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1.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三目:第一目简要分析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变迁的影响;第三目讲述交通发展与商业网点布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近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促进全球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2、了解在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通过案例(特别是所在地的实例)
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商业网点,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文内容叙述言简意赅,讲述的比较概括和间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时可以多举几个例子,所举实例要具有普遍性、真实性和鲜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以分析、说明并做必要的补充,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原理。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助式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学案,把握基本的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的差别,了解近200年来由于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地区间、国家间交往形式的变化,并完成填充。
项目传递网络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成本
电子
邮件______网络
(因特网)是从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所用地址与具体地点无关_______很___
普通
邮件邮政网络是从地址到地址的通信方式,离开特定场所就无法收到邮件_____________

(承转)交通与通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形态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读课文P102-P103的内容,完成课前预习学案(二)和课内)
资料分析:分析课本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分析在交通线变化时所带来的影响。
小结: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交通线的变化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讲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提问)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回答)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道两侧和河流的
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
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提问)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总结)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并且理解了交通发展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理解,并能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九、板书设计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二、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三、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市场最优原则
2、交通最优原则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两部分内容的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对教材内容处理时我注意利用了教材的图表,加以分析和归纳,还补充一些有关交通与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交通和通信与全球化
2、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3、理解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
1、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对全球化的意义:交通和通信事业是联系、、
的桥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2、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产业革命后:的出现,缩短了距离,促进了的发展。
(2)当今社会,广泛应用,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
(二)、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
1、聚落:分为和,城市一般有乡村发展而来,在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中,交通运输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_________形态及方向。以水运为主的时代,城镇多___________集聚。公路和铁路的发展,使城市沿__________两侧不断地延伸和发展。
2、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的历史进程
时期运输方式城市分布形态
历史上
现代
3、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对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工具步行——马车时期火车——电车汽车时期高速公路时期
城市形态
(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
1、商业中心往往与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沿江、沿海以及_________、_________沿线,水路交通便利的______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_________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一般而言,商业网点要求有便捷的________条件,很多商业网点以_________
建立在________或市区边缘的__________附近。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2)学习过程
(一)交通发展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探究活动1]聚落的形态和分布深受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因而不同的交通运输时期,聚落的空间形态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运输方式的变化城市分布城市形态
古代步行-马车时期交通工具不发达,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
近代火车-电车时代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郊区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
现代火车时期私人汽车,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
高速公路时期地铁、高架公路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4-3-1中某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分析回答:
(1)1949年以前,影响株洲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
(2)株洲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往往沿____________扩展,基本呈__________状,这说明交通条件对城市_________的影响很大。
(3)株洲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探究活动2]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探究活动3]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图4-3-3“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_______________的东部地区
在地形上以________为主,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
(2)大型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沿线地区。
(3)长江沿岸全国性的重要商业中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由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商业网点的密度与交通条件有关
B.商业网点主要沿铁路线分布
C.商业网点的效益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有关
D.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2、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关系不明显的是()
A.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汇
B.上海市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地
C.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D.上海高等学府云集,技术力量雄厚
3、内容按因果关系排列,说明商业网点的形成过程()
①商业网点的形成②生产地域分工③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④商品交换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4、读“山区(林区)与平原(水稻产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山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形成原因。
(2)山区商业网点密度比平原地区,原因是。
(3)图中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表明:农村地区的集市贸易基本上是沿自发形成的,这符合原则。
(5)A、B、C三处聚落中,最容易发展成城市的是处,因为该处。
5、读“我国A城市区位示意图”(图5-6),回答:
(1)图中A城市为,其优势区位是。
(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是。在我国与A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等城市。
(3)是古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因此,对城市的选择影响很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当前成为许多国家技术竞争制高点的是()
A.全球定位技术B.航天航空遥感技术
C.信息高速公路技术D.克隆技术
2.某县医院医生用最经济的方法邀请各大中城市里大医院的著名主任医师为疑难急症病人会诊,从中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他们所依靠的是()
A.长途电话B.电报C.国际互联网D.传真
3.今天,一个全球性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一样方便,这有赖于()
A.交通运输网B.邮政网络C.电信网络D.“金桥”工程
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请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A.①B.③C.②D.④
5.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6.下列有关城市分布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的聚落分布形态差别不大
B.交通运输只对城市扩展方向产生影响
C.交通运输由内河向外海迁移时,城市也由内地向沿海迁移
D.铁路对城市的形态没有产生影响
7.下列有关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东北的森林地区由于林产品丰富,所以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B.在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形成不了商业中心
C.我国的商业中心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D.交通位置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8.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的区位因素是()
A.历史原因B.自然条件好C.国家政策D.交通便利
9.在下图所示三个地点,最先发展成商业中心的是()
A.A点B.B点C.C点D.都不能
10.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
A.北京B.广州C.上海D.沈阳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一定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B.交通方式的变化吸引商业中心向新的地点迁移
C.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D.郑州商业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它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
12、交通和通信是联系________的纽带()
①生产和消费 ②工业与农业 ③城市与乡村 ④地区与地区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3、下列事物和技能中,能为“地球村”村民之间提供快捷信息交流的是()
①手机短信 ②电子邮件 ③视频聊天 ④移动电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关于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铁路和公路的发展,促使城市街区沿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扩展
B.近、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提供了条件
C.私家车的普及和快速道路系统的建立使不少城市的空间形态呈星状
D.随着地铁和高架公路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
15、图4-3-4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16读某历史名城图(图5-8),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老城区中①区域和②区域形成较早的是,原因是

