孔,在民工那里又是另一副面孔契诃夫,欧亨利,莫泊桑,都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除了同学们提到的《变色龙》和《凡卡》你们课余还读过他那些小说呢?”

学生在思索回忆

我提示道:“还有一篇小说,不知同学们读过没有?也是比较有名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谁看过?”

裴丹举手了我说:“好,你给大家说说”

裴丹说:“一个小公务员,在看戏时打了一个喷,结果打到将军身上,他就不断地道歉,将军很生气,说我不生气了,你怎么老缠着我?后来这个小公务员非常郁闷,最后死了”

我说:“这篇小说表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卑微,面对权势的卑微这种人其实现在有还有一个小说我不知道读过没有,叫《渴睡》,写的是一个小保姆,大概十岁左右,她受雇于一个主人家里看孩子因为她工作量太重了,晚上根本没有时间睡觉,她就想睡但不行,她带的孩子要睡整个小说很简单,就是不断地写小保姆的疲倦,写她渴望睡觉,但不能睡最后她忽然想我为什么不能睡呢?哦,原来是因为那个婴儿不断的哭闹她最后想怎么才能睡呢,很简单,把她弄死就行了,结果她果真把那婴儿掐死了结尾就是写她非常满足的睡着了读者读到最后,会同情这个‘杀人犯’,反过来回对这家的主人产生愤慨契诃夫的小说有一个特点,都写小人物,通过写小人物的性格命运反映社会的真实和时代的特点昨天我让大家在课前自己读了一遍这篇小说我个人觉得是不难理解的还是老规矩,先请同学们还是自己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我上《祝福》下来后大家说李老师讲得好,我说那首先是因为同学们参与的好,是你们思考研讨的好,你们的发言好这堂课我也希望大家保持这种研讨精神你们在第一遍看课文时,在文中做了些什么勾画?为什么要做这些勾画?你们的第一印象或第一感受是什么?度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等等等等,都可以谈我对你们的发言,没有做任何限制,只要你想到的,都可以说好了,我不说了,你们自己思考,然后发言如果你们不说我再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不过,最好还是你们先说”

教室里很宁静,学生都在阅读和思考似乎气氛有些沉闷,但我不着急,因为应该给学生一个咀嚼思考的时间教师应该一种耐心,这实际上是一种期待

第一个发言的是付锐:“我觉得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奇怪的人……”

我打断了他的发言:“对不起,请你说准确一些,这个奇怪的人叫什么名字?”

付锐说:“叫别里科夫他是一个校长”

“嗯?”我很惊异,“别里科夫是校长吗?”

学生们纠正道:“是叫希腊文的教师”

付锐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接着说:“作者对他的刻划非常细腻,比如说收到漫画后他说:‘天下竟然有这样歹的人!’这是语言描写还有‘他的嘴唇发抖了’,这是外貌描写另外,心理描写也非常好”

我说:“心理描写?有吗?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付锐一下子说出不来,但他迅速翻开课文寻找

我对同学们说:“大家帮他找找,看有没有心理描写”

付锐说:“有的心理描写是通过他的语言来体现的”

我肯定他的分析:“对,更多的是通过外部语言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的”

付锐说:“也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比如,‘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这是一个被另外一种礼教束缚的人的形象”

对,非常好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封闭的保守的人的形象,但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它作一个结论式的交代,而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

我的话音刚落,黄泳发言说:“虽然头脑里都有一些束缚,但我觉得别里科夫不像祥林嫂那样引人同情,反倒觉得讨厌虽然你觉得别人说话的方式不对,你也应该觉尊重别人,而不应该妨碍别人”

我说:“是的,祥林嫂并没有妨碍其他人,可别里科夫却妨碍了其他人的生活”

李文思举手了:“我觉得这个人物形象与鲁迅笔下的人有相通的地方”

我非常高兴学生能够这样比较分析,我追问道:“是吗?相通的地方在哪里?”

李文思回答:“都受到某种束缚,是被束缚的人”

我说:“对说得很好!”

李文思继续说:“不但是受到外在的禁锢,而且他自己在内心里越来越禁锢自己”

杨晓梅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这个人胆小,就是什么事也不敢做”

我说:“杨晓梅实际上分析了这个人物,给了他一个评价,胆小你给一个理由,说话可要有依据”我不愿学生抽象地分析,希望把他们引导课文上去,贴着课文阅读思考

杨晓梅说:“他有许多封建思想,自己不敢做许多事,别人做他也要劝阻,他自己不敢,还要束缚别人的行为,他虽然是对别人好,但别人觉得他很讨厌”

我略作纠正:“与其说他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不如说他受专制思想的禁锢”

针对杨晓梅的观点,苏畅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别里科夫还是是比较好的”

这倒让我和同学们很意外,我便问他:“你的理由?”

“我说他比较好,是因为他虽然惹人嫌,他的一些要求有些过分,但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他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至少不虚伪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他并不坏”

我说:“嗯,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他所信奉的都是真诚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也做到这比起有的人表里不如一,表现上仁义礼智,骨子里男盗女娼,确实还是要好一些”

王楠楠却反驳道:“不对,我倒觉得他虚伪,他越说自己‘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上是正人君子’,越显得虚伪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装在袋子里,把自己掩盖起来”

我说:“哦,你不同意他是正人君子?现在一提这个词好像都是反义词,但书上找不到他不是正人君子的例子啊!”

