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等式的性质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式的性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等式的性质》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鈥湹仁搅奖咄奔蛹趸虺顺酝桓鍪?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鈥澱庖还媛伞?/p>

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活动一、用天平直观图演示的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活动二、用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式的性质。基础训练中,分别安排了在天平上填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课堂练习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习。练习时,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是第1题中的训练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打实基础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本课讲完之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运用图片加演示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提出精炼的思考问题和适当的点拔会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紧凑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暴露他们的思维,把思维留给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上课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准确,书写的工整。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精选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 x=1 12-Y=4 S+12=49

21-b<24 x=14+78 16+a=27+b a +b=6

b-8=100 X+10 4X=60

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

(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25=37 X-23=52 0.7X=3.5★

X÷0.5=12 48-X=25★ 4.8÷x=20★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

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1)X-20=30 (2)5x=2.4

解: X=30○□ 解:x=2.4○□

X=□ x=□

(3)3.6+X=5.7 (4)4.8÷x=12

解: X=5.7○□ 解:x=4.8○□

X=□ x=□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二、指导练习

1.p7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

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

3.P7第13题

学生口答练习

4.出示小黑板

判断题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 )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

四、作业

1.P7第10题

2.P7第12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

12x=31.2 9.6y=48

解:x=31.2÷12 解:y=48÷9.6

X=2.6 y=5

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908104.0315010.01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1.8502.9000.080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30.045.48.1814

5.判断.

5.00元=5元( )7元=0.7元( )8米=8.00米( )2.04吨=2.4吨( )4.5千克=4.500千克(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整数的运算性质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整数的运算性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能运用减法的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经历使用计算器参与探索计算过程,感受计算工具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减法运算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减法运算性质抽象的概括。

教学准备:

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出示多媒体:

⑴ 小丁丁看一本书,共231页,第一天看了19页,第二天看了21页,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⑵引导学生明确欢欢提出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2、通常两种情况:

231-19-21 231-(19+21) =231-21-19 =231-20 =210-19 =191 =191 三、总结

1、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31-19-21=231-(19+21)

2、让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概括: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

3、尝试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 ★-▲-■=★-(▲+■)

四、巩固练习

1、试一试。

运用减法运算性质在○里填符号,在□里填数。

293-89-72=□-(89○□)

90-(16+57)=90○□○□

2、练一练。

760-78-22864-36-64149-(49+53)2368-(368+199)1235-874+365-126356-248-52+44

五、课后作业

基础题

4000-1060-1962 2034-278-122

提高题

3148-(730+148) 1383-(383-216)

拓展题

1487-536+213-464 921-315-185+79

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连减简便算法。本节课学习连减的简便计算,主要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感知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可以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减数,再减去前一个减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

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引领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 a-b-c=a-(b+c)=a-c-b ★-▲-■=★-(▲+■)

三、反馈提升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

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例的基本性质”,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知识激趣: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8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激趣: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乘除法的运算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方法。

2、会运用这个除法运算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87 180036 48068 72098

56056 180018 480(68) 720(98)

2、简便方法计算

609-51-49 846-121-279

3、动手做

24个圆片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体会连续等分:可以分了再分,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4、引入新课:除法的运算性质。

5、出示目标(见学习目标)

二、自互学习:(出示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指名读题。

2、(出示学习指导)

(1)根据题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

(2)试一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如果有困难,可以与书进行交流。

(3)对比一下,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能用语言概括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5)试着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

自学时间5分钟。

3、学生自学(学生对照学习指导,自学,并完成学习指导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4、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三、精讲要点

1、小组汇报。

2、解决各小组中在自学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

3、小结:除法的运算性质。

4、练习:教材P43做一做,指名板演。

四、当堂检测

1、判断

(1)1456-(324+456)=1456-456-324

(2)100(254)=100254

(3)400(4025)=4004025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200254 2000258 35014

3、有1440个玩具,每24个装一盒,每6盒装一箱,一共要装多少箱?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这节课,戴老师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鈫捬罢夜媛桑⑾止媛桑揖醯谜馐且惶贸渎盍Φ目翁茫艽俳娣⒄沟目翁茫逑中驴伪昀砟畹目翁茫又形业玫搅艘恍┫驶畹木楹陀幸娴钠羰尽>咛甯爬ㄒ韵录傅悖?/p>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鈥湸瓷枨榫车既胄驴沃傅嘉剿鳎鼋萄悸非逦U饨诳未骼鲜ν怀雠嘌植僮鳎鞫骄康难盗罚ü萌磐蟮某ば沃秸垡徽诺摹⑼可然疃刺剿鞣质肿印⒎帜傅谋浠媛桑佣醚⑾止媛桑怀鲋啬训愕哪谌荩鼋萄ё龅较曷缘玫保啬训惆盐兆既贰U庋杓品涎炅涮氐愫腿现媛桑逑至艘匝魈宓难肮蹋嘌搜难澳芰Α?/p>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三幅图的异同之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折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观察三个图形来说明概念,降低了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既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除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法的运算性质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在无括号的乘除混合或连除的算式中,改变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例如:3674=3647

3692=3629

一般地,abc=acb(a能被c整除)

abc=acb(a能被bc整除)

这条性质也适用于含有三个以上的数的算式。例如:37451115=37451511。

应用这条性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整除的条件,就是使变化后的算式中的除法能够整除。例如:409187,可以变成409718,而不能变成401897,因为40不能被18整除。

(2)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商,等于这个数乘以商中的被除数,再除以商中的除数。这条性质可以简称为数乘以商的性质。

例如:2(7515)=27515

或 90(279)=90927

一般地,a(bc)=abc

a(bc)=acb(b和a分别能被c整除).