(3)新城区出现主要是受什么区位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老城区的形态大体伸展成,这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参考答案
[探究活动1]古代:沿陆路、水路及其交点形成与发展紧凑的带状或块状
近代:沿铁路、公路分布带状发展
火车时期:沿交通线分布,城市密度增大城市郊区沿交通线向外扩
展,并在外围形成次级城镇
高速公路时期:城市规模和密度进一步增大城市空间联系加强,出
现城市群
(1)河流
(2)交通干线带空间形态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市城市形态变
化的原因。随着京广线的建成,株洲市沿河布局变成沿河、沿
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地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特点更见
明显。
[探究活动2]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
道两侧和河流的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
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探究活动3]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1)交通便利平原三
(2)沿海沿江铁路
(3)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4)交通位置
课后练习与提高
1、C2、C3、C4、A5、C6、C7、D8、D9、B10、C11、A12、C 
13、D 14、C 15、A 
16、(1)交通矿产资源
(2)①早期城市大多临河分布,在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多出现
在工业革命后(3)铁路交通带状河流

延伸阅读

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1.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三目:第一目简要分析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变迁的影响;第三目讲述交通发展与商业网点布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近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促进全球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2、了解在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通过案例(特别是所在地的实例)
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商业网点,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文内容叙述言简意赅,讲述的比较概括和间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时可以多举几个例子,所举实例要具有普遍性、真实性和鲜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以分析、说明并做必要的补充,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原理。
五、教学方法
师生互助式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学案,把握基本的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通过复习上节课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的差别,了解近200年来由于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地区间、国家间交往形式的变化,并完成填充。
项目传递网络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成本
电子
邮件______网络
(因特网)是从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所用地址与具体地点无关_______很___
普通
邮件邮政网络是从地址到地址的通信方式,离开特定场所就无法收到邮件_____________