钟雪飞说:“他喜欢提意见帮助别人,但他所提意见的目的是防止别人出乱子,是以自己内心的想法为标准,虽然他还是在帮助别人”

我说:“你的意思是说,他动机是好的,只是说话的内容有问题是好心,但说出来的话是不对这有点像《祝福》里的哪个人?”

学生们一下子反应过来,纷纷说:“柳妈!”

“对,他似乎和柳妈有点类似,”我说,“但这两个人又有点不同柳妈是为了祥林嫂好,而别里科夫是为了维护社会里他认为正常的秩序是不是?”

学生们点头

但我刚说完这句话,就意识到这是我的一个败笔:所谓“别里科夫是为了维护社会里他认为正常的秩序”这个结论,不应该有我这么直接地说出来,而应该给学生一些铺垫,让他们自己分析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正在心里暗暗惋惜,学生却还在继续讨论黄咏举手发言说:“我觉得他活得很悲惨,他自己把自己套起来,比如谈恋爱,宁愿放弃爱情,也要维护所谓的礼教我觉得他是被气死的”

黄泳提到“套子”,我接过她的话说:“大家想想,‘套子’主要指什么?表面上指什么?”

学生们小声议论,有的说是穿着,有的说是思想我概括道:“实际上套子有两种,一种是实际上他的穿着打扮你们教材里的插图,他穿的,戴的,包括他坐马车,都要把车棚支起来如果仅仅如此,我们不过说他的生活习惯与其他人不一样但外在的套子反映了内在的套子,思想与灵魂的套子生活在封闭当中,拒绝任何新的东西”

我看学生谈得差不多了,我也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悟说出来,与学声分享:“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我也想说说李老师有什么东西与大家交流?我有一个问题不理解――别里科夫就是个老师,但是大家看33页第一段中间,“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15年!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我估计刚才付锐认为他是校长是不是就是从这儿来的?”

付锐点点头

我继续说:“不光是中学,‘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这儿的‘辖制’就有想不通了,他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怎么可能控制整个中学和整个城市?”

这是我在备课时设计的唯一的一个问题,因为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的剖析可以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

黄咏说:“我觉得他只是套中人的一个代表,其实他身边许多人都是这样的所以大家都被统治着”

我明白黄泳的意思,她可能是要表达这样的意思,课文说他“辖制“了其他人,意思是别里科夫所拥有的思想“辖制”了所有人但我还是表示“不懂”:“他怎么能够辖制其他人?他凭什么能够辖制其他人呢?或者说其他人凭什么要听他的话?”

苏畅说:“我觉得是因为大家说话做事,都要被他批判,所以说他辖制着别人”

我追问:“什么意思?他批判别人,别人也可以批判他啊!”

朱雅兰翻开书说:“这里,有一段他与地理老师的对话――”

我问:“第几页第几段?”

“第35页第7段,他说:‘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你……校长会听说……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我觉得这儿有一种威胁的感觉,每个人都怕了告密”

李文思补充说:“我觉得他这种论调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别人当然害怕”

王楠楠说:“给我的感觉那些人不是怕他,而是烦他”

张黎丹说:“不,我觉得其他人并不是怕他或者烦他,因为其他人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张黎丹是一个很内向很胆小的女同学,平时见到老师都要脸红,课堂上更是从不发言今天他的发言让我颇为特别惊喜,我说:“很特别高兴张黎丹能够主动发言,这是你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而且你说得很好,其他人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只不过别里科夫更为突出罢了”

张黎丹说:“是的他是比较突出的,从他的穿着等可以看出但所有的人都在套子里那就是说大家都和他一样,只是没有他突出”

我再次鼓励她:“张黎丹说得有道理,大家其实都在套子里”

潘晓虹说:“第33页第一段倒数第三排这样写的,‘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这就说明在这类人的影响下,当时社会中这些人很多,别里科夫只是一个是一个典范”

陈若依说:“我觉得别里科夫还是比祥林嫂的命运好,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相比,祥林嫂无人关心,而别里科夫呢,这个社会里的人对他还是关心的”

我有些不解:“祥林嫂大家容不下她,别里科夫大家是不是容得下他?”

陈若依说:“这个人死了大家都还非常高兴”

我真的没有弄明白她说的意思,于是坦率地说:“说实话,我还没有完全弄清你的意思不过我懂了你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别里科夫比祥林嫂的境遇好,社会还容得下他这是你的观点”

汪洋说:“不对,大家希望他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我觉得大家容不下他”

为什么别里科夫会辖制大家?这是我提出的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我看大家似乎还在朦朦胧胧地摸索,我看快下课了,于是索性坦率地亮出我的看法:“我也谈谈我的看法吧!为什么他能统治这个城市这么多年?这是耐人寻味的其实这篇小说的讽刺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就写法而言,我认为,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不一样,鲁迅的祥林嫂是忠于现实的,逼真地反映了现实;而契诃夫的小说明显是一种夸张,用夸张来表示别一种真实,本质意义上的真实说他辖制了中学十五年,说全城的人都受他辖制,这当然是夸张手法这篇小说到处都有夸张,我就不举例了这是契诃夫小说的特点之一”

