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二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二章)”,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二章)m.JAB88.Com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大气的最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尘埃例:白天多云比晴朗时凉爽
散射:有选择性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阳光没有直接射入教室,教室依然明亮、日出前和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
吸收:具有选择性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通过___________来实现的。
C
D
A
大气上界
B
B1
看上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A为辐射,B、C均为辐射,D为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均属于_____波辐射,太阳辐射为_____波辐射。
二、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画出热力环流:总结记忆:垂直方向:空气受热_______,箭头指向__压
空气遇冷_______,箭头指向_压
水平方向:空气总是从___压流向___压
热力环流的实际问题:城市的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概念:气压梯度力:只要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便会产生一种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这个力就叫做水平气压梯度力,简称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______,由___压指向____压。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高空大气风向是和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和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线
三、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成为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三低四高气压带和六风带)形成原因: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书本38页图2-1-11)图自画:
①在气压带和风带中:
带来降雨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风带是_______
天气晴朗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风带是_______、________
②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导致了风带、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___移,冬季____移。
3、(书本39-40页图2-1-13和图2-1-14)
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把_____气压带切断,(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把_____气压带切断,(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4、季风环流的成因:①海陆热力差异(主要成因)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风
冬季风
成因
分布
东亚季风
东南季风
西北季风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南亚季风
西南季风
东北季风
②①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成因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
气候
受控制
南北纬之间
全年
地中海
气候
受和交替控制
南北纬大陆岸
夏季
冬季
温带海洋
性气候
终年受控制
南北纬大陆岸
夏冬
全年降水
温带季
风气候
南北纬大陆岸
夏季
冬季
2、气旋和反气旋
中心气压
气流垂直方向
气流水平运动方向
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北南
反气旋
北南
3、锋面
①冷锋: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天气特点:天气;过境后天气变化:受控制,气压,气温,天气转晴。实例:
②暖锋: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的锋。过境时天气特点:;过境后天气变化:受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控制,气压,气温,天气转晴。
③准静止锋:移动缓慢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实例:长江地区的梅雨天气;昆明准静止锋
第一节练习题:
1.太阳辐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是()
①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大,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小,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多②低纬太阳高度角较小,等量的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多③低纬太阳高度大,经过大气的路程短,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小,地面得到的多④低纬太阳高度角小,经过大气的路程长,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少,地面得到的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下面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3.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地转偏向力B.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冷热不均
C.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D.风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4.下图所示的地球近地面风带的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的是()
A
B
C
D
5.下图为大气环流(局部)的垂直剖面,图中气压带、风带名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副热带高压带,乙为极地高压带
B.①为西风带,②为极地东风带
C.甲为赤道低压带,乙为副极地低压带
D.①为信风带,②为西风带
6.如果上图为“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



a
7.读风向示意图,当风速稳定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等压线数值①<②<③B.a是地转偏向力
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D.该风形成于高空
8.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A.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B.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
C.夏季北移,冬季南移D.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9.下列气体,起保温作用的是()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臭氧
10.下列现象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削弱-大气逆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削弱
1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描写的景象主要是受()的影响
A.冷锋B.暖锋C.准静止锋D.西风
12.当右图中的天气系统到达北京时,北京的天气会()
A.气温下降、气压升高B.气温升高,气压下降
C.气温和气压都升高D.气温和气压都下降
13.关于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C.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D.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14.形成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的天气系统一般是:
 A.低气压B.高气压C.气旋D.反气旋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夏季白天多云气温不太高是因为大气的反射作用B.冬天多云的黑夜不太冷是因为大气保温作用
C.晴朗天空蔚蓝是因为大气散射作用D.地表温度在夜晚不会降得太低是因为大气的削弱作用
16.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
A.赤道低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C.极地东风带D.信风带
17.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
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
18.我国华北地区某地,几天内天气变化情况如下:开始两天晴转阴,接着出现强大的西北风,风停后转晴,气温下降,判断是()
A.冷锋过境天气B.暖锋过境天气C.准静止锋影响下的天气D.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
19.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附近时()
A.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B.亚洲大陆被印度低压控制
C.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D.南亚盛行东北季风
20.下列关于锋面对天气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受暖锋影响而形成的B.台风是暖锋影响下的恶劣天气
C.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是冷锋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D.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暖锋
21.下列有关气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南半球是顺时针旋转的空气大旋涡②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的空气大旋涡③过境常伴随有锋面,导致复杂天气现象④过境导致空气下沉,多出现晴朗的天气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2.下图为锋面示意图,a、b、c、d四地大致位于北半球同一纬度,此时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不考虑地形和海陆因素)()
23.右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
错误的是()
第二节、水的运动
1、结合右边“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_____B_____C______D______E_______F_______G_______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促进各个圈层之间的____和___交换。
②调节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的不均。
③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3、世界洋流:
①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②按照水温,可将洋流分为____和_____。
③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材P48图2-2-6)自己画图:
a.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方向—北顺南逆
b.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方向:(气旋型)逆时针方向流动
c.南极大陆外围(南纬40附近海区):西风漂流(寒流)
d.北印度洋海区为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对气候的影响:(暖流流过增___增__,寒流流过降___减___。)
B.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影响(四大渔场——
C.对人类航海的影响:顺流比逆流速度快,海雾会影响海上航行。
D.对海上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但是会使污染范围____。
第三节、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低地,是地表趋于平坦
2.地壳运动垂直运动:使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表现为______和______。
褶皱:定义: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
地貌: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形成高山(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
是埋藏区如上图中的处。(填字母)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如东非大裂谷),是储藏区如上图中的
处。
断层:定义:如果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强度,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列构造。其
中断列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断层。
地貌:地垒:岩层相对上升,常形成,如我国的____、_____
地堑:岩层相对下沉,常形成,如我国的_____平原、著名的_____大裂谷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⑴.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如土壤
⑵.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干旱地区)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湿润地区)如河床加深加宽、峡谷、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冰川侵蚀形成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
⑶.搬运作用:
⑷.沉积作用: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黄土高原
流水沉积山区-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
3、板块学说: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这些板块漂浮于“软流层”之上,且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板块运动
对地表影响
举例说明
板块碰撞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____、____和______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巨大的_________。
板块张裂
常形成______和_______

