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3)
教学目的:证明积化和差公式及和差化和公式,.进一步熟悉有关技巧,继续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和、差、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恒等式.
一、复习引入: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
二、讲解新课:
1.积化和差公式的推导
sin(a+b)+sin(a-b)=2sinacosb
sinacosb=[sin(a+b)+sin(a-b)]
sin(a+b)-sin(a-b)=2cosasinb
cosasinb=[sin(a+b)-sin(a-b)]
cos(a+b)+cos(a-b)=2cosacosb
cosacosb=[cos(a+b)+cos(a-b)]
cos(a+b)-cos(a-b)=-2sinasinb
sinasinb=-[cos(a+b)-cos(a-b)]
2.和差化积公式的推导
若令a+b=q,a-b=φ,则,代入得:
∴
三、讲解范例:
例1已知cosa-cosb=,sina-sinb=,求sin(a+b)的值
例2求值:
例3已知,求函数的最小值.
例4求函数的值域.
例5已知)且函数的最小值为0,求的值.
例6已知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7试判断的形状.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掌握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不要求记).
五、作业:
1.在△ABC中,证明下列各等式:
(1)sinA+sinB+sinC=4coscoscos.
(2)
(3)sinA+sinB-sinC=4sinsincos.
(4)cosA+cosB-cosC=-1+4coscossin.
(5)sin2A+sin2B+sin2C=4sinAsinBsinC.
(6)cos2A+cos2B+cos2C=-1-4cosAcosBcosC.
(7)sin2A+sin2B+sin2C=2+2cosAcosBcosC.
(8)cos2A+cos2B+cos2C=1-2cosAcosBcosC.
2.求的值.
3.求的值.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1)”,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4.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1)
教学目的:
1.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半角公式和万能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恒等证明.
教学重点:1.二倍角公式的推导;?2.二倍角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倍角公式,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和角公式
二、讲解新课:
1.二倍角公式的推导
在公式,,中,当时,得到相应的一组公式:
;
;
;
因为,所以公式可以变形为
或
公式,,,统称为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简称为二倍角公式.
2.平方降次
由得
3.半角公式
证:1°在中,以a代2a,代a即得:
∴
2°在中,以a代2a,代a即得:
∴
3°以上结果相除得:
4°
4.万能公式
证:1°
2°
3°
三、讲解范例:
例1不查表.求下列各式的值
(1);(2);
(3);(4).
例2不查表.求下列各式的值
(1)(2)
(3)(4)
例3若tanq=3,求sin2q-cos2q的值。
例4已知,求sin2a,cos2a,tan2a的值。
例5已知sina-cosa=,,求和tana的值
例6求证
四、练习
求值:
1.sin22°30’cos22°30’=
2.
3.
4.
六、作业:习题7.21.2.3.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4.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4.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二倍角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和、差、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恒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二倍角公式;2.半角公式;3.万能公式;4.积化和差;5.和差化积
二、讲解范例:
例1已知,求3cos2q+4sin2q的值。
例2已知,,tana=,tanb=,求2a+b
例3.化简:sin3α,cos3α(分别用sinα,cosα表示).
例4求值:
例5求证:sin3asin3a+cos3acos3a=cos32a
例6.证明:
.
例7求值:
三、课堂练习:
1.已知α、β为锐角,且3sin2α+2sin2β=1,3sin2α-2sin2β=0.
求证:α+2β=?
2.在△ABC中,sinA是cos(B+C)与cos(B-C)的等差中项,
试求(1)tanB+tanC的值.?(2)证明tanB=(1+tanC)·cot(45°+C)
四、作业:《精析精练》P37智能达标训练
高一数学教案:《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激活原有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尝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新的认知结构。发展的各个阶段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总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发展性辅导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评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A版),第三章、第一节、第145-148页。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在研究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二倍角”关系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它既是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的特殊化,又为以后求三角函数值、化简和证明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推导知道:二倍角公式的内涵是“揭示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通过推导还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中由“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数学思想,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知特点,我们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从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出发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中体会数学的化归思想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2、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对二倍角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使用,提高三角变形的能力,以及应用转化、化归、换元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学情感,提高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从认知角度上看,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基础上。从学习情感方面看,大部分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从能力上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探究的能力、较弱。
教材分析:对公式的引入改变了教材中直接填结果的做法,而是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情景对和角公式中的角、的关系特殊情形时的简化,让学生探讨发现、推证得出二倍角公式,这样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并可清晰知道和角的三角函数与二倍角公式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怎样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到化归(这里是将一般化归到特殊)这一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对教材的例题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掌握了和角、差角公式后如何将和角公式化为二倍角公式,以及公式的两种变形和公式成立的条件;如何学会去发现数学规律,并体会化归、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在发现中所起的作用,能正确应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化简、求值、证明等。
难点:灵活应用二倍角公式变形的态式,熟练解三角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启发、设置情景、引出正题
1、(复习性提问):请同学回顾两角和的公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索性提问)当上述公式中角、具有特殊化关系时,公式变为什么形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简化,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学生板书:
3、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并指名回答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左边角均为,右边角均为,具有“二倍”关系)
4、引入正题
师:肯定学生观察结论准确,并加以说明公式中蕴含着“对称”、“和谐”之美
教师板书(放幻灯片)
即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二倍角公式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公式,对其特殊化。让学生学会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方法,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
二、引导探究、深化认识
1、回忆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确二倍角公式是和角公式的特殊情形。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巩固公式,学习应用
出示四道例题,学生分组训练,每组一题,做完后组内交流,订正答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方法、技巧、要点、解题规范等。————放幻灯片
(第一组学生做)例1、不查表,求下列函数值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113.html
更多