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课题:不等式小结与复习(1)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题:不等式小结与复习(1)”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课题:不等式小结与复习(1)

教学目的: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掌握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

2.掌握常用基本不等式,并能用之证明不等式和求最值;

3.掌握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性质;

4.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不等式的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授课类型:复习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基本不等式、极值定理;

2.简述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比较、综合、分析、换元、反证、放缩、构造

二、讲解范例:

例1求函数的最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一:,∴

解二:当即时,

答:以上两种解法均有错误

解一错在取不到“=”,即不存在使得;

解二错在不是定值(常数)

正确的解法是:

当且仅当即时

例2若,求的最值

解:

∵∴

从而

例3设且,求的最大值

解:∵∴

又,∴

例4已知且,求的最小值

解:

当且仅当即时

例5将一块边长为的正方形铁皮,剪去四个角(四个全等的正方形),作成一个无盖的铁盒,要使其容积最大,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最大容积是多少?

解:设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则其容积为

当且仅当即时取“=”

即当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时,铁盒的容积为

例6已知0x1,0a1,试比较的大小

解一:

∵01-x21,∴

解二:

∵01-x21,1+x1,∴

∴∴

解三:∵0x1,∴01-x1,11+x2,∴

∴左-右=

∵01-x21,且0a1∴∴

例7已知x2=a2+b2,y2=c2+d2,且所有字母均为正,求证:xy≥ac+bd

证一:(分析法)∵a,b,c,d,x,y都是正数

∴要证:xy≥ac+bd

只需证:(xy)2≥(ac+bd)2

即(a2+b2)(c2+d2)≥a2c2+b2d2+2abcd

展开得:a2c2+b2d2+a2d2+b2c2≥a2c2+b2d2+2abcd

即a2d2+b2c2≥2abcd

由基本不等式,显然成立,∴xy≥ac+bd

证二:(综合法)xy=

证三:(三角代换法)∵x2=a2+b2,∴不妨设a=xsina,b=xcosa

∵y2=c2+d2∴不妨设c=ysinb,d=ycosb

∴ac+bd=xysinasinb+xycosacosb=xycos(a-b)≤xy

例8已知x1,x2均为正数,求证:

证一:(分析法)由于不等式两边均为正数,平方后只须证:

再平方

A

B

C

D

P

M化简整理得(显然成立)∴原式成立

证二:(反证法)假设

化简可得(不可能)∴原式成立

证三:(构造法)构造矩形ABCD,使AB=CD=1,BP=x1,PC=x2

当APB=DPC时,AP+PD为最短取BC中点M,有AMB=DMC,BM=MC=,∴AP+PD≥AM+MD

三、课堂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min=6)

2°()

2.1°时求的最小值,的最小值

2°设,求的最大值(5)

3°若,求的最大值

4°若且,求的最小值

3.若,求证:的最小值为3

4.制作一个容积为的圆柱形容器(有底有盖),问圆柱底半径和

高各取多少时,用料最省?(不计加工时的损耗及接缝用料)

四、小结: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记:

扩展阅读

课题:不等式的解法举(2)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不等式的解法举(2)”,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不等式的解法举(2)

教学目的:

1.对含有参数的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能正确地对参数分区间讨论;

2.进一步熟悉并掌握数轴标根法;

3.掌握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基本解法4.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无理不等式

教学重点: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对参数分区间讨论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一元一次与一元二次不等式

1.解不等式:

2.解不等式组:()

3.解不等式:

4.解不等式:

5.解不等式:

二、讲解新课:

1.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2.分式不等式与高次不等式

3.无理不等式:

4.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三、讲解范例: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

解:将原不等式展开,整理得:

讨论:当时,

当时,若≥0时;若0时

当时,

例2关于x的不等式对于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当a0时不合,a=0也不合

∴必有:

例3解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例4k为何值时,式恒成立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原不等式等价于

由得1k3

例5⑴解不等式

解:∵根式有意义∴必须有:

又有∵原不等式可化为

两边平方得:解之:

⑵解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下列两个不等式组得解集的并集:

Ⅰ:Ⅱ:

解Ⅰ:解Ⅱ: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⑶解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特别提醒注意:取等号的情况

例6解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解之或

∴x2或∴不等式的解集为{x|x2或}

例7解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或

解之得4x≤5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4x≤5}

四、课堂练习:解下列不等式

1.

2.

3.()s

4.

5.