扩展阅读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的影响 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的 地区。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
2.气候的影响大城市都分布在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地区。
3.水的影响①影响城市区位——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转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或状。
4.矿产的影响
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美国、德国埃森、杜伊斯堡。
我国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包头、、大同、鹤岗等。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平坦处线路,总长度。崎岖的山地线路
(“之”字型或“8”字型),总长度。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山地、陡坡等地线网密度。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相互交替。
2.近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农业有利影响北半球温度带,热量条件更有利于。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产量。
不利影响热带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
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
②工业有利影响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不利影响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使产生大量的工业活动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
③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增加疾病的。
④海平面和海岸带: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部分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⑤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如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第三节寒潮
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 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等天气。2.原因:冬半年强冷气团从地区向地区移动形成3.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4.危害:①大雪、冰冻等使堵塞,中断。②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
③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5.防治措施:监测和预报
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自然资源概念: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
分类:可再生资源:如资源、资源、资源、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如资源
2.水资源组成广义:陆地水和海洋水1狭义:指地球上的。目前广泛利用的主要是、淡水湖泊水和等
分布①特点:明显的。②成因:降水量的不均匀
③指标:
④差异:洲最多,洲次之,最少。
特征:①补给的循环性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③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三章)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三章)”,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三章)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一节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由、水文、、、土壤等要素组成。
地理环境:人类在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最基本因素)⑵.
⑶.下垫面因素①海陆差异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侯
②洋流的影响:暖流起作用、寒流起作用
③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坡降水多,坡降水少。
⑷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气候。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⑴.成因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气候植被陆地自然带呈带状分布海陆位置—土壤有一定宽度
2.⑵.自然带的标志是。
3.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具体表现
分布的地区
形成基础
纬度地带性
由赤道向两极更替(南北方向)
低纬地区,北半球的高纬地区
以为基础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东西方向)
中纬度地区
以为基础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
海拔较高的山地
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
非地带性
无一定形式
实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实际运用: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
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
读左下图,回答2-3题: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
3.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
3.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4.⑴.从1─3、9—10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从8—4—5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⑵.1是带、2是带、6是带、8是带

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粒子直径

<1nm

1~100nm

>100nm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实例

食盐水

Fe(OH)3胶体

泥浆水

3、胶体: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

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

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时,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卤水点豆腐、长江珠江三角洲的形成都是由于胶体的聚沉。

电泳,见教材P28科学视野关于Fe(OH)3胶体,静电除尘就是胶体电泳的应用。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4)胶体的净化:渗析法,净化血液利用的就是渗析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注意事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如:Al2(SO4)3=2Al3++3SO42-

二、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

拆:把易溶的强电解质(易容的盐、强酸、强碱)拆成离子形式。

常见易溶的强电解质有:三大强酸(H2SO4、HCl、HNO3),四大强碱[NaOH、KOH、Ba(OH)2、Ca(OH)2(澄清石灰水拆,石灰乳不拆)],可溶性盐,这些物质拆成离子形式。

删:删除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等量删除价态不变和存在形式不变的离子)

查:检查书写离子方程式等式两边是否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3、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看是否符合反应事实(能不能发生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对不对)。看是否可拆。

看是否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看“=”“↑”“↓”是否应用恰当。

4、离子共存问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沉淀:CO32-与Ca2+、Ba2+Ag+与Cl-Cu2+、Fe2+、Fe3+、Mg2+、Al3+与OH-等

生成气体:CO32-、HCO3-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生成H2O等弱电解质:H+和OH-生成H2O。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既不能和H+共存,也不能和

OH-共存。如:HCO3-+H+=H2O+CO2↑,HCO3-+OH-=H2O+CO3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2+与NO3-(H+)、I-与NO3-(H+)、Fe3+与S2-、Fe2+与MnO4-(H+)

特殊情况:Fe3+与SCN-

(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无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离子:Cu2+、Fe3+、Fe2+、MnO4-(常见这四种有色离子)。

注意挖掘某些隐含离子:酸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H+,碱性溶液(或pH>7)中隐含有OH-。

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失电子)→升(化合价升高)→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得电子)→降(化合价降低)→还(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注:一定要熟记以上内容,以便能正确判断出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剂、还原剂在反应物中找;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生成物中找。)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三、如果使元素化合价升高,即要使它被氧化,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Fe3+→Fe2+

如果使元素化合价降低,即要使它被还原,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如C→CO2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 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50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