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1.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三目:第一目简要分析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变迁的影响;第三目讲述交通发展与商业网点布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近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促进全球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2、了解在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通过案例(特别是所在地的实例)
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商业网点,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文内容叙述言简意赅,讲述的比较概括和间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时可以多举几个例子,所举实例要具有普遍性、真实性和鲜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以分析、说明并做必要的补充,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原理。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助式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学案,把握基本的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的差别,了解近200年来由于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地区间、国家间交往形式的变化,并完成填充。
项目传递网络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成本
电子
邮件______网络
(因特网)是从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所用地址与具体地点无关_______很___
普通
邮件邮政网络是从地址到地址的通信方式,离开特定场所就无法收到邮件_____________

(承转)交通与通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形态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读课文P102-P103的内容,完成课前预习学案(二)和课内)
资料分析:分析课本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分析在交通线变化时所带来的影响。
小结: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交通线的变化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讲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提问)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回答)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道两侧和河流的
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
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提问)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总结)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并且理解了交通发展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理解,并能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九、板书设计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二、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三、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市场最优原则
2、交通最优原则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两部分内容的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对教材内容处理时我注意利用了教材的图表,加以分析和归纳,还补充一些有关交通与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交通和通信与全球化
2、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3、理解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
1、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对全球化的意义:交通和通信事业是联系、、
的桥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2、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产业革命后:的出现,缩短了距离,促进了的发展。
(2)当今社会,广泛应用,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
(二)、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
1、聚落:分为和,城市一般有乡村发展而来,在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中,交通运输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_________形态及方向。以水运为主的时代,城镇多___________集聚。公路和铁路的发展,使城市沿__________两侧不断地延伸和发展。
2、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的历史进程
时期运输方式城市分布形态
历史上
现代
3、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对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工具步行——马车时期火车——电车汽车时期高速公路时期
城市形态
(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
1、商业中心往往与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沿江、沿海以及_________、_________沿线,水路交通便利的______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_________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一般而言,商业网点要求有便捷的________条件,很多商业网点以_________
建立在________或市区边缘的__________附近。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2)学习过程
(一)交通发展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探究活动1]聚落的形态和分布深受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因而不同的交通运输时期,聚落的空间形态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运输方式的变化城市分布城市形态
古代步行-马车时期交通工具不发达,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
近代火车-电车时代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郊区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
现代火车时期私人汽车,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
高速公路时期地铁、高架公路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4-3-1中某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分析回答:
(1)1949年以前,影响株洲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
(2)株洲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往往沿____________扩展,基本呈__________状,这说明交通条件对城市_________的影响很大。
(3)株洲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探究活动2]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M.JAb88.cOM

[探究活动3]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图4-3-3“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_______________的东部地区
在地形上以________为主,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
(2)大型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沿线地区。
(3)长江沿岸全国性的重要商业中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由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商业网点的密度与交通条件有关
B.商业网点主要沿铁路线分布
C.商业网点的效益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有关
D.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2、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关系不明显的是()
A.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汇
B.上海市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地
C.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D.上海高等学府云集,技术力量雄厚
3、内容按因果关系排列,说明商业网点的形成过程()
①商业网点的形成②生产地域分工③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④商品交换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4、读“山区(林区)与平原(水稻产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山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形成原因。
(2)山区商业网点密度比平原地区,原因是。
(3)图中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表明:农村地区的集市贸易基本上是沿自发形成的,这符合原则。
(5)A、B、C三处聚落中,最容易发展成城市的是处,因为该处。
5、读“我国A城市区位示意图”(图5-6),回答:
(1)图中A城市为,其优势区位是。
(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是。在我国与A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等城市。
(3)是古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因此,对城市的选择影响很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当前成为许多国家技术竞争制高点的是()
A.全球定位技术B.航天航空遥感技术
C.信息高速公路技术D.克隆技术
2.某县医院医生用最经济的方法邀请各大中城市里大医院的著名主任医师为疑难急症病人会诊,从中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他们所依靠的是()
A.长途电话B.电报C.国际互联网D.传真
3.今天,一个全球性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一样方便,这有赖于()
A.交通运输网B.邮政网络C.电信网络D.“金桥”工程
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请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A.①B.③C.②D.④
5.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6.下列有关城市分布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的聚落分布形态差别不大
B.交通运输只对城市扩展方向产生影响
C.交通运输由内河向外海迁移时,城市也由内地向沿海迁移
D.铁路对城市的形态没有产生影响
7.下列有关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东北的森林地区由于林产品丰富,所以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B.在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形成不了商业中心
C.我国的商业中心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D.交通位置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8.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的区位因素是()
A.历史原因B.自然条件好C.国家政策D.交通便利
9.在下图所示三个地点,最先发展成商业中心的是()
A.A点B.B点C.C点D.都不能
10.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
A.北京B.广州C.上海D.沈阳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一定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B.交通方式的变化吸引商业中心向新的地点迁移
C.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D.郑州商业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它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
12、交通和通信是联系________的纽带()
①生产和消费 ②工业与农业 ③城市与乡村 ④地区与地区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3、下列事物和技能中,能为“地球村”村民之间提供快捷信息交流的是()
①手机短信 ②电子邮件 ③视频聊天 ④移动电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关于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铁路和公路的发展,促使城市街区沿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扩展
B.近、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提供了条件
C.私家车的普及和快速道路系统的建立使不少城市的空间形态呈星状
D.随着地铁和高架公路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
15、图4-3-4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16读某历史名城图(图5-8),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老城区中①区域和②区域形成较早的是,原因是