6.解关于x的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可化为

当a1时有

(其实中间一个不等式可省)

当0a1时有

∴当a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0a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7.解关于x的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Ⅰ:或Ⅱ:

解Ⅰ:解Ⅱ:∴

当a1时有0xa当0a1时有xa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0xa,a1}或{x|xa,0a1}

8.解不等式

解:两边取以a为底的对数:

当0a1时原不等式化为:

∴∴

当a1时原不等式化为:

∴∴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1.k为何值时,不等式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

2.求不等式的解集

3.解不等式

4.求适合不等式的x的整数解(x=2)

5.若不等式的解为,求的值6.

(当a1时当0a1时)

7.(-2x1或4x7)

8.(-1x3)

9.

10.当,求不等式:(ax1)

11.,求证:

12.(-1x0)

13.时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七、板书设计(略)八、课后记: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案


教学设计
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对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量与量的比较过程.即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处理的问题,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注意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再现、回忆得出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书中实例,充分利用数轴这一简单的数形结合工具,直接用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与形两方面建立实数的顺序关系.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
三维目标
1.在学生了解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下,利用数轴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理解实数大小与数轴上对应点位置间的关系.
2.会用作差法判断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会用配方法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3.通过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的结构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教学难点:准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
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怎样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教师组织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一样,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这样学生会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从而进入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由此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让学生说出“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怎样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
2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吗?
3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与对应的两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
4任意两个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用逻辑用语怎样表达这个关系?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明确“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不等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可用符号“>”“<”“≠”“≥”“≤”表示,而不等式则是表示两者的不等关系,可用“a>b”“a<b”“a≠b”“a≥b”“a≤b”等式子表示,不等关系是可以通过不等式来体现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等关系的例子,可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6℃.
实例2:对于数轴上任意不同的两点A、B,若点A在点B的左边,则xA<xB.教师协助画出数轴草图如下图.
实例3: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实例6: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实例7: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教师进一步点拨: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作为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这是我们每个研究数学的人必须要做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研究过的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如-7<-5,3+4>1+4,2x≤6,a+2≥0,3≠4,0≤5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的7个实例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实例1,若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则26℃≤t≤32℃.实例3,若用x表示一个非负数,则x≥0.实例5,|AC|+|BC|>|AB|,如下图.
|AB|+|BC|>|AC|、|AC|+|BC|>|AB|、|AB|+|AC|>|BC|.
|AB|-|BC|<|AC|、|AC|-|BC|<|AB|、|AB|-|AC|<|BC|.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
实例6,若用v表示速度,则v≤40km/h.实例7,f≥2.5%,p≥2.3%.对于实例7,教师应点拨学生注意酸奶中的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需同时满足,避免写成f≥2.5%或p≥2.3%,这是不对的.但可表示为f≥2.5%且p≥2.3%.
对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用投影仪给出课本上的两个结论.
讨论结果:
(1)(2)略;(3)数轴上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4)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b三种关系中有且仅有一种关系成立.用逻辑用语表达为:a-b>0?a>b;a-b=0?a=b;a-b<0?a<b.
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1和例2)
活动:通过两例让学生熟悉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作差,配方法.
点评:本节两例的求解,是借助因式分解和应用配方法完成的,这两种方法是代数式变形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变式训练
1.若f(x)=3x2-x+1,g(x)=2x2+x-1,则f(x)与g(x)的大小关系是()
A.f(x)>g(x)B.f(x)=g(x)
C.f(x)<g(x)D.随x值变化而变化
答案:A
解析:f(x)-g(x)=x2-2x+2=(x-1)2+1≥1>0,∴f(x)>g(x).
2.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解:由(x2+1)2-(x4+x2+1)=x4+2x2+1-x4-x2-1=x2.
∵x≠0,得x2>0.从而(x2+1)2>x4+x2+1.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a≠b).
(1)a+b2与21a+1b(a>0,b>0);
(2)a4-b4与4a3(a-b).
活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但要点拨学生在最后的符号判断说理中,要理由充分,不可忽略这点.
解:(1)a+b2-21a+1b=a+b2-2aba+b=a+b2-4ab2a+b=a-b22a+b.
∵a>0,b>0且a≠b,∴a+b>0,(a-b)2>0.∴a-b22a+b>0,即a+b2>21a+1b.
(2)a4-b4-4a3(a-b)=(a-b)(a+b)(a2+b2)-4a3(a-b)
=(a-b)(a3+a2b+ab2+b3-4a3)=(a-b)[(a2b-a3)+(ab2-a3)+(b3-a3)]
=-(a-b)2(3a2+2ab+b2)=-(a-b)2[2a2+(a+b)2].
∵2a2+(a+b)2≥0(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
又a≠b,∴(a-b)2>0,2a2+(a+b)2>0.∴-(a-b)2[2a2+(a+b)2]<0.
∴a4-b4<4a3(a-b).
点评: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可两者并用.
变式训练
已知x>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
活动:要比较任意两个数或式的大小关系,只需确定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
解:xy-1=x-yy.
∵x>y,∴x-y>0.
当y<0时,x-yy<0,即xy-1<0.∴xy<1;
当y>0时,x-yy>0,即xy-1>0.∴xy>1.
点评:当字母y取不同范围的值时,差xy-1的正负情况不同,所以需对y分类讨论.