这里,我有意有这问题把学生们的认识往写作手法上引了引但是,我提这个问题,决不仅仅是为了突出作者的夸张手法,我接着说:“但这里的夸张,表现的是一种社会现实的真实!我刚才听同学们的讨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了更丰富的想法,你们拓宽了我的思考别里科夫之所以被他们所辖制,为什么?大家刚才说了,这话要传到校长,督察那儿去,书上还写了,‘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耳朵里去才好’,也就是说,如果老百姓的思想被统治者知道了,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一句话,大家生活在恐惧中!从这点讲,别里科夫实际上是非常可怜的,和祥林嫂一样,他同样是令人同情的他要做的一切就是使自己能够在专制社会活着!怎么才能够活着呢?当然一定不能违反当局的规定因此,别里科夫不是孤立的一个特殊人物形象,而是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常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我们看到了一个专制社会对人的精神自由的侵犯甚至剥夺这就是契诃夫的深刻之处”

说到这里,我拿出了一本书,扬起来对学生们说:“我读这篇文章想到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寒假里李老师读的,书名叫《哈维尔文集》八十年代,有两个捷克人在中国非常有影响,一个是昆德拉,一个是哈维尔昆德拉是一名作家,我这里不多说而哈维尔,是一个剧作家,曾当选为捷克总统有人把他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段话有助于理解套中人他讲到了一个后极权社会,所谓极权主义就是专制暴政用军队来维持秩序和统治什么叫‘后极权主义’?就是极权社会已经失去了动力,而只是依靠惯性继续维持运动哈维尔认为,后极权社会依靠什么运行?恐惧与谎言哈维尔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蔬菜店经理贴了一个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经理的目的何在?你想表达什么信息?你一个卖菜的经理是真的关心全世界的无产者吗?你有这个能力联合全世界的无产者吗?他说经理贴这个标语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很安全,如果不贴这个标语则会感到恐惧因此经理只能照贴不误,否则就有麻烦,他这样贴只是表明我绝对遵从现在的一切这就叫生活在恐惧中,而生活在恐惧中的人必然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最后我联系当代现实发表了几句看法:“别里科夫还有一个特点,特别怀旧他的怀旧是希望回到旧的制度现在有些人遇到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就怀念过去的时光,否定改革开放,这也是一种装在套子中的人时代总在前进,我们不能只生活在过去还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里或多或少都有套子,这些套子不一定都是别人给自己加的,很多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加的这里的套子,就是我们的定势思维或者一些偏见同学们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思想套子?”

学生们没有发言,但不少同学频频点头

“李老师的脑子里就有不少套子,比如我有时对一些同学可能就存在偏见,用老眼光看人,等等所以我也要不断冲破思想套子李老师小时候唱一首歌,叫《国际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我特别欣赏:‘让思想冲破牢笼!’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让自己的思想冲破牢笼!”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3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的: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设想:

一、在讲课时,必须讲清时代前景,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有条件的课余介绍一些俄国同时代作家的相关作品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思考。

二、要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点拨: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1、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圈点勾画,思考:

①契诃夫创作小说的时代背景;

②别里科夫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③契诃夫小说的总特点和本文写作特点。

3、列出课文情节提纲。

二、研习新课

1、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3、自读与讨论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讨论归纳:(板书)

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4、自读与讨论第二部分。

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

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笞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5、自读与讨论最后两段

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

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提问: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6、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请同学结合课文中的实例来讨论讽刺手法的运用。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讽刺以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这和前面《守财奴》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大家找一两个例子作说明。

三、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对照本课教学目的,再回到前面认真阅读预习提示,加深理解,每一位同学作简短的自我学习小结。教师点拨要点:

①别里科夫形象及其时代意义(主要内容见预习提示)。

②讽刺手法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③简短的篇幅里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平凡的故事里表现了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四、拓展作业

1、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的“套子”,学习使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生活。

2、课外选读读本上或其他文学刊物上两篇反映生活现实的微型小说,并作简要的评注。

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文导读

1.学习目标

(1)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意味(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2.作家作品。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等,剧本《樱桃园》等。《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

3.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其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4.文章主旨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5.别里科夫的形象

性格行为封闭: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怀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教“古代语言”。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现实的恐惧、抗拒。所以作者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雨靴”“雨伞”都是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他为什么这样害怕现实生活呢?他究竟要“逃避”什么?