(3)新城区出现主要是受什么区位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老城区的形态大体伸展成,这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参考答案
[探究活动1]古代:沿陆路、水路及其交点形成与发展紧凑的带状或块状
近代:沿铁路、公路分布带状发展
火车时期:沿交通线分布,城市密度增大城市郊区沿交通线向外扩
展,并在外围形成次级城镇
高速公路时期:城市规模和密度进一步增大城市空间联系加强,出
现城市群
(1)河流
(2)交通干线带空间形态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市城市形态变
化的原因。随着京广线的建成,株洲市沿河布局变成沿河、沿
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地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特点更见
明显。
[探究活动2]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
道两侧和河流的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
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探究活动3]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1)交通便利平原三
(2)沿海沿江铁路
(3)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4)交通位置
课后练习与提高
1、C2、C3、C4、A5、C6、C7、D8、D9、B10、C11、A12、C 
13、D 14、C 15、A 
16、(1)交通矿产资源
(2)①早期城市大多临河分布,在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多出现
在工业革命后(3)铁路交通带状河流

相关阅读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1.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三目:第一目简要分析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变迁的影响;第三目讲述交通发展与商业网点布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近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促进全球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2、了解在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通过案例(特别是所在地的实例)
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商业网点,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文内容叙述言简意赅,讲述的比较概括和间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时可以多举几个例子,所举实例要具有普遍性、真实性和鲜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以分析、说明并做必要的补充,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原理。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助式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学案,把握基本的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的差别,了解近200年来由于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地区间、国家间交往形式的变化,并完成填充。
项目传递网络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成本
电子
邮件______网络
(因特网)是从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所用地址与具体地点无关_______很___
普通
邮件邮政网络是从地址到地址的通信方式,离开特定场所就无法收到邮件_____________