例3建筑设计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
活动:解题关键首先是把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然后比较前后比值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解:设住宅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同时增加的面积为m,根据问题的要求a<b,且ab≥10%,
由于a+mb+m-ab=mb-abb+m>0,于是a+mb+m>ab.又ab≥10%,
因此a+mb+m>ab≥10%.
所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点评: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b,m>0,则a+mb+m>ab.
变式训练
已知a1,a2,…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公比q≠1,则()
A.a1+a8>a4+a5B.a1+a8<a4+a5
C.a1+a8=a4+a5D.a1+a8与a4+a5大小不确定
答案:A
解析:(a1+a8)-(a4+a5)=a1+a1q7-a1q3-a1q4
=a1[(1-q3)-q4(1-q3)]=a1(1-q)2(1+q+q2)(1+q)(1+q2).
∵{an}各项都大于零,∴q>0,即1+q>0.
又∵q≠1,∴(a1+a8)-(a4+a5)>0,即a1+a8>a4+a5.

知能训练
1.下列不等式:①a2+3>2a;②a2+b2>2(a-b-1);③x2+y2>2xy.其中恒成立的不等式的个数为()
A.3B.2C.1D.0
2.比较2x2+5x+9与x2+5x+6的大小.
答案:
1.C解析:∵②a2+b2-2(a-b-1)=(a-1)2+(b+1)2≥0,
③x2+y2-2xy=(x-y)2≥0.
∴只有①恒成立.
2.解:因为2x2+5x+9-(x2+5x+6)=x2+3>0,
所以2x2+5x+9>x2+5x+6.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实数的基本性质的回顾,到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例题的活动探究点评,到紧跟着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去繁就简,联系旧知,将本节课所学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教师画龙点睛,点拨利用实数的基本性质对两个实数大小比较时易错的地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节末的思考与讨论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作业
习题3—1A组3;习题3—1B组2.
设计感想
1.本节设计关注了教学方法的优化.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针对个性,灵活变化,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施教灵药.
2.本节设计注重了难度控制.不等式内容应用面广,可以说与其他所有内容都有交汇,历来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作为本章开始,可以适当开阔一些,算作抛砖引玉,让学生有个自由探究联想的平台,但不宜过多向外拓展,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本节设计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是数学教师直面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主线.采用一题多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性及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变式训练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的广度,解题后的点拨反思有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的提升.
备课资料
备用习题
1.比较(x-3)2与(x-2)(x-4)的大小.
2.试判断下列各对整式的大小:(1)m2-2m+5和-2m+5;(2)a2-4a+3和-4a+1.
3.已知x>0,求证:1+x2>1+x.
4.若x<y<0,试比较(x2+y2)(x-y)与(x2-y2)(x+y)的大小.
5.设a>0,b>0,且a≠b,试比较aabb与abba的大小.
参考答案:
1.解:∵(x-3)2-(x-2)(x-4)
=(x2-6x+9)-(x2-6x+8)
=1>0,
∴(x-3)2>(x-2)(x-4).
2.解:(1)(m2-2m+5)-(-2m+5)
=m2-2m+5+2m-5
=m2.
∵m2≥0,∴(m2-2m+5)-(-2m+5)≥0.
∴m2-2m+5≥-2m+5.
(2)(a2-4a+3)-(-4a+1)
=a2-4a+3+4a-1
=a2+2.
∵a2≥0,∴a2+2≥2>0.
∴a2-4a+3>-4a+1.
3.证明:∵(1+x2)2-(1+x)2
=1+x+x24-(x+1)
=x24,
又∵x>0,∴x24>0.
∴(1+x2)2>(1+x)2.
由x>0,得1+x2>1+x.
4.解:(x2+y2)(x-y)-(x2-y2)(x+y)
=(x-y)[(x2+y2)-(x+y)2]
=-2xy(x-y).
∵x<y<0,∴xy>0,x-y<0.
∴-2xy(x-y)>0.
∴(x2+y2)(x-y)>(x2-y2)(x+y).
5.解:∵aabbabba=aa-bbb-a=(ab)a-b,且a≠b,
当a>b>0时,ab>1,a-b>0,
则(ab)a-b>1,于是aabb>abba.
当b>a>0时,0<ab<1,a-b<0.
则(ab)a-b>1.
于是aabb>abba.
综上所述,对于不相等的正数a、b,都有aabb>abba.