(承转)交通与通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形态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读课文P102-P103的内容,完成课前预习学案(二)和课内)
资料分析:分析课本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分析在交通线变化时所带来的影响。
小结: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交通线的变化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讲解)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提问)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回答)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道两侧和河流的
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
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提问)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总结)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并且理解了交通发展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理解,并能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九、板书设计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二、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三、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市场最优原则
2、交通最优原则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两部分内容的文字叙述比较简洁,对教材内容处理时我注意利用了教材的图表,加以分析和归纳,还补充一些有关交通与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评价。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交通和通信与全球化
2、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3、理解交通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交通和通信发展与全球化
1、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对全球化的意义:交通和通信事业是联系、、
的桥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
2、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1)产业革命后:的出现,缩短了距离,促进了的发展。
(2)当今社会,广泛应用,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快捷。
(二)、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
1、聚落:分为和,城市一般有乡村发展而来,在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中,交通运输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_________形态及方向。以水运为主的时代,城镇多___________集聚。公路和铁路的发展,使城市沿__________两侧不断地延伸和发展。
2、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的历史进程
时期运输方式城市分布形态
历史上
现代
3、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对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工具步行——马车时期火车——电车汽车时期高速公路时期
城市形态
(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
1、商业中心往往与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通过交通枢纽集散周围地区的各种产品。沿江、沿海以及_________、_________沿线,水路交通便利的______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_________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一般而言,商业网点要求有便捷的________条件,很多商业网点以_________
建立在________或市区边缘的__________附近。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交通干线如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商业网点的区位分析。
(2)学习过程
(一)交通发展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探究活动1]聚落的形态和分布深受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影响,因而不同的交通运输时期,聚落的空间形态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运输方式的变化城市分布城市形态
古代步行-马车时期交通工具不发达,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主要动力,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
近代火车-电车时代交通的发展,城市居民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郊区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
现代火车时期私人汽车,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
高速公路时期地铁、高架公路的发展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4-3-1中某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分析回答:
(1)1949年以前,影响株洲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
(2)株洲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往往沿____________扩展,基本呈__________状,这说明交通条件对城市_________的影响很大。
(3)株洲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消费人口,促进商业网点的的形成、发展和繁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线路的调整,使其交通区位发生改变、会导致商业网点的衰落和密度的下降。
[探究活动2]读课本P104图4-3-4比较唐代的商业城市分布和现代的商业城市各有什么特点?

[探究活动3]读课文P104的内容,结合身边的实例,总结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什么?

图4-3-3“我国重要商业中心的分布”,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_______________的东部地区
在地形上以________为主,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
(2)大型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沿线地区。
(3)长江沿岸全国性的重要商业中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由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关于商业网点与交通运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商业网点的密度与交通条件有关
B.商业网点主要沿铁路线分布
C.商业网点的效益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有关
D.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2、上海成为我国最大商业中心的关系不明显的是()
A.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汇
B.上海市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地
C.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D.上海高等学府云集,技术力量雄厚
3、内容按因果关系排列,说明商业网点的形成过程()
①商业网点的形成②生产地域分工③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④商品交换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
4、读“山区(林区)与平原(水稻产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山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形成原因。
(2)山区商业网点密度比平原地区,原因是。
(3)图中山区与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表明:农村地区的集市贸易基本上是沿自发形成的,这符合原则。
(5)A、B、C三处聚落中,最容易发展成城市的是处,因为该处。
5、读“我国A城市区位示意图”(图5-6),回答:
(1)图中A城市为,其优势区位是。
(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是。在我国与A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等城市。
(3)是古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因此,对城市的选择影响很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当前成为许多国家技术竞争制高点的是()
A.全球定位技术B.航天航空遥感技术
C.信息高速公路技术D.克隆技术
2.某县医院医生用最经济的方法邀请各大中城市里大医院的著名主任医师为疑难急症病人会诊,从中拿出最佳治疗方案,他们所依靠的是()
A.长途电话B.电报C.国际互联网D.传真
3.今天,一个全球性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而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同一座办公楼一样方便,这有赖于()
A.交通运输网B.邮政网络C.电信网络D.“金桥”工程
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请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A.①B.③C.②D.④
5.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6.下列有关城市分布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的聚落分布形态差别不大
B.交通运输只对城市扩展方向产生影响
C.交通运输由内河向外海迁移时,城市也由内地向沿海迁移
D.铁路对城市的形态没有产生影响
7.下列有关商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东北的森林地区由于林产品丰富,所以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B.在西北地区由于人口稀少,形成不了商业中心
C.我国的商业中心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D.交通位置是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重要区位因素
8.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的区位因素是()
A.历史原因B.自然条件好C.国家政策D.交通便利
9.在下图所示三个地点,最先发展成商业中心的是()
A.A点B.B点C.C点D.都不能
10.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
A.北京B.广州C.上海D.沈阳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业中心一定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B.交通方式的变化吸引商业中心向新的地点迁移
C.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D.郑州商业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它是一个铁路交通枢纽
12、交通和通信是联系________的纽带()
①生产和消费 ②工业与农业 ③城市与乡村 ④地区与地区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3、下列事物和技能中,能为“地球村”村民之间提供快捷信息交流的是()
①手机短信 ②电子邮件 ③视频聊天 ④移动电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下列关于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铁路和公路的发展,促使城市街区沿交通干线两侧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扩展
B.近、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提供了条件
C.私家车的普及和快速道路系统的建立使不少城市的空间形态呈星状
D.随着地铁和高架公路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更加灵活、多样
15、图4-3-4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
16读某历史名城图(图5-8),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老城区中①区域和②区域形成较早的是,原因是