(承转)交通与通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形态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读课文P102-P103的内容,完成课前预习学案(二)和课内)
资料分析:分析课本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分析在交通线变化时所带来的影响。
小结: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交通线的变化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讲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提问)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回答)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道两侧和河流的
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
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提问)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总结)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并且理解了交通发展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理解,并能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九、板书设计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二、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三、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市场最优原则
2、交通最优原则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两部分内容的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对教材内容处理时我注意利用了教材的图表,加以分析和归纳,还补充一些有关交通与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交通和通信与全球化
2、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3、理解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
1、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对全球化的意义:交通和通信事业是联系、、
的桥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2、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产业革命后:的出现,缩短了距离,促进了的发展。
(2)当今社会,广泛应用,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
(二)、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
1、聚落:分为和,城市一般有乡村发展而来,在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中,交通运输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_________形态及方向。以水运为主的时代,城镇多___________集聚。公路和铁路的发展,使城市沿__________两侧不断地延伸和发展。
2、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的历史进程
时期运输方式城市分布形态
历史上
现代
3、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对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工具步行——马车时期火车——电车汽车时期高速公路时期
城市形态
(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
1、商业中心往往与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沿江、沿海以及_________、_________沿线,水路交通便利的______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_________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一般而言,商业网点要求有便捷的________条件,很多商业网点以_________
建立在________或市区边缘的__________附近。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2)学习过程
(一)交通发展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探究活动1]聚落的形态和分布深受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因而不同的交通运输时期,聚落的空间形态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运输方式的变化城市分布城市形态
古代步行-马车时期交通工具不发达,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
近代火车-电车时代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郊区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
现代火车时期私人汽车,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
高速公路时期地铁、高架公路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4-3-1中某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分析回答:
(1)1949年以前,影响株洲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
(2)株洲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往往沿____________扩展,基本呈__________状,这说明交通条件对城市_________的影响很大。
(3)株洲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探究活动2]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探究活动3]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图4-3-3“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_______________的东部地区
在地形上以________为主,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
(2)大型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沿线地区。
(3)长江沿岸全国性的重要商业中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由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商业网点的密度与交通条件有关
B.商业网点主要沿铁路线分布
C.商业网点的效益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有关
D.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2、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关系不明显的是()
A.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汇
B.上海市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地
C.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D.上海高等学府云集,技术力量雄厚
3、内容按因果关系排列,说明商业网点的形成过程()
①商业网点的形成②生产地域分工③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④商品交换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4、读“山区(林区)与平原(水稻产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山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形成原因。
(2)山区商业网点密度比平原地区,原因是。
(3)图中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表明:农村地区的集市贸易基本上是沿自发形成的,这符合原则。
(5)A、B、C三处聚落中,最容易发展成城市的是处,因为该处。
5、读“我国A城市区位示意图”(图5-6),回答:
(1)图中A城市为,其优势区位是。
(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是。在我国与A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等城市。
(3)是古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因此,对城市的选择影响很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当前成为许多国家技术竞争制高点的是()
A.全球定位技术B.航天航空遥感技术
C.信息高速公路技术D.克隆技术
2.某县医院医生用最经济的方法邀请各大中城市里大医院的著名主任医师为疑难急症病人会诊,从中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他们所依靠的是()
A.长途电话B.电报C.国际互联网D.传真
3.今天,一个全球性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一样方便,这有赖于()
A.交通运输网B.邮政网络C.电信网络D.“金桥”工程
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请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A.①B.③C.②D.④
5.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6.下列有关城市分布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的聚落分布形态差别不大
B.交通运输只对城市扩展方向产生影响
C.交通运输由内河向外海迁移时,城市也由内地向沿海迁移
D.铁路对城市的形态没有产生影响
7.下列有关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东北的森林地区由于林产品丰富,所以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B.在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形成不了商业中心
C.我国的商业中心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D.交通位置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8.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的区位因素是()
A.历史原因B.自然条件好C.国家政策D.交通便利
9.在下图所示三个地点,最先发展成商业中心的是()
A.A点B.B点C.C点D.都不能
10.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
A.北京B.广州C.上海D.沈阳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一定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B.交通方式的变化吸引商业中心向新的地点迁移
C.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D.郑州商业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它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
12、交通和通信是联系________的纽带()
①生产和消费 ②工业与农业 ③城市与乡村 ④地区与地区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3、下列事物和技能中,能为“地球村”村民之间提供快捷信息交流的是()
①手机短信 ②电子邮件 ③视频聊天 ④移动电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关于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铁路和公路的发展,促使城市街区沿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扩展
B.近、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提供了条件
C.私家车的普及和快速道路系统的建立使不少城市的空间形态呈星状
D.随着地铁和高架公路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
15、图4-3-4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16读某历史名城图(图5-8),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老城区中①区域和②区域形成较早的是,原因是