不等式的性质1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等式的性质1”,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把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把握它们的证实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把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实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给出了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并给出了严格的证实。
知识结构图
(2)重点、难点分析
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中,联系了实数和数轴的对应关系、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复习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是穿越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证实及其应用,不等式的证实和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无不以不等式的性质作为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难点是不等式的性质成立的条件及其它的应用。
①比较实数的大小
教材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出发,与初中学过的知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
指出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是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a与b的大小,归结为判定它们的差a-b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定它们的差的符号.
②理清不等式的几个性质的关系
教材中的不等式共5个定理3个推论,是从证实过程安排顺序的.从这几个性质的分类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Ⅰ)不等式的理论性质:(对称性)
(传递性)
(Ⅱ)一个不等式的性质:
(n∈N,n1)
(n∈N,n1)
(Ⅲ)两个不等式的性质:
2.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变形技能,练习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证实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授课方法可以采取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答形式不断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即:设疑);对教学难点,再由讲授形式解决疑问.(即:解疑).主要思路是:教师设疑→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解疑.
教学过程可分为:发现定理、定理证实、定理应用,采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发现定理、证实定理.采用类比联想,变形转化,应用定理或应用定理的证实思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证实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间关系;
2.把握求差法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大小;
3.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比较两实数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在数轴上不同的两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例如,在右图中,点A表示实数,点B表示实数,点A在点B右边,那么.
我们再看右图,表示减去所得的差是一个大于0的数即正数.一般地:
若,则是正数;逆命题也正确.
类似地,若,则是负数;若,则.它们的逆命题都正确.
这就是说:(打出幻灯片1)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
1.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与的大小,归结为判定它们的差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定它们的差的符号.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求差比较法.
2.例题讲解
例1比较与的大小.
分析:此题属于两代数式比较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可以作差,然后展开,合并同类项之后,判定差值正负,并根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来得出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解:

例2已知,比较(与的大小.
分析:此题与例1基本类似,也属于两个代数式比较大小,但是其中的x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在对差值正负判定时引起注重,对于限制条件的应用经常被学生所忽略.
由得,从而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例2中,假如没有这个条件,那么比较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若没有这一条件,则,从而大于或等于)
为了使大家进一步把握求差比较法,我们来进行下面的练习.
三、课堂练习
1.比较的大小.
2.假如,比较的大小.
3.已知,比较与的大小.
要求:学生板演练习,老师讲评,并强调学生注重加限制条件的题目.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明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把握求差比较法来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
课后作业
习题6.11,2,3.
板书设计
§6.1.1不等式的性质
1.求差比较法例1学生
……
例2板演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学反思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学反思

十月十一日早上,第三节课我上了公开课《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一节。由于课间操的延迟,导致本节课准备的三个内容,只完成了其中的两个。

本节课内容虽说简单,就是不等关系的表示,两个数大小的比较,以及不等式的性质。其中后两个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但我教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基础最差的学生,所以对他们来时。刚脱离《数列》学习的苦海,又再次进入《不等式》的火海之中,对于他们来说一样是煎熬。

不等关系的表示掌握还算凑合,课本上的内容感觉也是一知半解,由于时间(课间操耽误了十分钟)紧的缘故,原本计划中的第六题我删除了,两位数的表示怕学生一时半会还难以理解。原本的两个实数比较大小,只是简单说了下依据,具体两个代数式比较大小例题也没来得及讲,学生的练习更谈不上。另一个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学生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遇到具体的应用,学生把刚才的性质又抛到九霄云外,凭空想象人云亦云,似乎根本与性质又联系不起来。不等式刚才强调了同向不等式可以相加不能相减,但如ab,cb-d,遇到负号不知道转化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几乎全班学生都在纠结之中,不知如何去做;诸如ab0,cbd同样也在纠结之中,同正同向不等式刚才强调只能相乘不能相除,但遇到不同向,不同正就又不会转化。学生的现状真是让人崩溃,

课后同仁热评,感觉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教学后的总结反思的教学,强调不够,只是轻描淡写一语而过,没有具体说明二者的区别。

2、不等关系的表示何时用“大括号”何时用“或”没有说清楚,有的同学在做第四小题时,用逗号模棱两可。

3、同一习题演板人过多,显得凌乱。

4、学生的做题格式板书强调不够,学生做的不整齐,也没指出。

通过同仁的热议和自己的反思,感觉自己在备课上还下的不够,没有吃透学生,对学生基础薄弱视而不见,淡化了本该强调的内容;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没有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及时纠正养成书写的规范。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对于他们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可忽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11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