(3)新城区出现主要是受什么区位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老城区的形态大体伸展成,这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参考答案
[探究活动1]古代:沿陆路、水路及其交点形成与发展紧凑的带状或块状
近代:沿铁路、公路分布带状发展
火车时期:沿交通线分布,城市密度增大城市郊区沿交通线向外扩
展,并在外围形成次级城镇
高速公路时期:城市规模和密度进一步增大城市空间联系加强,出
现城市群
(1)河流
(2)交通干线带空间形态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市城市形态变
化的原因。随着京广线的建成,株洲市沿河布局变成沿河、沿
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地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特点更见
明显。
[探究活动2]唐代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马车和帆船,所以主要的城市分布于驿
道两侧和河流的两岸;而现代铁路和海洋运输的兴起,使主要的商
业中心城市呈沿铁路、公路线、沿海、沿江分布的态势
[探究活动3]市场最优原则:城市中心,多条交通干线交会,多种交通工具都可方便
到达,服务范围遍及全市,形成商业区。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内对外交
通便利,形成很多商业网点。
(1)交通便利平原三
(2)沿海沿江铁路
(3)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4)交通位置
课后练习与提高
1、C2、C3、C4、A5、C6、C7、D8、D9、B10、C11、A12、C 
13、D 14、C 15、A 
16、(1)交通矿产资源
(2)①早期城市大多临河分布,在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多出现
在工业革命后(3)铁路交通带状河流

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鲁教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鲁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学案鲁教版


1、结合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近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促进全球化的重大推动作用。
2、了解在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通过案例(特别是所在地的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3、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商业网点,理解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