(3)新城区出现主要是受什么区位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老城区的形态大体伸展成,这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参考答案
[探究活动1]古代:沿陆路、水路及其交点形成与发展紧凑的带状或块状
近代:沿铁路、公路分布带状发展
火车时期:沿交通线分布,城市密度增大城市郊区沿交通线向外扩
展,并在外围形成次级城镇
高速公路时期:城市规模和密度进一步增大城市空间联系加强,出
现城市群
(1)河流
(2)交通干线带空间形态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市城市形态变
化的原因。随着京广线的建成,株洲市沿河布局变成沿河、沿
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地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特点更见
明显。
[探究活动2]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
道两侧和河流的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
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探究活动3]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1)交通便利平原三
(2)沿海沿江铁路
(3)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4)交通位置
课后练习与提高
1、C2、C3、C4、A5、C6、C7、D8、D9、B10、C11、A12、C 
13、D 14、C 15、A 
16、(1)交通矿产资源
(2)①早期城市大多临河分布,在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多出现
在工业革命后(3)铁路交通带状河流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江苏省丹阳六中教学案
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执教
学习要求:
1、举例说明近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促进全球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2、了解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知识梳理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1、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
(1)时空距离缩短,促进化。
(2)交通运输和的变化导致:①聚落______的改变;②商业网点______的变化
(3)列表比较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的差别
项目传递网络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成本
电子邮件
普通邮件
二、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分布:沿交通干线和,成为聚落的。
2.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的变化。交通线衰落,会引起的衰落。
三、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商业网点分布主要区位因素
商业街:①最优原则——城市的处
②最优原则——市区边或市区边缘的沿线
商业小区:分布于内,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2、影响商业网点布局:自然环境为商业网点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山区平原
形成
密度
效益
组织形式
4.影响商业中心的分布:
(1)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①②
(2)交通运输方式的化、化、化,一方面扩大了对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涌现出了众多的,点线结合,有利于商品的集结和疏散,而且也提升了商业网点的和。再加上现代商品冷藏、包装技术进步,更加促进了商业网点的发展。
导学检测
1.当前成为许多国家技术竞争制高点的是()
A.全球定位技术B.航天航空遥感技术C.信息高速公路技术D.克隆技术
2.某县医院医生用最经济的方法邀请各大中城市里大医院的著名主任医师为疑难急症病人会诊,从中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他们所依靠的是()
A.长途电话B.电报C.国际互联网D.传真
3.今天,一个全球性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一样方便,这有赖于()
A.交通运输网B.邮政网络C.电信网络D.“金桥”工程
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请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A.①B.③C.②D.④
5.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6.下列有关城市分布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的聚落分布形态差别不大B.交通运输只对城市扩展方向产生影响
C.交通运输由内河向外海迁移时,城市也由内地向沿海迁移
D.铁路对城市的形态没有产生影响
7.下列有关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东北的森林地区由于林产品丰富,所以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B.在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形成不了商业中心
C.我国的商业中心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D.交通位置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8.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的区位因素是()
A.历史原因B.自然条件好C.国家政策D.交通便利
9.在下图所示三个地点,最先发展成商业中心的是()
A.A点B.B点C.C点D.都不能
10.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A.北京B.广州C.上海D.沈阳

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一定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B.交通方式的变化吸引商业中心向新的地点迁移
C.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容易形成商业中心D.郑州商业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它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
2、交通和通信是联系________的纽带()
①生产和消费 ②工业与农业 ③城市与乡村 ④地区与地区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3、下列事物和技能中,能为“地球村”村民之间提供快捷信息交流的是()
①手机短信 ②电子邮件 ③视频聊天 ④移动电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铁路和公路的发展,促使城市街区沿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扩展
B.近、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提供了条件
C.私家车的普及和快速道路系统的建立使不少城市的空间形态呈星状
D.随着地铁和高架公路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
5、图4-3-4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6、关于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商业网点的密度与交通条件有关B.商业网点主要沿铁路线分布
C.商业网点的效益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有关D.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7、与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关系不明显的是()
A.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汇
B.上海市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地
C.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D.上海高等学府云集,技术力量雄厚
8、将下列内容按因果关系排列,说明商业网点的形成过程()
①商业网点的形成②生产地域分工③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④商品交换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9、根据图4-3-1中某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分析回答:

(1)1949年以前该市的城市形态呈______状,街区沿________伸展,这是因为当时该地的主要运输方式以_____为主。
(2)目前该市的城市形态呈_____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该市城市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图4-3-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甲、乙、丙、丁四大商业中心的共同区位因素是_______提供的条件。
⑵乙地商贸发展前景比甲地广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⑶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城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原
因是位于处,有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丁城市则处于__,因此它既是_____港,又是港。
(5)____城市最有可能发展为本区域的最大商业贸易中心。

4、读图4-3-3“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⑴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商业中心名称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⑵图中商业中心按照规模,均属于______性商业中心,它们对全国或较大范围内的商业流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⑶我国主要的商业中心为什么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其原因是:_____。
⑷上海能够成为全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原因有______(多项)
A、本身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和消费能力B、有丰富的商业管理经验
C、拥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D、有发达的的交通运输系统
课后作业题源:
问题统计分析

高一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016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地理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016》,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表现: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发
交通条件对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
聚落空间形 落的主要。
态的影响

举例:株洲市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是
个典型的。
 
对聚落空间
形态的影响交通条件改变对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聚落空间形态和
 发展速度的影响 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影
响,其中的影响至关重要,山区商业网
 点的密度明显平原商业网点。
对商业网点
分布的影响 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还会影响商
业网点分布的,很多商业网点以为
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公路沿线。

交通线路的改变也常会引起繁荣或衰落。

13铁路是城市之间的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沪铁路长度仅为全国铁路营运线的2%,却承担着全国10.2%的铁路客运量和7.2%的货物周转量,其运输密度是全国铁路平均水平的4倍,但目前运能缺口仍高达50%以上,严重制约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2007年10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领导小组成,意味立着其前期准备完毕,开工在即。京沪高速铁路预算为2200亿人民币,仅次于三峡工程的投资规模。
材料三:京沪高速铁路示意图。(图18)

(1)分析说明京沪线的铁路运输密度4倍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

(2)烟大轮渡已开通,沿海铁路正在修建。分析东部沿海铁路贯通后,对缓解京沪铁路压力所起的作用。(4分)

(3)京沪高速铁路将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方式,这样有何好处?

(4)京沪高速铁路在山东省境内长500余公里,将设立德州、济南、泰山、曲阜、枣庄五站。试分析京沪高速铁路对山东沿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构建本节知识框架


1郑州既是铁路交通枢纽又是商业中心,是由于()
A郑州商品生产能力强B郑州市规模大
C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D郑州是河南省省会
2影响嘉兴市聚落形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化B工业的发展
C自然资源的变化D人口的迁移
3关于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交通线路少,使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较小
B山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应建立商业中心吸引更多的客源
C平原建立商业中心是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的具体体现
D小商店、流动摊点应是山区商业网点的主要形式
4我国扬州和济宁等城市的兴衰,说明了()
A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多少,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B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路的变化,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C政治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D军事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5京九铁路自北而南,跨越多条大河大江,穿过崇山峻岭,沿途地形各异,地质情况复杂,在这种条件下修建铁路,其支撑条件是()
A.国民经济的发展B.人民群众的支援
C.香港的大力支持D.先进的科学技术
6形成商业中心,应具备的主要条件为()
A.经济发达地区、地势低平有大河B.气候温暖,土壤肥沃
C.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D.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矿产资源丰富
7武汉市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的主要区位因素有()
①地处长江中游平原,长江、汉水交汇处,位置优越②地处我国中部人口密集区,客货流量大③武汉附近各类资源丰富,便于开发④武汉气候条件好,便于铁路建设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铁路沿线地区地形平坦,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客货流量大,京沪铁路连接南北两大城市群,沿线地区经济发达,客货流量大,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加工能力强,但常规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需要从北方调入大量矿产。
(2)东北地区与上海、山东、江苏之间的客货流可走沿海铁路,可分流京沪铁路客货运输,减轻京沪铁路运输压力
(3)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与其他交通线路的相互影响,保障京沪高速铁路正常运行
(4)铁路建设大量投资,将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铁路建成后,将大大缩短沿线城市间的出行时间,密切山东沿线五城市与京津唐、沪宁杭两大城市群的联系;增大客流量,促进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课堂反馈
1——7CABBDCA

高一地理人口的变化49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学案导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

1、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41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