胆小、多疑:他胆小,恐惧得让人发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又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思想上自觉和反动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自然是御用报纸,经过镇压,不可能宣传进步思想的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至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

结婚的悲喜剧

像别里科夫这样厌恶人,恐惧生活的人,居然要结婚,首先是一出让人发笑的喜剧,最后必然以悲剧告终。校长太太,也包括像布尔金这样的同事,都“撮合”“怂恿”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结婚。于是“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但是要挣脱出既有的“套子”是很困难的,一桩小事,就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让他感到他和生趣盎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年轻活泼的华连卡“兴高采烈”地骑自行车,这在别里科夫的眼里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中学教员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迂腐、多疑、慎重的别里科夫一本正经的找华连卡谈话,却碰上了她的弟弟,话不投机,别里科夫恼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胁,被摔到楼下,结果可想而知,婚事完了,别里科夫的性命也完了。──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了。

别里科夫的悲剧

别里科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更多的是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他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6.重点透视

(1)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通过对“套中人”别里科夫思想性格特征的刻画及其婚事遭遇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朽,鞭挞了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反动势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

小说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显然也是苦事”):通过外貌、形为、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描写,展示别里科夫古怪、孤僻、保守落后的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通过别里科夫婚事失败的描写,进一步展示他虚伪、腐朽的性格和思想特征,暗示他必然毁灭的命运。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篇末):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描写,指出这类人物是死不绝、葬不完的。

(2)夸张与讽刺

夸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夸张人物形象,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种种专制压迫的结果。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平生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以讽刺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

①以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调作人物的白描勾勒,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②让人物本身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而这语言是极为严肃和正统的,显现的内心却是荒谬或愚蠢的,让读者在笑中领悟。如别里科夫与柯瓦连柯交锋中用一本正经的语言反映其荒唐怪诞的思想。

(3)“套子”的理解

什么是套子呢?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也可以说是规矩,它实际上是指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生活圈子),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因为都要遵规守矩,都要受到各种制约。社会没有套子不行,人不受套子的约束也不行。由此可见,必要的、合理的套子是保持社会稳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但是,套子也有负面作用,特别是落后、反动的套子,像枷锁,可以把人的手脚、思想套“死”。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落后或反动的套子中,久而久之,循规蹈矩,就有可能形成一种单一的,僵化保守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就会被套得服服贴贴,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套子以外的事物会产生排拒感。从这种意义来讲,人的思想是套子的产物。套子在人类生活历史中起着两重作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生活在俄国沙皇反动套子中的人,契诃夫是从揭露、批判沙皇反动套子的危害性的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小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套子决定了别里科夫一生令人可笑、可厌的命运。对于这一基本思想,作者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的。

首先,契诃夫写生活套子把别里科夫套“蠢”。本来,人在雨天出门,要打雨伞,穿雨鞋,这是生活常识。别里科夫竟天天装在这个套子里,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一年四季,不管天冷天热,有蚊子没蚊子,“床上挂着帐子。”他找对象,准备结婚,并不是出于内在情感需要,而是为了不乱“男大当婚”的俗套。他的口头禅就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即“千万别乱套啊!”他满脑子世俗成见,一旦适应一种套子,一种生活方式,就把这种方式死搬硬套到各种生活之中,主观脱离客观,有着像堂吉诃德一样的愚蠢,套子已使他完全失去了主体意识,失去了理性。

其次,作者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坏”。小说写于1898年,当时俄国沙皇政府实行白色恐怖和高压政策,经常颁发限制人们思想、行为的法律、法令。别里科夫是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其貌不扬,人们对其不屑一顾,大家甚至不能想像他是一个可以结婚的人。然而,他在沙皇各种套子的束缚下,心地变坏了,成为沙皇统治的鹰犬。他不但自己视报文上的条文为金科玉律,而且还要求别人也落入圈套。“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如一个同事参加祈祷式去迟了,中学生顽皮闹事,“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由于他搬出沙皇的法律条文压人,随时都可能向上面汇报,出卖人,大家都怕他。“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这个城市在他生活的十五年间,全城的人“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足见别里科夫对人们危害之大。这个小人物凭借套子的威力,发挥着对人们的震慑作用。他在和柯瓦连科吵架时,口口声声要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并威胁说:“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这完全露出了他一副沙皇套子忠实走狗的嘴脸。

最后,作品写反动套子把别里科夫套“死”。别里科夫是在与柯瓦连科吵架后气死的。这个“气”有两个方面:一是气在受到了柯瓦连科的怒骂和怒推。柯瓦连科把他骂得很凶,推得很重,他口舌上无力抗衡,拳脚上也不能相迎,一副狼狈相,又遭到女朋友哈哈大笑的奚落,人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二是气在柯瓦连科明目张胆地乱套,并毫无顾忌,这是他气死的主要原因。十几年来,城里人都对别里科夫敬畏三分,不敢乱套,惟独柯瓦连科压而不服,言谈举止大出格,大乱套,别里科夫感到无力制止,“礼崩乐坏”,他痛心疾首,结果忧郁不堪,气急败坏,得病而死。他死死抱住套子不放,极力维护套子,最终为套子献出了生命,成为反动套子的殉葬品。

马克思说过,在各个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中,有着统治阶级的套子,由此可知,统治阶级制定的套子在社会上也是占统治地位的套子。套子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统治着整个社会,并且禁锢着人的心灵,扭曲着人的性格。时世可以造英雄,时世也可以造狗熊。别里科夫是黑暗王国中的狗熊,也是沙皇时代独裁、专制、高压政策的产物,契诃夫在作品中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作品中人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很明显,契诃夫通过别里科夫命运的描写,揭露了沙皇政府的残酷统治,展示了反动套子可怕的淫威。作品中人物深情地发出对自由的呼唤:“自由啊,自由!只要有一点点自由的影子,只要有可以享受自由的一线希望,人的灵魂就会长出翅膀来。”呼唤自由,就是呼唤俄国革命的到来,就是呼唤打破落后、反动的套子。这是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所在。