(3)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依次除以积的两个因数。这条性质也可以简称为数除以积的性质。

例如:105(73)=10573

330(511)=330511

一般地,a(bc)=abc

这条性质也可以推广为:一个数除以几个数的积,等于这个数依次除以积的每个因数。

例如:840(734)=840734

一般地,a(bcd)=abcd

(4)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商,等于这个数先除以商中的被除数,再乘以商中的除数。或者这个数先乘以商中的除数,再除以商中的被除数。这条性质也可以简称为数除以商的性质。

例如:63(93)=639 3

或 63(93)=6339

一般地,a(bc)=abc(a能被b整除)

a(bc)=acb(a能被b整除)

(5)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等于和里的两个加数分别除以这个数(在都能被整除的条件下),再把所得的商加起来。这条性质可以推广到若干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的情况。这条性质也可以简称为和除以数的性质。

例如:(77+66)11=7711+6611

一般地,(a+b)c=ac+bc(a和b分别能被c整除)

又如:(72+54+36+18)9

=729+549+369+189

一般地,(al+a2++an)b

=a1b+a2b++anb(a1、a2、、an分别能被b整除)

(6)两个数的差除以一个数,等于被减数和减数分别除以这个数(在都能被整除的条件下),然后把所得的商相减。这条性质也可以简称为差除以数的性质。

例如:(72-40)8=728408

一般地,(ab)c=acbc(a和b分别能被c整除)

小数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很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的。教材呈现的购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学生十分熟悉,所以学生基本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0.3元=0.30元。我在这里安排学生对这个等式进行观察并大胆猜想。学生验证的方法大致有三种:①0.3元=3角=30分;0.30元=30分;②0.3里有30个0.01;0.30里有30个0.01;③学生动手操作在同样大的两张正方形的纸上画出0.3和0.30,最后发现所涂面积大小相等。通过此例题让学生初步体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例题后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填空,回答出1分米等于10厘米等于100毫米,然后回到原题,及时板书0.100=0.10=0.1。接着让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反复观察,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同时明确性质中的关键词:末尾。这个过程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效果也很不错。因为是自己发现的,所以学生对这个性质的理解很到位,在后面的相关练习中表现较好,整节课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在新课教学结束后,出示游戏性的习题强化学习成果,把枯燥的练习融入生机勃勃的游戏活动中,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竞赛中交流,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①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②在教学过程中,我漏讲了一个重点,0.7与0.70的意义是否相同,觉得有点遗憾。③评价语言单一。④教学经验不够丰富。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然后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二、编排特点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61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 等。

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5.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

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三、具体编排

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1)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 小数产生的过程。

(2)例1。

选用了米尺作为教学小数意义的直观教具,以长度单位为例说明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2.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

由三个具体的不同位数的小数,说明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构成;然后说明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通过表的形式很直观地把小数的数位名称和相应的计数单位分别对应起来,同时也把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熟悉每个小数数位的位置和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完成数位顺序表。

(2)例2。

小数的读法。注意强调: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整数部分就读零;小数部分有几个0就读出几个零。这可以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

(3)例3。

由广播的形式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将听到的小数记录下来,引出写小数。

3.小数的性质。

(1)例1。

通过让学生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三段纸条,看能发现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性质。

(2)例2、例3。

例2说明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

例3说明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大小的情况下,还可以把一个小数增加位数或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每次比较都放手让学生尝试,关键处给予点拨。最后通过想一想,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总结。

5.小数点移动。

(1)例5。

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列出了4个等式。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然后分别总结出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例6。

通过直观说明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这个数分别乘10、100、1000。然后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乘10、100、1000转化为向右移动小数点。

(3)例7。

通过直观说明把一个数缩小为原来的,就是把这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然后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除以10、100、1000转化为向左移动小数点。

6.生活中的小数。

(1)主题图中呈现了四个不同情境中的小数,包括质量、身高、成绩、体温,并且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结合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2)做一做通过让学生说生活中小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

7.名数的改写。

(1)情境图。

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改写的必要性。

(2)例1。

教学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改写的方法。

做一做是对学生熟悉的名数的改写,虽然名数之间的进率不同,但改写它们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加深学生对改写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例2。

教学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呈现了两种改写方法,学生用哪种方法改写都可以,只要有道理,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4)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时要注意的几点:首先,要分清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么计算。其次,要清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最后,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右移动,移动几位。

8.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例1。

结合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明如何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在想一想中,教材将如何保留整数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既促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也引导学生主动概括归纳求小数近似数的规则。最后,教材特别指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注意事项,并说明保留不同位数小数的精确程度,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近似数的精确性,即保留几位小数,就是精确到所保留的小数的最末一位。同时也帮助学生明确,求小数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原因。

在学生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后,可启发学生思考:保留不同位数的小数求得的近似数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个近似数会更精确一些?

(2)例2。

教学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完成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将改写后的数保留一位小数。一方面巩固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另一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区别。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小数的性质及比较大小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的性质及比较大小”,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

p.34-35的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六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2、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下面( )里填适当的小数。

0.40里面有( )个0.01

3角 =( )元

30分=( )元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出示例5:指名读题,分组讨论。

思考: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自主填空。 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2)汇报自己的结果。

(3)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6: 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学生自主填空。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相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旧知引入,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 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

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本环节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和探索空间,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并感悟、体验这一过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与个人独立思考、全班集体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 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这一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等式的性质》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不等式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08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