1.教学重点
资源库本节的重点是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两部分内容文字叙述言简意赅,讲述的比较概括和简洁,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以分析,说明并做必要的延伸,使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原理,对教材内容处理时,要充分利用图表,加以分析和归纳,还要补充一些有关交通发展与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和评价。
2.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对“交通发展对聚落形态、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加以分析和归纳,因此通过对大量丰富案例、图表等内容加以比较、分析,需要学生有较高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力。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搜集扬州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相关资料,并思考它们的变化对扬州产生哪些影响。
教师协助各小组进行社会实践,课件制作、资料整理等。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调查:从古至今扬州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你们了解吗?在预习中你们有哪些疑问?你还希望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交通运输布局的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课堂
交流
提供多媒体,适时引导。
各小组课前调查家乡情况交流展示
以身边的事例,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勇于展示、乐于分享、善于表达各的方面能力。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投影图2和图3,找出图中城市区位特征。
②展示导学问题:图2、图3中城市的分布的区位特点是?这样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析图片资料,作出回答:沿河分布(干支流交汇处、河口等),利用便利的水运、铁路运输。①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长期无固定入海口。②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无法建港。③黄河流量小且泥沙含量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不高。
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初步掌握阅读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投影图2和图3,找出图中城市区位特征。
②展示导学问题:图2、图3中城市的分布的区位特点是?这样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学生分小组交流分析图片资料,作出回答:沿河分布(干支流交汇处、河口等),利用便利的水运、铁路运输。①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长期无固定入海口。②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口泥沙淤积严重,无法建港。③黄河流量小且泥沙含量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不高。
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初步掌握阅读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探究活动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通运输和布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①提供图4~6
②展示导学问题:判断图4和图5中哪一个属于我国南方的聚落?说出判断的理由。试着描述出这两个聚落的形态。
随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聚落形态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呢?试设计表格来说明。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②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与其他组交流展示。
③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表格(表2),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的内容,建构本课的重点知识,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2不同交通运输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
发展阶段
古代
近代
现代
陆路
水路
公路,铁路兴起时代
快捷交通、综合运输
城市分布
沿大道
沿河
沿交通干线
更灵活多变
形态
团块状
带状
星状
立体化、城市群
案例
邯郸
扬州
郑州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师:(总结)。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与羊皮筏子并存,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我们来看知识之窗,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归纳)。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但从另一方面说,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又促进了近代水运的发展。没有巨痛不会有嬗变。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航空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生:(回答)。
师:(归纳)。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引出古代驿传,指出古代通信的困难,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作比较,引出近代邮政电讯事业的发展概况。
生:(回答)。
师:近代化交通与通讯是在西风东渐下艰难起步的,但影响不容低估。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还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钱乘旦教授曾指出,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变得守时了,自此有了时间观念。
三.课后设计
1.课后作业:
P106-107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
2.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1)调查家乡交通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并制作图表(或以曲线、柱状图表示)
建议:制作图表示应从车辆数量、种类的变化,公路里程的变化,公路建设的变化等方面入手。
(2)调查交通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撰写调查报告。
建议:从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使人们的交往便捷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3.教学反馈设计:
(1)概述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缓慢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中国的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起步的,处处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制约;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又长期遭受侵略,国家财政紧急困难等)。
(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可以借助网络)
(3)对于清末民初发生的巨大变化,保守者难以理解,并极力反对,进步者则欢欣鼓舞,大力提倡。为此,双方经常发生针锋相对的辩论。请你编一个历史短剧,反映双方的辩论。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音乐的发展与变化”,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备人:使用者:时间:
课题第24课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1、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2、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一)识记与能力:
1.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和主要流派;
2.识记这两个时期音乐发展的背景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各时期音乐的欣赏与比较,归纳其特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音乐陶冶性情,提高学生对音乐发展的理解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难点: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第一目: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一、19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十九世纪的欧洲和北美在政治与经济上发生了怎样变化?以引出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讨论。
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想想19世纪的欧美发生过哪些大事。
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前进,德意志与意大利走向统一,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尝试,等等。
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德意志地区的浪漫主义音乐,俄国与东欧的民族乐派音乐和美国音乐。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中心是奥地利和德意志。
浪漫主义音乐中名曲不断,大家辈出。“乐圣”贝多芬的作品题材丰富,有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代表作既有柔美的《献给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又有磅礴的《命运交响曲》和《欢乐颂》。贝多芬在26岁时听力就开始衰退,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那之后写下的。对于一个作曲家而言,失去听力无疑是灭顶之灾。但是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顶住了厄运,发出了“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呼喊。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是“歌曲之王”舒伯特。他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以《小夜曲》和《摇篮曲》为代表作。舒伯特的作品清新自然,流畅而富有画面感,其中以《鳟鱼五重奏》最具代表性。歌曲通过“小男孩看鱼-男人钓鱼,鱼儿不上钩-男人搅浑水诱使鱼儿上钩-小男孩惋惜单纯的鱼儿的命运”的过程,表达了音乐家对当时善人被欺、恶人得势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经过上面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生平介绍及其代表作的欣赏后,请学生归纳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做适当的点拨。
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突出个人感受(贝多芬、柏辽兹);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比才、舒伯特);
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肖邦、小约翰斯特劳斯)。
三、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是爱国主义的歌剧《伊万苏萨宁》。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最著名的音乐家,他的作品着重内心刻画,旋律和配器富于表现力,代表作是童话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
四、美国音乐
19世纪末,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促使音乐的长足发展,这个时代美国的音乐因此别具一格。
福斯特的歌曲《淡褐色头发的珍妮》、苏萨的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等作品,既表现了美国国力不断上升时的情怀,也体现出美国文化的多元融合特点。
《星条旗永不落》便是后来的美国国歌。
第二目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
一、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的背景
现代派产生在20世纪初以来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金融危机等种种尖锐的社会现实,使不少艺术家们对现实产生不满和幻灭。他们不是政治家,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反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在犹豫、彷徨之后,只有逃避残酷的社会现实,沉浸在各自所向往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之中。
二、20世纪音乐的主要种类及其特点
现代音乐在20世纪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注重个性的表现与表达,在音乐题材、音乐表现方式等方面各流派的差别越来越大,从新古典主义到表现主义进而发展出流行序列等等越来越诡异的风格。
(一)爵士乐
(二)摇滚乐
(三)音乐风格多元化
(四)比较
课堂小结:
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音乐的发展在这段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少不了音乐家们的努力,他们不断地创新,用音乐书歌颂着时代,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使音乐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

第二课时
学案练习评讲(见学案)

课时活页作业(24)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47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