7.结构图解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婚事。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交锋

结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语言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暖和()胆怯()憎恶()降服()辖制()撮合()怂恿()()歹毒()讥诮()谗言()滑稽()安然无恙()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六神无主陶冶周济撮合安然无恙忧郁辖制讥诮歹毒

参考答案:

1、huoqizngxingxicuōsǒngyǒngdǎiqiochnjīyng

2、六神无主: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六神:道教的说法,人的心、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撮合:凭口才劝说。

安然无恙: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忧郁:愁闷。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歹毒:阴险狠毒。

课后题解

一、生活上的“套子”有:“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盖上脑袋“。

思想上的“套子“有”:他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他教古代语言,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他之所以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他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他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与反动政府看齐。

二、结婚意味着他对生活的渴望,意味着他走出“套子”的尝试。如果他结婚了,也不能走出套子。因为对他而言要挣脱出“套子”是很困难的,一桩小事,就让他的希望彻底破灭,就让他和生机盎然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三、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旧秩序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而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种“套子”。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美文赏析

第十个考生

已经是第十个考生了。

我望了望礼堂后面那片大墙壁上的挂钟,笑着对坐在我左侧的女主考说:

才3点25分,今天还算进行得顺利。大概4点半之前就可收工了。

你可先别高兴,若遇上程度差的考生,考一个等于考三个呢!

将第九个考生的分数填妥,我举手示意第十个考生走上前来。等她坐定,核对过了她的报考证,我指着短文的第一、二个小段对她说:

你读前面的两小段。

她很小心地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开头的第一个字,嘴巴已经张开了,却没有声音发出来,她的头开始向一旁歪斜过去。

女主考转过头来向我打一个眼色。那意思我完全明白:我们终于遇上要花上考三个考生的时间,来考这第十个考生了。看来,4点半之前要收工的希望已成泡影。

字音终于在我们不耐烦的等待中发出来了,还念得蛮纯正的。听得出,她是很努力地要把每一个字的读音都念得准确。该卷舌的,她卷舌;该吐气的,她尽量吐气。念了两行,竟然没有念错一个字,尽管念书的样子与口形看来不十分雅观。

女主考又转过头来,对我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那意思是要告诉我说:她可不是一个程度差的考生,而是一个说话能力有了点缺陷的考生!是的,大概是因患病而影响了说话的能力吧。她每一个字,都必须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才能把字音从崐喉咙里给挤出来。有时,她挤得十分辛苦,整个身体也因了过度地用力而歪斜在一边。但是,她终于还是把每个字都很准确地念出来了。

起初,我们两个主考听得好辛苦。但听到后来,我们却被她那一丝不苟的认真引起极大的兴趣了。我们十分专注地听她念出的每一个字,并且期待着她念出来的读音,就是我们在心中已响过好几遍的那个读音,等到我们所期待的读音从她的口中吐出来时,我们就会相视而微笑起来!她并没有令我们失望,两小段整百个字的短文没有念错一个字。

回答理解问答时,她很快地就找到了答案,却须十分费劲地把答案给念出来。五个问题全对!她的理解力弥补了她在说话能力方面的不足。

更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会话这一项,她完全能针对话题发表意见,还用上了不少俗语、成语等来加以表达。到了这个时候,她的那种费劲的说话方式,在我们看来已不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独特的风格了。

完成了所有的口试项目,我很诚恳地对她说:

你的表现很好,我们十分满意。

她听了之后,才从衣袋中拿出一张医生证明书来交给我们。原来她是可以豁免参加口试的但她不想这么做。

我……要……面对……一……切……困……难……与……现实!我……爱……读……华……文……!

她歪斜着身子,用她那特有的说话方式向我们做了表白。

我再度侧过脸去看女主考,发现她的眼眶里闪动着两点晶莹的亮光!

我也尽量抑制着激动的情绪,鼓励这第十位考生继续努力要她坚持自己的信念!

最后,她在立起身来时,还没忘了向我们鞠个躬,这才转身步出了礼堂。

多懂事,多可爱,多坚强的学生啊!她会获得她所想要追求的幸福与快乐的。望着她的背景,我这么坚信着。

小说的主人公是位有先天表达缺陷的考生,她本可以豁免参加华语口试,但她仍然坚持前来应试,尽管她念书的口形不大雅观,却费劲而一丝不苟地将每个字都准确地念了出来,并以理解力弥补了说话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小说尽管没有写追求者有如圣者般的伟大和高尚,也没有渲染那种为某种伟大崐事业和崇高理想献身的殉道式悲壮,写的不过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学生,对华文那种近于尴尬状态的学习追求。但人物却以其性格的力度而立起来了。因此读来朴素而感人。这篇小说从一个新的侧面渲染了作者的华文情结,故给人以空谷足音之感。

一课一背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一个充满热情的梦,就这样被惊破了。一腔啸叹难尽的心事,是只有借琴音来倾诉的了---那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血脉之贲张呵!然而,在议和声浪甚嚣尘上之中,谁又是这声裂弦索的真正知音?故园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此刻充斥词境的,便只有朦胧月光下蟋蟀的凄苦悲吟……

双基在线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默许通霄诚垦纯粹

B、车蓬唉声叹气没精打彩揉皱

C、安然无恙漫画合宜点缀

D、促狭谗言周济纹帐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也真怪,______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

(2)______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套子里的。

(3)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______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4)他认为______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

3、下列不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A、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以躲避现实生活。

B、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装在一个套子里。

C、他的卧室很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D、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4、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选出理解妥当的一项()

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呢!

A、作者采用夸张手法,揭露这种“套中人”对社会的压制,从侧面再次强调了别里科夫式的人物所起的顽固地维护旧秩序的作用。

B、影射沙皇专制制度对自由思想

的禁锢和高压,暗示“很正派的人”缺管斗争精神。

C、作者运用反语,讽刺别里科夫这类人物的虚伪性和虚弱性。

D、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这种人物并没有消亡。

5、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A、别里科夫的身上体现着沙皇专治制度腐朽残暴的影子,他牵制人们的言行,使人们胆战心惊,不敢说话。

B、沙皇统治遥遥欲坠,革命形势如山雨欲来,反动的卫道士心里更加反动凶残。这就是别里科夫所生活的时代。

C、追求新思想,崇尚自由的柯瓦连科和华连卡的出现使得如一坛死水的校园和城市增填了活力和生机,使万马齐暗的社会有了一些生气。

D、华连卡和柯瓦连科姐弟二人青春焕发,充满生命活力,他们敢说敢作、思想开放,是新生活的主人。

6、选出不是单句的一项()

A、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别人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B、他认为如果把二年级的彼得洛夫和四年级的叶果洛夫开除,那才妥当。

C、尤为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近的女人。

D、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7、把“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改为反问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结合上下文来看,画线句子反映的是:()

A.沙皇专制统治的长期性、残酷性。

B.沙皇统治剥夺了孩子们享受完全自由的权利。

C.对少年的美好生活的眷恋。

D.一个人必须善于应付不同E.的场合才能生存。

(2)“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应该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称别里科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契诃夫《柔弱的人》,然后答题。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您太拘泥礼节,

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

“四十卢布……”

“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

“两月另五天……”

“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

“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您只和瓦里雅一个人学习……您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一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里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对一切负责,您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

“我没支过!”

“我没支过!”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荚的小鼻子渗透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的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

“是吗?这么说,我从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merci(法语:谢谢。)”

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

“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

“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无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了……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选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她羞羞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悟想道:“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1.怎样理解“无怪啦!”这句话的含意?

2.“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我”的态度转变看似非常突然,实则合情合理,扼要说明情节发展合情合理的原因。

4.请将本文[甲]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乙]作比较阅读,完成下列试题。

(1)[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对她的态度是什么?[乙]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点?

(2)从对反动统治的揭露方式上看,两文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答案:

双基在线

1、C2、D3、D4、D5、C6、D

7、我难道没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系吗?

拓展训练:

(一)课内文段阅读:

1、A2、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带给人们的喜悦太短暂了。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专制现实的失望、不满与无奈的心理。3、指出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旧的社会基础存在,就必然有类似的人物出现。这既揭示了别里科夫形象的典型意义,也启示人们应当同旧制度及其维护者作斗争。4、提示:这个典型形象从外表、言论、生活习惯到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

(二)课外文段

1.尤丽娅任人损害不愿抗争的柔弱态度,助长了强权者的嚣张气焰,所以强权者“根本一文不给”,对此是不值得奇怪的。

2.作者对苟且偷安、庸俗妥协、麻木不仁的生活态度深感痛心和不满,因而说出了这句愤激的话。

3.文章前——部分极力写“我”克扣尤丽哑的卜资的“凶狠”态度时,还穿插了一些词语暗示了“我”的真实感情,如“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这样就为后面情节的转折作了铺垫。

4.(1)[甲]的主要人物是一—个任人损害而不思抗争的柔弱者。作者对她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I乙]文的主要人物是——个虚伪守旧、立场反动的沙皇制度卫道者。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深刻地揭露,无情地鞭挞”。共同点是:都揭示了反

动势力得以猖獗的原因;(2)甲文对反动统治的否定笼统而含蓄,乙文的揭露具体而直接。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录及反思

关键词:1、三类人;2、恐惧;3、破毁套子。

问题:

一、《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体裁是?--小说。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三、这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人物。人物是一篇小说的灵魂。《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了几类人物?

A别里科夫;B我们(学校和城里的其它人);C新来的柯瓦连科和华连卡

四、我们首先来认识别里科夫。看看他有怎样的特点?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无形的套子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只求不出乱子

五、别里科夫为何喜欢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用课本上的文字)?

1、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2、使他借些躲避现实生活。

3、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

4、我找到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译文的另一版本,是这样写的:

他躺在被子里恐怖之极。他生怕会出什么事情,生怕阿法纳西会宰了他,生怕窃贼溜进家来,这之后就通宵做着噩梦。

我们能否用一个字或词总结别里科夫为何要躲在套子里?

――怕。

一个词?――恐惧。

也就是说,别里科夫只所以把牢牢的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生活在恐惧中。

六、和祥林嫂生活在恐惧中要躲在洞穴里不同的是,生活在恐惧中的别里科夫经常要出来活动,而且能量极大。

我们看看他和第二类人物的关系。

七、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

但是我们这些人却都受着别里科夫的'辖制',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此处会有多种答案:

1、别里科夫是沙皇的什么什么,但很明显的文本中缺少相关的证据。

2、别里科夫会去告官等等。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我们的角度看呢?

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他们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

――聂绀弩《我若为王》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祝福》中的一段文字: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这是一群奴才、奴隶,一群被奴化了的人,一群奴性十足的人!一群因恐惧而躲在洞穴里缺少攻击性的套中人。

因为我们也生活在恐惧中。虽然我们觉醒了,但依然还是缺少反抗的勇气。

八、我们再从问题的最根本处来思考,到底是不是别里科夫辖制了我们?

文章最后一段?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一个别里科夫倒下了,会有千万个别里科夫站立起来。或者换句话说,这个社会就是由千万个别里科夫组成,由千千万万个套子组成,整个社会就是巨大的套子。

九、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享受真正的生活,真正的自由呢?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的一段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十、最后还有一类人没有讲。柯瓦连科和华连卡

课文中是如何描述他们的?――新的,派来的。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变得紧张,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契诃夫和鲁迅都没有单纯的把眼光紧盯在个人的遭遇、命运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思索民族、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状,毁坏这铁屋,撕破这套子,或许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沉醉起来,共同努力,共同反抗。

9-21

21:49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恋爱事件。

我们上节课有一个问题没有讲――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恋爱事件。

给同学们三五分钟的时间,自己细读这些文字,看看有哪些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

就在这个时间里,我穿插一些话语鼓励他们。

一、我们阅读文本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读出问题”。发现文本中你所不理解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撬起整个文本的杠杆。

二、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大半。另有俗语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等待之后,“读出问题”的学生不举手自己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思考,问题果然精彩,列举如下:

一、关于结婚。

1、别里科夫是否爱华连卡,如果不爱,为何要结婚?

2、校长太太为何要尽力的撮合他们的婚事?

3、华连卡为何会喜欢别里科夫?

二、关于漫画事件?

1、对于漫画事件,别里科夫为何非常气愤?

2、既然全城人都受他的辖制,为何还有人敢给他在他头上“动土”?

三、自行车事件。

看到华连卡骑自行车,别里科夫为何在第二天就心神不定,甚而病了?

四、谈话事件。

1、为何别里科夫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2、为何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她的笑声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其实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恰恰是理解文本的钥匙。课堂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智慧和积极性,让其它同学来回答问题,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予以补充和引导,把讨论引向深入。

一、事关撮合。

一学生说,校长太太之所以撮合别里科夫,是因为想借华连卡来改变别里科夫的生活,让他走出封闭的“套子”,从而不再辖制他们。

这时我补充到,其实不止是校长太太努力撮合,课文中提到“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她们之所以如此做还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想让自己的生活摆脱辖制。

接着我就此提出问题: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成功,结婚了,你认为他们谁会改变谁?

“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里面打开的改变之门”,改变只能是别里科夫自己从内心改变,并不是借助外力改变。因此华连卡改变不了别里科夫。

而且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都是华连卡的力量不够。

这时我补充到,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华连卡使别里科夫走出套子;二是别里科夫使华连卡成为另一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从悲观和乐观两方面来分别对待。

二事关爱情。

可以肯定的别里科夫并不爱华连卡。那么为何要结婚呢,我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从关键字词入手。

1、怂恿。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怂恿――鼓动别人做某事。

2、游说。

3、应当结婚。这里的应当很明显是说按照世俗的标准,而非出于爱而产生的自然想要结婚的念头。

而且根据未删节的原文来看,他们结婚的原因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年纪大了。用我们的话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三事关笑声。

为何别里科夫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碰到华连卡?这是违背生活常理的。

发现文本。很多时候,课本上的文字我们一扫而过,最重要的信息并未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某一段文字的重点剖析首先源于对此文字的重新“发现”――是的,这个词、句子、这段话本来就存在,但我们却没有对它表示足够的关注、重视。

似乎答案就在下面的文字中:

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1、华连卡和另外两位女士看到了滚下楼下的别里科夫,那么这件事将会被传扬出去――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

注意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了什么乱子,而现在他――最怕出乱子的人却成为一出乱子的主角。

2、漫画。

前一幅“恋爱中的人”事件已经让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嘴唇发抖”。那么此事件可能又要出现新的漫画,关于他的“恋爱”事件肯定会满城风雨。

四事关死亡。

虽然楼梯又高又陡,但是我们的别里科夫从楼上滚下来的时候却安然无恙,但为何在一个月后却死了,你认为他是因何而死?

1、郁郁而终。

2、恐惧而死。

3、被气死。他在这里辖制别人十到十五年,从来没有人反抗,而如今这个乌克兰来的年轻人竟然有人反抗他,真是气煞人也。

4、自杀。

学习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解决一些问题,读懂之外,还应该从文章中找出和自己、自己的生活相关联的地方,此谓之“读出自己”。学完此文你有哪些感想?

因为离下课的时间很近了,而且我在后面布置学生把这些感想写在周记本上,最重要的是学校的管理一如一个完全封闭的套子,学生的生活除了强制的学习之外丝毫没有趣味可言,郁闷、无聊、乱糟糟的恰是高中生活的最形象的写照,所以课堂的这一部分主要是由我来讲解。

我简单的举了几个例子,学校的管理,班主任的要求,家长的期望都是有形或无形的套子在束缚着我们。然后选择一学生周记本上的一段文字,与学生共同分享:

当今社会,学生的自由不复存在。除了固定的睡眠和吃饭时间,其它时间,学生都在听众于其他人的安排,由学校决定几点到校、读书、下课,由老师决定念这背那,这样学,那样做,由家长决定吃这喝那,穿这戴那。而由学生决定的只有服从命令。我们变成了没有选择权利的空壳。虽然人还活着,但自由的灵魂早已逝去。我们甚至没有决定买什么样的书的权利,更别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了!

我们被训练成写作业的工具,念书的机器,听话的玩具。也许是有一些人整天在校园内嬉戏,打闹,但结果呢?一张罚单,一张钞票走了,一串责备来了,一张哭脸走了。我们是该哀叹啊!哀叹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们机械地去提高模仿能力,而真正的人才遭禁锢,甚至被扼杀。社会在进步,但人的思想依然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

在一班,当我的朗诵结束时,当时就响起了掌声。

最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生活自由、快乐。

一、关注文本。

整篇课文很是有些沉闷和压抑,文章中唯一的亮色就是华连卡姐弟俩人,其中华连卡的一段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是的,生活“可爱得要命”,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吗,我们感受过这样“可爱的要命”的生活吗?或许我们可以抛弃别里科夫们的套子,抛弃怯懦与中庸,把一个自由快乐的自己展现出来。

二、三句名言。

1、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富兰克林

我们是否可以如富兰克林一样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学校,哪里就是我的班级,哪里就是我所要生活的家园。

2、如果不能成为富兰克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李敖呢?

李敖说:“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使它自由”。我们是否可以说,这里是我的班级、我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地方,我要使它自由。

3、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

9-2318:30

功利与对话――我教《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思

学校对集体备课进行改革,由原来坐在一起务虚,改为每周分教研组或备课组排定一位教师上课,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评课。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三年前,曾经给当时的年级组长提过此事,并且上了第一节也是唯一的一节有关集体备课的研讨课《咬文嚼字》。

前面两位教师先上,就是平常的课,文言文,讲字词,夹带一些课文分析。我们称之为“常态课”或“原生态课”,但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常态课是否有提升的空间,我们是否有主观的努力。一堂课,我们按照老的模式,从生字词到时代背景然后段落……一路讲下来,我们并不以之为羞,反而骄傲的宣称自己上的是“原生态课”,应该说是这是教研的最大误区。

前两天看到网友云水香君的帖子说:有所教,有所不教;有所重锤敲打,有所蜻蜓点水。突然有一种豁然的感觉。大多数教师的大多数课堂都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浅到,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力的问题。打个浅显的比喻,挖井,我们都知道开始的时候最容易,欲往下面欲难,不止挖土难,就是往外运土也难。在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就一个问题,挖一口能够源源不断出水的井都是很困难的。而想要浪费掉这40分钟时间而挖土不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有可能出水的地方都掘上两铣,既轻松而且出土量很高。下面的漫画就是以我们课堂浅尝辄止的最好说明。

有鉴于此,近两年来,一直尝试一种名为“关键词”的深度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一堂课就一两个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集中力量用重锤敲打。

周一是我上组内公开课,我就选择这种方法以“三类人”(别里科夫、我们和华连卡姐弟)为突破口来剖析“套子”之意象以及如何撕破套子的问题。

后来评课时,耿宏辉老师说我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一个很小的突破口,开拓较深;二是引用大量的例子。

其实小的突破口一发深度教学的开端,切入点不大,但可以深入的挖掘。而在挖掘中要想深入理解文章有时仅靠文本中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这时就要借助精当的课外文字来帮助理解。

但这课堂上的很不理想。或许是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更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目的性太强,很多时候,学生的答案和教师预设的问题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能力和课堂气氛调动方面的问题,这种差距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感觉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并没有真正的展开,给人割裂开始的感觉。

今天,部分实习的教师还要听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第二课时,而我本身是准备给学生随便说说,混上一节课的。因为有人要听课,便认真起来,恰巧一实习教师和我探讨作者借这“恋爱的故事”想要表达的主旨。于是在对话中,课便真正的备好了。

主要是通过和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华连卡姐弟来进一步表现其被套子束缚之深重。

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别里科夫为何要结婚;二是别里科夫为何在安然无恙的情况下突然死去?

细读文本,慢慢会发现平常所忽略的文字中隐藏着深刻的答案。

因为自己只是有一个大致的思路,一些具体的细节并未精雕细刻,于是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来,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提出问题,果然学生的问题非常精彩,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其它同学在解答问题时同样积极并有超常的发挥和表现。不知不觉中我和学生一起创造了精彩和美丽。这是开学以来上过的最幸福的一节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2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